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(第21集MP3文字)jingkong法师主讲/台湾图书馆大专

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

普贤行愿品  (第二十一集)  1980前  台湾图书馆大专  档名:04-011-0021

MP3下载

未后是总结:

 

【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。何以故。菩萨若能随顺众生。则为随顺供养诸佛。若于众生尊重承事。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若令众生生欢喜者。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何以故。诸佛如来。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。而起大悲。因于大悲。生菩提心。因菩提心。成等正觉。】

 

经文给我们叙说得非常清楚,说明为什么要恒顺众生,恒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。诸佛菩萨又不在世,我们也找不到他,怎么样去供养诸佛?恒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,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。末后这一行说明了所以然的道理,佛是以平等大悲心为体,一切众生在佛心里面是平等的,诸佛如来是因众生起大悲心,如果没有一切众生,诸位想想慈悲心怎么能生得起来?慈悲心生起之缘就是要一切众生,因此我们能够随顺一切众生就是随顺如来的大悲心,与佛是同一个心。

 

佛是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。所以我们修菩提心从哪里修起?要从慈悲心修起,譬如我们修平等心、修清净心,这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跟深心、大悲心,这个三心,三心是以直心为体,清净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。可是我们修的方法要从他受用修起,一切念头、一切的利益都能为一切众生着想,自己心就清净了,烦恼就少了。如果说什么事情首先考虑到自己,增长自己的贪瞋痴慢,我们修清净心就难了。我一切做为为大家着想,自己贪瞋痴的念头就会减少,一天一天的减少,自己心就清净了。所以说我们自己要想修清净心,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慈悲心,心慈悲之极了,自己心就清净。更进一步能平等的慈悲,这个直心也就现前了。这个方法实实在在是妙极了。

 

小乘人为什么他不能够成就?原因就是小乘人自私,他要把自己摆在第一位,小乘人不肯度众生的。也不是说一定不肯,必须你找到他,他看你顺眼,我跟你有缘我来度你,你不去找他他不找你,你要去找他,他觉得我跟你没有缘分,他也不度你。决定不像大乘菩萨,大乘菩萨不管什么人去找他,绝没有拒绝的道理,因为他是修平等慈悲。同时菩萨,像《无量寿经》里面讲的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,众生没有来请他,他也去,他也想方法诱导一切众生来学佛。这是菩萨心。这个里面不但是把境界给我们说清楚,而且把修行的方法也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。底下佛从比喻当中来说明:

 

【譬如旷野沙碛之中。有大树王。若根得水。枝叶华果。悉皆繁茂。】

 

这是把大树比作佛菩提法,将智慧禅定比作枝叶,菩萨依之而学就好比开花,证果就好比结果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树如果没有水分来滋养它,树会枯死,水分的滋养就是慈悲之水,可见得慈悲心的重要。

 

【生死旷野。菩提树王。亦复如是。】

 

这从法上说了。

 

【一切众生而为树根。】

 

可见得我们恒顺众生就等于灌溉树根,在树根上给它滋润。

 

【诸佛菩萨而为华果。以大悲水饶益众生。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】

 

这个比喻合前面一看,意思非常的明显。

 

【何以故。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。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】

 

经义里面说智慧要想圆满成就,必须自他平等,你的智慧才能开,这一点是千经万论、诸佛祖师时时教诫我们的,千万不可以疏忽。我们修学智慧不开,得不到成就,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地,我们对人对事是以不平等的心,这个不能成就。要想成就一定要修平等心,平等心一定要修物我不二,要爱人如己,甚至于舍己成就别人,这样才能成功。

 

今天晚上的法会,这个法会非常殊胜,为什么?像你们这样年轻的大专学生来做这法会是非常的稀有。这个大蒙山施食,我们对象是祭祖,你们到此地来,能在讲座期间当中,我们举行祭祖法会,实实在在是非常稀有难得。只要我们恭恭敬敬的来做,我们讲堂这边供的是百姓祖先的神位,这个牌位是依照百家姓写的,我们图书馆修平等法,我们清明冬至祭祖是祭百姓祖先,不是祭我们一家一姓的,不是的。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,千万不要说那个家的人都没有来,又没有出钱!我们不要人出钱,也不必人来,我们祭我们自己的祖先,就要把所有一切众生的祖先都要祭祀到。他不来,我们代表就可以了,一个人代表就可以了,修平等法。这是我们从图书馆提倡,我也到处劝别人,希望佛教所有寺院都不要收一分钱,供百姓祖先的神位。见一切众生与自己平等无二,一定要培养这样的心。

 

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。若无众生。一切菩萨。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】

 

说无上正觉,这是指如来的果位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一般讲二乘人我们就称正觉,不再迷惑了,菩萨称为正等正觉,「正」拣别不是邪觉,「等」是等于佛,就是与佛同一个知见,我们叫正等正觉,到如来果位上我们加上无上正等正觉。这一个名词在经论里面用得很多很多。后头四句是从反面上来做一个总结,这里头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是对缘来解释,前面说因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,乃至于成正等觉。从观心上解释,有两个意思,第一是攀缘妄想,这就是众生,所谓是不觉,觉就没有妄想了。所以学佛的人要紧的是学觉,离了妄想就是觉。第二点讲思惟观察法义,心心念起这就是众生。为什么?佛的心他是智慧观照相续不断,而众生是起心动念相续不断,这是佛与众生不一样的所在。我们念念能觉悟,念念不迷,这就合乎正觉了。要是把这个话讲得浅近一点,念念为自己是迷,念念为众生是觉,不是迷。

 

刚才有同学问了,我们念念为众生,可是事情发生障碍了,我们想替众生做好事,发生障碍了,事情做得不圆满了,心里也很烦恼。这个是免不了。可是你还是不觉,你要觉就不生烦恼,为什么原因?众生福报还没有到,时节因缘还没有到,行菩萨道的人要尝试去做,做不圆满是他福报不够,不是我们不尽心、不尽力,自己的心与力都尽到了,另外有障缘而不能圆满是福德因缘不具足。所以在你自己来讲是圆满功德,在他来说是不圆满,可是你自己所修的依旧是圆满功德。所以不必在这里生烦恼,生烦恼那是错误的,你是不了解事实的真相。

 

【善男子。汝于此义。应如是解。以于众生心平等故。则能成就圆满大悲。以大悲心随众生故。则能成就供养如来。】

 

这一段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心平等三个字,心不平等就没有办法成就圆满大悲。我们要想成就圆满的大悲心,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从哪里做起?从自己的平等心做起。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不起分别,没有执着,心就平等了。学佛更应当从这上着眼。所以在前面跟诸位讲过三宝的意思,大家一定要记住,皈依,我们是皈依三宝,我们以平等心来皈依,不可以在境缘里妄生分别,使我们自己失掉平等心,又是迷而不觉,那就错误了。

 

在结法缘里面,与一切众生结缘里面,我给诸位说,结缘最殊胜、最方便的,在今日之下,无过于印送经书,这个功德利益最为殊胜,很少的钱,做了真正的功德。可是印书要选择,选择好的书、善的书,与我们现前修学很得力的书,印送这些书,花的钱不多,能获得真实的功德利益,可以能广结善缘。

 

【菩萨如是随顺众生。虚空界尽。众生界尽。众生业尽。众生烦恼尽。我此随顺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】

 

这一段是总结无尽的意思。下面是末后第十大段。

 

【复次善男子。言普皆回向者。】

 

『回向』,回是回转的意思,向就是趣向,意思就是我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,自己不执着,自己也不要,我们都把它贡献给一切众生、给诸佛如来。回向有三处,第一个是实际菩提,就是回向给法性,其次是回向菩提,第三是回向一切众生。但是实际是讲的本性,菩提是讲的智慧,我们所修种种功德为什么?为了自己智慧增长,为自己断烦恼长菩提,为这个,其他一切都不为。所以所有的功德福德都让众生去享受,与众生广结法缘。将来自己成佛、成菩萨了,度众生法缘就殊胜了。如果我们是贪图法缘殊胜,你贪心起来了,这个错误了,不能有这一念。法缘殊胜是想多度一些人,多成就一些人,这里头没有贪心。因此我们的修学,前面说过,要以平等心修学。

 

【从初礼拜。乃至随顺。所有功德。】

 

此地所讲一定是依菩提心修十大愿王,这是普贤行。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最高级的行门,最究竟的行门,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,不修普贤行不能成佛。所以从纲领上讲,从第一愿礼敬诸佛,到第九愿恒顺众生,我们把这些功德统统回向,所有的功德。

 

【皆悉回向。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】

 

你看菩萨的心量多大,事能不能做到不必去计较,一定要有这个大心量。能有这样的心,诸位想想还会障碍众生吗?还会嫉妒别人吗?不会,我们连成就人、帮助人都来不及了,怎么会去障碍?怎么会去嫉妒?所以一切烦恼不断自己就没有了,就化掉了。

 

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。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皆悉不成。】

 

众生做恶,他不能满他的愿。

 

【所修善业。皆速成就。】

 

修善都希望他个个圆满成就。

 

【关闭一切诸恶趣门。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】

 

恶趣之门就是贪瞋痴,贪瞋痴是三恶道之门,断贪瞋痴就是关闭三恶道之门。能够修五戒十善、四无量心,这就是开辟人天涅槃正路。看看菩萨发心,我们要记住、要学习的。

 

【若诸众生。因其集积诸恶业故。所感一切极重苦果。我皆代受。令彼众生悉得解脱。究竟成就无上菩提。】

 

发心代众生受苦,我们就在本经里面已经见过不少次了,如果不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就不会说这么多遍,说的遍数愈多,这个法门愈是紧要。代苦,清凉大师说了有七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,虽然我们自己在凡夫地,我们已经发的心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,我们能力没有佛菩萨大,我们的心愿跟佛菩萨是一样的,这一点非常之宝贵。第二,自己肯修苦行,苦行是修行的增上缘。因为在苦难的环境里能激发我们的道心,一切享受是容易叫人沉沦堕落的,所以清苦的环境确实能增长道心。

 

第三个意思是能帮助众生,所谓留惑润生,虽有烦恼,烦恼是有能力断尽而不把它断尽。为什么不把它断尽?如果要是断尽了就不能再到三界来,三界之内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怎么去帮助他?所以要去帮助他。就好像你们在学校念书,你们的学分学完了,毕业了,离开学校,走了。菩萨不是这样,到毕业了故意考试不及格,不及格要留级,留级留下来帮助别的同学,你看菩萨真了不起,实在是了不起。我在此地不是劝你们故意留级,不是,这是劝你们有能力出三界就要学菩萨这样,我不出三界,我要留一点烦恼还在三界之内,帮助一切众生,这叫留惑润生。三界都有业因的,就是乘愿再来也要业因,如果没有这个业因,你说我愿意怎么样,那也做不到。菩萨要到地狱里面去度地狱众生,地狱罪业有能力断灭,他还是要保留一点,不保留一点,地狱去不了。所以他要带着那一点业,有能力断而不断,这叫乘愿再来。我们要是讲佛法消极,你们想佛法消极在哪里?佛法比什么法都积极,为了救度众生,为了帮助别人,不惜任何的牺牲,他都做到。

 

第四个意思,为了要脱众……(音档中断)。佛菩萨舍身受身,就跟我们换衣服一样,脱一件旧的再换一件新的,完全不在意。身就像衣服一样。我们众生舍命是苦,菩萨舍命是乐,非常的自在。

 

第五个意思由初发心愿意处在一个逆境,为什么?逆境里面容易成就。在我们中国,世出世间的教学,你看教学童蒙都不叫他享受,这是我们跟外国观念完全相反,外国人认为小孩应该要叫他玩,应该要叫他享受。所以外国是儿童的天堂,青年人的战场,老年人的坟墓,这是外国人,真是悲哀。而我们中国的情形不一样,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,小孩要叫他受苦,不要叫他把福享尽了。你看儿童六、七岁的时候就要叫他做事情,教他洒扫应对,教他侍候长者、大人,不但侍候父母,要侍候兄长,弟弟要侍候哥哥,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教学。所以中国人的教育是儿童的时候给他奠定福慧的基础,培养富贵的基础,中年在社会上造福,为一切众生造福,晚年的时候享福,我们跟外国人恰恰相反。我们的少年培养福德的基础,中年在社会造福,晚年享福,老人到任何地方别人都尊重、都欢迎,跟外国人不一样。

 

再给诸位说,老年享福是真正的享福,年轻时有点苦,因为年纪轻,体力强壮,不在乎,那个苦算不了什么,老年有苦是真苦了。所以诸位对这一点要特别提高警觉,现在年轻有福不要享,多多修福,替别人服务,照顾那些老弱之人,你一发心照顾他,这有因果,将来到你老的时候就有很多年轻人来照顾你,这个多自在,多好。你现在年轻讨厌老人,到你老的时候,人家年轻人看到你讨厌你,因果是循环的,必定是这样的。所以我们要敬重老人、爱护老人、帮助老人。我们肯为别人想,肯为别人修福,到时候一切福报自然现前。我们敬别人的父母,别人敬我们的父母,我们能供养别人父母,就有别人能供养我们自己的父母。你要把这个道理想通了,你的生活境界就扩大了,像普贤行愿里面,尽法界虚空界就是一家,就是自己一个人,这一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善美。所以愿意受苦,愿意在一个逆境里面来培养自己。

 

第六个意思,真正的大愿要与苦同性,不但不怕苦、不畏苦,在苦难的环境当中能够有法喜充满。最后一个是法界为身,自他无异,就入一真法界了,整个法界有情无情是一不是二,这是《华严经》里所讲的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。这是完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所以有机会我们要代众生受苦。如果众生的苦难是定业,我们想代也代不了。虽然代不了,我们要有这个大悲心,看到众生的苦难。譬如说我们在市场里面看到有活的活活泼泼的动物,那个人在卖,这买回去就要杀了,如果我们有能力,我们买来放生;没有能力,我们给牠念几声佛号,给牠回向,为什么?我们力量办不到。放生这个事情是无量功德,随缘随分去做,这个事情不能勉强,还不能在一处,一处,他看到学佛的人喜欢放生他就专门来抓。

 

我过去在慈光图书馆,有一次有一个人送一个很大的海龟送到图书馆前面,李老师在那边讲经,大家看到了买来放生,要两千多块钱,民国四五十年,那时钱很值钱,结果买来放掉了,第二天很多人把牠拿到台中港海边放生了。过了两天,他又抓了一个,又拿到图书馆门前来。李老师说不要理他,不要跟他买,你要跟他买,过两天又送一个来了,过两天又送一个来了;你要不买,他卖不掉他就不抓了。他抓到之后就可以卖掉,他就常常去抓。所以我们要有智慧来拣别,前面买物放生是救众生,这个我们不买牠、不理牠也是救众生。所以千万不要,看到这个那我们不买牠,我们没有慈悲心。这是你买牠,中了抓的人的计,上了他的当,你反而害了众生。这里头一定要有智慧,就是众生有定业的时候有时候是代不了的。

 

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。虚空界尽。众生界尽。众生业尽。众生烦恼尽。我此回向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】

 

这是总结无尽。我们把底下文念一段:

 

【善男子。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。若诸菩萨。于此大愿。随顺趣入。则能成熟一切众生。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。是故善男子。汝于此义。应如是知。】

 

以上这都是说明,在《华严经》大科里面科题的普因,我们要修普贤行的根本,修因就是前面十条。这十条摄无尽行,一切菩萨广大愿海、行海都在这十条包括之中;换句话说,都是以这十条为根本的行愿。所以十大愿王我们要能够具足,条条我们都能修到,必定成就圆满一切行愿的功德海,而趋入无上菩提。这是我们不会再怀疑的。这一次还是我们的时间不够用,没有能将经文细细的给诸位讲解,可是在大家的程度来说我们自己应该可以做研究的功夫,只要将经文的纲领明白了,自己就可以深入的研究。将来有机会我们再在一起共同深入的研究讨论。

 

时间到了,下课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:24:2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433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