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(第10集MP3文字)jingkong法师主讲/台湾图书馆大专

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

普贤行愿品  (第十集)  1980前  台湾图书馆大专  档名:04-011-0010

MP3下载

昨天我们讲称赞如来,这个意义告诉诸位了,由此可知,称赞的功德不可思议。这一章与《礼记》里面的「乐记」关系很密切,诸位要读过「乐记」,对这章就有更深的体会。礼与乐在我们中国过去是教学里面最重要的科目,佛门里面也是如此。你看第一段讲礼敬诸佛,是教礼,这一节就是讲乐,佛法也是以礼乐为主要的教学。现在可以说礼乐都衰了。佛门里面所谓讲梵呗,就是佛门里面的音乐,在隋唐是盛极一时。现在留下来的一些赞,佛门里面这些歌赞,词还存在,如果诸位去看看《大藏经》,里面还有不少。同时这个经典几乎所有的偈颂都可以唱的,谱上乐章都可以演奏。但是近代佛门里面缺少音乐家,所以这个新的乐章我们就见不到了,都还是些从前的老调。而这个老调唱也是板眼都不太正确。同时唱的这个字的音往往我们都不太容易听得清楚。诸位要晓得,这个词要是唱得不清楚,效果就失掉了。为什么?你是赞叹如来功德的,唱的叫人听,哼哼哈哈,听了半天,一个字都没听清楚,这怎么行?人家怎么能知道佛功德是什么?所以必须每一个字要唱得清清楚楚,才能够收到这个称赞的效果。必须能叫听的人心有所感,来发心向往追求佛法,这个称赞的功德就成就了。

 

今天我们接着看底下这一段,这一段是解释它的境界相:

 

【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。十方三世一切剎土。所有极微一一尘中。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。一一佛所。皆有菩萨海会围遶。】

 

这是讲所赞的境界,这个里面有三重无尽的意思,清凉《疏》里面所赞境界,从这个地方看,以及向下的经文里面,在在处处都显示出佛剎之多,诸佛之多,不但佛多,而且这些菩萨众也多,『海会围遶』。这个意思就很深了,不但是要赞佛,除佛之外,这些菩萨海会也是我们赞叹的对象。菩萨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?从等觉一直到初发心都包括在其中,都是我们赞叹的对象。在我们凡夫眼睛里面,当然对于佛我们赞叹,那些大菩萨、罗汉我们也会赞叹,可是往往把初发心的菩萨我们就忽略掉了。实际上说,对于佛与大菩萨的赞叹,前面给诸位说过,目的是要称述、赞扬他的功德,劝导一切众生来修学,意思在这个地方。对于初发心菩萨这个赞叹,那个意思又不一样,而是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一种鼓励,劝勉他发愤向上,意思在这个地方。初心的菩萨如果要是得不到鼓励的话很容易退心。所以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我们也要称赞。

 

称赞的方式非常非常之多,有一些称赞还可以不必用言语。譬如说这个初学讲经,初学讲经的人他讲得不好,讲得不好就没人来听。你来听,天天来听,这来听就是赞叹他,我们俗话叫捧场。他学讲,没有人来听了,他自己就退了心,「讲经太难了,不行,我不是这个材料」,他就退了心。那个讲得好的人你不去听无所谓,初发心的人一定要去听。实在说得不好,不好也得捧场,为什么?鼓励他。他在那里讲,觉得底下还有几个人在听,他老都不走,我每一次讲他都来,他自己信心也增长了,这也是一种赞叹。所以一句话不说,赞叹的意思都到了,这是希望诸位同学们要多思考思考,多想一想。这是讲对初心、对老学的赞叹方式,用心都不相同。可是有一个是相同的,就是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这个意思是相同的。

 

底下一句,这是讲能赞之音。

 

【我当悉以甚深胜解。现前知见。】

 

我们看了这一句,跟前面一段,好像缺了一点,前面有普贤行愿力、深心信解,这个一句只有深心信解的意思在。诸位要晓得,有深心信解必定有行愿的法力,所以他把这个普贤行愿的法力是暗暗的含在其中,意思并没有缺。下面这举例子说,这是能赞之相,就是怎么个赞叹,说出赞叹的样子来,供给我们做参考。所以我们用的时候要活用,绝不是呆呆板板的用。

 

【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。】

 

赞叹当然是以歌咏赞叹为主,歌唱,『舌根』是第一,总是要用上它的。此地所举的这是『辩才天女』,佛在经上说有这么一个人,这是得无碍的辩才,佛在《最胜王经》里面所说的,这个「辩才天女」她有大功德,获得了辩才无碍。可是这个地方前面有两个字,『出』是超出,『过』是越过,比这个辩才天女的辩才还要超出。这个我们能不能做到?实在做不到。虽然做不到,要有这个愿,此地是叫我们发愿,我们应当有这个愿。底下我们文把它念下去:

 

【一一舌根。出无尽音声海。一一音声海。出一切言辞海。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。穷未来际。相续不断。尽于法界。无不周遍。】

 

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,这是说明能赞之相。经上讲这个天女她这个辩才几乎与佛相等。既然有如来这样的辩才,有佛的这个辩才,怎么能够更超过?这两个字是不是夸大之辞?这是值得我们推敲的。实在刚才讲,不容易超越。此地是讲的普贤菩萨善巧方便,是勉励修行人要发最殊胜的心,做这样的一个观想。因为做这样的观想,我们的心永无厌足,我们好,好还要求好,绝不能满足,绝不能中止。我们在世间法里面,五欲六尘里面,我们要知足,知足常乐。我们在佛法里面不能够知足,知足那就是佛说的止于化城,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。成了佛,成了佛也不住在佛位上,这个意思我们必需要能够体会得。成了佛了,你看佛还倒驾慈航,普度众生,永无疲厌,这就是到成佛了他还不止住。不像小乘人,小乘人证到阿罗汉了,他满足了,这就所谓是止于化城,他停止在这一个阶段当中。大乘佛法里面永远是精进无懈,不停止,自己成就了之后,他利益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,念念不忘众生。所以众生无尽,菩萨行愿也就无尽。所以说「出过」的意思。

 

现在以殊胜解力,解是理解,最殊胜的理解,这是般若智慧,绝不是这个思惟分别所能够达到的,思惟分别是有限的,般若智慧是没有限,是无限、无尽的。所出的音声遍合法界,法界有多大,它的音声都能够达到。我们现前在感官里面,我们的音声,实在讲这个范围有限,纵然藉科学的这些机器,我们的音声充其量只能达到地球附近的几个星球,要到太虚空很不容易。这个是指什么?指我们的耳根。实际上这个音声,即使是再轻微的音声,在理论上讲都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你们学过物理,学过这些理论,譬如说太平洋,你拿一个小石子投到这个海洋当中,它起了一圈一圈波浪,这个波浪在理论上一定达到四周的边际;换句话说,它能够振动整个的大洋,这在理论上一定是这样的。我们这个音声,再微细的音声,也是如此,也是达到尽虚空遍法界。

 

很可惜的就是我们的耳根不太灵光,我们讲音波,这个音波高的我们听不到,低的也听不到,无量无边的音波只听到当中的一小段,很小的这么一段。眼也是如此,我们眼能够见的光波,长波、短波我们都见不到,也只能见到这么一点点。所以我们这个六根能力太有限。如果我们六根能力要是到无限的话,各种光波我们都能见到,各种音波也都能听到,那你就相信了,我们的音声周遍法界。可是我们六根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圆满的境界?给诸位说,能!佛给我们讲,我们六根本能就是周遍法界的,周遍法界是本能。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,实在讲不是能力丧失,是作用丧失,好像这个机器一样,它有了故障,有了故障勉强还能用,但是不太清楚,有了故障,远的地方收不到,近的地方还可以,这是有故障。这个故障是什么?障无量无边,把它归纳起来叫二障,烦恼、所知。这有了二障,所以我们六根的能力大大的减弱了。这个障碍你要是能够把它清除掉,除得愈多,你的本能所显现出的就愈大。

 

这个天人有五通,天人有天眼、有天耳,他的能力就比我们的强。可是声闻、缘觉那比诸天的能力又要强了。你像经上说,阿罗汉能力里面强的,他们虽然同是阿罗汉,都具足有天眼,那个天眼通各人还是不一样。正如同我们都是人,我们在人间都是人道,我们的视力也不相同,有的人视力很强,有的人很弱,不一样。我们讲最好的,阿罗汉里面这个视力最好的,佛给我们讲,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。假如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我们现在所发现的银河系,在这个银河系里面每一个星球,在他眼睛里看,就跟看在眼前一样,看得清清楚楚,他有这个能力。阿罗汉能力最差的,也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。所以是比这个诸天那是高太多,诸天没有这个能力。菩萨当中见性的大菩萨,那更不必说。所以菩萨见百千界,阿罗汉见一个大千世界,菩萨能够见十个、百个、千个。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,这是佛眼,我们常讲五眼圆明,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完全恢复,一丝毫障碍都没有。所以学佛无非就是恢复我们自己本能而已。

 

辩才,佛法里面一般讲有四种,所以叫「四无碍辩才」,这是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说到的。第一种叫「法无碍辩」,法就是指一切法,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他都能够通达而没有障碍。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,无论是讲四辩、是讲七辩,它都排在第一个,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可是世出世间法要通达,诸位想想,谈何容易?出世间法,我们不说多,就说这个三藏经典,现在的印刷术发达,我们把这个经典经文都缩小了,现在一部藏经摆在这里,在书架上摆满,这是一部。在从前这个藏经,这个一个字大概都有一寸,寸楷那么大,都是寸楷。所以这个一部大藏经摆起来,我们这一个图书馆都摆不下。所以从前藏经楼摆多少?也不过就这一部藏经而已。这一部藏经你要是能够把它都读一遍,最低限度也得要三年的工夫,这个进度还得要快。我们中国人最初编辑《大藏经》,这一部藏经有五千多卷,这是宋朝时候最初编辑的,五千多卷。以后陆陆续续翻译再收进去的,现在我们以《大正藏》为标准,这是日本人收集的,很丰富。(音档中断)

 

如果要不通逹,自己修学都有障碍了,自己都有障碍了,那还能教人吗?这个问题就来了。我过去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李老师就告诉我们,如果世出世间法要不通达,没有办法自行化他。这个世间法它不说外国的,说中国的《四库全书》,出世间法三藏经典。我们想想,绝不是一生的能力能办得到的。李老师就教给我这一个方法,有办法,什么方法?就是求感应,从感应当中去通达,这个法子妙极了。我们晓得,六祖大师他没有念过书,他也不认识字,他世出世间法都通达,你只要给他一说,他马上就给你讲解,他懂得好像还比你多,说得头头是道。他那个通是怎么样通?不是学来的,这个智慧叫「无师智」、「自然智」,这个智慧现前了。

 

怎样求感?诚,诚到了极处,叫至诚感通,他教给我这四个字,以至诚心去求感通。这个方法与佛法里面修般若非常的接近,在理论上可以能够讲得通,我们要晓得这个方法。如果用思惟,给诸位说,有些地方你想不通,到不思惟的时候,诚敬到极处了,一下就贯通了。像这个情形,也许你们同学当中有这个经验,凡是讲经的人这个经验都很多。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初学,还没上过台,到台中还没多久,菩提树编辑朱斐居士,轮到他们夫妇两个人上台讲经。台中的教学一次是两个人,两个人一组,两个人一起上台,一个讲国语、一个讲台语,看起来好像是翻译,实际上两个人是用相同的讲稿,你讲一段,我讲一段,好像是翻译,它是这个学习的方法。

 

但是这个讲稿是口语讲稿,在上台之前全部要把它写出来,要写出口语讲稿,这是李老师当年教学。所以这个写口语讲稿很苦,一个半钟点这个讲稿要一万多字,差不多将近一万五千字的样子,就是一个半钟点才能够应付得下来。因为有两个人讲,一个讲国语、一个讲台语,那么就打了折扣了,所以这个讲稿大概是在八千字的样子。他们两位选的经,台中的学生选经是自己选的,选了之后给老师,老师点头同意了,那你就可以学这个经。他们两位选的就是《普贤行愿品》。头一天把经题讲下来了,第二天他就来找我,朱斐来找我,求我帮忙,帮什么忙?帮他写讲稿。我一个星期交八千字的讲稿给他,而且这个八千字讲稿是三天要完成。为什么?他要去练,他要去预备,至少要给他两天时间,他要去准备。先在这个小班里面讲一遍,第二次再上台。

 

好,我就答应试试看,我就给他写。写的时候遇到困难,我那个时候参考两个注解,一个就是清凉大师的《疏钞》,另外一个就是慈舟法师的《普贤行愿品》讲义,就参考这两个注子。遇到困难,写不下去了,想也没用处,想也想不出来,干脆不想了,拜普贤菩萨,拜个二、三百拜,意思通了,拿到笔都来不及了。这个就是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,不想这个意思就现前了。我每次听朱居士讲经,听了之后,自己学经的信心勇气倍增,为什么?我写这个讲稿,他在台上讲演,我自己的讲稿我自己来讲比他更熟,更能够传神。这是讲至诚感通,一点的感应。

 

就是我们世出世间法要学,但是不要钻牛角尖,懂多少就是多少,不懂的不要去思索,不要去研究,思索研究都是枉然。不懂怎么样?重头再来一遍,古人所谓是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。世出世间的教学都是叫你开悟的,你要是去研究、去分别它,这个是把你的悟门堵塞了。所以心要虚、要敬才灵光,心里面有分别、有执着、有妄想,这心就不灵,不灵就不会开悟了。所以心要敬,要诚、要敬,至诚恭敬就能够感通。在方法上说,一个人要是讲通一切经,这个事情确实是相当难。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大师,哪一个不是大通家?世出世间法他都通达。虽然通达,可是人家标榜的一门,这在前面的意思都跟诸位说过了,标榜一门,用意都是勉励我们初学一门深入。

 

门门都是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像我们隋唐时候,在中国建立八大宗,这是讲大乘佛法,宗宗都是第一。五台是华严道场,华严第一;天台是法华道场,法华第一;慈恩是唯识的道场,唯识第一、法相第一;终南山道宣大师在那里弘扬律宗,戒律第一。诸位想想,门门都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实际上这些人是哪一宗、哪一门他都通达,标榜一门,他这个山门,它有个特色,这个给我们很大的启示。如果我们样样都弘,你自己虽然是圆融贯通了,你的学生所学的就有限。你们要不相信,可以做个测验,现在有佛学院,佛学院办得很多,三年的、四年的,课程有几十种,在这个三、四年之间要学三、四十门课程,我们图书馆给大家试验,我们也以三年、四年的时候,学多少?学一部经,学一种。四年之后,学一门的东西一定超过佛学院。佛学院学几十种,心都分散了,他是样样都懂,样样通样样都松。四年学一样东西,这一样能够出人头地,专攻,专攻这一部并不是说别的东西不学,别的东西可以看,可以去参考,所有的东西会在你的一门上。

 

我们图书馆今年有一些同学要求,希望把《华严》、《楞严》继续来讲,所以我就问,哪些人想学?学《楞严》的,专注在《楞严》上;学《华严》的,专攻《华严》。可是我们这里讲经的时候,每一种经论都要来听,你的功夫用在一门上,这样才能成功。不是说我只学这门,其他的我都不要听、不要看了,那不行,那孤陋寡闻,你一门也不能成就。样样都听,力量集中在一门上,有一门主修,这样才能够成功。所以我们看到从前这些古大德的道场,他就是一样东西周而复始的在那里讲。学的人也了不起,他专学那一门东西,他对于这一门他能够听多少遍?听几十遍他不厌倦。你们看看南山律师的传记,道宣大师听《四分律》,听一些讲解《四分律》的,他听了二十多遍。清凉讲《华严经》讲五十遍。看看人家那个学习的精神,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?我们听了一遍,这个东西我已经听过了,不要再听了,这怎么行?

 

我有一次不知道是在哪个地方讲《金刚经》,有遇到一个大专同学,他说这个《金刚经》他听过了,不要听了。听过一遍,《金刚经》他懂得了,他已经学过了,大慨他那个学分修满了,毕业了,不要再学了。你们同学们也许听过台中慈光讲座的「十四讲」,我给你们说,李老师讲《十四讲》,我听过十一遍。我离开台中,《十四讲》我自己讲大概恐怕也讲将近有三十遍。给诸位说,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了,就不是别人的了,一遍不行。我在台中跟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候,我就提了一个标准,学的东西要在讲台上讲,最低限度要讲十遍,才算是你自己的,你要没有讲过十遍,这一遍、两遍讲完之后忘掉了。所以古人学那个东西,他一生就讲那个东西,他不讲第二部东西。譬如清凉一生就讲《华严》,他不讲别的,智者大师一生就讲《法华》,不是别的他不会,他专门讲这一样东西,这一样东西熟透了,变成自己的。中文所翻译的经有三千多部,三千多部尽管你去选择,你自己选择你爱好的,这一门选了之后就要专攻。

 

所以我这些年来,我也是到处苦口婆心的去劝勉别人。可是劝了这么多年,都没有人听。所以最后想想,劝人不如劝自己,靠人靠不住,还是劝自己要紧。我劝什么?我总希望说一个寺庙,台湾寺庙这么多,一个寺庙能够有一部经。譬如说台北市,假如是华严莲舍,专讲《华严经》,这一部《华严经》周而复始的在这里讲,十普寺专门去讲《普门品》,周而复始,临济寺专门讲禅宗语录,与你这个道场招牌相应。我在圆觉寺讲《圆觉经》,在禅林寺我讲《禅林宝训》,我都看你那个招牌是什么,我给你讲什么。假如是能够这样讲法,真正有人发心这样讲,当然最次讲没人听,刚才给你说了,把人都讲跑了,可是讲的人要有勇气、有毅力、有决心,人统统讲跑了,桌椅板凳还在,对着桌椅板凳讲。你对桌椅板凳讲个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别人一看,这个法师了不起,都来听了,到那个时候你的法缘比谁都殊胜,这个法师了不起,桌椅板凳他都对它讲,那还有什么话说?没话说,没有不成功的。头一关很苦,很难过,这一关破了之后,后面那迎刃而解,那很轻松,头一关难过。

 

所以我在五十六年,佛光山刚刚创办的时候,星云法师找我到他的佛学院做教务主任,我在那边干了一个学期,我提的意见,贡献给他的,他都没有采纳,很可惜。他那个时候有一百多学生,我这个意思就是同学两个分一组,就像台中那个办法,两个人专攻一部经,换句话说,一共这个经可以选五十多部。假如从那个时候起,两个人学一部经,五十六年到今天十几年了,那还得了!这一个人在一部经上下了十几年的工夫,都是世界顶尖人物。我年前到佛光山去了一趟,我说那真正是佛光普照全球。张居士在那边做普门中学的副校长,我就谈到这个往事,他听了也非常感慨。他说确实如果从那个时候真正用这个办法,你们学《弥陀经》,你们就专门讲《弥陀经》,专门在《弥陀经》上用功夫,周而复始讲了十几年,你就是阿弥陀佛。你讲《普门品》的,你就是观世音菩萨,名符其实的。你要是十几年来统统天天在搞《普贤行愿品》,你不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菩萨?佛光山就有一百多个活菩萨。

 

我这个话今天在此地重复再提出来,劝勉你们同学,你们同学在今年选择一种,专门去攻,专门去读诵,专门为人讲解。不一定要讲台,两个人、三个人都可以讲,随时随地都可以讲,有机会就讲,天天不断的讲,你讲个十年、二十年,你自然就成了菩萨。你有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不念佛也往生,为什么?你是菩萨!好,下课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:21:4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431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