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集/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(第2次宣讲)悟道法师

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(第二次宣讲)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八集)  2012/7/20 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 档名:WD15-005-0008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请大家合掌,我们来念开经偈,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请放掌。

 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。诸位同修,及网络前的同学,大家晚上好,阿弥陀佛。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二页,没有经本的同学大家听我念经文,第十二页从第三行正宗分经文看起:

 

【佛告总持王菩萨言。善男子。汝等当知。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。名曰观世音自在。从无量劫来。成就大慈大悲。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。为欲安乐诸众生故。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。】

 

到这里是一段,这一段就是本经经文正宗分的开始。前面序分通序、发起序我们介绍过了,这是正宗分的第一段经文。这一段经文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回答前面总持王菩萨请问的问题。总持王也是代表我们大家来问的,并不是他自己不知道。他这个问是属于利乐有情问,我们众生有问题不知道怎么问,代表我们来发问,所以他是属于利乐有情问,并不是他自己不知道。他请问佛,为什么这个法会,这个大会,有这么大的光明?到底这个光明在大会中是谁所放的?是佛放的,还是菩萨放的,还是天人放的,还是魔王放的,魔王也有光?请问释迦牟尼佛这到底谁在密放神通,放光?请佛来跟大家说明。

 

佛告诉『总持王菩萨』,『善男子』,这是对「总持王菩萨」的一个称呼「善男子」。善男子在佛法讲就是有深厚善根的男子。所以我们在经文上,在大乘经上,常常看到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这个善具体的讲,就是《弥陀经》讲的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缘的男子、女人,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佛法没有善根他不能接受,能够接受佛法,能够学佛,听佛讲经说法能够理解,这是善根。善根有浅深不同。一定要有善根,没有善根他不能接受。『汝等当知』,这是佛对总持王菩萨,「汝」是指总持王菩萨,说善男子你,这个当然是指总持王菩萨,因为这是总持王菩萨代表大家来发问,问这个问题;「等」就是包括与会的大众,与会大众我们在序分看的是无量无边,每一类的都无量无边。你看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,大阿罗汉也无量无边,色界天人也无量无边,欲界天也无量无边,天龙八部、鬼神等众都是无量无边,说不尽的,太多了。所以这个等它是涵盖的言词,就是包括所有的大众,也包括我们在内。我们今天听到这部经典,来学习这部经典,我们就在这个字涵盖当中,也包括我们。汝等,所以等这个字是涵盖性的言词。「当知」就是应当要知道,佛就告诉我们,我们应当要知道。

 

『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』,这个「菩萨摩诃萨」前面简单跟大家报告过,这菩萨不是一般菩萨,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,而且是等觉菩萨,还不是初住菩萨、二住菩萨,是等觉菩萨,就接近成佛了,等觉再上去就妙觉,成佛了。『名曰观世音自在』,一般我们称「观世音」,就在一般经典上讲观世音菩萨。这个地方上面这句经文说,「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」,当然这是针对菩萨的称呼,他的名号,下面就给我们讲出这位菩萨的名号,叫观世音自在。一般我们称观世音菩萨比较多,讲到观世音菩萨大家就很熟悉。也有经文我们看到观自在菩萨,这是在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他叫观自在菩萨,在《普门品》叫观世音菩萨。所以佛这个说法就把这两个名号都给我们说出来,就把它一起说出来,「名曰观世音自在」。

 

观世音菩萨,用这个名号主要是在果位上,菩萨这个果位上,利益众生的名号,利益众生称观世音。自己修行称观自在,这是对自己修行来讲。《心经》我们大家都念得很熟悉了,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这是自己修行,自己修行修到照见五蕴皆空,那就得大自在了!因为度一切苦厄了,自己度过一切苦厄,所有的苦、所有的厄难都度过了。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,就叫观自在菩萨。度一切苦厄就得到大自在、大解脱了,这是对自己修行成就这方面来讲,所以这是自受用,称观自在是自己修行成就这方面,自受用。观世音是帮助众生这方面,偏重这方面,利益众生这方面来讲,自己成就了,成就之后要度众生。

 

观音菩萨观察世间众生的音声,众生有什么需要、有什么需求,菩萨就有应,所谓三十二应身。三十二不是说三十二种,是三十二大类,每一类都无量无边,三十二应身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观音菩萨他就能示现什么身分去帮助他。每个众生他现前需要的身分都不一样,同一个众生,就我们自己来讲,每个阶段我们的需求也不一样。因此观世音菩萨他随类应身就无量无边。就在此时此地,此时就是当下这个时候,当下这个地方,所谓无处不现身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千处祈求千处应」,这是观音菩萨,哪里有求哪里就有应。两个名号佛都给我们说出来了,所以我们看到经典上讲的观自在、观世音是同一个名号,一个是自受用、一个是他受用。

 

下面讲,『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』,观世音菩萨他成就已经很久了。在经上讲观世音菩萨其实他早就成佛了,他的佛号叫正法明如来,为了帮助众生,从佛的地位退到菩萨的地位,用菩萨的身分来度众生。在《楞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,我们看到经文,观音菩萨他起来报告,他是怎么修行达到圆通的,圆通就是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。他向佛以及大家报告,就他无量劫前遇到一尊佛叫观音如来,教他闻熏闻修,修耳根圆通,他依照这个方法修成就了。所以观世音、观自在是个通号,我们不要很呆板的认为这是某一个人是观音菩萨。还有人说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,是老的还是小的,是在家还是出家?给大家讲都有,男的女的、老的小的、在家出家,你只要依这个法门去修,修到证得圆通,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你就叫观世音菩萨。如果妳是个小女孩,修耳根法门,妳明心见性了,妳就是观音菩萨,那个小女孩就是观音菩萨。你看《妙法莲华经》讲龙女八岁成佛,龙女八岁牠就成佛,明心见性,见性就成佛。龙还是畜生道,前面我们看到的天龙八部,牠还不是人道,畜生道的女众,年纪不大,八岁,很小,牠就明心见性,牠就成佛,你看畜生道的女众,而且年纪还很小,牠也能成佛。

 

所以每一尊佛菩萨,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修学的法门,不是只有一个人,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就像我们世间的学校一样,大家念大学都知道,大学里面科系很多,有物理学系的、有国文系的、文学系的、外语系的,一个大学起码有十几个学系。每个科系它这个科系的名称,比如说你读物理的,或者读商的、读经济的,它这个科系的名称就好比我们佛经讲的法门一样,你学这个科系,学这个法门。你读物理学读到博士了,那读到物理学博士的人不止一个人,也不限定男的还是女的,老的还是小的,都有,男女老少都有,他只要念到这个学位,他就是这个名称。所以佛经里面讲佛菩萨名号都是代表修学的法门。

 

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教学的宗旨,你看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他是成佛了,三千年前在我们地球上的印度示现成佛,他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他的佛号大家都称为释迦牟尼。释迦牟尼他还没有成佛他也不叫释迦牟尼,我们在传记看到,他的父亲是迦毘罗卫国的国王,他的父亲叫净饭王,他俗家的名字叫悉达多,悉达多太子。后来十九岁出家修行去了,三十岁成佛,成佛他的佛号叫释迦牟尼。释迦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能仁,能够行仁慈之人。在新店明乘法师他有办一个学校,叫能仁家商,取这个释迦,翻成中文叫能仁。牟尼是寂默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释迦牟尼这是针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,来对治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烦恼习气,来建立的一个佛号,就是现前这个阶段、这个时期。这个时期娑婆世界众生他的问题在哪里?他的烦恼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严重?不是佛他自己喜欢哪个名号,佛他没有起心动念,他也没有名号。这个名号都是为度众生建立的,佛自己心清净,一法不立,这些都是度众生的,看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数缺乏慈悲心,没有仁慈之心。我们看看我们现前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是不是这样的?的确是这样。

 

你看佛这五戒、十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,为什么把这个摆在第一条?这个世界的众生很喜欢杀生,杀害众生。杀生吃肉大家都认为正常,没有想到众生被宰杀那个时候的痛苦,这就是没有仁慈的心,没有慈悲心,把自己的快乐建设在众生的痛苦上,没有仁慈心。所以佛用释迦,能仁,就是他能够行仁慈,就是教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要仁慈,不能太残忍。牟尼是寂默,寂是安静,寂默就是禅定,原来印度梵文叫静虑,安静的静,虑就是思虑的虑,安静才能够思虑,才有智慧。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心浮气躁,特别是现代人,学西洋的这个乱蹦乱跳的,这个身心像猿猴一样一刻都停不下来。心浮气躁,心就定不下来,定不下来就没有智慧,那没有智慧这个妄念就很多,心不清净,身心烦躁不安,这样会造成社会动乱。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现前的众生很大的毛病。所以佛三千年前成佛了,用这个来对治我们世界现前众生的毛病。佛,成佛都称为佛,佛都是一样的,这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就是觉的意思。

 

观音菩萨「从无量劫来,成就大慈大悲」,大慈大悲我们常常听,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,不管哪一尊佛、哪一尊菩萨统统是大慈大悲。不是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,难道地藏菩萨他就没有大慈大悲吗?文殊菩萨没有大慈大悲吗?普贤菩萨没有大慈大悲吗?都有,都一样。只是每一尊菩萨他代表我们自性性德的一方面,他代表我们性德哪一方面。我们自性的性德它是很多,无量无边的德能,无量无边,实在讲,讲也讲不完,说不尽,只能举出几个例子,举出一些佛菩萨的名号来代表哪一方面的,太多了。我们从这个表法当中举一反三,这样去体会,我们自性德能它是无量无边的,在无量无边当中举出几个例子来代表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说每尊佛菩萨他都有他表法的意思,他教学的宗旨,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。

 

这里讲大慈大悲,上面加个「成就」,这两个字是个关键性的字眼,往往我们看经文,像这些关键性的字眼我们都会疏忽了,我们往往就是念过去就疏忽了。大慈大悲是大家都有的,不是说菩萨有,我们众生都没有,不是这样,佛菩萨有,一切众生都有。这佛在《华严经》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说一切众生,包括蚂蚁、蟑螂都有,都有跟如来同等的智慧德相。但是现在如来智慧德相都现前,得到受用,众生有跟如来同等的智慧德相,现在得不到受用。什么原因?佛一句话给我们说破了,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,这简单讲,如果详细讲就是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着。因为众生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着,这个原因障碍自己自性里面的万德万能,障碍住了,是这个原因障碍住。现在我们要恢复自性的德能,没有别的,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那我们自性的德能它就现前,就成就了。

 

这个大慈大悲,我们经上常看到的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这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,佛菩萨,才有大慈大悲。我们现在还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我们有大慈大悲,但是不能现前,我们现在充其量我们有众生缘慈悲就算很不错了。昨天跟大家报告的,你的心量扩大,不只为一家人,为一个国家,甚至不只为一个国家,为整个地球所有的国家,整个世界,乃至地球以外的星球,那里的众生你也要帮助他,这心量就比一般人大很多,这众生缘慈悲。我们一般人大部分是爱缘慈,我们一般人爱缘慈,我喜欢的人,跟我有关系的人,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人,我会帮助他;跟我没有什么关系,我不喜欢的人,我们对他就没慈悲心,慈悲心生不起来。一般人在爱缘慈悲。爱缘慈如果能提升到众生缘慈,这就进步了。

 

法缘慈,这是四圣法界的圣者,证阿罗汉果以上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、还没有见性的佛,天台宗讲相似即佛,十法界的佛,他们的慈悲是法缘慈,他们也学习明心见性的佛菩萨要度众生。他证得这个果位,他的慈悲就提升到法缘慈,比六道众生那就大太多了。但是还不能跟明心见性的佛菩萨相比,他这个当中还是有条件的。只有到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就是说他没有任何条件,同体大悲,知道自己跟众生是同一体。为什么?他觉悟了,他看到事实真相,三世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,他同一体,分不开的。

 

同一体,众生有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,众生得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,因为他是一体。好像我们这个身体,我们这个身体所有的器官、四肢,这是一体。那快乐,这个身体就得享受;痛苦,也是这个身体都一起承受这个痛苦。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享受快乐,整体的都在享受,受苦也是整体在受苦。受苦的时候总是无条件去帮忙的,这不会讲条件的,我们这个身体哪里病痛了,左手痒了,右手去抓一抓。这右手不会说,那你给我什么条件,或者喜欢不喜欢,我要考虑考虑要不要去帮你?没有,很自然它就帮。为什么?一体,知道这一体。如果不知道一体,他就在这个当中起分别执着,他不帮忙,不帮忙大家都受损害。菩萨大彻大悟,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,众生有苦难,当然他就没有条件的去帮助众生,所以众生有感,菩萨他就有应。菩萨没有怨亲,但是众生这方面有,众生迷惑颠倒,不知道事实真相,这方面有。菩萨那边他没有,他怨亲平等,众生有感,他就有应,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悲能拔苦,慈能与乐。

 

所以这句经文关键在「成就」,成就是成就什么我们一定要明了,就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这个成就。如果你没有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我们想学菩萨这个大慈大悲学不来,没办法。为什么?我们有分别执着、有无明这些障碍在,这个大慈大悲的心我们生不起来。所以必定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彻底放下,大慈大悲这个心就成就了。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很早就成就了,成就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特别就是度众生的,四弘誓愿第一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所有诸佛菩萨不管发什么愿,他的总原则就是四弘誓愿,总原则都离不开四弘誓愿,都是四弘誓愿。只是每一尊佛菩萨他发的愿有些不同,但是这总原则是相同的,都是要度众生的,要断烦恼的,要修法门的,要成佛道的,这是都相同的。阿弥陀佛也不例外,十方诸佛都一样,佛佛道同。只是每一尊佛他发的愿这有多有少,或者针对哪一方面、针对哪些众生发的愿。总而言之都是大慈大悲,都是要给与众生最大的安乐,拔除众生所有的痛苦,都是这个愿,这是总原则,成就大慈大悲。

 

下面这句经文讲,『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』,这一句经文,「善能修习」这四个字,也是这一句经文的关键。修习,我们一般讲修学,或者修行、修正,这里的意思修学实习,习就是实习,习就是去做,修学实习。加一个「善」能,这个字就非常重要,就善能修习。我们修学佛法、修学世间法,这个善能修习的善就很重要,很关键。这个善学的人,真的是事半功倍;不善学的人这效果就很差,学得也很辛苦。善它也有善巧方便这个意思,佛菩萨讲经说法善巧方便。我们自己修行是不是也要善巧方便?当然也需要,没有善巧、没有方便,这修学都会有障碍。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讲,「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」,你有慈悲心想要帮助众生,但是你没有方便,众生他不能接受。你好心好意要帮助他,他不能接受,不能接受,这慈悲就是想帮忙众生帮不上忙。所以要有方便。慈悲为本,根本就是慈悲;方便为门,要有善巧方便。我们自己修学佛法、帮助众生都要有善巧方便,这样才不会有障碍。

 

所以善能修习,我们在修学实习过程当中,这个善巧方便就非常重要。你有了善巧方便就非常活泼,你的学习也会学得很快乐,不会学得枯燥无味。我们学习为什么会退转?学到最后枯燥无味,没味道。学了半天,不要说断烦恼,烦恼减轻一点也都办不到,很容易就退心,就不想学,学不下去了。我们看学佛的同修,再看看我们自己,可能也有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出在哪里?不善学,不能够善学,不懂得善巧方便,这学习就很困难。所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字眼,我们也要学习,菩萨表演给我们看,就是在教我们。我们不要看这个经,这是观音菩萨的事情,好像跟我们都没有关系。跟我们没有关系,佛跟我们讲这个经也没有必要,那佛跟大家讲这个经就不需要了,他关起门来跟观音菩萨一个人讲就好了,何必大会那么多听众?不是只有对观音菩萨讲,那是对大家讲的,大家都要这样修学的,这是佛教我们。你看释迦牟尼佛,你看这短短的一段经文,把这修学的要领、重点都给我们提示出来。如果我们没有细心去体会,可能就囫囵吞枣就这样看过去、念过去。

 

下面讲「无量陀罗尼门」,陀罗尼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是总持的意思,所以它的意思叫总持。你看佛告总持王菩萨,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,这个总就是所有一切法都包含在里面,持,这个义理都要保持,没有遗漏的,所有一切法的义理都涵盖在里面。一般我们讲陀罗尼都是指咒语,咒语就是总持的意思。总持我们用比较一般的话来讲,就是总纲领,提纲契领,总纲领。我们学习如果能抓住一个总纲领,那就很快了,很快就能成就。如果抓不住总纲领,学了半天,这个效果也很有限,时间花很长,甚至有的走冤枉路的,这些都大有人在。所以「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」,他能抓得住总纲领来修学,这真的是事半功倍,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成就。

 

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给我们开示,这个佛法的修学,它要诀就是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这就是善能修习。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,一个道理通了也通一切义理,这一切义理都总持不失,这是善能修习。所以我们还没有断烦恼之前,要守住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烦恼断尽了,我们就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,这就没有障碍,因为一经通经经通。《华严经》讲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从一门入进去,那所有的法门你都通了,没有一样不通,这也是善能修习它主要的一个意思。佛菩萨也是教我们,示现表演给我们看,你看观世音菩萨他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。

 

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了什么?『为欲安乐诸众生故』。这句就是四弘誓愿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,就是为了帮助众生。「为欲」,欲就是希望,或者达到,让众生得到安乐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众生,这里讲「诸众生」,众生种类太多了,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一切法,有情的动物就众缘和合生起的生命,或者生物。这个佛法讲众生,它分有情众生、无情众生,无情众生就是山河大地、树木花草,这些无情众生,这些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。我们一般讲植物、矿物、动物,动物、植物、矿物都是众缘和合生起的,统称为众生。我们一般讲就是对有情众生,有情识的动物,当然也包括无情众生,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这《华严经》讲的。一般讲比较偏重在有情众生,当然也涵盖无情众生在里面。

 

「为欲安乐诸众生故」,这句话就是很明显告诉我们,众生过的日子不安乐。如果众生过的日子很安乐,那佛给我们讲这句话就没有意义了,众生都很安乐了,他何必还要去安乐众生,给众生得到安乐?那就没有必要了,众生他已经很安乐了。我们看到这句经文就要知道,众生他没有安乐,众生心不安,过的日子也不快乐。大概在二十年前,那个时候我还在台北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,有一天早上,我们净老和尚带我跟他到银行去,那时候在景美街上有个中小企业银行,去存一些印经款。我们净老在那中小开个账户,有人要印经,委托印经的印经款,或者人家供养他的钱,他存起来印经,做讲经的录音带,这些来跟大众结缘,主要是印经。所以那天我们就吃过早餐,大概八点多就到银行去,一般银行都是九点开门,大概八、九点。

 

那个中小企业银行隔壁有一家好像是美容店,八点多他们有十几个员工,十几个小姐在那边,他们那个店里面规定的,大家在那做个好像训练一样,训练调整她们的心情这些,有一个带头在跟大家讲话。我跟净老和尚刚好从她们前面走过去,站了一排,前面站一个小姐,一排站了十几个。那个人就对她们一排小姐讲,妳们快乐不快乐?她们都回答我很快乐。她们回答这句话,刚好我们就从她们面前走过去,老和尚听到了,当然我也听到。我就听师父随口回答一句,师父说真的吗?她们说我非常快乐,师父说真的吗?我跟师父走过去。后来我就听师父讲这句话很耐人寻味,她们那些小姐说我很快乐,师父说真的吗?后来我想想好像她们不太快乐,我看她们脸部的表情都不是快乐的样子,但是好像她们店里面规定都是要这么讲,实际上心里很不快乐也要说我很快乐。所以师父才会说真的吗?到底是真的快乐还是假的?

 

我们学佛的人学了经教,对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体会总比一般人认识得要清楚。佛在《法华经》给我们讲,「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」,三界就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六道没有安全的地方。也就是说,在三界六道里面没有安乐的,没有真正一个安乐的地方。佛在《法华经》,就是《妙法莲华经》,在《法华经》用火宅来比喻,火宅就是这个房子失火了,这个人住在里面他还不知道,那很快就被火烧死了。所以佛把三界六道形容火宅,就在三界六道,你还没有出离这个三界六道,就像住在失火的屋子里面,虽然还没有烧到身体,但是很接近了。用这个来形容、比喻我们众生在三界六道不安全、也不快乐,没有安全感,日子过得很苦,没有快乐。所以《法华经》也讲三界统苦。这苦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这是三苦。苦苦就是这个苦它不会变成快乐的,苦就是苦。比如说你肚子痛,很苦,那会不会变成很快乐?不会,受这个苦就是苦。肚子痛的时候不会说,我肚子痛很快乐,不会这样,那叫苦苦。被人打一下很痛,再打一下不会变成很轻松,更痛。

 

所以佛说四圣谛法苦集灭道,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谛就是真实的意思,真实叫谛。那苦谛就是苦是真的,我们现在也有感觉快乐,那快乐是假的,苦是真的,所以叫苦谛。苦从哪里来?从集来的。集是什么?烦恼,你有烦恼,集是因,苦是果。灭,灭什么?灭苦,灭谛就是灭苦。这个苦可以不可以消灭?可以,这个也是真的,可以做得到。但是你要修道,道谛,修道就是你要断烦恼,你烦恼断了,这个因没有了,那个苦的果就没有了;你没有断烦恼,你想离苦得乐那就不可能。所以三界统苦,你看三苦。还有八苦,生老病死这是我们生理的苦,我们这个身体生理的苦,一切动物都有生老病死,做总统、做皇帝也是生老病死,做乞丐也是生老病死,没有一个能例外的,身体生理的苦。心理有求不得苦、怨僧会苦、爱别离苦、五阴炽盛苦,这是精神上的苦,心理的苦,八苦。三苦、八苦。

 

三界里面三苦、八苦都有,你说在三界六道有安乐的地方吗?纵然你生到天道,生到生道天人比人间好太多,寿命也长。你生到欲界天,比我们人间那好太多了,享受,我们人间也不能相比,寿命也比我们长,身体也比我们好。那色界天人就比欲界天就更殊胜。但是欲界天、色界天这些快乐有时间性的,时间一到,福报、禅定失去了又要往下堕落。所以他那个快乐是个暂时性的,不是永恒的,所以他那个乐叫坏苦,会坏掉的。欲界、色界,欲界是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都有,色界天人他没有苦苦,因为他得禅定了,但是他有坏苦。禅定很快乐,禅悦为食,但是那个禅定有时间性的,他不能永远保持,那个定功失去,禅定一退失,他又往下堕落,那就苦了,那就坏了,坏苦,那个快乐过去苦就来了。无色界天人他没有肉身,没有身体,也没有居住的宫殿,只有精神存在,他没有苦苦、没有坏苦,但是他有行苦。行苦就是他的心还是迁流不息,他那个禅定的功夫,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最长八万四千大劫,八万四千大劫时间一到,他那禅定又退失,又往下掉了,有的甚至掉到地狱去了,所谓爬得高,摔得重,行苦。

 

所以没有出三界,统苦。佛在《法华经》讲三界统苦,「犹如火宅」。现在看到好像有安乐,安乐的时间过去苦就来,就叫坏苦,那不是真正快乐。那个乐过去了,你后面跟着就是苦,所以那个乐就是坏苦,不是真正快乐。真正快乐是永恒不变的,那才是真正快乐。在我们人间,我们就比较好体会,你看我们人间有一些人福报很大,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,有地位,又有钱有势,身体又好,事事如意,享受人间福报,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,但是不是永恒的。佛在《无量寿经》给我们讲,「爱欲荣华,不可常保,皆当别离,无可乐者」,我们在这个世间享受爱欲,荣华富贵,不能永远保持,到最后都要别离,别离的时候爱别离苦就来了。所以现在在享受这个快乐,这不是真正快乐,这是坏苦,你这个乐过去了,那个苦就跟着来。苦苦那就更苦了。所以这在三界六道没有真正安乐的,这是讲三界里面。

 

超越三界,还没有明心见性的佛、菩萨、阿罗汉、辟支佛,他是比我们安乐,因为他们不需要受这个分段生死之苦。但是他们还是有变易生死,不过他那个苦比我们轻太多了。但是我们凡夫,三界六道的凡夫,分段生死、变易生死这个苦都有,我们都具足。四圣法界的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,他们没有分段生死,他们只有变易生死。那等于说解脱他解脱了一半,他比我们三界六道的众生来讲,他是比我们安乐多了,比我们得自在多了,他们得一个阶段性的解脱。但是还没有圆满,一定要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达到妙觉位,才究竟圆满。

 

观世音菩萨他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,为了就是要给与众生得到最大的安乐。最大的安乐就是帮助众生成佛,那个安乐才达到究竟圆满,究竟圆满的安乐是帮助众生成佛。众生还没有成佛之前,每个阶段菩萨也会让众生一个阶段、一个阶段的安乐。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六道生死轮回,在生活当中有时候受到苦难,那菩萨帮我们暂时解除这些痛苦,让我们得到现前的安乐。特别我们六道众生,需要菩萨来帮助的就非常多,而且非常需要。不但需要,特别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多灾多难,天灾人祸愈来愈多,现在是更迫切的需要。

 

要得到究竟安乐,只有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你看这个经后面,观音菩萨也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因为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,他跟大势至菩萨帮助阿弥陀佛来接引念佛众生往生西方的。所以真正安乐只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才是究竟圆满的安乐。我们没有往生西方,不要说在六道,就是在四圣法界,还不能算究竟安乐,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究竟安乐。我们还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前,在现前还住在这个世界,我们每个阶段也都有需要,常常遇到一些苦难需要菩萨来帮助,让我们暂时得到安乐。所以菩萨大慈大悲,他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,为的就是要让众生得到安乐,而且要让众生得到究竟安乐,这个意思我们要明白。究竟安乐就是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就得到究竟安乐。你看《弥陀经》讲,极乐世界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」,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安乐,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在六道生死轮回,那没有一个真正安乐的地方。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,特别我们修净土的同修要明白。

 

『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』,这一句给我们说出来了,那些光明,那个大神通,是谁所放的?观世音菩萨他放的。「密放」就是他放的光是不可思议的,深密,那不是秘密,是深密,一般人不能理解,称为密。其实佛法没有什么秘密,那我们不懂就觉得很深密,我们不能理解。如果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佛菩萨放光他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根利的,不用讲。放了光,我们看了半天也看不懂,总持王菩萨才代表我们来请问佛,是这个道理。你看有很多大乘经典佛还没有讲经之前先放光,你看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地藏经》都是先放光。佛先放那个光干什么?上根利智的人一看到佛光他就开悟了。那业障比较重的众生,看了佛放光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他有疑惑,提出问题来请教佛,佛才把这个放光的原因给大家说明。这个一般对中下根器,或者对上中下根器的人,讲经说法,用言语来讲。那上上根的人,他一看到放光他就大彻大悟,大彻大悟就不用再讲了,你都明白了。你明白了那就没有密。密在哪里?密就在我们自己心里,不是在菩萨那里,在自己。

 

所以你看《六祖坛经》,惠明大师他是一个将军出身的,四品将军,后来出家了,跟五祖出家。五祖把这个衣钵传给惠能,他也是跟大家一样不服,去追,要去把衣钵抢回来,要给神秀大师。结果被他追到,追到了,六祖就把那衣钵放在石头上,人就跑去草丛里面躲起来。惠明大师他是个武将,武将力大无穷,一过去石头上就要把衣钵拿走。结果一去拿,那个衣钵拿不动,他这怎么可能?那衣钵有多重?他又是一个四品大将军,是大力士,那个衣钵一点点那么轻,怎么会拿不动?拿不动,这有护法神护着。这个时候他忽然觉悟了,知道这个衣钵不是随便人都可以得的,这时候他的念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。他转过来他就喊,喊行者,喊惠能大师,说我是为法而来,不是为衣而来。这个时候他念头转过来了,他说我是为了求法而来,不是来抢这个衣钵的,请你出来给我说法。这个时候惠能大师就从草丛出来,就坐在那个石头上,坐在石头上,等惠明大师他也坐下来,他心沉静下来,就跟他讲,「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」。他给惠明大师讲这句话,惠明大师当下就大彻大悟,就给他顶礼了,大彻大悟。他大彻大悟,再问六祖大师,还有没有什么密法?大师给他讲「密在汝边」,密在你自己那里,不在我这里,在你那里。所以这个密它是深密,这是我们的自性。

 

观音菩萨密放如是大神通力,放大神通,这根性利的人他就大彻大悟。所以这里头的密一定要知道,菩萨这样的一个示现都是启发我们的,让我们觉悟的,在禅宗讲让你去参的。如果我们有恭敬至诚心,读经、听经、看经就会开悟,听不明白也不要紧,不要去想,多听自然就明白了。我们现在灾难很多,我们自己本身各方面有很多苦难,身体不健康,多病,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人事物,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问题非常多。所以需要菩萨来帮助也非常多,多方面的。

 
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正宗分这段经文。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讲的,真正上根利智的人,这段经文看了他就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全部明白了。我们不是那个根器的,下面我们接着还要再学习。佛讲的到这一段,下面的经文就是观音菩萨他讲的。好,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,下面的经文我们就下个星期二晚上七点半我们再继续一起来学习。请大家合掌,我们来念回向偈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」。阿弥陀佛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8日23:05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50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