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王护国经大意(第三集)悟道法师主讲2015年5月4日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

仁王护国经大意(第三集)悟道法师主讲2015年5月4日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

 

这三个根的学习是主要的一个科目,还要其他的典籍来补充,如果只有学这个,你没有其他的典籍来补充,我们觉得还是不圆满。譬如说儒家的《弟子规》,我就建议大家还要看李炳南老居士他编的《常礼举要》,它补充《弟子规》的。《弟子规》比较偏重修身,修自己,在家裡,在外面,礼它是待人处事接物的这些礼节,这个可以补充《弟子规》,《常礼举要》。还有弘一大师提倡的《格言联璧》,儒家的,清朝金兰生先生他所编的。弘一大师他有在《格言联璧》再节录《格言别录》,在《格言联璧》节录出来《格言别录》,那个也是很好的补充教材。《格言联璧》是印光大师、弘一大师都有提倡,都有写序文,就是教我们怎麽做人、怎麽处世。现在的教育教做事没教做人,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人,大家相处都会有很多摩擦、很多问题,这个是必然的。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补充教材。先学做人,学佛先学做人,如果不从先学做人,一下子要想学佛,大家想一想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人都不会做怎麽作佛?所以佛菩萨、历代祖师大德,包括我们现在淨老和尚,真正善知识会教你从基础去学,这个才务实。

  

光一个《弟子规》就够我们学了,现在传统文化一直在推广,大家也知道这个重要。但是我们要不断的提升去学习,怎麽学习?就是在生活当中不断去时习,就是《论语》讲的「学而时习之」。另外,《弟子规》还有一部很重要的典籍要补充。我最近都在看李师公的《论语讲记》,他九十几岁才讲这个。他说我们台中莲社办了这麽多年,学佛这麽多年,念佛这麽多年,为什麽还要讲这个?也是跟我们淨老和尚一样,看到现在学佛的人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,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。所以李师公在台中灵山寺佛七讲开示,他常常给莲友讲,念佛临终要心不颠倒,你要念佛念到伏惑,你的烦恼惑业能降伏住、控制住,你这个心跟佛的光才接上,这是根据《弥陀经》讲的,不伏惑就没感应。但是念了那麽久,真的伏都伏不住,烦恼太强了。

  

为什麽古人念个三五年就伏住了,我们现在人念了几十年都不行?看一看还是没基础,古人有基础。古人不但读书人有基础,那个没念书的都有基础。没念书的怎麽会有基础?因为社会上大家都这样做,他看也看会了。像我母亲她没念书,大概日本书只有念三年,中文是不会看的,但是我母亲她们娘家的家族,郑姓家族,祖宗就是历代传统文化的教学,就是家庭教育,从小耳濡目染,看。我也是从小看我母亲怎麽待人处世,在学校学不到的。待人处世很重要,懂得人情世故,不懂人情世故到处碰壁。她有没有念书?没有。所以以前那个时代,没念书的人他都懂。另外一个就是看地方戏,地方戏都是演这些忠孝节义、待人处世的,她是看戏学的,她没念书,就是看戏学的,知道怎麽做人。现在人会做人吗?走到哪裡,人家看到你,像看到鬼一样,看了就讨厌。为什麽人家讨厌你?你干扰到别人,你造成别人的困扰。如果别人造成你的困扰,你会不会讨厌他?你一样会讨厌他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这个都是没有学礼。

  

所以李师公在《常礼举要》讲,不懂礼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坏人,只是他没有学过礼,处处造成别人的困扰。他心很好,特别我们现在看到很多,他是掏心掏肺的,你说他是心不好吗?他心很好,但是不懂礼节,这样造成别人困扰,没学过礼。反过来讲,有一些人他很有礼貌的,但是他心很不好。李师公就举出历史上王莽,大家听说过吗?只有三个人听过,其他的人都没听过。王莽我再介绍一下,就是中国汉朝的时代,大家汉朝知道吧,中国人不知道汉朝是什麽,那就好像变外国人了。所以现在疏文,老和尚列出来,我们都要去念的,从伏羲氏念,念到民国。王莽篡汉,王莽这个人很有礼貌,很谦虚,但是心很坏。所以很懂得礼貌的人不代表他就是好人,但是人家不讨厌他;不懂礼貌的人不见得他是坏人,但是会让人家讨厌他。那怎麽样?又懂礼貌、又是好人就圆满了。像李师公一样,他那一代的人又懂礼貌,心真好,真的是我们佛门的大德。

  

所以在《弟子规》,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,加一个《论语讲记》,我建议大家要看的。现在台中徐醒民老居士他也有讲《论语讲记》,根据李老师讲的他有讲,他有讲圆满。李老师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九十几岁了,《论语》讲到第十七篇没有讲完,但是这些资料也很珍贵的。我现在学佛学了这麽多年,我也是一无所成,就是弘一大师讲的(弘一大师讲的是谦虚话,对我来讲是真实话),真的是「一事无成人渐老」,就是缺少这些基础。所以《论语》,以前日本很重视这部书的,现在我就不知道。以前日本很重视儒家,《群书治要》日本也很重视,在德川家康那个时代,都是以这个来治国的。过去宋朝赵匡胤,开国皇帝,说「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」。我们现在,你生活上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,在《论语》都讲到了。所以李师公讲,为什麽他九十几岁了,还要讲《论语》?看到莲社的同修念佛都没有达到一心不乱,就是缺这个基础。所以他在讲《论语》都附带讲学佛、讲念佛,他说你照这样做,《常礼举要》你做个十分之一,你念佛就不一样。所以我提出这个再来补充《弟子规》。

  

现在我看到很多人学《弟子规》,他只锁定在《弟子规》。如果你不是上上根的,他不能触类旁通,不能一闻千悟。好像你读经,读一部经实在就够了;实在也不用一部经,一句佛号就够了,但是你不是那个根器。一部经如果你悟入那个理,一经通一切经通,但是你没有悟那个理,你就是不通。不通你要求教义,教义它是局部的,这部经讲的它有个范围。我们还没有通教理,这部经的范围我们只懂得这部经,或者这一宗的范围,其他的经讲的我们就不知道,因为你还没有开悟,还没有明心见性。所以你要去以其他的经来解这部经,叫以经解经。你看黄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经科注》,不是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《无量寿经》吗?所以我们学东西,过去常听老和尚讲他在台中莲社,李老师常常教学生,过去古时候读书人读得不会变通叫做书呆子,学佛学得不会变通叫做佛呆子。以前我常常听师父讲经讲,不要学成佛呆子,死在言下,学戒律死在戒条之下,不能活用,头脑像木头一样四四方方的,转都转不动。以前我常常被骂,骂到现在有一点悟处了。毕竟我不是那种上上根器的,所以要骂,而且要骂得很重,才有一点感觉。所以我现在才懂得,我们现在是修到什麽程度,应该怎麽去学习。学习也是我们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,你看我们常常在做法会、做超度,常有同修来问我,他家人往生了,现在去哪裡?我说我怎麽知道?你不知道,我就更不知道,他以为出家人统统知道。出家是要证阿罗汉才知道,我还没证阿罗汉我怎麽会知道?不知道怎麽办?他有这个问题来问你,问我们三宝弟子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我就依法,法就是经典,我们来找经典,看佛在哪一部经有讲你这个问题,是不是这样?他家人往生了,去哪裡?问我有没有去极乐世界?我说等我去极乐世界,再去看看你家人有没有在那边我才知道,我现在还没去不知道。我总不能打妄语,我不能用猜的。所以问我这个问题都是给我很为难的。家人往生,怎麽样?他要超度,我就要请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给他看,《地藏经》就是讲这个,人往生七七四十九天什麽状况,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给他修功德。佛看到了,我们没看到,佛给我们讲了,我们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你是三宝弟子,你就依这个法、依这个经来给他讲,才能解答他的这个问题。然后《地藏经》又有具体的做法,你要怎麽修帮助你的家人,他修这个超度的佛事,他心才踏实。不然他做了半天,到底对他的家人有没有帮助、有没有好处,他听也听不到,问也问不到,当然有怀疑。所以我们要找出相关的经论给他看。

  

这是讲《弟子规》相关的典籍,大家要互参看。所以这个就是《中庸》讲的,后面会讲到,「博学,审问,慎思,明辨,笃行」。《太上感应篇》是慈心不杀具体的落实。《感应篇》有《直讲》,它这个注解就很多种,有《直讲》,比较简单的,直接讲;还有《彙编》,内容三教都有。如果你要深入去看《彙编》,你看《感应篇彙编》等于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你都念到了。跟《感应篇》相关的就是印光祖师提倡的《安士全书》,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编的《安士全书》。《安士全书》它主要也是依道家的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用三教的经典去注解,它前面是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的注解,用儒家的、用道家的、用佛家的经典来注解这篇文章,后面又有三篇,《万善先资》讲戒杀,《欲海回狂》讲戒淫,最后《西归直指》导归淨土,所以《安士全书》也是补充《感应篇》的。另外一部就是《了凡四训》,讲改造命运的。所以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这三本书都是讲因果教育的。因果教育非常重要,补助伦理道德的教育,因果教育在现在可以说是最重要。讲到伦理道德,有一些善根比较深的人他能够理解,能够去落实道德;但是善根比较浅的还是不行,所以要有因果来补助,因果讲善恶报应。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安士全书》补充《太上感应篇》,印光大师一生提倡,这三本书也非常重要。

  

十善业,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,补充的经典是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、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、《地藏十轮经》,都是讲十善十恶的,包括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这些相关的典籍可以去互参,这个叫以经解经。现在黄念祖老居士注解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做法,就是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具体的示范,你看一部《无量寿经》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注解,经、包括祖师大德的注来注解。我们现在,你读一本书,我们也可以採用这样的方式,有哪一段经文我们不明瞭的,另外一部经对这段经文有比较详细说明的,我们可以引用那部经来解释这句经文。所以这个跟我们一门深入专修就没有冲突。怎麽说没有冲突?就是依《华严经》的理论,《华严经》讲主伴圆融,你以哪一部经为主修,其他的经就是伴,就是陪伴的,叫助修,助修就是补充说明的。像黄老居士注解《无量寿经》,一百九十几种的经论注解都是伴,《无量寿经》是主,那些是伴,来补充说明的。如果你是根性像六祖一样的,这些统统不需要了,《无量寿经》大概前面念一小段,你就像六祖一样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全懂了,当然就不需要了。大家是不是那个根性我不知道,我知道我不是那个根性。所以每个人的需要就不一样。我们也不要看到别人需要那个我们也需要,也不一定,看看自己的情况跟他一样不一样。你的悟性很高、善根很深的可以,这些都是要灵活去应用的。所以每个人修学,要知道不断的去调。所以佛十个通号当中有个通号叫做「调御丈夫」,随时要去调整,你才能够不断的提升。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8日23:14:2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51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