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字—传统文化的载体(第4集)吴军继老师主讲

所以行束脩之礼,其实也是孔老夫子教育的一个环节,在你刚刚拜老师的时候就上了第一课,通过行这个束脩之礼,提起对老师的恭敬,对学问的恭敬。真正受益者还是学生,不是孔老夫子真的很需要这些干肉。而且一个学生他的成就的高低,跟他恭敬心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。当年跟随孔夫子学习的弟子很多,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。为什么跟随一个老师学习,大家最后所得到的收获不同呢?所取得的学习的成果不同呢?这个就是在于每一个人对老师恭敬心的程度不同,对老师愈恭敬的,那对老师的教诲他力行的愈彻底,他的收获也就愈大。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对老师、对学问,有这个恭敬的心,是非常重要的。

在汉朝的时候有三个人称为汉初三杰,这三个人对汉朝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哪三个人呢?张良、萧何、韩信。这三位他们帮助汉高祖刘邦取得了天下,建立了汉朝,所以称为汉初三杰。这位张良他本来是韩国的公子,韩国的贵族,跟韩国的国君是同一个姓的,也有同样血缘的贵族。这个韩国是战国七雄里面的韩国,并不是现在的韩国。战国七雄是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、秦那个韩国,后来的秦国就吞并了其他六国统一了天下。

作为韩国的公子张良,他就痛恨秦国把自己的国家消灭掉了,所以他就找机会报仇。有一次他就请了一个大力士行刺秦始皇,结果行刺失败,后来秦始皇就下令要捉拿这些行刺他的人,张良当时非常惊险的逃脱。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出,张良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胆魄,也非常的了得,非常了不起。

在那个时期有一个老人叫黄石公的,他发现张良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才,所以有一天他就在张良要经过的一个桥上面等他。当张良经过这个桥的时候,这位老人就在那里晃他的鞋,把他的鞋晃着晃着就晃到桥下面去了,然后他就喊着张良,他说「年轻人,我的鞋掉桥下面去了,你去帮我捡起来」。

结果张良他就觉得:怎么会让我干这种事情呢?因为他毕竟是贵族出身,这种事情以前没干过。不过后来想一想,这个老人年纪也大,行动不方便,我就帮他去捡。然后他下到桥下面把那个鞋子捡起来,交给这个老人的时候,老人又把脚伸出来,「你帮我穿上」。结果张良还是有一种恭敬老人的心,他就把鞋给这个老人穿好。结果这个老人很满意,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有恭敬心,非常好。他就告诉张良,「五天以后,你还到这个地方来找我」,然后说完就走了。

张良过了五天以后就来到这个桥上,他发现这位老人已经提前一步到达这个桥上。结果这个老人就对他讲:年轻人,你还让我这个老人家来等你吗?五天之后你再来,今天我们就不谈其他的。然后又过了五天,张良一大早就起来,然后赶到这个桥上,发现那个老人又在那里,结果老人家又看着他说:你还让我等你啊,过五天以后你再来吧。

结果到第四天的时候,张良他怕自己再迟到,他就提前一天晚上等在这个桥上面,等了一晚上。第五天天微微亮的时候,他就看见那个老人缓慢的走过来。老人看见张良在等他,就冲他点点头,然后就传授给他一本奇书《素书》。张良之后帮着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,所运用的学问都是从这一本书学来的,所以是非常宝贵的一本书。
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也在思考:张良他有什么样的特质,能够让黄石公传授他这一本《素书》呢?其中最关键的是恭敬的心。不但有恭敬的心,而且他对老人也格外的尊敬,这个都是他遇到贵人的关键。其实这些有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人,他们也很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跟智慧帮助更多的人,只不过要等待合适的传人。合适的传人要什么标准呢?要有恭敬受教的态度。这是「束脩」两个字。

我们有了学习的一个态度:对老师、对学问的恭敬态度,也要立定一个目标,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在哪里呢?那是要期许自己能够成圣成贤,《弟子规》也讲「圣与贤,可驯致」。在传统文化里面也有三个学位,最高的学位是圣人,然后第二个学位是贤人,第三个学位是君子。圣人,用今天的标准我们来看,相当于今天的博士;贤人相当于硕士;君子就相当于学士。当年跟随夫子学习的三千弟子当中,有七十二个人拿到了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,拿到君子学位的人就更多了。所以,我们从教育的成果上来看,孔夫子他的教育成果也是非常卓著的,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,很有成就的老师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4日15:20:1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636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