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行愿品(第7集MP3文字)jingkong法师主讲/台湾图书馆大专

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

普贤行愿品  (第七集)  1980前  台湾图书馆大专  档名:04-011-0007

MP3下载

「无相礼」,小注里头讲,「深入法性,离能所相」,这是着重在心敬,有没有礼拜?有。如果没有内观,我们的礼只是像前面所说的恭敬心,就是一般人只有恭敬礼,恭敬再要做观发愿就比较少了。如果我们恭敬礼能够像经典里面给我们提供的参考资料,我们一一都能发愿,还是属于恭敬。恭敬礼的修学,可以能修到事一心不乱,假如你能深入一层,把无相加在恭敬礼里面,那就可以能够修到理一心不乱。可见得境界愈深,前面的事相不是没有了,好像你要修无相礼,我礼拜就是不礼拜,我见了不必要行礼,我内心敬就好了,这不行,这还是属于我慢在作祟。诸佛如来相见还是五体投地,这个礼决定不废,事相上的礼决定是不废的。绝不是我说心地恭敬就好了,何必要这些形式?形式要,形式不可少的,世出世间都重视,现在如果不重视形式,必定趋向于礼崩乐坏,天下大乱。

 

今天我们世间局面闹成这个样子,就是大家不再重视形式上的礼节了。譬如过年拜年,这是好事,这是礼节,而我们今天提倡不拜年了,这个礼节废止,不必要的,这个实在不是好事情,礼决定不能废。所以就是不懂礼、不讲礼的人,你对他有礼貌,他心里还是欢喜。可见得礼是从天性里面发生出来的,不是人为造作的,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。这就是有事相的礼与理体相应了,与法性相应了,就是在行礼,这是相,即相离相,这样才能够一切法得成,佛法里面所谓是空有不二,理事圆融。这是第一步。

 

底下一种,「起用礼,虽无能所,普运身心,如影普遍,礼不可礼」。在五教里面,贤首大师判教是五教,小始终顿圆,小是小乘,像前面的恭敬礼是属于小乘,到无相这已经是属于大乘,大乘的始教。他们一样拜佛,境界不相同,始教菩萨比小乘阿罗汉,两个人同在拜佛,他们的功德不一样。你看拜佛每一个动作都一样,为什么功德不一样?就是不一样。你要晓得,礼佛境界不相同,功德利益不相同。念佛也是如此,我们两个都在这里合掌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念的声音都一样,音调都一样,我们两个人念佛功德不一样。会念的人,一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,有这么大的功德;我们念一百声、一千声、一万声,一个罪也灭不了,不相同。这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,为什么?一个是与法性相应,一个是与法性不相应。相应还有浅深不相同,这个始教无相礼是刚刚相应,才相应,到起用礼就属于终教的,小始终顿圆,这属于终教的。换句话说,在大乘法,大乘到了相当程度了,始教是大乘的开始,这是到大乘的终极,大乘快要圆满了,这是起用礼。

 

这个地位的菩萨所谓是从空入假,从体起用,是这一类的菩萨,前面一类菩萨,就是无相礼,他是修的空观,这个地方从空出有。修空观多半着重在自利,自己成就;到从空出有,这是为利他,渐渐到自他不二。所以能礼所礼,能礼是我们自己,所礼是我们礼拜的对象,在他感官里面皆如影像。换句话说,说影像就是不执着,于自、于他都不执着,《金刚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他已经到这种程度了,所以在一切境界里他已经不起分别、不起执着了,如影就是这个意思。到这个时候心境都普遍了,因为与法性相应,法性是普遍的,既与法性相应,他这个一礼、这一拜,就与整个法性相应。所以这种功德不可思议,比前面要殊胜得太多了。

 

第六种,「内观礼,但礼身内法身真佛,不向外求」。这个是所谓实教之礼,实是真实,真实之礼。真实法里面不说空也不说假,直截了当的就是讲的明心见性,见到本觉真性,所以说法身真佛。现在我们略略的给诸位说明什么叫法身。法是指一切万法,一切万法就是身,身就是一切万法。这样说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,我举个比喻来说,我想你们同修都作过梦,大概没有说这一生当中到现在还没有作过梦的,恐怕没有,都作过梦。作过梦,这个话就好说了,到你一觉醒来的时候,你才晓得我刚才作了个梦;没有醒的时候,你在梦里面认为真有其人、真有其事。醒来之后想想那个梦境,这个梦境就是你一心变现出来的,在你梦境里面这个一心就化为梦境,整个梦境就是你的一心。真是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,梦里所有的人物、山河大地,连梦中的虚空,全是你自心变现之物。我们说法身是说什么?整个梦境就是你的法身。这个说法也容易懂,因为你醒过来一想,对,我的身在哪里?身化成整个梦境,整个梦境就是我的身。从整个梦境来讲我们叫法身,从你梦境里面的自己来讲,这个叫报身或者是应化身。

 

这个意思要是明白了之后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。我们现在因为没有醒,你不觉得,到你几时醒了之后你才晓得,原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的梦境。十法界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自己?没有一法不是,这叫法身,法身是理体。可是几个人能够知道,能够觉悟到?几个人能够证得?为什么不能证得?因为你有无明盖覆住了。所以说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法身,无明不破见不到法身,法身就在面前,见不到,因为你在境界里生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,所以本有的清净法身你见不到。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,我法二执都没有断得干净,所以见不到;到实教菩萨,行了,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法身了。所以是但礼身内法身真佛。法身真佛还是说的一切众生、一切境界,为什么?依正庄严都是自心变现之物,没有一法是心外之法,心外无法,法外无心。所以这个地方是礼身内法身真佛。一样的礼敬,礼的是法身真佛,一点都不假。不向外求,心绝不攀缘外境,没有外境,这是大觉。一般讲这是礼第一义谛佛,这个境界就很高了。

 

末后一点,「实相礼」,这是将前面内观礼发展到了极处,达到了实相,就是内外同一实相。我们也可以说,内观礼这是初入一真法界,这是接近了,将入未入的境界,到了门口了,实相礼这入了门了。假如我们现在在一起两个人,一个是凡夫,一个是初住菩萨,他们两个人都在拜佛,凡夫恭恭敬敬,是恭敬礼,初住菩萨在这里拜佛的时候他是实相礼。再给诸位讲,礼与不礼都是实相礼,这个要晓得,没有拜佛也叫礼,礼是敬,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。所以到后面跟诸位讲普贤这个「普」的意思,是讲念念当中无有尽,无尽的意思。并不是教你修礼敬诸佛,那一天二十四小时天天在这里拜,不拜就是不礼了,那就错误了。拜佛这个境界这是随缘,所以讲因缘不相同,礼敬之心是念念相续,从来没有间断的,在一切境界里恭敬心、礼敬之心从无间断,这个叫修礼敬。

 

念念无间,这也不容易做到。如果我们念念都念着恭敬,恭敬一切人、恭敬一切物,你们想想这个法圆融吗?无碍吗?有障碍了。我念念恭敬心的时候,后面是赞叹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除业障都不能修了,心无二用,只能用一,不能用二,无量无边的德能只能用一个,其他都不能用了。的确是这样的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你不善用心,你用的什么心?你用的分别心,用的执着心。可见你还是用心意识在这里修礼敬诸佛,所以你才事事有碍。如果你要是离心意识,用真心修,就事事无碍了。为什么?因为从恭敬到实相的礼敬是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不必起心动念就圆圆满满,这个真是妙极了。

 

道人一天到晚在那里盘腿面壁,如如不动,他已经遍礼一切诸佛了。我们看不出来。道人在日常生活当中,你像五十三参里面,他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不一样,我们一般修定,你们同修当中还跟圣严法师打过禅七的,盘腿面壁修定,《华严经》里面教你修定在哪里?十字街头,市廛里面修定。市廛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,商场最热闹的地方,人最多的地方,叫你到那里去玩,这也看、那也看,东走走、西走走,那叫修禅定,是这个修法,不是面壁。你看大乘人修行的方法跟小乘人不一样。

 

所以你们要是会修,今天这个境界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比古时候来得殊胜。因为古时候这个五花八门的境界没有这么多,会修行的人什么都可以接触,在里面修什么?修不动心。你们到市场去逛一逛,服装店逛一逛,这个衣服样子不错,动了心了,定就没有了。样样都看,不动心,这就是功夫,这就是禅定。不看不动心,这算不了功夫,为什么?境界一现前心又动了,那有什么用处?没有用处。一定要境界摆在面前不动心,这叫真功夫,这是真正的禅定。你看五十三参教给我们修的统统是这个修法。所以鍊,处处都是道场,人人都是老师,就怕你自己不会,会了就是善财,在境界里历事鍊心,历是经历,经历一切事、一切境界,在里头鍊心。鍊什么?给诸位说就是鍊的戒定慧,这个心里头不起恶念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个就是鍊的戒,如如不动这就是定,了了分明这就是慧,样样都晓得,样样都清楚,不动心。

 

开头学的时候怎么学法?我告诉诸位,你们天天去逛市场修定,身上不要带钱,一分钱都不要带,想买没有钱,只好多看看,用这个方法。带了钱就靠不住了,就不保险了,到时候动了心就想买了,就把定破坏了。身上不带钱,到处去看,样样都看得很清楚,人家说什么你都知道,你也能说得头头是道,但是如如不动。这个方法妙极了,心像一面镜子一样,照得清清楚楚,一尘不染,保持你自己的清净光明。所以大乘修行实在是妙,妙极了。

 

第八是「大悲礼」,大悲礼是出自于悲心,因为众生不晓得礼敬三宝,礼敬三宝是大福报,众生不知道,我们发愿代众生礼。真能代得了吗?这个不要问,不要问代得了代不了,反正我们代他礼就是了。在佛法里面讲既然体是一个,我们就能代得了。一心为本源,好像这棵树一样,根是一个,虽然有许许多多的枝条,我们只挑一个枝,其余的枝不动,一个枝发达也能影响它。佛在《地藏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我们代一切众生修福,他所能得到的是七分之一,七分之六是修者自己得到,我们福报给他,替他修的,他只能得七分之一。这个说法实在是有道理。所以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,我们要替他修福,我们自己懂佛法,我们的父母家人眷属朋友不懂佛法,我们要发心代他修。代他修不必让他知道,知道了或者他会起反感,他不赞成我们学佛,我们代他修,这与我有什么相干?他还起反感,不必。时间久了之后,自然有感应道交。只要我们自己真诚去修学,诚心诚意普代众生。诚到了极处,可以转业,不是不能转的。

 

今天在台湾,年轻人有这么多人学佛,这不能说不是感应,这过去在大陆上没有的现象,我们可以说从清末到民初,一直到大陆沦陷,大陆年轻人学佛真是凤毛麟角,没有几个,学佛的都是老人,哪里像台湾这么多年轻人学佛,真正是稀有。所以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到我们国家的国运昌隆,我们民族将来有非常光明的前途,我自己很相信。不要看外国人神气,外国人将来求我们的地方太多太多了,外国人你看看它的历史,美国的历史很短,不过两百年,暴发户!

 

能够把这个六礼融合成一,一拜当中具足这六礼,这叫做「总摄礼」。诸位要晓得,我们今天讲修普贤行,普贤菩萨的礼敬就是总摄礼,一拜当中具足这六个意思,这叫普贤礼。我们学普贤行愿要这样才是普贤礼。一拜佛,向下的时候,称赞、供养、忏业到普皆回向,无不如是,所以称之为普贤行。

 

末后这一条,「无尽礼,入帝网境,若佛若礼,重重无尽」。这个帝网是比喻,佛经里面常用忉利天主他的宫殿罗网,用它来做比喻。宫殿庄严罗网大概诸位也没有见过,台湾虽然有很多寺庙,我也走了不少,没有见过,可是在日本还有,我在日本京都看到的。罗网一般是用铜丝编织的,它有两种作用,一种是保护建筑物,建筑物雕梁画栋,都是很精美的艺术品,所以外面用网把它罩起来,保护着它;另一种作用是防止小鸟筑巢。同时也非常的美观,网当中系有珠,宝珠,帝网天珠,珠放光,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,美极了。从前大陆上大的寺院宫殿都有罗网。这是取这个意思,就是像镜子一样一面一面照过来无有穷尽,取这个意思,取重重无尽的意思。

 

前面总摄礼我们要是学会了,就是一礼当中具足这些意思,这就是我们修普贤行。修普贤行的人就叫做普贤菩萨。普贤菩萨,诸位在注解里去看有三种,第一种叫位前普贤,因为普贤菩萨本来的位次是等觉菩萨,等觉以前,就是我们现在初发心,初发心我们就学普贤行,我们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;到了你证到等觉了,这叫当位的普贤,这就正式的;成佛之后再回来,这叫位后普贤,成了佛之后,倒驾慈航,退回来退在菩萨位子上,这叫做位后普贤。所以普贤有三类。

 

前面两类我们容易懂,最后一类不好懂,成了佛为什么要退回来?诸位要晓得,教化众生,所谓是方便有多门,得要用善巧方便,方便法哪一种方法容易接近众生就采取某一个方法。老师教学生一定要保持相当程度的威严,所谓是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,你们读《礼记》,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,师道是尊严的。现在随着时代变质了,有家教,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教,这不行,教不出好学生来,学生不会对老师尊敬的,我叫你来就来,叫你去就去,这个师道尊严没有了。从前求学,就是家教,学生到老师家里去学,没有说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,没有这个道理。

 

所以师道尊严非常重要,佛法也是如此。尊严当中学东西有的学生有疑惑不敢问,这就是不方便的地方很多。于是乎诸佛换个身分,换个菩萨身分,菩萨跟大家是同学,前后期的同学而已,以学长的身分就方便多了。所以他退居在学长的身分来帮助我们求学。菩萨作不请之友,老师是一定要请的、要求的,菩萨是你不请我自己就来了,没有尊严,跟你完全站在平等地位,像兄弟姐妹一样,这个事情就好办了。这是位后普贤。

 

你们念《普门品》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,随类化身,那个也是位后的观音,观音菩萨也是在等觉位次上,这是位后观音。这才显示出大慈大悲,慈悲至极。本经里面所讲的五十三位善知识,给诸位说全是位后普贤,都是帮助我们的。所以我们自己修学要想成就,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,善财童子就是我自己,不是别人,直下承当。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善友,都是我的善知识,他修善行的,他是来教我的;他做恶行的,也是我的老师,也是来教我的。

 

我记得我那时候在做事情的时候,还没有开始学佛,大概在民国四十一、二年,快要学佛的过程当中,有一天我们有几个同事长官在一块聊天。我们那个机关大,我们机关老板就是老总统,所以这些同仁们阶级都很高,都是将官。谈什么?谈宋史的岳飞、秦桧,岳飞是如何的忠诚,秦桧是奸佞。当时我也在那里听,听了之后我说这两个都是好人。他们觉得奇怪,他们说岳飞生天,秦桧也生天?他们两个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,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。我有我的理论,我小的时候好辩,有的时候强词夺理,但是也能说得头头是道,说得他们点头。

 

我说为什么?他们两个都是老师,岳飞教我们尽忠,秦桧教我们不要作恶,作恶得恶报,现身说法,你要作恶就像我的果报,他们都是我们老师。真的都是我们的老师,岳飞是正面的老师,秦桧是反面的老师,没有秦桧怎么能显得出岳飞的忠诚?所以两个都是老师,两个都生天,两个都是善知识,这是我的看法。他们听听我的理论,也点头,觉得也有点道理。实在是如此。所以我们要是在一切境界能作如是观,一切善人、恶人我们不是不晓得,清清楚楚,我们自己都得受用、都得利益,正面、反面都能成就我们自己无量功德。岳飞教给我们应当要效法他,秦桧教我们不可以效法他,所以都是善知识,都是我们民族的导师,应当作如是观。

 

无尽礼是当位普贤以后才有这个能力,这个是一礼尽虚空遍法界,不但讲是称性,而且是尽性,无尽功德,不可思议。这是把十种礼简简单单给大家介绍出来。这个要紧的是我们必须把意思要搞清楚,要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这个才是真正的修学。绝不是说我们只把文字的意思了解了就算是满足了,这不行的,文字的意思了解得再多,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上,这个不是佛法。为什么?你还是不觉。运用在生活方面,第一个我们要学的就是对父母的礼敬、对师长的礼敬,先从这个地方学,然后把对父母师长的恭敬心扩展到一切众生,这就成了普贤行。这个是由亲而疏,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。如果说我们最先把父母师长都舍弃了,对众生来开始修礼敬,这个是与法性不相应的。所以世出世间法都是从敬父母开始,佛法也是如此,也不例外。

 

底下一段是「释相」,就是解释境界相。里面有三小段,第一段是说明所礼的境界,经文:

 

【所有尽法界虚空界。十方三世一切佛剎。极微尘数诸佛世尊。】

 

这就是说明的对象,尽法界尽虚空界,这一个尽是贯下来的,尽『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』。佛是讲的真如本性,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之为佛性,在无情众生分上叫法性,我们今天无情分为植物与矿物,这是无情的,动物是有情的,现在分成三分,佛法分两分,有情与无情,有情叫佛性,无情叫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,这个是要记住的,是一性不是二性,所以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,这才是一不是二。譬如我们作梦,梦里的人物、动物是有情的,山河大地是无情的,有情、无情都是自心变现之物,同是以一心为本源。所以从梦醒过来,梦里面一切境界同时也都觉悟了,没有先后、没有次第,这就是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的意思。

 

所以我们礼敬的境界就是一切情与无情,都是我们所礼的境界,这就是讲的诸佛,诸佛两个字的意思是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全包括了。『世尊』,这是单单讲有情众生,而且在有情众生当中居佛位的,有佛位称呼的,在圆教里面讲初住以上都称佛,天台大师的六即佛叫分证佛,明心见性之人,这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,见性之人。在此地提到诸佛,后面会给我们讲,包括了菩萨及声闻大众,所以我们礼敬之心,当然诸佛世尊是我们最恭敬的,我们要把恭敬诸佛世尊之心,同样的恭敬一切众生,平等无二,这才叫真正修普贤行。底下一句是「能礼因」。

 

【我以普贤行愿力故。深心信解。如对目前。】

 

这就是要修普贤行愿。如果不修普贤行愿,我们所礼的境界不能这样普遍,所以应当要修普贤行愿。『普贤行愿力』就是法力,就是方法上产生的效果,我们依照这个方法,不依这个方法达不到这样的境界。『深心信解』这四个字是自力,普贤的方法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得清清楚楚,这方法都在,如果我们自己不信、不了解,还是没有用处,所以对于理论方法我们要信、我们要理解,这一点很重要。清凉大师给我们说,信而不解,增长无明;解而不行,不能够去做,增长邪见。所以信解行是一不是二,信解行完全相应了,是一不是二,这就叫证。如果说信是信,解是解,行是行,这三个合不在一起,这就没有证;是一而三,三而一,这就是证。

 

譬如我们讲这个经的理论与方法,能够跟我们整个生活融合成一体,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一切的作为就是这个理论与方法,这就叫证果。理论就是我们生活,生活就是理论,我们的思想行为就是这一部《华严经》所讲的,与《华严经》没有两样,你就入一真法界了。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善财童子,名符其实的普贤菩萨,善财童子就是普贤菩萨,这是刚才讲的三种普贤是属于位前的普贤。这个意思是要以理论方法集合自己的力量,就是自己有信心、有能力理解它,然后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。这一点意思比较上深,而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,不搞清楚,这个礼敬我们不能修,我们没法子学。我们希望同学们在这七天当中对这个稍稍能有一点体悟,然后能够将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几分,你就有受用,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,就能变化你的气质,把你带到一乘佛法的境界里面,这个功德就非常的殊胜。诸位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四个字,「深心信解」,底下这一句就是效果,『如对目前』。好,我们下课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:20:4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431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