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字—传统文化的载体(第4集)吴军继老师主讲

我们就想,装下五辆车,像这种书装下五火车的书,那个读书的量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。就算不装火车,这种书装五卡车,那个图书量也是非常的大。但是古代既没有火车也没有卡车,只有马车和牛车,而且装的书也不是我们今天读的这种书,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,装的是这种竹简这种书。所以五马车五牛车竹简所做的书,那个分量就不是很多了。

我们今天的人从我们上小学开始一直到今天,我们每一个人读的书如果是写在竹简上的话,恐怕会超过五车(五马车、五牛车)。所以我们今天人的阅读量跟古人相比,可能会超过古人读书的这个量。但是古代读书人所读的书跟我们今天有所不同,他们读的书是什么书呢?经典。经典里面记载的是宇宙人生永恒不变的真理,所以这种书愈读会愈有智慧,愈有能力。

我们看到在古代有一个赵普先生,他是宋朝人。赵先生少年时期读的书不多,所以在学术积累上面他积累的不是很厚。后来他做了宋朝的宰相,做了宋朝宰相以后,皇帝就跟他说:你今天已经当宰相了,你要多读一些书。他说:好的。然后回到家里,一有时间就到书房里面把自己关起来读书,有的时候一读会读一整天,第二天他上办公的地方去处理国家的事情,就能处理得很好,处理得非常的恰当。结果到他去世以后,他的家人就到他的书房去,发现他只读一本书,就是《论语》。他是把《论语》这一本书读得很熟、读得很好,所以就能够处理国家的事情。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,也不在于学很多,能把一本经典学好,就有能力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可能有的朋友会说,赵普先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吧,这样的例子很少,不多。其实在中国的古代,那些读书人十八岁、十九岁、二十岁的年纪就能考中进士。考中进士国家就要派他去治理一个县,他就去一个县当县长。这样的一个年纪,他既要处理这个县的财政,又要管理这个县的司法,还要管理经济、农业、教育,很多事情都需要他管理,他就能把这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,人民能够幸福的生活。

所以像这种读书人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很多,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,中国传统教育的那个效果是非常卓著的,这个是结果。这个卓著的结果,原因是什么呢?我们还是要回到:这些年轻人他们读的是什么书?他们受的是什么教育?他们读的也是传统的经典。读了传统的经典,能够让自己增长许多历史上古人他们的人生的经验,还有智慧都能增长,所以他就有能力去解决个人的问题,家庭的问题,社会的问题,乃至国家的问题。这是「经典」两个字。

接下来为大家介绍「束脩」两个字。束脩,这个词语在哪里出现呢?我们从书上看到,孔老夫子当年教书的时候,有人向他请教、向他求学,那就会送上束脩之礼拜他为师,这样的话,孔夫子不管他的身分高低贵贱,都会教诲他,这是束脩之礼。

「束脩」什么意思呢?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。「束」,它是一个树木的木字,这一圈是捆绑树木的绳子,所以「束」就有捆束的意思。我们举一个生活当中的例子,如果要上山砍柴,砍完柴把那个柴砍好以后就要用绳子把它们给捆起来,这叫束,一束。

「脩」,这是脩,《说文解字》里面讲「脩」是肉干。下面这个部分是肉字,跟肉有关系,把肉风干的那个肉干。束脩之礼就是把肉干捆起来捆成十捆,十捆干肉就是束脩之礼。这个在礼物里面并不是很贵重的礼物,一般的家庭都买得起,所以这些学生要拜孔老夫子为师就要送上束脩之礼。

我们在跟大家分享孔老夫子当年教学的情况,他是义务教学。有的朋友就不以为然,他说:夫子不是义务教育,他当年还收束脩。其实我们要冷静思考一下,孔夫子是真的缺这些肉干吗?应该不是。我们知道一个学生他向一个老师学习,请教问题或者学习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他对老师、对学问的恭敬的态度。有了恭敬的态度,他对老师的教诲才会更加好的去吸收、去接受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4日15:20:1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636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