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 |第283集|视频MP3文字|jingkong老法师主讲

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 |第283集|视频MP3文字|jingkong老法师主讲

 

就在这个时候,就有不少人,古人,遇到这个机会难得,跟阿弥陀佛见面,他就抓住,就不放鬆,向阿弥陀佛请求,我的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去。阿弥陀佛很慈悲,一定答应你,跟你约时间,三天行不行?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,甚至于跟你预约二、三个月。早年我在新加坡居士林,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往生,他就三个月前知道,那肯定是阿弥陀佛通知他,预约三个月。他把那个日期(他八月几号往生的忘掉了),在一张纸上写了十几个,没有人敢问他那什麽意思;就是那一天往生的,三个月之前知道。宋朝莹珂,我们同修都知道这个人,这个人也是念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,拼命!感动阿弥陀佛,跟他见面,告诉他,他还有十年寿命,十年之后佛来接引他。他发了个狠心,十年寿命不要了,我现在跟你走。阿弥陀佛跟他约定三天,好,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,果然三天往生。这都是非常聪明的人。

 

极乐世界太好了!你不到那个地方去,你在这个世界留了干什麽?在这受苦受难,事事都不能称心、都不能如意,何必在这裡受罪?何必跟这些人过不去?统统放下,早生淨土,早享福,早成就。这不是妄想,不是谎言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佛怎麽可能说假话?哪有打妄语的佛?哪有害众生的佛?我们要相信,这就是福报,这就是善根。半信半疑,善根福报薄,未必能往生。往生的人善根福报要多,小本《弥陀经》上说的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」,生到极乐世界善根福德要多;不怀疑就多,肯念佛的人多。一切念头当中,念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是第一念。千万、千千万万、无量无边的念头,最善的念头,念阿弥陀佛。最不善的念头是念贪瞋痴慢,那是什麽?那是三恶道,那个念头不好。贪图这个世间财色名利、七情五欲,贪这个东西,这个东西不好,这个东西把你抓得紧紧的,你脱离不了六道轮迴,生生世世苦不堪言。极乐世界,小本说,极乐世界恶道的名称都没有,六道轮迴这个名称听不到,十法界这个名称也听不到,为什麽?极乐世界没有。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只有天道跟人道,而天道跟人道的待遇,生到它那边天道、人道的待遇,待遇是阿惟越致,这个可不能忘掉。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,也就是说,你生到极乐世界是人天身分,你的享受是法身菩萨的待遇,到哪裡去找?我们自己要牢牢记住,时时刻刻说给别人听,劝人,也加深自己的意念,决定不能够放弃。

 

下面又说,这小本裡面讲的,「其国众生,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」。往生在极乐世界的人,他有没有苦受?没有。什麽是苦?执着是苦。这个世间,最严重的执着是情执,世间人欢喜,情很深,很糟糕,生生世世脱不了关係,什麽关係?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情执叫爱情,这个爱情有夫妻之情、父子之情、兄弟之情,可麻烦了!佛法说这是烦恼,是生死,是六道轮迴的根,这个根必须要断掉。断掉是不是无情?不是,断掉之后是真情。为什麽?自性裡面流出来的大慈大悲,换个名称就是爱情,爱情变成慈悲了。慈悲是什麽?是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,是觉而不迷。世间人是迷而不觉,佛菩萨是觉而不迷,他那个爱是平等的爱,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平等的爱。那个爱就像世间人迷,迷到极处那种情执,但是佛菩萨是理智,不是感情的,他知道事实真相。真相是什麽?相有体无,事有理无;从心性上看没有,从现象上看有,但是现象跟心性是一不是二,有中他看到无,无中他看到有,不一样,他得大自在,他没有障碍。我们不行,我们有障碍,我们会起心动念,会分别、会执着。这些一扫而光,完全没有就对了。

 

念佛的人只有一个念头,阿弥陀佛,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,他就成功了,他就圆满了。他的眼目当中,像海贤老和尚常说的,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而且都是阿弥陀佛,妙!这个话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他跟谁在一起?跟佛在一起。他一生遇到的,有人对他很恭敬、很好,称讚他,有人跟他开玩笑,很不客气,甚至于毁谤他、陷害他、侮辱他,他怎麽应付的?满面笑容,满面春风,阿弥陀佛跟我开玩笑,骂几句是开玩笑,打几下也是开玩笑。他有没有放在心上?没有,他心上还是阿弥陀佛。所以他住在哪裡?他住在极乐世界,他只有乐没有苦。我们就明白了,只有乐没有苦,我们在眼前能看到,看大修行人。什麽是大修行人?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的人是大修行人,他待人是平等心,待人是恭敬心,待人是清淨一尘不染的心。这就是极乐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。

 

「又《往生论》曰」,这个也说得好,「永离身心恼,受乐常无间」。这两句话说得好,《往生论》上的,永远离开身的苦恼、心的苦恼。心裡头没有起心动念,没有分别执着,心的烦恼没有了。心的烦恼断掉了,身的烦恼也没有了;身有,有也不在乎,事上看到好像有,理上没有。海贤老和尚一生,表演这个表演得很多,常常表演,我们要能看得出来,我们要能学习。佛法在哪裡?觉了,哪一法不是佛法?要是迷了,哪一法是佛法?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不是佛法,为什麽?你去不了。你要真去得了,那就是佛法;去不了,那不是佛法,还是搞六道轮迴。人要学聪明一点,放下。什麽是聪明人?放下是聪明人,放下是有大智慧的人,没有智慧他不肯干,有智慧他干。

 

「故经云」,《无量寿经》上说,「但有自然快乐之音,是故彼国,名为极乐」。这个「音」字广义的,眼见的快乐,鼻闻的快乐,舌尝的快乐,身触的快乐,心裡起心动念,念念都是快乐,这叫极乐世界,是故彼国名为极乐,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喜悦、不快乐。中国孔老夫子也有这个境界,没有极乐世界这麽圆满。从哪裡看出来?《论语》上头一句,孔子的话,「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。孔子之乐,乐在哪裡?他天天学,学了之后怎麽样?统统落实在生活上,把所学的变成生活,落实在工作裡头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。确实,他像海贤老和尚一样,一切时、一切处,你看他满面春风,欢喜快乐,从来也没有想到生活清苦,没想到,生活艰难都没想到;想到什麽?圣人的教诲。

 

圣人教什麽?我们在典籍裡面看到的尧舜,尧舜做国君的时候,这很早,在三代之前,夏商周之前,舜传位给大禹,这就是后面所讲的三代,夏商周,夏四百年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一千八百年。也就是说,在孔子之前一千八百年,尧舜就重视教育了,也就是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。尧跟舜帝看到人民,人民都很朴实,但是不知道人跟人的关係,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。当时有一个人懂得教育,这个人叫契,尧王召他,跟他说,现在天下人民不懂得规矩,希望你好好的教导他们。教什麽?教五桩事情,叫五教,五种教育,就是五伦: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社会就安定,正常了,做国君的叫垂拱而治,没事情,人都是好人。人是教出来的!

 

懂得五伦这五种关係了,我们怎麽样做人?把这五种关係处好,这就是德,德就是五个字:仁义礼智信。仁者爱人,是从父子有亲这裡衍生出来的,父子的亲爱,把这种亲爱引申到爱天下人,这是中国人,太伟大了!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爱天下人。庄子说的,「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」。不但爱天下人,爱树木花草、爱山河大地,为什麽?它跟我们同根,本是同根生。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,「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万法就是宇宙。整个宇宙从哪来?自性是真心,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的。这个身也是真心变现出来的,那就是普遍要爱,这是爱自己的自性。爱一切众生如同爱自己的身心一样,没有两样,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第一章,头一堂课。义是讲理,讲道理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都要跟道理相应,跟道理不相应的就是不义。有礼貌,礼貌是规矩,要懂规矩。要有理智,理智就不是用感情,所以五常裡头有智,这个智是现在讲的理智。不可以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是迷,理智用事是觉,不一样。最后一个讲信用,人与一切人交往,信用是第一,不能欺骗人。人欺骗我,我不能欺骗人,为什麽?我懂得伦常大道,他不懂,他骗我是可以的,应该的,我骗他就错了,我是知法犯法,那个人是不知道法,他犯法。纵然犯法要原谅他,没有受过教育,他不知道,所以要原谅他,自己要做好榜样教他、影响他。

 

这种教育,在孔子之前一千七、八百年,世世代代都用这个教学,只是现代没有了,清朝亡国的时候就没有了。民国年间军阀割据,社会动乱,大家对这个疏忽了。也是社会动乱造成的,只是图我怎麽样能活下去,教就忘掉了,没有再想到教,想到我们到哪个地方平安一点,咱们就逃难,如何去谋生,苦不堪言。中国近代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非常痛苦,我们亲身经历的。我们幸好是遇到佛法,要不遇到佛法,可能寿命早就没有了,活不到今天。这是教育,中国古圣先贤重视教育。

 

佛呢?佛重视,二千五百年前,佛的普世教育,普是普遍,世是世界,对全世界的众生普遍的教育,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六度、十愿,五个科目,也是五教,这个五教跟中国古圣先贤的五教几乎是相等。首先教我们三皈,皈依佛法僧,这是什麽?这是教育的根,教育的源头,要把它抓住。这个源头是什麽?这三个根,佛是自性觉,法是自性正,僧是自性淨,清淨的淨。觉悟,正知正见,清淨不染,这是总纲领、总原则。不能离开这三条,离开这三条不是佛法,觉正淨,这三宝,这是三皈。三皈之后学什麽?学五戒,不杀生是仁,不偷盗是义,不邪淫是礼,不饮酒是智,不妄语是信。你看看,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,中国的圣人跟印度的佛陀所讲的是不是一样?一个道理。从五戒,必须遵守的,然后扩展到十善;先把五戒做好,十善自然成就。十善,身三业,前面跟五戒是一样的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;口就说详细了,口说了四样,为什麽?最容易造业,所以叫守口如瓶,口的四种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;再加上意三业: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十善业,十善业这个标准比儒家就讲得详细。都是很简单,总纲领。

 

菩萨把五戒十善用在哪裡?用在六桩事情裡面,菩萨做的六桩事情,六度,度众生,教化众生。布施裡面有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持戒裡头有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统统离不开这个;离开这个,事上没有了,那是个空理。要落实在生活,生活当中做到,落实在工作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真得受用。最后提升,把你自己生活工作,所学习的伦理道德向外扩展,扩展到什麽?扩展到整个世间,对一切众生,那就是普贤十愿。第一条,「礼敬诸佛」,一切恭敬。《礼记》裡头头一句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就是礼敬诸佛。儒跟佛说的完全相同,记住,这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。中国人讲毋不敬,没有不敬的;佛教是更具体的,把佛举出来,你最尊敬的是佛,把一切众生都要当作佛一样看待,要当作佛一样的恭敬,这才符合礼敬诸佛的意思。「称讚如来」。礼敬是平等的,不分善恶,不分贤愚不肖,不分这些,只要是人,像《弟子规》上说的,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称讚,这就有条件,善行、义行,符合道义的这种行为讚歎,善业的行为讚歎,恶的、不符合道义的不称讚,这就有条件。讚善不讚恶,讚歎和谐,不讚歎斗争,甚至于竞争都不能讚歎,没有竞争。「广修供养」,这就是说要常常存心,量力去帮助别人。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那没有办法;有这个能力,看到人有困难就要援手,就要帮助他。他没得吃的,我还有一点点,我要分他一点;他没有穿的,我衣服有多,供养他一件。无论大事小事,人家需要帮忙的时候尽心尽力,这供养,果报我们就不会缺乏。我们自己知足常乐,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,这就快乐;有争、有求,那是没有止境的,那会很痛苦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23日11:11:2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82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