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杂志|第541期|专栏:从自性平和到世界和平(上)/2020年5月1日

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

經論輯要: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(266)

八三、約餘度明 正明

須菩提。忍辱波羅蜜。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

《金剛經》讀到此處,諸位都能嘗到一點法味,有一點法喜。

1. 餘度,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。此為萬法之總綱,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。法法皆離相,則法法不離般若。法法即是般若。

「餘度」,是指科題「約餘度明」。餘是其餘,除般若波羅蜜以外,其他五條。「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。此為萬法之總綱」,說這五類。萬法包含世出世間法,指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。經中字字句句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,經中所說就是協助我們解決生活上許多的困難。佛經學了立刻有用,只要肯用,立即見效。此為萬法之總綱,「即一切法無不含攝也」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如此經開端所舉的例子,穿衣、吃飯都包括在其中,必須有真實的智慧,即離相,不著相,不著就是智慧。

「法法皆離相,則法法不離般若。法法即是般若。」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,到舍衛大城托缽,須菩提尊者讚歎:「希有,世尊」,因為穿衣、托缽都是般若。釋迦牟尼佛從祇樹給孤獨園往舍衛大城,約三里路遠的距離。釋迦牟尼佛一步、一步走到那個地方,步步都是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尊者見到,歎為稀有,真正不可思議!這說明整個生活就是般若波羅蜜。而凡夫的整個生活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,在造業。佛菩薩生活的點點滴滴,都是圓滿的般若波羅蜜。我們學佛,若不在這裡用功夫、學習,則非學佛。要是會念,每一個字都不著相,經文打開,字字都是般若波羅蜜。原因是不著文字相、不著言說相。若不著言說相,每天和人說再多的話,全是般若波羅蜜;如果著相,都是造口業。不著相時,全都變成般若波羅蜜,要在此處學。

2. 今獨舉忍辱言,以忍辱最難離相,故特舉此,以概其他。佛說此,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也。

「今獨舉忍辱言,以忍辱最難離相」,世尊單舉忍辱為例,因為忍辱很難離相,而其他比較容易,「故特舉此,以概其他」。「佛說此,意在令眾生舉一反三也。」佛講經的義理,明瞭此條,其他依此類推,皆可明瞭。

3. 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,不能獨存。若行忍辱法,不學般若,便不知離忍辱法相。不離法相,則生瞋恨。忍辱之功行破矣。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,非別行之法也。

「般若即在餘五度之內,不能獨存。」所謂理在事中,離開事,理是空洞而不切實際的理。理必定不離事,理就在事上顯示。

「若行忍辱法,不學般若,便不知離忍辱法相。不離法相,則生瞋恨。忍辱之功行破矣。可見般若是與餘度共行之法,非別行之法也。」這是舉例說明,我們學佛要學忍辱。世尊在此經說六度,其中布施、忍辱,說得特別多,其餘省略,說得少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能保持,只修福而不能忍,即使修得再多也保不住,最後都落空。此經末後,佛說,一切法得成於忍。一切法的成就,第一個因素就是忍。無論佛法、世法,能忍一定能成就。不學般若,就不知修忍辱要離忍辱的法相。不離忍辱的法相,表面上勉強忍耐,心中不平。若其中有般若波羅蜜,將忍辱的相捨離、化解,則忍辱變成無限度。有般若,忍辱之中生智慧、生法喜、生福德,得如此殊勝的效果,真正不可思議。

如果說不離法相,而著相修忍辱,表面忍,心中仍是瞋恨,從瞋恨生報復,有報復就造無量的罪業,破壞忍辱的功行。故沒有般若波羅蜜,不能成就忍辱,可見般若波羅蜜,與其他一切法(餘度)共存共行;並非離一切法,別有個般若波羅蜜。所以,佛教的教旗以六度設計的,前面五條,每一長條代表事,五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;後面一條是由五種顏色雜於其中為一條,代表般若波羅蜜,合計六條。般若不能離前五度。見到教旗,就想到菩薩的六波羅蜜,說明理與事關係非常密切,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。

4. 般若空也,餘度有也。空有本來同時,不可離也。所以當二邊不著,會歸中道。

「般若空也」,般若說空,理空,與性體相應。「餘度有也」,五度與現相相應,有體就現相,體能現相。前五度與相相應,般若與體相應,這是從體、相、用說明。「空有本來同時,不可離也。」性相是一,不是二,體相從來不離。由此可知,佛教我們的方法,與自性完全相應。心中絲毫不執著,與體相應;生活中凡事都做得很圓滿,與相、用相應,這是順性,即隨順自性。隨順自性是諸佛與大菩薩們的生活,我們就是要學過佛菩薩的生活。

凡夫迷失了自性,生活行為與自性相反,不順性就是著相修福,著相造業,於是自性現六道輪迴之相。這些相是眾生業力變現的,如果一切隨順法性,所現的相是一真法界。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離相所現的,自性顯現。

三界、六道,一切眾生的福報都是斷惡行善修來的。而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,諸佛菩薩的富貴不是修來的,是自性自然變現的。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一切眾生都有自性,都有一真法界,因為妄想、執著,自己將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並非他人變現給你受的。理本來是一真法界,如今變成十法界、六道、三惡道,都是自己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貪、瞋、痴、慢才會變。佛將道理為我們說明白,只要我們將這些能變的都放下,一真法界就現前。一真法界是本有的,十法界是虛妄的、假的,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,才有十法界;離妄想分別執著,就沒有十法界。

永嘉大師說得好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何謂覺,一切放下就覺,有絲毫放不下就是迷。般若是覺,離一切相就覺。所以說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無事就覺,好事就迷。

「所以當二邊不著,會歸中道。」中道這個名詞,我們體會其意義即可,不能執著。如果執著有個中道,中道與空有又變成對立,仍是落在一邊。古人說得好,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這才乾淨,有中道就錯了。佛經上常說的權教菩薩就是執著中道,所以不能見性。雖然修六度萬行,空有二邊不執著,卻著了中道,障礙他見性。所以,經上教我們,不要執著名字相,中道就是名字。我們要體會佛所說的真正義理趣向。

5. 菩薩行以般若為主,即以空為主也。所以雖不應壞有,仍不應著有也。雖會歸中道,中亦不著。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。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「菩薩行以般若為主,即以空為主也。」般若是說空,空不作無解,否則即錯解般若的義理。我們一定要了解透徹,空是有,不是無,然後才能修菩薩行。菩薩行以般若為主,決定不離般若,否則即非菩薩。世尊在此經說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有四相,則沒空。必須將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都空掉、捨離,方是菩薩。這四相的事相仍在,空掉心中執著的事相,而不是空外面的事相。外面的相理事無礙,性相一如。性不離相,相不離性,是理事一如,理事不二。不但理事不二,而且事事不二,事事無礙。

《華嚴經》云,「芥子納須彌」,大能入小,芥子(芥菜子)可裝入三千大千世界,芥子沒有放大,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,這說明事事無礙。因為每件事都是法性,性融通無礙,性所現的相,沒有障礙。離一切妄想、執著,就是無障礙之境界,即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

般若是智慧,即心中不著相,因為體上雖沒有相,體會現相。體是理,相是事。我們心中沒有牽掛、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與體相應,就是見性,與性相應。事上不必離開它、破壞它。「所以雖不應壞有」,有是自性變現的,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,不須破壞。

諸佛菩薩,如《普門品》所說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。千不是數字,千是十的擴大,十個十就是一百,十個一百就是一千,十表圓滿,將此圓滿擴大,所以千代表大圓滿。盡虛空遍法界,何處有眾生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就起感應。觀世音菩薩應化在十法界、六道,不但不破壞六道的相,菩薩自己還會現相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;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。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!所以沒有壞相。雖沒有壞相,「仍不應著有也」。般若的空就在這一句,不應執著。

「雖會歸中道,中亦不著。」中道不存,中道也不能執著。心裡執著中道,就錯了。心想我現在二邊都不執著,其實已著了,二邊都不執著,就是著了中道。由此可知,一起心、一動念就著了。我不起心、不動念,已經著了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六祖云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如果有一個「本來無一物」,仍是執著。六祖雖然說這一句,但他確實沒有執著。他說本來無一物,他真的無一物;我們說本來無一物,已經著了這一物,此即我們不如他之處,達不到六祖的境界。六祖真的一切皆空,而我們一切皆空,還著了個一切皆空,障礙在此。

我們學大乘佛法,總是著相。學有,著有相;學空,著空相,此即何以生生世世修學,連初果須陀洹都未證得之原因。過去總認為小乘人著相,大乘菩薩不著相,讀了此經才恍然大悟,小乘須陀洹已不著須陀洹的相,才能證得須陀洹果。

佛在此經確實為我們大家授記,我們的善根非常深厚。我們聽此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。因為無量劫來,我們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累積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議。何以連小乘初果也沒證得,原因在於心不乾淨,總是有執著,並未真的放下。這種狀況之下,除念佛往生之外,沒有第二條路;仍有這微細的執著沒放下,稱為帶業往生。由此可知,過去生中我們雖然遇到淨土法門,可以帶業往生,但是對這個世界有貪戀,房地產、金銀財寶、家親眷屬放不下,所以阿彌陀佛也不能強迫你去。這說明,能放下這些粗重的貪、瞋、痴、慢,決定往生;而修學其他的法門,沒指望了生死。江味農居士說過,他學《金剛經》四十年,寫出《金剛經講義》,可說是歷代《金剛經》註解的權威,無人能超越他,他自己仍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淨土法門之外,禪、教、密,都難。所有大小乘經典都能幫助人得三界有漏的福報,但無法了生死、出三界。

「此佛菩薩所以以大空三昧為究竟。以無智無得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此話確實說到究竟處,在佛法中是上上乘法,所謂大乘之大乘,了義之了義,真的是究竟法。「以大空三昧為究竟」,人空、法空、空亦空,稱為大空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譯成華文是正受,正常的享受,即大乘經說的正知正見。切記,是在心上一空到底,而不是事上。

在事上,佛教導我們修三福、六和。三福第一句是基礎的基礎,修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事上沒有空掉。要盡心盡力孝養父母,心地清淨,不能著相。心中乾乾淨淨是真心,真心離念。真心裡沒有妄念,用真心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永恆不變。用妄心孝養父母,時間久了便嫌棄;真心裡沒有妄念,佛菩薩用的是真心。由此可知,事與理是一,不是二,有事必有理,有理必有事,這才是菩薩道、菩薩行,大三空三昧,究竟圓滿。

學佛人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佛門術語稱之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意即無上正等正覺,尊重不翻。究竟圓滿的智慧,《心經》的總結論「無智亦無得」,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如果有智有得,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距離遠之遠矣。同學們學講經,因為有智又有得,所以很困難。如果無智亦無得,展開佛經,喜歡如何講就如何講,長說短說,深說淺說,得大自在,關鍵在此。

佛在此經教我們看破、放下。一放下就看破,一看破更容易放下,兩者相輔相成,得大自在,要真的照做。無量的智慧福德,是由看破、放下之中得來。

續載中……
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講於1995.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國,
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11日16:5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6214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