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(第8集MP3文字)jingkong法师主讲/台湾图书馆大专

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

普贤行愿品  (第八集)  1980前  台湾图书馆大专  档名:04-011-0008

MP3下载

十大段就是十大愿王。每一段的格局,也就是说它的章法结构,有些部分是相同的,譬如我们讲所礼的境界,十愿都是一样的,同一个境界,能礼之因也是相同的,愿愿都是以普贤行愿力故。这个是讲他力。自力方面就是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,愿愿都是如此。因此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详细说明,要了解它。最重要的是怎样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就跟普贤、跟善财一样,我们的修学就是普贤行了。修普贤行的人就是名符其实的普贤菩萨,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到等觉,前面给诸位讲了,位前的普贤,初发心的普贤菩萨。这种修行在一切行门里面最为殊胜。虽然是初发心,这个初发心跟一般初发心大大的不相同,为什么?这个初发心与普贤行相应,初发心就修普贤行,所以他的功德利益实实在在是太殊胜了。这样殊胜的法门,如果我们不能修学,佛也就不必说这部经了。

 

前面给诸位讲过,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所见到的《华严经》,上本、中本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办法接受,所以干脆舍弃了。能够带回来在我们这个世界传播的,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人人都可以接受,人人都可以修学,也都可以证得这个境界。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深心信解,我们要相信,要理解这个道理。佛法里常讲诸法因缘生,在此地这几句经文里面,所说的法就是缘,普贤行愿这是缘,深心信解是因,这个才是亲因缘。普贤行愿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,历代祖师代代相传,传到今天,我们接受到了。可是缘是有了,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具足亲因缘,纵然有殊胜的法缘,也必定空过了。

 

我们再想想,不说其他的地方,就以本省来说,法缘可以说相当的殊胜,佛法在台湾的传播非常的普遍,闻到佛法的人可以说是太多太多了,几个人有深心信解?恐怕是凤毛麟角了。你要是相信,信佛,对佛法能理解懂得一点,这个人还多;深心信、深心解,就不多了,那就没有几个人了。如果你有深心信解,必定能证入,所以关键就在深心。也许同修问,怎样才是深心?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讲义》告诉我们,经必须要深讲、要圆讲,所谓深就不是浅说,所谓圆就不是偏于某一部分,要圆圆满满,我们对这个道理才能透彻,才没有疑惑;换句话说,我们心里面对于一切法还有疑惑,这个心就不深,深心是决定没有疑惑。为什么没有疑惑?智慧开了。智慧没有现前总是有疑问的。

 

我们要问我们的智慧开了没有?没有开。为什么没有开?我们在一切法里头还分别、还执着,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,这就是没有开,这也就是不开的原因。开智慧的方法很多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,教我们开智慧,这八万四千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能教我们开智慧,都能教我们做到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。可是这么多的法门我们连一个都不会用。你们同学当中参禅的没有明心见性,念佛的没有得一心不乱,这就是方法用得不得当,没有效果。明心见性是开智慧,是深心信解,一心不乱也是深心信解。这个是很要紧的一句话。要是追根究柢来探讨,我们最大障碍还是发生在根本上,根本是什么?是至诚心。前面跟大家讲过,我们要以菩提心修十大愿王,所以菩提心是基础,菩提心里面又以至诚心为根本,不诚则无物。

 

诸位要是把这个意思听懂了,明白了,这个七天你就没有白来,你就算有收获了。我们要从至诚做起,至诚之后才有深心、才有大悲心。最要紧的,要真正修普贤行,我们日用平常从今以后要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哪是妄心、哪是真心一定要搞清楚。最基本的唯识论是《百法明门论》,你们把《百法明门论》念念,前面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妄心,不是真心,六个无为法里面前面五种是相似的真心,不是纯真的,只有真如无为是纯真无妄。《金刚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一切有为法,如果以百法来说,前面九十四种是有为法,你要记住,阿赖耶识、末那、意识全是有为法,与心王相应的心所、不相应的心所全是有为法。这些东西全都离开了,至诚心就现前了,真心就现前了。所以百法叫明门,明就是智慧,无明是烦恼的根本,它是明门,它不是无明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念了百法之后就可以破除无明,证人我空、法我空,证二无我。这个境界就是此地讲的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,就是这个境界。

 

我们现在学百法怎么学法?我们所学的是百法无明,不是明门,是百法无明论,愈学就增长了无明,不增长智慧。为什么?脑子里本来东西还少一点,学了百法又装了一百条邪知邪见,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学法?阿赖耶怎么讲法,末那怎么讲法,这个讲法正确,那个讲法不对,这就是邪见,这叫无明。天亲菩萨绝不是这个意思,他这个方法是叫你开悟的,我们今天用得不得当,完全落在心意识里面,像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。所以古人才有说「尽信书不如无书」,说出这么一句话,这就是不善读书,读成书呆子,不但不能开智慧,反而增长许许多多的邪知邪见,佛法不能叫我们心地得清凉自在,而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烦恼。这是背其道而行,这个都是在佛法里走的一条错误的道路,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的。

 

所以前面跟大家讲了,信心里面讲的正信、正解、正行,这个标准很正确,非常的严肃,稍稍有一点偏差,那真是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,到后来都不可收拾,这是我们想真正成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留意。你们同学们学习,每天还有研究讨论,本来昨天我告诉诸位,今天这研究讨论会我来参加,很巧今天下午我有点事情,课上完了我要去办事,有一个朋友明天到日本,我有一点事情要拜托他。明天、后天这个讨论会我会来参加,我一定会来参加,我来看看你们讨论些什么,怕的是完全落在心意识里头,我们所说的就起了反效果了。我第一天就告诉你们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,你们在底下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这才能开智慧。

 

我说法确实如此,我讲完之后,下来问我,什么都不晓得,早就忘得干干净净,上来讲我也没有预备,讲完之后也不晓得。所以人家问我你讲经讲这么多年讲什么?我说上了讲台胡说八道,不知道讲什么,莫知所云。确实是如此,诸佛菩萨也是这个样子。所以我们要明白大意,不要死在名相上,不要死在言说上,更不可以用妄心,妄心就是虚妄的分别执着,佛法讲离心缘相,心不攀缘,如如不动,智慧才能现前,才能够做到深心信解。这就是以真正的智慧见到真实的境界,诸佛菩萨是这样见的,我们也是这么见的,所以才叫做目前。

 

大经里面给我们讲,「一切法无生,一切法无灭,若能如是解,诸佛常现前」。今天早晨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这个问题,因缘生法的问题。给诸位讲因缘生法,这是初级的佛法,给你讲一切法因缘生、因缘灭,你一听就懂了。有没有说错?没有。可是这个意思浅,你体会的意思浅。实际上因缘生法它有很深的意思,它把一切法的真实相说出来了,因缘生就是不生。譬如我们讲这一本书,这本书有十几张纸,十几张纸订在一起叫一本书,书生了,因缘生的;你把钉子去掉,拆开来,是十几张纸,那叫纸,不叫做书了。试问问书有还是没有?你要说有,打开来是十几张纸;你说没有,集合起来一装订,这是书,这个书到底是有还是没有?不能说它没有,也不能说它有,不能说它生,也不能说它灭,装订成书书根本不生,拆开来之后书也没有灭,一切法不生不灭。

 

我用这个浅显的比喻,诸位仔细去思惟、去观察,一切万法无不如是,法法皆然。所以佛讲万法因缘生,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一切法不生不灭,程度深的人一听就明白了。程度浅的人也没有错,这个书因缘生的,几张纸一装订成了书,拆开了就没有了,有生有灭,有没有错?没有错。你就晓得佛法说法的善巧,无论深解浅解、深说浅说,绝不违背真理,就是事实的真相不违背,可浅可深、可大可小,而不违背真理。

 

所以经称之为契经,「上契诸佛所证之理」,说得再浅也契理,说得再深也不背理;「下契众生可度之机」,众生的程度,初学的程度、声闻的程度、菩萨的程度,佛是同样说一句话,各人有各人的体会,各人有各人的心得,大家都有受用。这是佛法巧妙之处,跟世间的学术不一样。世间的学校教科书,一年级教科书只能适合一年级程度,拿到二年级不适用,大学教科书拿到中学不适用,中学教科书拿到大学不适用。佛法一样的教科书,从初学到如来地都适用,这个妙极了,只要一本教科书统统适用,你看这个多巧妙。就是这里面的意思有浅深差别,随你自己去领悟。再给诸位说,佛经如是,我们中国儒家的十三经,道家的老子、庄子,诸子,几乎都有这个意思,可深可浅,我们称之为经。下面再给诸位讲能礼之相。

 

【悉以清净身语意业。常修礼敬。】

 

这个里头要注意的就是清净二字,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我们一些人做得到,但是清净二字是功夫,而且是悉,悉是完全用清净心。这一句话简单的讲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从早到晚,起心动念,无论做什么都要以清净心,从我们三业当中表现至诚恭敬,无论是待人接物、做种种事情,都要这样修,这叫修普贤行。简单的讲,我们讲清净的标准,这个标准是有层次的,初学有初学的清净,我们讲五乘佛法,人乘有人乘的清净标准,天有天的标准,声闻有声闻的标准,缘觉有缘觉的标准,菩萨有菩萨的标准,一层标准比一层高,所以这个不是一个标准。我们今天如果要学最高的标准我们学不到,说说可以,说说我们理解,还有高标准。可是我们下手要从最低的地方下手,我们现前能够做得到。现前做到的,我们就是以十善业道做标准,身口意三业清净。能够做到十善业,五乘佛法里面人天乘的清净,我们就做到了。

 

有几个人是一女中毕业的?《感应篇》的封面就是一女中的教务主任,夏老师,你们也许认识他,他题的字,夏老师做你们的教务主任,过去在大陆上做过我的教务主任。这部书非常好,大概我们册数还够,将来每人送一本给你们,希望你们每一天早晚把《感应篇》念一遍,当作早课。《感应篇》的文字不多,只有一千多字,可以背诵的,依照这个来修学,清净三业。十善业道讲纲领,身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身清净;口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口清净;意,心里面,于一切法不贪、不瞋、不愚痴,这是意清净,十善业道统统是从纲领上说的。而《感应篇》它能够就这个纲领,再扩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事情里头来给我们举例说明。

 

当然《感应篇》流传得很久了,不是现在人的著作,是古人的东西,我们读《感应篇》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,懂得精神所在,我们要活用它而不是死在文句之中,死在文句中就行不通了,要晓得它精神之所在,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。《了凡四训》是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,说明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,我们自己可以改造命运,可以创造命运。方法在《感应篇》上,了凡居士他能改造他的命运就是学了《感应篇》。还有一本书叫《德育古鉴》,大概你们可能都有,《德育古鉴》里面有功过格,就是了凡居士他修行的方法,《德育古鉴》一开端就是《感应篇》。这些书我们印得很多,都可以送给同学们。

 

我们能把这些做到了就很好了,换句话说,我们就够得上标准了。做到了之后再往上进一阶,还没有做到,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做起。我们晓得,六道轮回,实实在在是由于恶业而形成的。恶的对面是善,我们讲十善业道,如果善是与恶相对的善,这个善不能超越轮回,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。为什么?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脱出,佛法不能更进一层,因为诸位思想都封闭在相对的范围当中,你没有办法超出来。我给你讲真,你这个真是真妄之真;我给你讲善,这个善是善恶之善,无可奈何了!你没有办法超越。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善、讲的真,给诸位说不是真妄之真,真与妄都是妄,善与恶都是恶。什么叫善?离开了善恶,这个叫真善;什么是真?离开了真妄才叫真。这才能够超越。

 

世间法说相对,相对论讲相对,佛法里面讲边见,边见就是二边。所以大乘佛法讲中道,实际上我们学中道还是二边,为什么?中道是一边,二边是一边,还是对立,这有什么法子?古人只好说,二边不立,中道不存,无非是教你从两边里头超越,跳出这个圈圈。这个圈圈是真的还是假的?这个圈圈根本就没有,是我们自己无明妄念所造的,确实没有这个圈圈,真是作茧自缚。佛法的方法就是教我们解脱,作茧自缚是自己,解脱还要靠自己,谁也帮不上忙。如果说佛菩萨能帮上忙,佛菩萨大慈大悲都帮我们解脱,帮不上忙,真正解铃还须系铃人,我们自己系缚自己,解脱还要靠自己。讲到用功的方法,我可以提供一点意见给大家做参考,那就是要用清净心、用信心,不急着求解,不急着把事情搞明白,不急着这个。急着求解那是障碍,怎么给你讲解你也体会不了多少,正是清凉大师讲增长邪见而已。

 

我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,我在没有学佛以前,民国四十二年过年的时候,年初,那个时候我在军中服务,一年有一个月的假期,我就选择过年这个时期休假,到中部去玩。我有个好朋友,徐醒民居士,那时候他还在学基督教,虔诚的基督徒,另外一个朋友姓何,在文化大学教过书,教过很多年,现在到美国去了,这两个是我很好的朋友。我到那里去,他们两个招待我,我在那边住了十天。我自己那时候在研究哲学,每天要我讲一点东西给他们听,我就每天讲三个钟点,有五、六个人听。徐醒民居士听了之后不问,他只听,没有问题,不问;何先生问题太多,听了之后马上就问。这两个人徐居士收获大,他是听,听了之后慢慢去揣摩、去想,他就想这个道理。他有问题总是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以后才提出来问我,经过思考的,所以他有收获。何先生有疑惑立刻问,立刻解释,听完之后耳边风就丢掉了,不一样。你可以看这两个人,一个人心清净的,很容易;一个是心浮躁的,问题多,心浮气躁,他们两个人收获成就不一样。后来两个人都学佛,徐醒民的成就相当可观。

 

这个就是说明了学东西要用心,要很冷静的去观察、去思考,我们才能有所发现,在佛法里面讲才有悟处。不是说我不明了的时候,多问问我就晓得了。多问问知道了,《学记》里面讲「记问之学」,记问之学底下有一句话,「不足以为人师」。为什么?靠不住的,不是自己的,是道听涂说的,那怎么行?要经过自己很冷静的去观察、思考,这是我们讲一般做学问,而佛法教给我们,那才能证实相般若。这是我跟诸位提供一点意见。我自己从前求学在学校念书就是这样,我不大问问题,我听了之后会慢慢的想,一下听不懂我也得慢慢的想,而且很冷静的去想、去体会。有的时候一个问题几个月之后忽然相通了、明了了,这时候再去找老师问问。老师点点头,对,不错,老师给我印证,没有错。这是自己得来的,是自己悟出来的。所以希望同修们善用思考,思考心愈清净,智慧才能现前,学佛没有别的,就是学清净心而已。正是此地给我们讲的三业清净,身语意三业清净,清净就是常修礼敬。再看底下经文:

 

【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。】

 

这是第二个小段落,「别显」,底下还有一句:

 

【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。】

 

前半段说一佛之前突然就能现多身,这种能力实在是不可思议。是不是事实?给诸位说是事实,但是这个事实不是我们眼前的境界,我们眼前没有这个能力。如果诸位智慧开了,无明破了,你就晓得眼前确实是这个境界,到你自己入了这个境界,你是一一佛所顿现多身,你再看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哪一个不如是?这就是说明了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。但是我们现前,我们自己真实的状况,我们自己不晓得,这就叫无明,这就叫迷惑颠倒,大对宇宙迷惑颠倒,小对自身迷惑颠倒。此地的意思就是依前面两种力量,一个是发愿,普贤行愿力;一个是自力,深心信解,这一段就是讲如对目前的话怎么个对法。

 

再给诸位说明,经文你仔细去看,就能够体会得到,我们自己的身与诸佛是等量齐观的。如果诸位要不相信,我举一个例子,这个例子自己要很冷静的去体会,否则还是不容易了解真相。我现在坐在讲台上,讲堂同学将近一百多人,你们每个人都是佛,我在此地现了多少身?每一个人面前我都现一个身,你们信不信?你看到的我跟他看到的我,是两个我不是一个我。如果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了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重重无尽你就恍然大悟了。不但你们两个人看我是两个我,两个人看一切物都是两个,决定不是一个。这个道理你不研究唯识你不晓得,你研究唯识你就晓得,境界是自己识心所变的,这要是深入法相,那是其味无穷,给你详细的解释这些现象,是变现的,是梦幻泡影,不是实在的。这是明明我这一身就跟你相等,你有一百个人,我这里现一百个身,你有一千个人,我跟你面对前,我现一千个身,无量无边的众生面前我现无量无边身。不是说到了佛的位次,他有这个能力,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,我们现在有,不晓得。诸佛菩萨有,他晓得,清清楚楚,他一点都不迷,就这么回事情。

 

可是诸位要是落在思惟意识里头,这个境界不容易想通,你想的时候只能想彷彿,想个影像,不能到实际的境界。实际的境界,离了心意识,这个境界立刻现前,你就深心信解了;现在你是半信半疑,你不能深心信解。入了这个境界,告诉诸位,轮回没有了,六道也没有了,十法界也没有了,什么境界?一真法界,不思议解脱境界,妙绝了。你们同学要是善学,可以证得,可以证得这个境界,可以入这个法门,其妙无穷。好,我们下课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:21:0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431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