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|文字版|共4集|蔡礼旭老师主讲

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 蔡礼旭老师主讲  (第四集)  2005/10/21  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国际会议中心  档名:52-141-0004

 

大会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伉俪,诸位法师,诸位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我们早上提到学习要有正确的立志,要有学一句做一句的力行态度,接着学习也重视它的先后次序。《三字经》上有一句很重要的经文,就告诉我们学习的顺序,「为学者,必有初,小学终,至四书」。成就学问要从《小学》这本书开始学起,接着再深入四书五经。

 

这本《小学》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教育,里面都是教导儿童洒扫应对、进退之礼。这个根基相当的重要,因为它在长养孩子的善心,以及处事的恭敬心,勤奋的态度。这个重要性好比盖房子,一定要先打好地基才能往上盖,假如地基不稳,纵使楼房再高都很有可能会因为地震、因为大的风灾而倒掉。闽南话有句俚语说到「树头站得稳,不怕树尾做台风」。就是树的根一定要扎得很深,不然往后假如有风吹雨打,很有可能会连根拔起。当这个根基没有扎稳,书读愈多很有可能对他愈有害处。

 

我有个亲戚,她带着她的小外孙女到我们家里,进门以后,她对小外孙女说,我们来念英文给这些长辈听。这个小女孩才四岁,确实英文也学得不错。当外婆问她,苹果怎么讲?她说apple,响应得相当的快。又问她,雨伞怎么讲?她说umbrella,接着又问了好几个英文单字,她都是对答如流。突然这个小女孩反问了外婆一句话:外婆,书本怎么讲?外婆一下子被她这么一问也不知如何是好,就回答:我怎么会知道?这个小女孩马上脱口而出,她说:外婆,妳怎么这么白痴!从一个四岁孩子讲出来这样的话,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,她的内在对长者没有恭敬心,而这些知识性的学习,反而增长了她的傲慢心。

 

我们一直在强调知识、技能的学习,却忽略掉假如没有一颗仁慈之心,这些知识、技能学得愈多愈高,很可能会做出伤害家人、伤害社会人群的事情。这个本末先后,德是仁之本,知识跟技能是要让这个本来运用,用这颗爱人、敬人之心,来成就利人利己的事情。我们假如不先扎这个德行的根,所谓「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」。德行的根不赶快扎,孩子很快会沾染上利害,沾染上很多不好的习气。我们冷静来思考,历代祸国殃民者,有哪一个是没有读过书的?大半都是饱读诗书。但是这些经典里面的教诲并没有内化成他的善良,反而是念得愈多愈想去争名夺利,愈想自私自利。到头来,搞得社会、国家很大的灾难,这些历史我们也不得不引以为戒。历代这些祸国殃民者,像秦桧,整个文武百官有多少曾经是他的学生。像近代明朝的严嵩,他当宰相当了几十年,但是却造成整个国家很大的灾害。

 

我曾经到福州去讲课,福州是林则徐先生出生的地方,福州人对林则徐先生相当的佩服。我去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,刚走进去的时候,看到一幅对联,上面写着「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」。假如能够利益国家人民,纵使他身体有所损伤、灾祸,他也会义无反顾去做。确实在整个人生、官场的浮沈当中,林则徐先生并没有因为被贬官而丧志。当他被贬到新疆、甘肃一带,他依然抱持着那分爱民之心。他在当地所设计的水利工程,到现在隔了一百多年,还在利益当地的农业。

 

而林则徐先生还做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宗销毒品的壮举。我去参观的时候才了解到,这场烧鸭片的壮举他是符合环保意识,不是用火烧,而是用物理的原理让鸭片自然燃烧起来。这么高的智能,他是从哪里来的?最重要的是那颗仁爱之心,就会促使他不断去想方法,不断去提升自己。林则徐先生在他人生的体验当中,整理了「十无益」。当人生做了这十件事情,对人生没有一点益处,而且是徒劳无功。从这十无益当中,可以给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。

 

第一点就提到「父母不孝,奉神无益」,所有古今中外的圣哲,他们都是从孝养父母开始教起。假如连父母都不孝顺,常常拜神明也是得不到保佑的。第二点又提到「兄弟不和,交友无益」,在家庭当中就不懂跟兄弟姐妹和睦相处,如何能够在学校,以至于在社会当中,懂得去照顾、关怀别人?我们一个人很多处事的态度,它的根源都还在家庭教育之中。第三个他提到「存心不善,风水无益」,假如我们存心不善良,纵使住的是龙穴,住了两年以后也会变成鼠洞,因为我们的存心会让整个风水环境变化。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假如一个生活习惯很差的人住进去,很可能一天就搞得乱七八糟了。存心才是一个人吉凶祸福的根源,而不是在外在的环境上。

 

而林则徐先生有两句跟学习、求学问相当有关联的话,提到「行止不端,读书无益」。假如他的言行举止没有孝心,没有恭敬之心,纵使读书也是徒劳无功。下一句提到「心高气傲,博学无益」,当一个人起了傲慢之心,纵使他读的书再多也是没有帮助,甚至于只是常常瞧不起人。我有个朋友他是研究所毕业,有一次他的母亲因为他一件小事做不好,就跟他说:你怎么连这点事都没有办好?你要好好反省,这样太笨了。结果这个朋友听完以后,马上跟他母亲说,我都已经念到研究所了,你还骂我笨。诸位朋友,研究所给了他什么?给了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劝诫,不能反省为什么这点小事我也没有做好!

 

当他有学过《弟子规》的话,他当下一定会跟他母亲鞠个躬说道:母亲,谢谢妳指出我的缺点。他一定会奉行「闻誉恐,闻过欣」,听到别人的称赞他觉得受宠若惊。为什么一个人听到别人的称赞会虚心,会不敢承受?因为他明白他有今天的能力、今天的品德,都是父母以及人生过程当中师长、老师的提携才有今天。而且做一件事情一定都是众志成城,大家努力的成果,他明白这个道理,不敢居功。他心里时时提醒自己,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,希望透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这件事,绝不愿意因为自己起了傲慢之心、起了轻率之心,而把原来应该做好的事情搞砸了。

 

「闻过欣」,因为他了解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,看得到前面,左右两边也很难完全看清楚,而后面更不可能看到。当他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很欢喜,那将有很多的亲友愿意做他第二双眼、第三双眼,甚至于是无数的双眼,帮他看清自己的偏颇。有了这样受教有地的态度,他的人生必然会遇到很多贵人相助。从林则徐先生这两个提醒,我们一定要警觉到,要把《弟子规》这个德行的根扎得够深够广。

 

而学习第四个重点,要懂得学习的方法,方法就在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;这个一门指的是能掌握整个圣贤行持的纲领所在。确实因为《弟子规》的编排,它是依据孔老夫子在《论语‧学而》当中的一段重要教诲,「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」。这七个条目,其实已经含摄所有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。

 

清朝李毓秀李夫子,他相当有智慧,他把朱熹朱夫子在《小学》里面所提到做人最精髓的内容编成了《弟子规》。因为《小学》是宋朝的书籍,很多文字我们已经不大熟悉,而《弟子规》掌握了《小学》的纲领。而且又是在清朝的环境编出来的书籍,里面每一句我们都看得懂,每一句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当中去落实。确实,当我们了解到这本经典的殊胜,就会懂得要感恩,懂得要好好深入学习它。一门深入,这个深入包含着解行相应,了解以后接着要去实践。在实践当中,重要的一点是要内化成我们的存心。比方《弟子规》里面有一句经文,「缓揭帘,勿有声」,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不要太粗鲁,否则会发出很大的声响。当我们时时都能谨慎,不要发出声响,就会体会到我们的每个举动,应该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影响到他人的安宁。

 

当「缓揭帘,勿有声」我们时时能提得起来,你在公共场合,在餐厅之中,你会突然想到我的声音是不是影响到他人的安宁。甚至当你晚上回来已经是深夜了,我们在开铁门的时候,也会想到开铁门的声音有没有去影响到他人。从这个存心就可以转变成很多日常生活的行为、态度,以至于你到图书馆里面看书,你走路都会放轻脚步。因为我们这颗替人着想的心已经内化了,而这句「缓揭帘,勿有声」,就含摄生活许多的行为。当我们在使用这个用品都能保持不要粗鲁,可以轻手轻脚,这个物品的寿命就可以用得很久。本来这个窗帘可以用十年、二十年,假如我们很粗鲁,可能二、三年就坏了。常常在穿衣服的时候,我们也会想到这句经文,绝对不能很粗鲁,很有可能就把衣服撑破。或者在穿袜子的时候,我们也会用比较温柔的方法,把袜子先把它捆起来慢慢套上去;不要一下子穿下去就扯上来,这样这些物品很快就会坏掉。

 

当有解行相应的时候,我们的体悟就会加深、加广,而这个深入也代表着要提升境界。《论语》里面有一句话提到「可与共学,未可与适道;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;可与立,未可与权」。意思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大家是一起在学习,共学。而学完以后当我们走出这个礼堂,是否能遵照《弟子规》去立身处事,那就不一定了。共学是第一个阶段,学了以后马上能结合在处事做人当中,这个叫可与适道,可以走在正道当中,这只是第二个境界。

 

「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」,比方说我们现在在奉行《弟子规》,有一句经文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,学了以后很想做。刚好跟你的亲友沟通,希望他能重视他孩子的教育,用《弟子规》来教,讲了半天他完全不能接受。这时候我们起了个念头,「他真没有福气,算了,不把这个经典教给他了」。当我们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,请问有做到立的境界吗?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,这个立就是能够屹立不摇,能够时时都去奉行这个经文。这时候我们的爱心已经有减退回来,应该是要想起另一句经文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一定是我们在存心上,以至于在讲话的方式、还有讲话的时机,不是很妥当,对方才不能接受。

 

可与立,未可与权,一个人可以屹立不摇,这是第三个境界,还有另一个境界是懂得通权达变,不死守在经文的表面上。举历史的一些例子来做说明,孙膑跟庞涓是战国时代的两位人物,他们跟同一个老师学习。但是当离开老师的时候,一个非常的险恶,一个比较仁慈,所以学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。这就是可与共学,但是未可与适道。

 

可与适道,未可与立,我们看到唐朝有个灾难,安史之乱。当安史之乱没有发生的时候,这些读书人也都是满口仁义道德,好像都是走在正道之中。但是当安史之乱发生很短的时间之内,很多读圣贤书的人统统都举白旗投降。幸好唐朝祖宗有积德,有几位忠臣死守、对抗这些乱臣贼子。其中张巡、许远死守睢阳城,让整个安史之乱的大军没有办法向前,唐朝的军队才得以歇息、调整,之后才又收复失土。当安禄山抓住张巡、许远的时候,很生气,要叫他们投降,他们两个都不愿意。甚至于还用严刑峻罚对他,把他的牙齿都拔掉,他们还含着鲜血骂安禄山。我在想,安禄山在那个当下其实也是吓得双腿发软。

 

可与立,未可与权变,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从《弟子规》当中来体会。比方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当这句经文我们内化了,就能了解到我们对父母的言语,时时要保持恭敬之心,慢慢感受到其实对一切人都应该保持恭敬之心。上司呼也要应勿缓,老师呼也要应勿缓,这颗恭敬待人之心就开始延伸开来,这也是懂得权变。还有老婆呼也要应勿缓,当然这个呼也要依据《弟子规》来立身处事,这时候我们也要夫妻互相配合。小孩呼要怎么样?要不要应勿缓?你看现在很多小孩:奶奶,我口渴了。这个奶奶一听到孙子叫她,高兴得不得了,赶快毕恭毕敬端杯热水,站在小孩的面前:孙子,赶快喝,不要噎着了。还在后面帮他拍拍背,这个学问就不懂得通权达变。

 

一个人如何学会权变,根源就在他能否时时为对方着想;当我们能为对方着想,就了解到我们该教给孩子恭敬之心。所以,应该是我们呼,他要应勿缓,假如是他呼,我们应勿缓,他的恭敬心就不见了,增长他的傲慢心。像《弟子规》里面还有提到「父母责,须顺承」,父母训诫我们的时候,我们一定要虚心、要惭愧的接受批评。但是假如今天你的父亲有心脏病,然后他在骂你,愈骂愈生气,这个时候你还要不要一直站在那里给他骂?假如继续站下去,可能到时候心脏病发就不好。这时候要懂得权变,赶快先离开,让父亲先消消气。

 

每一句《弟子规》当中其实都有学、道、立、权含摄在其中。像信的部分,「凡出言,信为先」,还有提到「话说多,不如少」,很多人听到这句以后就说那我就不说话了,这就不懂得权变。比方今天你遇到这个朋友,想到交浅不言深,就跟他来两句,提到《弟子规》的内容。但是你这两句讲完以后,他的双眼发亮,正等着你讲第三句,那你能不能说「话说多,不如少」?要懂得观察缘分,缘分是动态的。而这个缘分不单是说他第一次跟你见面,这牵扯到这个人一生的善根,说不定他已经善根具足,这时我们要审时度势去做。

 

很多人在开会的时候就想「话说多,不如少」,没讲话。很多实际的情况假如不反应出来,很有可能让团体的事情做得不好,不圆满。所以真正要开口的时候,一定要尽心尽力把问题讲出来。而真正「话说多,不如少」是等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了,离开这个会议的门,就不能再发牢骚,不能再指责谁做得不好。因为在开会当中,我们建立了一个共识,是要把事情做好,在谈的过程也是对事不对人。取得共识以后,大家一定要共同朝这个目标把它做好。

 

当我们懂得在每句经文当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,这样就能「德日进,过日少」。长时熏修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是求学问的重要方法。而长时是指时时刻刻都能用《弟子规》来自我观照。古人常说,「三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」,古人三天不读书,气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。我们学习,学贵自知,我们要有自知之明。诸位朋友,我们几日不读书,气质就会变化?这个就要有相当大的警觉性。我个人的体会,只要一天不读经,一天不看师长的教诲,开始烦恼就会增长得很快,要伏住烦恼一定要做到长时熏修。当这个观照的能力达到某种程度以后,我们就能时时醒觉到自己有没有在正道之中。

 

而学习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的态度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。学习的内容不外乎伦常大道,这个伦常大道包含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所有学问的学习都是要落实在这个伦常关系之中。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,孩子有不好的行为,我们首先一定要自我反省,到底问题出在哪?父子关系是道,依循这个关系不踰越,去处世待人,就自然会流露出德行,所谓父慈子孝。而父有慈,子才有孝,这个慈是真正用智慧去爱小孩,而不是溺爱。

 

「养不教,父之过,教不严,师之惰」,这些经文确实我们都是耳熟能详,但是是否在看到自己孩子行为不妥之处,我们能马上提起这样的观照。我常常会问家长还有老师,我们都是从事教育,我们清不清楚什么是教育?常常问这个问题的时候,几乎没有人可以答得出来。我们冷静思考一下,假如我们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都已经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、二十年。我们的心中对于教育都不是很清晰的话,请问在这些时光之中,我们在孩子的心田当中播下了哪些种子?我们却播得不明不白。虽然播得不明不白,但是这些种子依然在发芽,依然在成长,结果现在已经到了收割的时期。你三年前、五年前给他的身教、言教,现在在发芽了。我们一看,长得不好,很生气,赶快拿镰刀把这些不好的稻子统统割掉,然后继续站在一旁,等其他的种子长得好。有没有可能长得好?除非我们种下的是正确、好的种子,它才有可能在往后的岁月当中长出好的结果。

 

在《说文解字》当中告诉我们,什么是教?「教者,上所施,下所效」。上行下效,在这句话当中已经点出来,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,是以身作则。有一个妈妈,他们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照顾他的母亲,因为她的母亲吃了很多的苦头,五十多岁就已经精神有点偏颇。他们几个兄弟姐妹放下手边的事业,统统搬到附近,然后尽心尽力来照顾他们的母亲。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他的母亲精神恢复正常,现在已经九十多岁,还可以煮饭,还可以爬山。而这位母亲她在五十多岁得了癌症,她的儿子正在日本发展事业,他是中国人。当她的儿子听到母亲身体已经出状况了,很有危险,她这个儿子马上所有的事业统统放下,赶回来全心全力照顾他的母亲。后来他的妈妈已经做化疗做到第九次,现在病情好转得很快,跟正常人已经没什么两样。

 

我们从这个事例当中可以看出来,为什么她的儿子可以不顾一切回来照顾他的母亲?就是因为她的儿子从小就看着他母亲对自己的外婆如此的孝敬,上行就必然下效。我到海口去,坐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景象。有个妈妈左手拿一支甘蔗,牵着她的儿子,她的儿子是右手拿一支甘蔗。刚好我看到他的母亲正咬着甘蔗往地上吐了一下,我瞪大眼睛想把整个剧情看完整,但是我的车子已经开过去了。在我的脑海当中,接着在上演这部电影,下一个情景是什么?是她的儿子往他的右边又吐了一口,然后就看到整个人行道当中摆了两排甘蔗渣。确实,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下一代,不得不谨慎,甚至于是我们的一念存心都在影响小孩。

 

我记得我在念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回外婆家,坐着出租车。到半途的时候,司机技术比较不好,掉到水沟里面去。那是水泥地的,把他的排气管都撞歪了,后半段路途他那个排气管是这样一直摇摇晃晃开过去。到了外婆家,我的母亲把出租车费付给了他,接着又额外拿出五百块钱给他。在这整个动作的过程,没有一句言语,但是在我的脑海当中浮现了一段文字。母亲是因为感受到他们是靠劳力赚钱,假如这个月因为修理这个排气管,很可能造成他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。而我们的经济算比较宽裕一点,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应该多帮助他。当我们为人父母做出跟德行相应的行为,你的孩子在无形当中会对你愈来愈恭敬,愈来愈佩服。

 

这些事情都是在我从事教育过程当中慢慢浮现出来,才深刻感受,父母的身教、父母的存心,时时在影响小孩。当我跟我母亲提到这件事的时候,她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。那天我刚好看到一位妈妈在对她女儿讲话,她说:我看到妳就觉得很碍眼。我马上用眼神跟这位朋友示意,我们出来一下。出来以后我对她说到,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听过我妈妈讲情绪化的言语,没有讲那种会让对方听了以后内心很痛苦的言语。当我们对孩子说「我看到你就觉得很碍眼」,这样的孩子会有自信吗?这样的孩子会感受到家庭无私的温暖吗?确实,要教孩子就不能发脾气,发脾气就不能教孩子。等脾气比较稳定了,要教孩子再来教,不然一定会收到反效果。

 

接着《说文解字》提到教育的「育」是「教子使作善也」。养子使作善也,这一句的核心字是在这个善字。我们懂不懂得什么是善?有一个高中生跟他的老师说,他说:老师,我在学校(他是跟他学经典的老师说)帮同学买便当。老师听了很高兴,对他讲你都懂得帮助同学。接着他就说:因为我去帮他们买便当,他们自己被老师处罚,不能自己去买。而便当是十五块钱,我帮他们买回来,卖给他们二十块钱,所以我可以赚五块。诸位朋友,这样教对不对?重利必轻道义!这个高中生还跑去问他的级任老师,说:老师,我这样赚同学五块,对不对?他的老师跟他讲:感觉好像有点不大好,不过你已经付出劳力了,也应该赚这五块钱。你看赚的都是灾难钱,看到同学没有办法去买,赶快来赚这个钱。

 

教育是如何来教他的善良,而不是利害,因为当一个孩子利害提起来,他的道义之心就很难再增长。而真正一个人人生的福分早就含在仁义之中,你处处替人着想,焉有不得到众人扶持、爱护之理!但是假如我们只是为自己的利益,自私自利,到头来很可能走向众叛亲离。有一个妈妈去买了一本书,这本书是讲到如何教孩子理财。里面就提到,你让孩子拖地,可以给他两块钱;你让孩子帮你洗衣服,可以给他三块钱。她用了这个方法以后很高兴,她说我的女儿本来很懒惰,一下子变得很勤劳。诸位朋友,有没有效?我们要冷静,愈有效的方法愈危险,因为老祖宗有一句名言,「欲速则不达」,愈快的方法往往就是用问题来解决问题。

 

她后来过了一个礼拜又来找我们,她就说:蔡老师,出状况了。我昨天很累,回到家里跟我女儿讲:女儿,衣服已经洗好了,你去帮妈妈晾起来,妈妈给妳一块钱。她的女儿正在看电视,缓缓的把头移过来,然后对她妈说:今天我很累,我也不赚了!家庭是教孝道的地方,家庭是教感恩、教付出的地方,不要让家庭最后这一片净土都被自私自利给破坏掉。

 

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,一直在强调人要有理智,要有智慧,有理智、智慧的人生一定是愈走愈轻松,而没有理智的人生会愈走愈沉重。因为没有理智,会下错人生很多的抉择,这些错误的后果我们都必须去承受,愈走愈沉重。教育孩子最重要的,要从抉择对正确的人生思想开始。我自己曾经接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的书籍,幸好我接触这些理论以前已经先读过老祖宗的经典,假如没有先读这些经典,我很难能够去辨别是非,还有利弊得失。发现到很多的教育理论都是拿猫来做实验、拿狗来做实验,还有抓老鼠来做实验,实验出来的理论、结果拿来教人。诸位朋友,那人会教成什么?有没有感觉到,我们现在教出来的孩子比较像什么?这都是结果,要把原因找到。

 

我们有一位老师到了某所师范大学去演讲,有一千多个准老师,以后要当老师的学子。当这位讲课的老师提到,我们要把学生教成羊、还是教成狼?现在教育界很多人在那里讨论,要把孩子教成羊还是教成狼。当场发生一个很微妙的现象,有一边的学生都喊「教成狼」,另外这边的学生喊「教成羊」,好像在想谁喊得大声就是对的。诸位朋友,要把孩子教成什么?怎么没声音!你看人颠不颠倒,这种对话假如在三百年前,真的会给人家笑掉大门牙。

 

孟子在他的教诲当中,有段很重要的开示,「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」。人有仁,懂得处处替人着想;人有义,懂得什么事是自己的本分;人有礼,懂得时时恭敬别人,懂得谦让;人有智慧,懂得分辨什么是好、什么是坏。仁、义、礼、智才是人应该具备的德行。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两只手、两只脚一样,假如人没有仁义礼智就不是完整的人。而且我们的老祖宗对人的使命相当的重视,在《三字经》当中,「三才者,天地人」。人能够跟天地并列为三才,也代表着老祖宗领会到,人是万物之灵,人应该把天地无私的德行透过他好好来力行出来,这才不枉费我们当人的机会。我们冷静来看看,仁慈之心我们教给孩子了没有?

 

在一场针对幼儿园的心理测验当中有几道问题,第一个问题提到,当你走在路上,刚好看到旁边有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,又下着大雨。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?这群幼儿园的学生,百分之六十一的回答是杀了牠,让所有在场的老师以及这些心理测验的人员非常的惊讶。而且这些孩子还把具体如何把这只猫打死的方法都讲出来,有的说踹死牠,有的说拿棍棒打死牠,还有的说拿电电死牠。诸位朋友,谁教的?应该不是父母吧!你们要赶快把凶手找出来,我们当父母,还有当老师的人,还要有一个重要的能力,就是要学习能够像福尔摩斯一样,常常能把原因侦察出来。凶手是谁?是电视。你看很多卡通动不动就把对方电得跳起来,然后传来一阵笑声,他怎么会觉得这些动作是伤害对方?

 

先入为主,所以往往现在很多青少年,犯了重大案件,他还胡里胡涂。还有一个大学生长期打电玩,那些电玩都是打打杀杀,打到精神有点错乱。去跟他的老师讲,我觉得好像有很多人要杀我,他的老师觉得不妙,就请他的父母来把他接回去。还没等到父母接回去,这个大学生已经在学校附近的巷子里持刀疯狂杀人,砍了七个人,死了两个。你看,这些错误将造成他一生无法弥补的过失。教育就像昨天师长讲的,跟中医的理论是可以相互呼应,不治已病,治未病,不是要治疗已经生的病,是希望能够做好预防,不要生病。

 

教育也是如此,一定要禁于未发。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性不能让他养成,等他已经养成了,这时候你要再把他导正,你很累,他也会很累。教育当中有一句重要的原理原则,在《礼记.学记》这篇文章当中提到「教也者,长善而救其失」。在这句话当中,把教育的两大主轴抓出来,要长善、要救失。长他善良的本性,然后要导正他的过失、坏习惯,未论行善,先须改濄。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孩子目前有哪些行为是偏颇的,是需要刻不容缓赶快修正回来。

 

我接触相当多的家长,常常看到他们之后,我从门口把他们带到中心的办公室,那段路途差不多有七十公尺。在入门以后,这个家长就开始讲,我的儿子脾气很大,我的孩子很懒惰、很不用功,我的孩子又偏食。从头到尾只有三十秒左右的路程,但是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没有停顿,都没有逗点,讲了不少话。一进办公室我赶快帮他倒茶,我说你一定讲得很口渴,你先喝杯水。等到他喝了一、两口水,我接着就跟他提到,孩子很自私是结果,请问原因在哪里?孩子很懒惰是结果,请问原因在哪里?孩子脾气大也是结果,孩子不好学是结果,因在哪?常常家长的表情都会突然很错愕,那个表情又告诉我,「我活了这么多年,怎么没有人问过我这种问题」?没有这样想过。

 

从这里我们就理解到,人要理智的去对应人生发生的事相当不容易,往往发生问题都把责任往外推,而不是往自己的人生去找答案。我们假如是这样的态度,能不能教出处处能够反省自己的下一代?那就相当困难了。到时候整个家里的人都是找别人的毛病,那保证这个家会怎么样?会鸡犬不宁。老祖宗有一句教诲,相当有含义在里面,「各相责,则天翻地覆」,人与人当中时时都是责备别人,一定搞得天翻地覆。但是「各自责,则天清地宁」,每个人都是这件事我还有哪里做得不好,都是自我检讨、反省,这个家也好,这个团体也好,一定是一片祥和。当每个人都是自我检讨,每个人都能不断去提升他自己的德行、学问,整个人和就会相当的好。

 

我们现在冷静下来思考,孩子自私是结果,因在哪?这个因往往都已经埋藏了很多年,现在是已经发芽,然后结果子了!我会跟家长提到,孩子小时候跟爷爷、奶奶,还有你们夫妻一起吃饭,请问你们夫妻夹起来的菜,第一口给谁吃?这个问题我已经问过成千上万的家长,很多家长听完这个例子以后,马上会低下头来偷笑。我看到他这个动作,我也领会到他在想什么,他在想:菜夹错了!其实我们想想《大学》的道理在哪里?就在这个动作里面。「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」,你夹菜的先后顺序做对了,你才教给孩子为人子之道;你菜夹错了,为人子的孝道你就没有教给他,怎么会不重要?

 

道在生活当中,在一言一行当中,假如当初我爸爸夹菜的顺序夹错了,当初我爸爸拿出水果来顺序拿错了,你看这件事情严不严重?很严重。假如夹错了,我现在就绝对不可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国文化了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当我们把这口菜夹给儿子,妈妈还跟儿子说:小宝,这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,多吃点。爷爷、奶奶也不甘示弱,「孙子!这几道也很好吃」,又把它夹上去。孩子饭还没吃,菜已经满满的。从夹菜当中就可以清楚明白,在这个家当中,谁最大?谁最大?不就一清二楚了吗?在夹菜当中,小皇帝产生了,还有皇太后也产生了。

 

皇太后、还有皇帝焉有脾气不大之理!我们说「伴君如伴虎」,现在这么多孩子脾气大,就是孝道没有教,恭敬心、长幼有序没有教。他处处「我就是中心,所有人都要来满足我」,十件事情,九件满足,一件不顺他的意,他就大发雷霆。确实,孩子不能宠。在这个体会当中我也想到,很多家长买水果回来,都是买当季的,当季的都很贵。然后等到公公、婆婆上楼去睡觉了,赶快把这个水果拿出来,跟儿子讲:孩子,这个一两多少钱,妈妈特别买给你的,你赶快吃。然后她还要站在门口当哨兵,看一下会不会公公、婆婆突然出现。你的孩子在那里吃得很痛快,学得也很彻底。诸位朋友,这个孩子以后有好吃的会给谁吃?给谁?很多家长说,以后就给他儿子吃。我说不用等到他有儿子,他只要交女朋友,一定只给女朋友吃。

 

诸位家长你冷静想想,现在多少年轻人交了女朋友,还有父母存在吗?根源在他都是自私自利,没有孝、没有道义。不只不会想到父母的需要,还把父母当什么?当摇钱树。不然他女朋友要的鞋子、衣服,他钱从哪里来?确实,当家长的要有智慧。当我们买给孩子吃,教给他的是好恶之心,当我喜欢这个人,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;当我不喜欢这个人,纵使他对我有多大的恩德,我也视若无睹。这个好恶之心毁了他一生的理智态度,不可不慎。因为这个好恶的心,只要他看到喜欢的女孩子,他整个情绪就完全受影响。自私的根源在于父母没有把孝道演出来。

 

有一个妈妈听完以后很警觉,有一天她跟她的父母还有孩子,还有她的兄弟姐妹,就是这个小孩的外公、外婆、阿姨、舅舅。刚好小孩说:妈妈,我要吃玉米。她的妈妈一听,马上拿起玉米折成一半,就要往她的碗放下去。突然想到夹菜不能夹错,马上收回来,放在外公的面前,又放在外婆的面前,放到最后才把最后一块放到她女儿的碗里面。这个小女孩才四、五岁,马上从椅子上面跳起来,她说道: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?你看脾气大不大!接着她妈妈就跟她讲,「或饮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」,吃东西要长者先,走路也要长者走在前面。这位小女孩因为已经读过《弟子规》,突然想起这句经文,点点头说对!平息了一场纷争。

 

家庭也要有家规,建立共通的语言,这样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、一起遵守,慢慢整个家庭就能生活在正知正见之中。当然《弟子规》要赶快让他先读,让他懂得去学习、去效法,不然情况发生,有时候会来不及对应。我们明白了根源,就不难把他导正回来,纵使孩子现在很自私,但他那一颗纯净纯善之心,不会有丝毫的减损。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能够用我们的身教去种下这些善的种子,慢慢他也会感动,也会效法。

 

很多家长也提到,孩子很懒惰。我们早上已经有提到,当我们告诉小孩你什么都不用管,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。这样的做法也会让孩子没有责任心,变得很懒惰、懒散。其实我们冷静思考,孩子这样一路把书念上去,念到大学毕业,念到研究所,甚至博士,请问他的人生就幸福美满了吗?其实不然,高学历高失业率,高学历高离婚率。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细细去想想,因为他读了高学历,他有傲慢心,他不愿意从基层干起。由于这一分不刻苦、不从基层干起的态度,他就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,所以失业率高。为什么会高离婚率?因为他不懂得去替人设想,而夫妻是最亲密的伴侣,当对方、彼此都自私自利,焉有不冲突磨擦之理。我们希望孩子往后的人生要幸福美满,一定要从他的存心开始教导。

 

我们接触相当多的企业家,他们都说到找不到人才。当我听这些企业家说找不到人才,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,就是每年从大学以上学历毕业的学子不知道有多少,而失业率又那么高,这么多的人才都在那里,为什么企业主说没有人才?因为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有感恩心的员工,是有刻苦耐劳的精神,是懂得谨言慎行,是懂得能承担责任的人。只注重文凭,并没有办法让他这些能力能够形成。在十多年前的企业界,非常强调TQM,TQM就是全面质量管理,他们觉得我今天卖这支麦克风,只要把麦克风的质量管理好,它就能让我赚钱,专注点都在产品上。

 

由于这十多年来发生了很多事件,比方英国的霸菱银行,它的企业已经维系了两百多年的基业,在全球很多地方都有分公司。只因为新加坡的一个期货员挪用公款,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。二千零一年美国第七大集团安隆集团,它每年的营业额数千亿美金,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上动手脚,第七大企业也宣布破产。在这么多大企业频频因为员工的操守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之后,企业界深深的反省。有一个比产生做好更重要的因素在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,就是员工的品德。他们从TQM的管理转向TEM,全面伦理道德教育的管理。他们开始在新进员工进来的时候,前三个月,或一、两个月,统统上做人处事的课程。之后还有半年左右的审核期,真正确定这个员工的人品好了,他才用这个人。诸位朋友,请问上三个月,德行就能建立吗?

 

德行的根源在哪,我们有没有找到?当没有找到根源,德行是不可能建立起来。从这里确实可以了解到,能当炎黄子孙都是修来的福分,只有炎黄子孙能够找到德行的根本。不找到根本,一生的努力都是枉然。孔老夫子在《孝经》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讲到,「夫孝,德之本也」,孝道才是德行的根本所在,「孝之所由生也」,教育就要从孝道开始教。当把这个根本找到了,本立道生,德行才能建立起来。诸位朋友,假如你从孩子三岁就重视他的德行教育,等到他二十多岁踏出校门,走入社会,跟二十多岁踏入社会才开始要学习德行的人,你觉得谁会被重用?

 

确实,在人生有所历练的这些企业家,以及许多的长者,他光看我们走路,光看我们讲几句话,就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的品德好不好。诸位朋友,这一点都不夸张,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从他的存心流露出来。你假如不相信,你找十个孩子来,同样端一杯水来给他的父母喝,你可以看得出来。有些人做得神态自若,很自然,有些人做得很不自在,扭扭捏捏。从这个动作当中就看得出来,他是否在家庭当中时时都能想到父母的需要。他能时时想到父母的需要,到了你的公司也能时时想到公司的需要,以及上司、同仁的需要。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在孩子小时候不断扎他德行的根,事实上你的孩子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。

 

信心重要!可不要一边在落实《弟子规》,又看别人家的孩子学了英文、学了珠算、学了书法,你又在那里忐忑不安。德行的根本扎好了,他往后学什么速度都很快。我自己的姐姐,她是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文,但是因为好学的态度在家庭里面已经扎了根,很专注,所以她后来的英文也学得很好。到国外去念了博士,还用英文在世界很多地方作论文发表。她也是初中才开始学英文,又没有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文。而当她博士毕业以后,没有一个念头想留在美国,都是念念想着要回到自己的故乡,要回来回报父母的恩德。反而是我父亲跟她讲,妳假如觉得美国的机会比较好,妳不用考虑我们,妳就留下来。父母为什么这么讲?父母无私,他们内心只有一个想法,希望我的孩子快乐就好,都是念念为我们着想。

 

所以诸位朋友,孝开了,百善皆开,中国话说「百善孝为先」,太有道理了!当他的孝心开了,他懂得不能做出侮辱父母的事情,「德有伤,贻亲羞」。我们回想起小时候,最怕听的一句话,「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」!听到这句话马上就会很警觉,赶快收敛。因为父子有亲,不愿意看到父母伤心。「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」,这分孝心就会延伸到懂得友爱兄弟姐妹,让父母能够安心。以至于谨、信,谨言慎行,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;跟朋友相处懂得泛爱众,懂得讲话守信,这样才能让父母安慰。孝心一开,所有《弟子规》的教诲都能依教去奉行。

 

我们刚刚也有提到,一个七岁孩子说到,他学了《弟子规》以后,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。孝虽然是人本有的,但是也必须透过老师的引导把它引发出来。在古代,父母最重要要教孩子懂得尊敬师长,而老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孝顺父母。我们会引导小孩知恩,进一步懂得报恩,我们引导孩子去感受他在人生的整个过程,父母花了多少的心血,从怀胎开始。刚好我有个同仁最近怀孕,吃了饭以后时不时会呕吐,害喜,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。一个人害喜的感觉是什么?就好像你坐车,晕车、晕船一样,很不舒服。诸位朋友,当你晕车的时候,吃不吃得下东西?很难下咽。可是我们的母亲却依然尽力的把食物吃下去,为的是什么?我们在问小孩的过程,小孩的心很清澈,都能够找到答案,他们说因为怕胎里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营养。

 

为了孩子,妈妈这些痛苦都能忍受,才成就我们健康生出来,我们绝对应该好好爱惜这个身体,才对得起父母这么多年的照顾。《孝经》当中提到「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」,一定要从爱护自己身体,不要让父母多操心开始。我们接着跟孩子讲「对饮食,勿拣择」,你看你们现在中餐都这么偏食,都不吃均衡,很多蔬菜都拿去倒掉,这样你身体愈来愈失衡,你就对不起母亲那分存心。母亲在那么痛苦之下,都能够为了你吃下去,你现在又没有这么痛苦,更应该好好把食物不偏食,好好吃下去,让自己的身体健康。孩子每次在吃饭当中也同时感受到,我要提起这分孝心,就能受教,把食物吃下去。

 

接着我们跟孩子提到,当胎儿的营养不足,比方钙质不足,就会从母体的骨骼里面渗出来提供给胎儿。所以女人去世以后的白骨跟男人的颜色不一样,男人是比较白,女人是有一点发黑。现在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情况比较多,这也都是因为为了提供胎儿有好的营养,很有可能会流失她身体的钙质。母亲在后面八、九个月当中,由于我们愈长愈大,很有可能我们活动一下自己的手脚,这一拳打出来就打到母亲的身上。诸位朋友,你的妈妈有没有曾经跟你说过你打过她几拳?为什么没有问过我们?在那个当下,不只没有记住我们打她,记住的是我的孩子很健康,手脚很灵活,处处是为孩子着想。

 

当母亲要生下我们,要经历一场考验,在古代,生孩子都说要过一次鬼门关。我有个长辈他就曾经(他是男士)去参加一个研习营,是要体会孕妇的感觉。几个大男人也背着一个相当于胎儿重量的肚子,在那里走来走去,而且要背好几天。他提到进入产房,产床上有两条钢柱,而这个钢柱这么粗,却是呈现弯曲的状况。我们问小孩,是什么力量把这个钢柱拉弯的?是母亲生产时候的痛的力量。我们跟孩子讲到,生孩子以前会有阵痛,这个阵痛的感觉就好像每过十五分钟拿一只小刀在你的手上画一痕,再过十五分钟再用小刀在你的手上画一痕。要忍受多久?快则几个小时,慢则要好几天。孩子听到这一段的时候,眉头都深锁,感受到那个疼痛,而生产的疼痛比癌症还要痛。

 

当我们的母亲把我们生下来以后,第一个念头是什么?第一个念头是我的孩子健不健康?在孩子降临的这个瞬间,她能把人生最大的痛苦当场放下,所提起的是对我们无尽的关爱、关怀。诸位朋友,我们在生命当中,能不能提起像母亲这样的心境对任何一个人?受人点滴都要涌泉相报,母亲这一念能忍受最大痛苦,而瞬间提起对我们至诚的爱,这一念心我们这一辈子再怎么报都报不完。当我们生下来以后,过程的养育、教育,那辛劳比生产不知道要辛劳多少倍。闽南话有一句,「生的放一边,养的功德比天大」,生母生产的功劳放一边,养母养育的功德跟天地同辉。

 

中国人守孝守三年,守孝三年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存在。因为一个人三岁以前没有生活的能力,我们食衣住行统统要藉父母之力,他们要时时在我们身旁照料。我们饿了,我们冷了,父母都牵挂着我们的需要。有一位母亲就跟我提到,她说在春秋之际,天气的温差比较大。睡觉以前气温比较高,到了半夜比较冷,孩子都会把被子踢掉。为了怕孩子在半夜会着凉,她都会在睡觉的时候盖比较薄的被子,等半夜自己被冻醒了,赶快爬起来去帮孩子再把被子盖上,她才安心去睡觉。父母是连在睡梦当中都在想着孩子的安危。这分存心我们也要同等的去回报。这三年当中,我们每一步能跨出去,能行走,都是父母陪在身旁用耐性扶持我们。这个过程我们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,而父母告诉我们:孩子,再试一次,再试一次。我们能拿起筷子、调羹吃饭,都是我们的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教导我们,从吃得满地都是,到最后能吃得干干净净。

 

我们所认知的每一个文字,也是父母陪在身旁一字一字教导我们。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当我们生病的时候,父母操了多少心。当我们求学的过程,我们是无忧无虑,却不知在这个无忧无虑的背后都是父母的臂膀在支撑着。以至于我们现在为人父母,当我们夫妻之间有些磨擦的时候,我们流着眼泪跟父母哭诉,我们却没想到父母的心可能比我们还焦急,还操心。「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」,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当我们想尽孝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了。那时候我们的内心会隐隐的作痛,好像觉得人生有太多应该做的事,而我们却没有做到。

 

孩子的心很清澈,他们听了这些过程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。我们跟孩子讲,掉眼泪有用吗?除了掉眼泪以外,更重要的,我们一定要把孝心做出来。怎么把孝心做出来?只要你把《弟子规》每一句教诲能真实的落实,那就是真正回报父母的恩德了。从哪里开始?从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从我们一言一行都能时时关照父母的需要,都能时时关照我们有没有孝心,有没有恭敬之心。诸位朋友,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边。谢谢大家。

2005吉隆坡幸福人生讲座 |文字版|共4集|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17日09:52:2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4160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