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嘉禅宗集(第4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admin 永嘉禅宗集评论阅读模式

我们修道,修道大家知道魔障很多,魔障从哪里来的?就是欠人家钱,欠人家命,迷,那些众生没有开悟,迷惑颠倒,都做了鬼神,眼睛都是盯着你,你想修行,想逃掉,我的命债还没有还,财务帐还没有了结,你就想走!他要来找你麻烦,魔障是这么来的。你要对一切众生几乎没有财物上的牵扯,也没有命债的纠纷,哪里会有魔障?不可能有魔障。纵然我们这一生戒律很清净,不欠众生债务,不欠众生命债,我们过去生中免不了欠下许多的债务,怎么去偿还法?所以我们修道或者是讲经说法,为什么都要回向?回向就是还债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这就是还债,我所修的功德都给你们。为什么一定要给他?我过去欠你们的债,欠你们的命,我现在就拿这个来抵还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无始劫以来我们欠的债务无量无边,所以修到如来地,还是要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,来抵偿债务。而唯有真实的功德才能够偿得了,不是真实的功德偿不了。所以修行要认真。认真必须要通达理论,换句话说,盲修瞎练那一套功用很少,没有办法来抵偿众生的债务,要真实的功德。

 

真实的功德是行解相应,修一切法门都是这个原则,修净土法门也不例外。诸位要记住,净土法门跟其他法门所不同的地方,别的法门是要先解而后起修,解好比是认识路,修是行路。你要不认识路,你这个路怎么走法?没法子走。所以,一定要按照信解行证这个程序。净土所谓是特别法门,门余大道,它方便在哪里?方便在解行同时,这个就方便多了。一面修行一面求解,绝不是说我只行而不解,那是错误的。你们诸位可以细细读一读,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,你就明白了,他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。江味农居士是「教宗般若,行在弥陀」,他在解门是专攻般若,这也是给我们做模范。他对于《金刚经》用了四十年的工夫,《金刚经》的专家,一门深入,他今天这部《讲义》,可以说是《金刚经》权威的注子,你要想研究《金刚经》,非读他的《讲义》不可。他把自古以来所有《金刚经》的注疏,他都读遍了,他都研究了,写成这么厚的这样一本,读了他这一本,就读了一百多家的《金刚经》注解,你看这多方便!何况他能够融会贯通,事理分明,真正是难得的一部好书。

 

还有一部《心经诠注》,周止菴居士也是花了四十年的时间,专门研究一部《心经》,你看他现在那部注解,那么厚一大本。所以我奉劝诸位,我们根性既然不如古人,最好一生就专攻一部经,你一定会有成就。你要用上二部经、三部经,你的精力分散了,所谓「行行通,行行松」,一样也不能成就,这就太可惜了。所以应当要一门深入,这才有真实的功德。一面研求教理,一面念佛,行与解同时,行解相应,这是净土法门跟其他法门不相同的所在。绝不是修净土,我只念佛就好,我不要研究教理,也不要看经,也不要听教,那大错特错了。如果什么都不要,念佛就能成就,释迦牟尼佛何必讲这么多经,那害死人,搞得人眼花了乱。他不造罪业?他四十九年老实念佛就好了,我们大家念念佛就成就,不行!理路不通。所以教诫我们,修净土是解与行同时并进,这就是跟其他行门不一样的所在。

 

『敬爱含识,如我无异』,「含识」就是一切有情的众生,识就是分别,在佛法里面也叫神识,就是凡是有灵性的动物,不管是大,或者是小,我们都要尊敬、都要爱护,如同自己一样。佛所谓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《戒经》里面常说,「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」,你要杀害了,岂不是杀害过去父母、未来诸佛?你要是明了这个道理,敬爱之心自然就生起来。敬爱之中必须要以慈悲方便来度化他,这才叫真正的敬爱,没有慈悲方便的度化,不叫做敬爱。你既然爱他,你就得想成就他,没有成就他的心不能算爱。换句话说,也要叫他了生死,叫他开悟,叫他出三界,叫他证佛果。这一段是学道圆满成就的根本,我们不能够轻易的看过。尤其是少欲知足,不长蓄积,不行偷盗,不杀众生,我们道业能不能成就这是个根本。

 

向下三段是佛教的教育根本,都是我们初步要认真修学的。你看看永嘉大师,禅宗的大德,禅宗从哪里修?从这些地方修。可见得这个禅它不落空!现在有多少人想参禅,参禅从哪里学起?从这个地方学起,这是大根大本,不具备这些条件,没有资格参禅。我们这些东西都不懂就想学禅,怎么会成就?别说禅没有,连个野狐禅、口头禅也没有,祖师禅、如来禅更谈不上。我们看,不但是禅的大根大本,可以说是大小乘佛法的根本,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。

 

【性行柔软。不求人过。不称己善。不与物诤。怨亲平等。不起分别。不生憎爱。】

 

整个佛法的基础建立在孝道上,『性行柔软』就是孝敬的根本,这叫孝顺。这个地方的「性」,不是指真如本性,是讲的性情,某人性情好,某人性情不好,这个地方讲性情,「行」是讲的行为。换句话说,性就是讲的情绪,他的情绪、他的行为,表现在外面都非常柔和善顺。你看《论语》里面,孔老夫子的学生赞叹孔老夫子的德行,五个字,温良恭俭让。这五个字要是把它合起来,就是「性行柔软」,这是圣人之德,我们一定要培养。《华严经》里面有一首偈跟我们说,「常乐柔和忍辱法」,乐是乐好,喜欢,修道的人要常常喜欢柔和忍辱。此地的柔就是柔和,软就是能忍辱、忍让、谦虚、恭敬,都是这个字在代表。唯有这四个字做到,自己才能真正的安住在慈悲喜舍中。慈悲喜舍,佛法里面称之为四无量心,这才是广大心,大心,四无量心慈悲喜舍。换句话说,如果做不到柔和忍辱,慈悲喜舍决定没有。慈悲喜舍也是佛法的根本法。常言说得好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这是佛法表现在外面,从佛法作用上来说,拿现在话来讲是应用法,应用的佛法,根本就是在慈悲喜舍。我们在大经里面常讲,《十四讲表》第二表上就讲到体相用,有体的根本,有相的根本,有用的根本,慈悲喜舍是用的根本,在此地用四个字就说明了,性行柔软。

 

『不求人过,不称己善』,菩萨应当如此,我们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看到云谷大师的传记,云谷大师他老人家示现的就是如此。别人有过失,他绝对不说,绝口不提,别人有善,他赞扬。大家都能这样做,这才能转移风俗,才能移风易俗。现在确确实实是反其道而行之,所以天下大乱,老百姓受苦,好的事情大家不说,坏的事情,报纸、杂志、广播拼命在宣扬,唯恐人不晓得。跟古来的圣贤人存心不一样,古来圣贤人看到这些过失绝口不提。也许有人说,那要不说出来、不责备他,那不是姑息养奸?不是的,它有它教育的精神在。他有过失不提,内心他有惭愧,他有小小的善处就赞扬他,良知发现,自然他就改过自新。他有点小小过失你就把它渲染,说他有大过失;他有善的你都不赞扬他,好了,既然是这样子,我就拼命作恶,他就不在乎了,没有廉耻,这就不得了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0月12日09:16:4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564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