佛陀教育杂志|第544期|专栏:佛陀教育与净土宗/2020年6月15日

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

經論輯要: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(269)

4.歌利王事,見《講義》卷三第一一O頁。此王即憍陳如尊者之前身也。

這段故事,在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卷三,第一一O頁。他的本事,最詳細的在《大涅槃經》。這位暴君,即憍陳如尊者的前世。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是菩薩,尚未成佛,修忍辱遇到此事。菩薩在山洞修行,國王帶著隨從上山打獵。打獵時走散了,有幾位宮女見到菩薩打坐入定,菩薩見了也很歡喜,就為宮女說法。國王遍尋不著,結果發現有位出家修行人,在為宮女們說法。國王心中不悅,問菩薩修什麼?菩薩說,我修忍辱。國王就用刀,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來,割截身體,試他是否能忍。菩薩確實沒有一句怨言,任憑他割。最後發願,不但不恨,我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你。所以,在這個時代,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,就是歌利王的後身,佛的願兌現了。此係無辜加害,手段殘酷,菩薩並未動些許瞋恨心。而我們甚至小事也無法忍耐,讀到此段經文,至少要生慚愧心,認真學習,真正能忍,一切法得成於忍。

由此可知,佛教僧團中,師徒大眾過去生中都有緣分,也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如六群比丘、提婆達多,就是惡緣。雖是惡緣,佛有能力將惡緣變成善緣。因此冷靜深入觀察,初見此事彷彿不善,往深處、遠處觀察,原來是好事。提婆達多等亦為菩薩化身,沒有一個不善。由此可知,是非善惡沒有標準,唯觀察角度不同。

5.因無我、人等相,方能不著忍辱相,境緣現前,安心不動,任其割截,忍此奇辱。當知忍此奇辱,他人見之云然耳。菩薩爾時若無事然。無所謂辱不辱,無所謂忍不忍。此乃是忍辱非忍辱。正是般若正智。故內無能忍,無我相。外不見所辱,無人相。並割截之事亦不見,是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。

「因無我、人等相」,因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菩薩才能忍辱。故歌利王割截身體,菩薩不但不起瞋恚,而且非常感激,因為沒有他加害,如何證明自己忍辱的功夫?功夫一定要經過考試,歌利王就是老師,來考驗菩薩,結果得滿分。由此可知,無緣無故加害我們的人,是善知識,不是惡人。如果心裡仍有一絲難過,就是忍辱波羅蜜的功夫十分、二十分,還不及格。若能將一切無故的侮辱、加害自己的人,都視為善知識、老師,自己才得真實利益,與他化解過去世的冤結,忍辱波羅蜜才能圓滿。

忍辱這一關通不過,就沒有精進,禪定無指望,更何況般若。你所修的僅是布施、持戒。布施、持戒修得再好,只不過是來生得六道輪迴有漏的福報而已。六度是後後深於前前,有前面的可能沒有後面,而有後面一定有前面。如果明白此理,就很容易觀察。譬如某人自以為有禪定,定功很深,別人也讚歎他。可是聽到幾句不好聽的話,就發脾氣,他的禪定及慧都不是真的。因為有禪定的人,一定有忍辱;而能忍辱的人,卻未必有禪定。

四相離了,「方能不著忍辱相」。修忍辱而不著忍辱相,忍辱波羅蜜方圓滿。歌利王割截身體,是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。由此可知,若無歌利王割截身體,就不能證明菩薩的忍辱波羅蜜修圓滿。

「境緣現前,安心不動,任其割截」。境緣是指歌利王下令割截身體時,境界現前,菩薩安心不動,四相皆空,所以無論如何割截,他沒有痛苦。我們何以被人傷害,就感覺痛苦,因為有我相。他傷害我,有我相,當然就有痛苦;菩薩因為沒有我,故任人如何割截,也沒有苦受。著相,才有苦受;離相,苦樂憂喜捨都沒有。所以,這五種受不是真的,也是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佛法說正受才是真的。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皆離,即是正受。

「忍此奇辱。當知忍此奇辱,他人見之云然耳。」別人見他真能忍辱。「菩薩爾時若無事然。」若菩薩那時仍說我能忍,則忍辱波羅蜜不到家。菩薩甚至沒有我的念頭,何來的忍?忍與不忍都沒有。其境界為,割截身體如割外面的樹枝般,彷彿與他完全不相干,所以菩薩爾時若無事然。

「無所謂辱不辱,無所謂忍不忍。此乃是忍辱非忍辱。」此經經文,「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」,是名忍辱。此心多清淨,無絲毫分別、執著。「正是般若正智」,正顯示他的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即自性的德用。「故內無能忍」,有個能忍,已著我相;有個能辱,歌利王侮辱我,著人相。我相、人相皆離,故內無能忍,「無我相。外不見所辱,無人相。並割截之事亦不見,是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壽者是時間的相續,四相都離了。

6.般若正智現前,則通達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中,哪有人、我、生、佛、生、死等一切對待之相。四相皆無,萬念俱寂。何所謂辱,何所謂忍。知此,則知一切行門,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。

「般若正智現前,則通達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中,哪有人、我、生、佛、生、死等一切對待之相。」一真法界決定沒有一切對待之相,十法界才有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一乘了義的大經,如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淨土三經都是一真法界。佛為我們說法,皆是方便說,事實真相則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一開口即錯。契入境界後,方知原來比佛說的更為殊勝,然後方能意會其境界之美、之善,不是人能說明,甚至佛也說不出。但細心之人,能由上述大經之中得一點消息。

如《無量壽經》明白的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人,身體與阿彌陀佛相同,皆是紫磨真金色身,相貌亦同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相貌不僅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全都相同。都沒有名字就平等,否則不平等,平等法界不可思議!西方世界沒有街道名稱、門牌號碼,全都相同。沒有人、我、生、佛的對待之相,非常奇妙!找人或登門拜訪都不會錯,想見某人,此人就在面前。比心電感應的速度更快,稱之為不可思議境界。

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的品題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西方極樂世界即不思議解脫境界,我們就憑一句佛號能入。念《華嚴經》,須修普賢行願才能去,而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即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,全都包括。許多人不知此祕密,不念阿彌陀佛,而逐條的修,不容易去,真是可憐憫者。

「四相皆無,萬念俱寂。何所謂辱,何所謂忍。知此,則知一切行門,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。」六度的每一度都要有般若,否則不能成就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亦是如此,每一願都要具足般若波羅蜜,否則不能成就。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也有圓滿的般若波羅蜜。念佛的三要素: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不懷疑、不夾雜就是般若波羅蜜,因為般若波羅蜜是離相,而懷疑是有相,夾雜是著相。離一切相就不懷疑、不夾雜,所以是老實念,老實人就是具足般若波羅蜜之人。老實並不容易,我們念佛都不老實,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。有妄想、雜念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不老實,沒有智慧,沒有般若在其中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門具足般若波羅蜜,故古德云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相應有許多說法,此處的相應就是具足般若波羅蜜,即淨念相繼。不但佛法,世法亦如此,無論做任何事,如果其中有般若智慧,一定做得很圓滿。

續載中…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講於1995.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,
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6月16日16:17:5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6234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