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(第9集MP3文字)jingkong法师主讲/台湾图书馆大专

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

普贤行愿品  (第九集)  1980前  台湾图书馆大专  档名:04-011-0009

MP3下载

『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』,清凉大师注子里头说,「一身之礼等剎尘数」,这种现象是周遍的相。要以《十地经》来说,有十无尽界。此地只说了两种,所谓是虚空无尽、众生无尽。从众生当中又开出业与惑。所以我们在此地能看出这四种无尽。「众生无尽,一一众生有多业惑」,这样显示出无尽的意思来。本经所说的这两种是教给我们修观,也就是像般若里面讲的观照般若,唯有如是观照才能够趋入普贤行愿。可见得这两种无尽,就是虚空无尽跟众生无尽,用意是相当之深。同时这个观行也是对治法门,所以才开出业及烦恼,唯有观行是最有效对治业与烦恼的。下面这就说明:

 

【虚空界尽。我礼乃尽。而虚空界不可尽故。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】

 

前面两句是「反显」,『虚空界尽』,我们的礼敬才算是结束了;后面这个两句是「顺释」,『虚空界不可尽』,我们修礼敬也是无有穷尽的。这个是事实,就是事实的真相,所以菩萨修学才是无尽无边无有疲厌,就是底下经文所说的。下面讲:

 

【如是乃至众生界尽。众生业尽。众生烦恼尽。我礼乃尽。而众生界。乃至烦恼无有尽故。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。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】

 

这是第一大段「礼敬诸佛」经文到此地,把境界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。这个经文末后的结论,后面九段完全相同,在此地说明了,到后面都可以省略。这个意思就是讲,如果不以普贤观行的力量,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念念不断,念念不断才是大乘佛法里面真精进,念佛法门讲的阿鞞跋致,翻成中文是不退转,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退转。普贤行愿力从哪里来?这个话我是不厌其烦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提醒大家,普贤行愿,前面讲过,一个是从自己深心信解中,与本经经文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给我们做法缘,内有亲因,外有法缘,从这个地方生起的行愿力。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读经之后要能够直下承当。不要念了之后,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,又不是我的,那就不行了,那就与自己不相干了。读了之后,普贤行愿就是自己的行愿,这个才会产生这样大的力量,成就念念不间断。

 

总而言之,我们讲到礼敬,前面给诸位说过,一礼之中圆含前面所说的六种礼敬的精神、境界,都包括在其中。从恭敬礼、无相礼一直到总摄礼,最后是无尽礼,全都包括在其中。所以心地清净是定,境界明了是慧,定慧双修,戒学自然在其中,自然全都包括了。经文一定要熟,不熟则观行提不起来,我们在日常修学当中,修观照般若怎么提得起来?所以经文要熟,要熟得透,为什么?熟透了就离心意识,就是自然的了,不必起心动念,熟透了。没有熟透还要想一下,想一下就落在心意识里去了;不必想,境界就现前了,一点都不乱,一点都不错,熟透才能起观行的力量。所以我们一般这些学佛不知道这个诀窍,只是早晚课诵念念十大愿王的题目,那行吗?这不行的。所以早晚功课要晓得它的用义之所在,它是提醒我们的。说一个礼敬诸佛,这一段经文里面的义趣境界统统要晓得,给你提到礼敬诸佛,一切境界都现前。

 

如果对经不熟透,道理要是不能通达,那礼敬诸佛就跟小朋友唱歌一样,你问他意思,什么都不晓得。你看幼儿园小朋友唱「三民主义,吾党所宗」,你问他,什么是三民主义?不晓得,不知道;什么是吾党所宗?他也不晓得。他唱得字正腔圆,清清楚楚,你问他意思,不知道。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学小朋友唱歌,那就错了。这一提起来,境界相立刻要现前,这就是起观照的作用,普贤行愿的力量就加持了,我们就获得了。向下九愿统统是这个境界。十愿里面以礼敬摆在第一条,可见得礼敬是在修行行门当中的根本法。

 

在世间法里面,外国人我们不谈,外国人一直到今天,可以说要是跟我们中国文化来比较,还是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距。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不如外国人,在某些程度真的不如他们。可是自古以来我们华夏是礼义之邦,今天外国人讲求法治,比不上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礼乐治天下,比法好,我们是以礼治天下,所以说是「不知礼,无以立」。但是礼的精神,《礼记》一开端一句话就说明了,「曲礼曰,毋不敬」,礼就在敬。再看看佛法里的修持行门,你们在课诵本常常看到,一切恭敬,你想想一切恭敬这四个字,与此地这一段经文末后的结论是不是一个意思,我此礼敬无有穷尽?儒家一句话说毋不敬,也把这个意思说尽了。

 

可见得我们恭敬绝不是有条件、有对象的,某人值得我们尊敬他,我们对他恭敬,某些人不值得我们尊敬他,那你礼就不周遍了。贤人我们恭敬他、亲近他,不贤之人我们恭敬他、不亲近他,敬而远之。远不是离开他,离得好远,不是的,远是不学他,不是不跟他往来,不跟他往来那哪里有敬?可见得敬,我们把亲近跟远离撇开,那个敬是平等的。这是讲世间法。敬是平等的,孔老夫子对圣贤人,对王宫大臣,对老百姓,对于作恶之人,他是平等恭敬,他称之为圣人。佛菩萨对于十法界一切众生,上至诸佛如来,下至阿鼻地狱众生,一律平等恭敬。我们学礼敬诸佛要从这个地方学。礼敬诸佛它这一个修学方法、目的,诸位应该觉悟到了,修什么?修平等心,而平等心是菩提心的基础,是成佛、成菩萨的大根大本,礼敬是修这个。

 

我们今天学佛不能成就,就是我们对一切法里头没有修根本法,这个在佛法里无论怎么样用功苦学,学了一辈子不得其门而入。不管你修哪个法门,你修禅不能明心见性,你修密得不到三密相应,你修净得不到一心不乱,原因在什么地方?根本忘掉了,疏忽掉了。如果诸位要是晓得这个道理,从今天起从这个根本法修,一切恭敬。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,世出世间法都讲求这个道理,由亲而疏,由内而外,由近而远,逐渐逐渐把它扩大。先从敬父母、敬师长这里开始,逐渐逐渐扩大到,自自然然扩大,毋不敬。这个叫真正修行。你说今天一听到普贤行愿教我们毋不敬,我立刻就修平等恭敬,恐怕你还平等不了,真正下手还是有次第的。诸位果然明白道理,真正修学了,你们想想,佛法怎么不会被世间人欢迎?为什么佛法会被人家排斥?这么好的东西哪个不欢迎?哪个不需要?不但善人需要,恶人也需要,他也喜欢人家恭敬他,所以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是一个道理。

 

佛法到今天所以被人家误会了,就是我们全都落在空谈,没有去做。对教义理解得不圆满,往往只看到一边,看到礼敬诸佛,佛要礼敬,菩萨就不要礼敬,一切众生当然更不要礼敬了,变成贡高我慢。这就是对于经义不了解,古德所谓「望文生义,三世佛冤」,三世诸佛都喊冤枉,佛不是这个意思,你给它解错了。这是说出世出世间的修学都是从礼敬开始,我们应当要修学的,礼敬里面一定要懂得谦让,要谦虚、要忍让。诸位如果读《礼记》,对于这一品经文就更容易理解了。礼是自卑而尊人,佛法的礼也是如此,自卑绝不是叫你带有自卑感,不是的,那就是我们尊重别人,尊重别人应该怎么尊重?一定要自卑,自己卑下才能尊重别人。要是自己把自己抬高了,尊重别人怎么尊法?无论对于什么人,佛见到众生他要尊重众生,佛在众生面前也是自卑而尊他,这才称之为佛。你们看《弘一大师讲演集》里面有一篇,教我们学佛的慈悲、学佛的谦虚、谦下,那就是学佛的礼敬,学佛对一切众生的服务。佛在众生面前没有架子,孔老夫子亦复如是,你们可以从《论语》里面看到。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学的。

 

下面第二段,「称赞如来」,段落还是三个段落。首先「牒名」:

 

【复次善男子。言称赞如来者。】

 

称是称述,赞是赞扬,就是称述圣德,赞扬其美的意思。这个称述,就是他的功德、他的事情,他的智慧、道德,他的事业,我们把他表扬出来,这个叫称述。赞叹他对于社会、对于大众的贡献,种种功德、美德,这是赞扬。关于这一点,一定要以智慧为基础。

 

我记得我初到台中去的时候,第一天见李老师,他就告诉我,不可以赞叹别人,不可以毁谤人。我当时听了就感觉得很惶惑,不毁谤人是对的,这个是没有话说,为什么不能赞叹人?刚才我跟诸位讲,我有疑并不马上就问,为什么不可以赞叹?我没有问,我细细的想这个道理,想老师说话的道理,我想这个事情放在心里总有一个星期,我再去请教老师。诸位要晓得,有这么久的时间思惟、揣摩,再去请教,老师给你开示,自己所得就不相同。老师提醒我,他说赞叹人往往比毁谤人过失还要大。为什么?这个人他的程度不到,你一赞叹他就自满了,不能再进步了。什么时候可以赞叹?八风吹不动,如如不动,这个人值得赞叹,你怎么赞叹他都不障碍他,他自己不敢接受,觉得别人对我的赞叹都是太过分,自己还很谦虚、很恭敬,绝不引为自满,这样的人就可以赞叹。就是你毁谤他,他也不生气;你赞叹他,他也不欢喜,他能如如不动,这种人可以赞叹。毁谤他,他生气;赞叹他,他欢喜,这个人如果多人赞叹他,必定要害他。李老师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。所以佛法处处都是智慧,绝不是感情用事。

 

这个地方讲赞叹,赞叹什么人?底下讲如来。你看礼敬诸佛,这个地方赞叹如来,为什么换了个名词?赞叹诸佛不是一样的吗?诸位要晓得,称诸佛跟称如来不一样。(音档中断)

 

现在有招生,从前有没有招生?没有,诸位要晓得,教学绝不招生,为什么绝不招生?如果招生,这个里头就有我慢,我是老师,我有学问、有道德,我号召你们大家来跟我学,我很了不起,贡高我慢。佛菩萨怎么样?非常谦虚,你到我这里来,我样样都不行,样样都不如你,实在人家来了,找到了没有办法,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。学是求学,是你自己来求的,不是我叫你来的。我叫你来的,如果你学不成就,我怎么对得起你?你自己来的,你学成功是你自己,学不成功我也担不了太大的责任。我要把你们找来了,这个责任就大了。现在的社会不一样,现在把大家找来了,找来了不成功,这个罪过可就大了。

 

既然老师这样的道德学问,人家要不晓得,怎么会到这来求学?这就要弟子们称赞。称赞好,不是说某个地方老师好,你要到那里去求学,你要跟他去学,不是这样的。只是称赞他的功德,叫你一听到,有这么好的人,我自己发心去跟他学。绝不是劝你应当跟他学,不是的,没有这句话。只是说明他那个地方之好,去不去是你自己的事情。佛门里的赞佛偈统统是这个意思,把佛菩萨的功德处处赞扬称述,到处给别人讲,这就是称述,用歌赞来赞叹,这是赞扬,用意就是替佛介绍学生,为众生介绍好老师。但是这里头不说介绍的话。所以佛听了也是无动于心,绝不是说你称赞了他就欢喜了,你毁谤了他就生气了,哪有这个道理?没有这个道理。不但是诸佛菩萨你称赞、毁谤他不动心,儒家君子就可以做到这个,就能有这个度量。

 

毁誉要动心,在儒家连君子的资格都不够,毁誉一动心,那是小人!君子以上贤人,贤人之上圣人,圣贤君子不动摇,何况佛菩萨明心见性之人。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,这个意思是真实的。所以我们只是称述赞叹,不能够介绍。譬如说我晓得那个老师不错,介绍你到那边去,如果你到那边去什么都学不到,你会来怪我,你某人为什么介绍我到那里去,害我浪费了多少时间,浪费了多少精力,我到那里一无所成,这我们自己背因果。我们称述老师的功德,他自己发心去的,他学成了,我们没有功,他学不成了我们也没有过。我们自己要如如不动,他成就与否那是他的事情,而我们为众生、为佛法都尽到了心、尽到了力了。你们想想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。这是不拉信徒、不介绍学生,可是介绍已经普遍的做了,做得尽善尽美,称赞的功德是在此地。

 

我在到处讲经,我是常常称赞李老师的功德。今天你们要想到台中跟李老师学不容易了,为什么?他老人家年岁太大了,九十三岁了,跟他学不容易了。可是他底下还有几个好学生,可以亲近。所以你们在台中读书的同学,东海的同学、逢甲的同学,我介绍你们去找徐醒民,这个是在台中李老师座下的第一位大弟子,可以说老师下面登堂入室的学生,你去跟他学。他的工作也很轻松,他在省立台中图书馆,他在图书馆工作,事情也不太忙,你们有时间可以直接到图书馆去找他,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问他。他不会拒绝,他要是拒绝就不是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哪一个来找都不能推辞、不能拒绝。为什么?他是以平等心、慈悲心对一切众生。

 

所以往往我们自己以自己的心量来猜度,全都错了,某法师地位很高,恐怕不太好讲话,不太好见面,那是我们自己障碍了自己,事实不是这样。像我以前亲近章嘉大师,章嘉大师就跟我说,有很多人认为我地位很高,不太敢来见我,实际上我很想跟一切人见面,他们都不来,有什么法子?所以学佛的人把大法师看得很高,不太敢接见,不太敢讲话,错了!我那时候刚刚学佛,也不懂得这些规矩,一有空就去找他。他给我说这些话,他说其实我一点架子都没有,什么人来我都愿意接见他。可是许多人不敢去、不敢见他。由此可知,这是我们自己心理上不健全,决定不是对方有架子。中部有这么一个机会,大家不要放弃,甚至有时间可以请他们到你们学舍去多做几次讲演,你们同学有疑问都可以请他来解答。

 

如来两个字的意思,在《金刚经》里头有两个解释。解释得最圆满的是诸法如义,佛说,「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」,你们看《金刚经》,这个解释非常圆满。什么叫如?如就是这个样子,一如无二如。我们在一切法里面,如果要真正遵照佛教给我们,我们老老实实去做,百分之百的做到,譬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离言说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,就是心里面对这个一念不生,这就是如,就是这样,把它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念不生。你要是起一念就不如了,就落在第二义去了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离言说、离名字、离心缘,就是我们心里起心动念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万法皆如。这个世界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,清净寂灭相,有没有活动?各种活动都没有停止,活活泼泼,清净寂灭,活活泼泼与清净寂灭是一不是二。你要不肯离开心意识,这个境界相你见不到。

 

这个如的意思也是《般若经》里面讲的实相,宇宙万有的真实相,这个不是虚妄的。由此可知,何谓虚妄?所谓的虚妄就是我们心在境界上起心动念,这是虚妄的。名字是虚妄的,言说是虚妄的,起心动念是虚妄的,离开虚妄的就是真实的。我这个话说得很清楚了,希望同学们细心去体会。虚妄与真实,再给诸位说不二,是同时的,你要入了不二法门,真与妄都没有,这个时候才叫诸法如义。由此可知,诸法如义也不过是不得已建立这么一个名词而已,实际上有没有?没有,实际上连这个名词也没有,这就是所谓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。

 

还有一个解释,是说「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」。这个意思也说得好,与那个诸法如义,实在讲是异曲同工,一切法不来不去,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。这个意思实在说有相当深度,我们一下还体会不到,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说。现在电视很普遍了,你们在电视画面上看,一会这个人来了、那个走了,有没有来去?千里万里都在那个小荧幕上没有动,都在那个荧幕上。我们今天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是从太空这个星球到那个星球,还是在一个小荧幕上,那个小荧幕上?我们真如本性这个荧幕上,不来不去。你们每天看电视,你要会看,看电视就是修普贤行愿;不会,那有什么办法!

 

你要会的时候,每天看几个钟点电视就是修几个钟点的普贤行愿,你跟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有说有笑,他们在那里看电视是心为境转,你在那里看电视是境随心转,修普贤行愿,家人相处在一起很欢喜。要是他们看电视,你一个在房间里打坐或是念佛,人家看到你还不顺眼!你在电视机里面看,看他们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,看到自己是如如不动,功夫戒定慧是一次完成。所以会修的人什么地方都是道场,哪有选择的?哪一法不是佛法?这个修行方法与什么人都能相处,与什么人都能欢欢喜喜。对自己有没有障碍?没有障碍,对自己的修学决定没有障碍,三学增上,精进不懈,此地所讲念念无间。所以清凉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哪有障碍?不会的才有障碍,会了就没有障碍了。

 

如果你要说,学佛的人不可以歌舞,这是佛对小乘人讲的。你们自己都没有多想想,如果多想想、多看看,你看敦煌的壁画,佛坐在那个地方,怎么也看到诸天在那里跳舞、奏音乐,又歌又舞?佛自己在那里又歌又舞,为什么叫我们不准唱歌跳舞?这是怎么回事情?他自己做不到为什么限制我们?就以小乘人来说,迦叶还随着音乐起舞,迦叶尊者是示现定功第一的,他是不是把禅定失掉了?不是,那就是禅定,歌舞场合里,心地清净,如如不动,叫真定,身动心不动。表面看跟大家一样的欢乐,自己心清净一尘不染。这要真功夫,这普贤行。你不在这里修,你到哪里修?

 

离开五欲六尘修,修得很清净,不能接触,一接触又乱了。这从前李老师告诉我,过去在深山里面修行的人,修了几十年,一接触外面五欲六尘,动了心乱掉了太多太多。所以大乘修学的方法就在五欲六尘里面去训练看破,晓得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确确实实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在里面练如如不动,样样明了,智慧增长,如如不动就消罪业,智慧增长是长菩提,这样才能真正自度度他。所以大乘菩萨是这个修法,善财童子就是这个修法,你看善财童子什么地方都去,成就真实的戒定慧,圆满的闻思修。好,下课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:21:1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431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