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兴办传统教育探讨(共2集)成德法师主讲

如何兴办传统教育探讨    成德法师主讲    2021/2/9 檔名:18-043-0001

MP3下载

点击下方图标展开文字

展开收缩

蘇居士:法師好!阿彌陀佛。

成德法師:阿彌陀佛。

蘇居士:弟子這邊的問題,是有關於一條龍辦學的。我們現在有十幾位一線老師在一起學習,大家聽到一條龍辦學的重要性之後,也發心共同去做一條龍教育。但是現在大家有個問題是,現在應該怎麼樣去做?一條龍教育應該是怎麼樣的形式才是正確的?我們現在已經在體制內的學校嘗試著去做了三年的養正教育,效果也是很不錯的。所以大家想請法師開示一下,一條龍教學應該怎麼做?什麼樣的形式才是正確的?請法師開示。阿彌陀佛。

成德法師:謝謝蘇老師!這開示不敢當,有一些考慮供大家參考。也請妳再代成德跟妳父母拜年,給妳家人拜年。

蘇居士:阿彌陀佛。謝謝師父!就在旁邊。

成德法師:誒,妳父親也在,也在妳們學校?

蘇居士:對。

蘇父:阿彌陀佛。

成德法師:好久不見了。

蘇父:好久不見了。

成德法師:我們頭髮都有白了。上次見你頭髮都是黑的,現在都白了,歲月不饒人。

蘇父:是啊。法師吉祥!請法師給開示一下。

成德法師:不敢當,不敢當。我說看到你女兒都在任教了,我們很歡喜,都要靠她們了,要靠接下來的兩三代人。

那剛剛她問的問題,我們佛法講萬法因緣生,緣是條件,所以多少緣做多少事,就是師父上人教的這些就是一個原理,這是理。然後用到你現在的事上,你就要自己去客觀判斷。因為老人家給我們的不可能是具體每一步要怎麼操作,因為緣會變,假如他指導到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,到時候緣一變了,我們還在照著可能不一樣因緣的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,這個就不妥當了。我給大家舉個例子,比方說二OO八年廬江因緣暫告一段落,很多廬江的同仁回到他的故鄉了。他一回去,當地的同修就請他來協助傳統文化的弘揚,那他假如按照他的經驗來給人家意見,就不一定妥當。為什麼?廬江的因緣跟當地不一定一樣,他就不能完全照搬這個經驗跟做法用在當地。

所以佛為什麼要講二十二年般若?就是不能執著,要應無所住。因為你一有經驗,那個經驗是一個具體的做法,但是緣已經變了,我們還按照以前的來告訴別人,可能就會造成人家當地的困擾。所以我們經一事之後,是掌握了那些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,而不是只是記住了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已。所以要隨圓就方,你要隨當下的因緣把那個原理原則再用出來。我不知道我這麼講你們能不能理解,因為人常常說「我的經驗,我的經驗」,但是就沒有考慮到對方現在的因緣條件,可能建議就不夠設身處地,不夠客觀。

再說回來,一條龍的理念,一條龍的做法。理念,那當然我們要把孩子教成聖賢,我們要讓他們有智慧,這些都是大家都認同的理念。教的內容,老法師講經的時候說的,《聖學根之根》,四書五經,《群書治要》。其實這個就是《三字經》說的,「為學者,必有初,小學終,至四書」,「孝經通,四書熟,如六經,始可讀」。那教學的內容有了,方法那是走戒定慧的路,讓他不要打很多妄想,心能夠專注在讀經上,他的根本智能慢慢慢慢現前,所以這個都是理念。因為他不讀經,他也會胡思亂想,他也會記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。你看我們小時候就沒有孩子那麼幸運,我們小時候就背那些廣告詞,甚至是港劇,那不是很糟糕!

所以這些理念我們清楚了,在事相當中,那畢竟我們是在體制內,體制內的我們能夠兼顧,然後見縫插針的把傳統的內容能夠融進去,甚至於是他離開學校,他體制內的,他一離開學校,他的父母能繼續配合,或者你老師精力還夠,課後班。那我為什麼還要強調精力夠?因為我們前面走過來的路感覺有幾分太壯烈了。就像也有人跟我說,當時候我還沒出家,他說蔡老師,做傳統文化都像你這麼瘦嗎?這個我就很慚愧,沒有表好的法。你看傳統文化的人怎麼一把脈身體都不好,這個也有流弊的。

所以弘一大師他在《格言聯璧》裡面,節錄精華叫《格言別錄》,裡面節錄得非常好,對於人情事理,那些句子分析得很深入,尤其言語的應對進退,教得很具體。其中有一句是你在做事的時候怎麼判斷,經文裡面說的「度德量力,審勢擇人」。「度德量力」,要衡量自己這個部分,或者是團體的部分,我師資現在是多少,你不能讓他們長期熬夜,長期耗損,我們對身邊的人都不慈悲,更遠的談不上了,所以不能太壯烈。我現在期許自己,也不要效法諸葛孔明。諸葛孔明五十四歲,他累垮掉了,當然他處在的是戰爭年代,那個沒有辦法。我們現在不是在那種年代,還是悠著點,所以度德量力。

然後,「審勢擇人」,審勢,現在的形勢是怎麼樣?做法上都不犯國制。但不犯國制也不是叫你不能變通,我們有時候一聽什麼就著什麼,不犯國制,可是問題是,一個學校也有它可以彈性調整的部分,甚至於你還可以跟你的上級爭取,他假如同意了,說不定。你不要自己又被自己給綁住了,所以都是活的,大家不要聽死了。所以成德剛剛什麼都沒說,你們也什麼都沒聽。所以聽東西不能死記,是要去領會的。所以孔子說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,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」,這個《論語》裡面的話都很有味道的,大家慢慢去體會。那就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」,盡力就好。盡力就是圓滿功德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那個故事,兩文錢跟幾千兩,兩文錢是滿善,幾千兩是半善。

所以「一條龍」大家也不要著相,一條龍那個外相就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三。當然你們那一條龍願意接到英國漢學院,成德也是求之不得。但是那是一個外相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那裡面最核心的就是老師的愛、父母的愛,那個是最重要的。我們假如執著在就是一定要讓他背多少,而忽略那個最根本的人格影響,反而會有副作用。因為我們是用執著的心,怎麼可能他們會教得很好?

我也觀察到不少學子都是年輕的,十幾歲、二十幾歲,都是父母跟老師在教他們的時候,沒有能體恤到他們的心情、接受度,強壓的、強迫的。可是「嚴師出高徒」啊,這句話有沒有道理?我觀察到,講「嚴師出高徒」的人,控制佔有欲高。古人這一句話可不是這麼用的,嚴師出高徒,首先要是師,師是什麼?典範。他自己要是典範,他才能嚴。他還沒有做到典範,他就很嚴格,學生不服氣,「你都要求我們,你自己都沒有做」,他的抵觸心就出來了。所以當學生、小孩會抵觸父母跟老師,我們可不能又著在:他不對,他不可以用這個態度對成人。其實我們的忠恕之道沒有用出來,哪一個小孩喜歡抵觸父母跟老師?那是很痛苦的事。他跟父母那個父子有親是天性。事物它都有它發展的軌跡,它會變成現在這個相,它一定可能有一個長期的問題。所以不能著相,得把原因找到,甚至於得把我們自身有不足的方面找到。一找到了,我們一轉變,就把孩子、學生的善根喚起來了。大家有沒有發現?兩個人本來要吵,一個人忽然道歉了,另外一個人也幾分不好意思了,都是互相影響的。

所以我們知道傳統文化好,我們就「度德量力,審勢擇人」,人也要用對。但是也不能說,每個人都一定要達到什麼程度,因為畢竟都在學習。《論語》說「無求備於一人」,用人的話,用人的長處,他的不足就是領導者的責任,我們去護持他,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來護持。但在用人方面,只要他用在管理人的位置上,你就不能掉以輕心,他要能領眾,能讓人家服氣。不然你一用錯了,團體的是非、紛爭很難避免。我們不能用錯了,最後還指責他,因為人是我們用的,也不能完全怪他。而且說實在的,放在領導的位置,負責的因果愈重。他放在領導位置,結果脾氣大,很多人因他生煩惱,他全部要負因果責任。所以《孟子》講了,不仁者而在高位,那就播其惡於眾人了。你說,那這標準太高了,怕沒人用了。也沒那麼嚴重,最起碼他的性情要好,他能跟人家和合,和合事情就好辦,他不一定要每一樣能力都要高別人,但是他可以凝聚人;然後他很謙虛,他不會了他會向人家請教;然後他會欣賞別人,把人家的潛力可以調動起來。

這也不是我講的。《大學》裡面說了,「若有一個臣,斷斷兮無他技,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焉。人之有技,若己有之;人之彥聖,其心好之」。人家有能力,他很高興,跟他自己有一樣高興。那這個就是一個領導者他有這些特質,哪怕他能力還沒有那麼強,都沒關係,而且有這種特質的人他也肯學,他慢慢就上去了。但是有時候我們看什麼?先看能力、先看才能,沒有看他的性格、性情,用了又有問題,之後又會牽扯出很多人事上的調整。「才德論」也是提醒我們:「德者,才之帥也。」德是「正直中和謂之德」,「聰察強毅謂之才」。這個我們也要判斷清楚,這樣才能審勢擇人。

那我們見縫插針去做。其實每一個人身心安康了,有法喜了,家庭也和睦了,他的整個潛力會慢慢慢慢一直發揮出來。我們不要只急於一時,要把很多任務一定要怎麼樣,而忽略了這些基礎。「無欲速,無見小利」,不要只看著眼前的任務要怎麼完成,我們是要歷事練心,我們是要借每一件事提升自己的、提升團體的道心跟道力。不要事情做成了,人都退心了,那都沒有意義了。事情做成了是什麼?交給上級,那不是真的成了。所以心是根本,要能觀照到自己跟團隊心的狀態。

你們看過「商道」嗎?那個「商道」很明顯的就是灣商跟松商,松商不擇手段,最後他第一商團,看起來他第一商團哦。灣商破產了,因為不肯走非法的路徑,洪德銖很有節氣,他倒了,可是他倒的時候,他把他所有的財產都分給底下的人。看起來他失敗了,看起來那個松商大房成功了,可是沒多久,那個松商大房就被鄭之收給他拉下來,差點沒命。為什麼?因為他用不法的,他底下就學了,他很快就出現問題。可是灣商他雖然倒了,但是他底下的人都很講道義,結果時機一到,他馬上又起來了,最後變成第一商團。那個主角叫作林尚沃,他就是學到這個。你沒有看洪德銖說,你在急什麼?你在急什麼?你就是銅器店的一個做事的人,你為什麼在學絲綢?你為什麼在學這些東西呢?他說,我想趕快賺到錢。

我們在看這一段要注意,我們現在是在教書,他是在做生意,可是他會急,我們會不會急?對呀。所以洪德銖也在提醒我們,你在急什麼?你在急什麼?接著洪德銖跟他說了,你以為做生意就是賺錢嗎?是要賺取人心。不過他那個詞假如是我做翻譯,我就不會用「賺取人心」,我就會用「贏得人心」,取之社會,用之社會。所以很重要的,不能只看到事情要做到什麼程度,無形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。一個團體的向心力,那是最重要的財富。二人同心,其利都可以斷金;四個人見和同解,就可以把佛法弘傳到全世界。

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妳的問題?

蘇居士:謝謝法師,阿彌陀佛。

——恭錄自:義工交流會(第二集)

2021/2/9 檔名:18-043-0002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9月16日08:42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655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