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杂志|第541期|专栏:从自性平和到世界和平(上)/2020年5月1日

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

本期專欄:從自性平和到世界和平(上)

經論輯要: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(266)

印祖法語:示臨終切要

倫理道德:祖逖避難

因果教育:太上感應篇講記(6)

學佛答問


本期內容簡介

佛陀當年在世教學的目的,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我們今天的社會,眾生所受的苦難,絕不亞於世尊當年的社會。世尊在二千五百五十年前的教誨,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的痛苦?請看本期專欄。

經上教我們,不要執著名字相,我們要體會佛所說的真正義理趣向。請看《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》。


本期專欄:從自性平和到世界和平(上)

佛陀當年在世教學的目的,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我們今天的社會,眾生所受的苦難,絕不亞於世尊當年的社會。世尊在二千五百五十年前的教誨,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的痛苦?

首先,我們要認識佛教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佛陀的一生,從他三十歲開悟之後,就從事於教學的工作,一直到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在古今聖人教化眾生,可以說釋迦牟尼是最傑出的一位教育家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釋迦牟尼佛確實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的教育家。他的教學不分國籍、不分種族,也不分宗教、文化,就像孔子所說的「有教無類」,只要去向他學習,他都非常認真的教導。他的一生,我們知道是苦行僧的生活方式,所謂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他教學的成就非常之偉大,在這世界上確實找不到第二個人能夠跟他相比。他教學給我們做出的示現,是他自己真正做到,然後才說出來;也就是說,他的身教重於言教,他為我們展現了真正覺悟人的思想言行。

我們知道,世尊當年教學沒有教科書,也沒有講義,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他的弟子們回憶他一生的教導,記錄並整理出來的。雖然經典非常之多,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戒定慧是生活當中自然的流露,絕不是他有意去定這麼多戒律,那我們就想錯了;換句話說,你要到他的境界,你的行持自然就會跟他一樣。

今天我們學佛最大的一個困惑就是,展開戒律好像跟我們的思想言行完全相違背,我們不肯承認我們的思想言行有錯誤,反而怪釋迦牟尼佛定這個是找我們的麻煩。所以對於佛教經典裡面的道理說得很好,很羨慕,很願意學,但是佛的戒律不願意接受。我年輕的時候也不例外,也是這一號的人物。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,三年都沒有辦法接受佛教的戒律。對於經論非常有興趣,認為那是非常高深的哲學,能夠引導我們,對戒律卻產生了非常錯誤的觀念,認為那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規範,印度跟中國的情況也不一樣。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對我這個錯誤的觀念很了解,我是剛學佛沒有多久,所以他很慈悲,並不責怪我,他用的方法確實是佛經裡面講的善巧方便。我跟老師三年,每個星期上一堂課,兩個小時,每一次課上完之後我離開,老師都會送我到門口,對我說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三年之後老師過世,我在他火化的地方搭了一個帳篷住了三天,在那裡很冷靜的去思惟,我跟老師三年,他究竟教了我什麼?一經回憶,這句話印象最深刻,因為他跟我講了幾十遍戒律很重要。

於是我就很認真的想這句話真正的含義,大概有二、三個星期終於明白了,才曉得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制定來約束我們,而是他覺悟之後,也就是成佛之後,自然的流露。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我們本來就是佛,我們的思想言行自自然然跟他一樣。但是我們今天迷了,迷惑顛倒,沒有覺悟,所以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錯了,完全違背了性德,造無量無邊的業。業有善業、有惡業,善業感召三善道,惡業感召三惡道,就在六道輪迴裡生死不休。

佛告訴我們,世間人的感受可以分為五大類。我們的心裡有憂、有喜,我們的身有苦、有樂;當我們心沒有憂喜,身沒有苦樂,這叫做捨受。捨受就是苦樂憂喜都放下,這是很好的一樁事情,可惜捨的時間很短,沒有多久,煩惱習氣又起來了。所以佛說這五種受都是不正常的,五種受都苦,苦受是苦苦,樂受是壞苦,捨受是行苦,行苦就是不能永遠保持。

佛教我們如何離苦得樂?苦樂是果報,它的因是迷悟,迷了才有這些現象出現;覺悟了,苦就沒有了,六道也沒有了。就是永嘉禪師講的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所以佛陀教化主要的目的,就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才能夠離苦得樂;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

煩惱習氣,也就是我們的迷惑,可以分為三大類,這三大類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如果能夠把執著放下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再執著,沒有成見,證阿羅漢果。我們看看現代的社會問題,衝突不斷發生,年年上升,帶來的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重,原因是什麼?就是過分的執著,彼此不肯相讓,衝突就不能化解。如果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誨,能夠放下執著,不再有成見,衝突不會發生。並不是說一定到覺悟了才能解決問題,覺悟是徹底解決問題;沒有覺悟,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,我們現代生活之中處事待人接物,許多衝突也能夠避免。

這就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,特別在德行這一方面,也就是佛家講的戒、儒家講的禮,能夠遵守這些規範,家庭不會有衝突,夫妻不會有衝突,父子不會有衝突,兄弟不會有衝突,鄰里也不會有衝突;再擴大,社會沒有衝突,國家、世界,人與人之間都沒有衝突。換言之,我們不再有憤怒、不再有瞋恚、不再有貪婪、不再有嫉妒,這問題就解決了。

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樁事情,佛在經裡用了很大的篇幅來為我們解說,說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。宇宙和生命從哪來的?佛在《華嚴經》告訴我們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更進一步告訴我們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情是有情生命,我們今天講的生物、動物;無情,我們講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。法性是宇宙萬物的本體,佛性是我們自性裡本有的智慧,確實能夠把宇宙萬事萬物和自己的關係搞清楚、搞明白,大慈悲心就生起來了。

續載中……

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0年5月11日16:5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6214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