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集/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(第2次宣讲)悟道法师

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(第二次宣讲)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七集)  2012/7/19 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 档名:WD15-005-0007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请大家合掌,我们来念开经偈,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请放掌。

 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。诸位同修,及网络前的同学,大家晚上好,阿弥陀佛。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九页,如果有经本的同学请翻开第九页,第四行第二句看起,如果没有经本的同学就用听的就好。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:

 

【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。皆行阿罗汉十地。摩诃迦叶而为上首。】

 

到这里是一小段。这一小段是接着给我们介绍众成就,菩萨众之后,这个菩萨摩诃萨,接着就是介绍声闻众。我们看佛经,本经跟其他经典,菩萨众跟声闻众排列有一点不同,一般声闻众大部分是排在最前面的,你看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,菩萨众他排在后面,声闻众排在前面,这都有它表法不同的意义。这个菩萨众,因为本经是佛给我们介绍观世音菩萨的,观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,所以把菩萨众就列在最前面,声闻众列在第二个。这是本经跟其他经典排列有点对调,前后不同。这一段经文给我们讲,『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』,「无量无数」,数量跟前面无央数是一样的意思,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,菩萨众无量无边,「大声闻僧」也是无量无边。声闻在小乘来讲,在四圣法界来讲,算是小乘圣者,我们一般讲阿罗汉,翻成中文叫声闻;辟支佛也是小乘的圣者,翻成中文是缘觉,所谓我们平常在讲经当中常讲的声闻、缘觉,这是代表小乘圣者。缘觉再上去就是菩萨,菩萨再上去就是佛,四圣法界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。一般声闻都是代表小乘,小乘的。

 

此地声闻僧再加个「大」,这个大跟我们看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你看《无量寿经》、《弥陀经》,这比丘僧都加个大,如果不加一个大,只讲一个比丘,或讲一个声闻,那就是属于小乘,加个大那就是大乘。所以他现声闻相,声闻相就是出家相,所以声闻僧就是出家相。比如说现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这些是现出家相的,所以声闻僧也代表出家相。出家这个发心,如果没有发大乘心,只有修小乘的,那就是声闻,这就没有加一个大。加个大就是这个声闻他不但修学小乘,他也发心修大乘佛法。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知道,南传佛教它是小乘佛教的国家,所以那边的出家人他不学大乘佛法,他们不学,他们只有学阿含,在三藏经典小乘经,小乘的经典,他们只学这一个,那大乘经典他们就没有学习,他们只止于小乘阿含这个经典。所以南传佛教国家的出家人,就是如果修行证果他只能称为声闻僧,声闻僧就是修行证阿罗汉果了,脱离六道生死轮回,不能称大。

 

北传的佛教国家,他们不但修小乘,还修大乘。就像我们出家都要去受三坛大戒,你看三坛大戒这第一坛是沙弥戒,第二坛是比丘戒,这是小乘戒,小乘,在北传佛教国家受戒,你看第三坛它就是菩萨戒了,这个菩萨戒是大乘戒,也就修大乘佛法。如果修成就了,证果了,证得菩萨果位了,他这个相是声闻相,但实际上他修大乘,他不止于小乘,修大乘,就称大声闻僧。所以大比丘僧、大声闻僧,这个大声闻僧是从果位上讲的。你修行证果,证阿罗汉果,才能称为声闻。还没有证果,在因地修行,只能称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还没有证果,这是因地,修因在因地,还没有证得果位。我们看经典,像《弥陀经》讲大比丘,这很多都是证果的,他虽然没有称大声闻,但是他是大声闻僧。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明了,这个大声闻代表他是修大乘法。所以我们看到出家人,现在地球上佛教国家出家人,有修小乘的、有修大乘的。南传佛教国家它是小乘,修成就了只能称声闻僧;北传佛教国家它有修大乘,小乘、大乘都修,他修成就了他就是大声闻僧。

 

参与这个法会的大声闻僧,他们的果位可不低,『皆行阿罗汉十地』。「阿罗汉」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意思是无学。我们上面看到声闻,它的意思也是阿罗汉,为什么叫声闻?声就是闻声悟道,听闻释迦牟尼佛讲四圣谛法,这个说法的音声,听闻四圣谛法,他觉悟了,修行证阿罗汉果,就叫声闻。此地讲的大声闻僧,「皆行阿罗汉十地」,这是菩萨位。十地就是从初地到十地,你看《华严经》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从圆教初住开始四十一个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这四十个位次,登地他已经圆满,登了十地,他再上去就是等觉菩萨。此地声闻僧他的位次代表十地,十地菩萨。前面这些菩萨摩诃萨都是代表等觉菩萨,等觉菩萨就是在十地之上,第四十一个位次,十地是第四十个位次,高他一级,高一级。这个声闻僧不是一般的声闻僧,大声闻僧都是十地,证得十地的大声闻僧。阿罗汉叫无学,无学就是我们现在讲毕业了,在这个十地果位,他达到十地了,这个阶段他毕业了,所以称阿罗汉十地,皆行阿罗汉十地。

 

『摩诃迦叶而为上首』,无量无数的大声闻僧只有举出一位代表,「摩诃迦叶而为上首」,只有举出一位代表。一般我们看大乘经典都会列出几位,像《弥陀经》列了十六位。这个地方把摩诃迦叶列为上首,我们听过经的同修大家都知道,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,迦叶尊者他是苦行第一,他专修苦行的。我们中国禅宗,大家都知道,是达摩祖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,这个祖师禅。达摩祖师在印度,他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,他把这个禅传到中国来,他是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,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。禅宗在印度第一代祖师就是摩诃迦叶,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教外别传,参禅顿教的方法,传给了迦叶。这个公案很有名,「拈花微笑」,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拈了一朵花,也没讲话,拿在手上,大家也不懂什么意思。在座的弟子就是摩诃迦叶他微笑,他懂了、他明白了,佛就跟大家讲,吾有涅盘妙心交付给迦叶尊者,就是禅宗这个心法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这个方法就传给迦叶尊者。迦叶尊者就成为在印度禅宗的初祖,释迦牟尼佛把衣钵传给他。后来迦叶再传给阿难,阿难再往下传,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达摩。达摩祖师再把这个禅传到中国来,一直到六祖,六祖下面又传了四十三位。六祖之后也传了很长一段时间,有很多参禅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的,这在《五灯会元》、《传灯录》里面都有记载。迦叶尊者他是禅宗初祖。所以迦叶尊者,把他列在这个地方,也显示本经禅跟密它的密切关系。声闻众只举出迦叶尊者,其他就省略了。我们再往下看:

 

【又与无量梵摩罗天。善咤梵摩而为上首。】

 

这一段两句。『无量梵摩罗天』,这就是我们一般讲色界大梵天。这个经典上给我们讲,色界有十八层天,分为四禅,四禅天,四个等级,有十八层天。梵天是属于色界天,这天人都修禅定,禅定成就了就往生到色界天,福报大的就称为大梵天王。『善咤梵摩而为上首』,这是举出大梵天王一个代表,这是色界天。色界天的天众,这些天人也是无量,数不尽的,也来参加这个法会。

 

【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。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。】

 

上面给我们介绍色界天的天众,这一段给我们介绍欲界天的天众。欲界天我们一般讲有六层,这里从帝释天算起,第二层算起,第二层就是忉利天,第三层夜摩天,第四层兜率天,第五层化乐天,第六他化自在天,这都属于欲界天。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,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』,这是举出欲界天的一个代表,也是无量,欲界天人来参加这个法会也是无量无边的,「瞿婆伽天子」他代表做为上首。

 

【又与无量护世四王俱。提头赖咤而为上首。】

 

这是讲四王天,『又与无量护世四王俱』,「护世」就是我们一般讲护法,「四王」就是四大天王,这四大天王也是无量无边的。『提头赖咤而为上首』,「提头赖咤」就是东方持国天王。我们到寺院去,在中国正规的寺院道场,一进山门第一个就是天王殿,天王殿第一个是弥勒菩萨,两边就是四大天王。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而为上首,他来代表,「护世四王」也是无量无边的。我们接着看下面:

 

【又与无量天。龙。夜叉。干闼婆。阿修罗。迦楼罗。紧那罗。摩睺罗伽。人。非人等俱。天德大龙王而为上首。】

 

这一段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天龙八部,写小说、演电影,有很多不学佛的人都听说天龙八部,这些都出自于佛经,天龙八部。这些我们同学如果要进一步去了解,现在这些《佛学大辞典》,网络上要查这些数据都非常方便,大家需要多了解一些,这些可以在网络上查数据,或者自己有《佛学大辞典》,这些数据都有,在此地我们就不一个一个介绍,我们知道这是天龙八部。我们接着看下面:

 

【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。童目天女而为上首。】

 

这个一段是欲界诸天的天女,天上的女众也是无量无边的,『童目天女』做为上首。

 

【又与无量虚空神。江海神。泉源神。河沼神。药草神。树林神。舍宅神。水神。火神。地神。风神。土神。山神。石神。宫殿等神。皆来集会。】

 

这个一段是讲神众,这跟《华严经》一样,《华严经》列出的神众非常之多,这里也是无量无边的神众,也是举出几位代表。神众也是无量无边的,尽虚空遍法界都有。像天龙八部,天众、龙众、神众,另外这边也是省略了,鬼众、鬼王,这在六道里面数量都是无量无边。所以这神众到处都有。所以『虚空神』,虚空有神众。在江、在海,『泉源、河沼』,这我们一般讲水神。『药草神』,管药草的,『树林神』,管树林的,『舍宅神』,管房屋舍宅的神。以前我们小时候跟父母都是拜神的,以前看我父母拜神,那神可多了,我们睡觉的床铺还有床母,拜床母,那也有神。早晚要烧香,烧香拜门神,门也有神,每个角落都有神,在整个舍宅里面都有神。这是不是迷信的?现代科学愈来愈发达了,现代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,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就愈来愈多。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,佛经讲的这个慢慢被科学家证实了,真的,绝对不是虚构的,是事实存在的。所以这个神我们不能看作迷信。

 

『水神』,这管水的,『火神』,他是管火的。在我们这道场附近,我那天去散步看到有一间火神庙,我进去拜了一下,一间火神庙,也一百多年了,就在延吉街这里,我们附近,你看「火神」。『地神』,土地庙就是地神,我们民间拜的这些城隍,都属于这一类。还有『风神、土神、山神、石神、宫殿等神』,「等」就是包括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的神众。这些神众也是无量无边的,『皆来集会』。这个通序的经文就到这里,给我们介绍到这个地方。当然众成就,大众这里列出来的只是一些代表,你看经文很明显跟我们讲都是无量的,等就是包括没有列出来的,那可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,很多不同族类众生也都来参加这个法会。通序到这里讲完了。

 

下面是发起序,发起序就是说佛是什么样的因缘发起讲这部经,我们一般讲讲经因缘,要讲一部经它有个发起的因缘,是什么样的因缘来发起的,这个一段经文叫发起序。我们请看经文:

 

【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。光明照曜十方剎土。及此三千大千世界。皆作金色。天宫。龙宫。诸尊神宫。皆悉震动。江。河。大海。铁围山。须弥山。土山。黑山。亦皆大动。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。】

 

到这里是一段。这一段经文,『时』,就是佛将要讲这部经那个时候,就是那个时候。『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』,「观世音菩萨」在大会当中秘密的放神通,密放它不是秘密,它是深密,很深,一般人他不能理解。所以我们佛教讲密宗,密宗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讲,它不是秘密,它是深密,很深奥,深密就是说一般人他不容易体会、不容易理解。大乘佛法都有不可思议,我们看大乘经典都常常看到这个四字不可思议。其实那个不可思议就是密,你也不能用想的,也不能用讲的,讲的也讲不出来,想也想不到,那就叫密,密是那个意思。禅宗讲的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,这真实的境界你无法想象,不可以用思想去想,不能用思惟想象,也不可以用言语去议论,你也讲不出来,你也想不到,那这叫密,密是这个意思。「密放神通」,这个光明『照曜十方剎土,及此三千大千世界』,观音菩萨在大会当中密放神通,就是放光。这在经典上我们常常看到佛要讲经说法之前,还没有讲,先放光。观音菩萨放的光明「照曜十方剎土」,这十方世界光明就普照了。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,「及此三千大千世界」,就是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。『皆作金色』,这是金色的光明,金色光明一照曜,整个世界都是金色。

 

我们这娑婆世界的『天宫、龙宫、诸尊神宫皆悉震动,江、河、大海、铁围山、须弥山、土山、黑山亦皆大动,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』。震动跟大动不是大地震,这意思我们要明白,如果说观音菩萨密放神通来个大地震,那大家就惨了,大地震那是大灾难。菩萨大慈大悲他怎么让这大地都变成大地震,房子也都倒塌了!所以这不是大地震的意思,我们不能误会经文的意思。它这个震动有震撼,它是一个瑞相,不是大灾难,这我们不能搞错了,是瑞相,这种震动是个瑞相,是吉祥的,它是瑞相。这个动,它在动,但是我们没有感觉,很安详。就像小孩子在摇篮里面睡觉,那个摇篮摇动,但是小孩子你一动他就睡得很安详,就是跟那个意思一样。那个动我们众生没有感觉,感觉这磁场很好,我们现代人讲磁场,这个磁场特别好。我们世间的这些「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」,这是放光,只有看到佛光,我们一般讲佛光注照,这个现象都非常稀有。我们接着看下面经文:

 

【于是总持王菩萨见此希有之相。怪未曾有。即从座起。叉手合掌。以偈问佛。如此神通之相。是谁所放。】

 

这就是发起序的因缘,发起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的就是『总持王菩萨』。「总持王菩萨」我们在前面看到他排在第一个,我们在这里看到,在发起序看到,总持王菩萨代表大家来发问。为什么问?是不是总持王他看不懂?这不是他不懂,当然他明白。他还不明白,他还能称为总持王菩萨吗?还能称为菩萨摩诃萨吗?当然他明白。明白为什么要问?明知故问,他知道,不是不知道,明知故问。为什么明知故问?因为在会很多大众,很多参与这个大会的,他不知道,他不懂。这个时候就要有人来发问,请佛来讲解、来说明,让与会的大众大家明了这是什么样的因缘,为什么有这些光明,这些光明是告诉我们什么,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、什么功德利益。要问,请佛来说明,让大家明白得到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。经典凡是这一类的发问就叫利乐有情问,不是他自己不懂。有的经的确是佛的弟子他自己不明了,他发问的,他是有疑问他发问的,他是真的不知道来问的。自己知道,装着不知道来问,这一类就叫利乐有情问,因为与会大众很多人不知道,也不晓得怎么问。

 

这个事情我们过去在华藏图书馆、在其他道场,常常有时候办这个讲经活动都会附带有一点时间佛学答问,这个时间给听众来发问,问问题。以前我常常参加这些讲经活动,比如说大专佛学讲座,以前在家的时候我也常常去参与。每次几乎都有一个时间是佛学问答,请老和尚来回答。我也常常看到在座很多人,大家有什么问题提出来问,大家坐着都没问题。你是不是真的没有问题?其实问题是一大堆,他都不晓得怎么问,不晓得从哪里问起,一时他也想不出来。在这个时候总是要有一、二个老同修,大概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,但是他不知道怎么问,也问不出来,他就代表大家来问问题。其实他自己并不是不知道,他故意装着不知道来问,然后请老和尚来解答。这一类就是叫利乐有情。

 

总持王菩萨看到这个稀有的现象,『怪未曾有』,他感到很奇怪,就从来没有这个现象,为什么今天有这样的一个现象?『即从座起,叉手合掌,以偈问佛,如此神通之相,是谁所放』。「叉手合掌」是一个礼节,请佛开示,古代印度的一个礼节,我们现在讲合十、合掌,这古印度的礼节,表示恭敬。他是用偈颂的方式来问佛的,用偈颂来问佛这个也很稀有。一般经文都是长行文,都是长行。偈颂它的字数都是限定的,就像我们中国诗歌一样。他是用偈颂来问,「如此神通之相,是谁所放」,今天在这个法会放这么大的光明神通,到底是谁所放的?下面:

 

【以偈问曰。谁于今日成正觉。普放如是大光明。十方剎土皆金色。三千世界亦复然。】

 

这是一首偈,一首有四句。这首偈意思就是说,『谁于今日成正觉』,我们在会当中哪一位菩萨在今天他成无上正等正觉,成佛了?因为成佛才有这么大的光明,才能『普放如是大光明』,这不是普通人能放的。『十方剎土皆金色』,十方所有的世界都变成金色了,『三千世界亦复然』,「三千世界」是指我们娑婆世界,跟十方世界一样,都是变成金色了。

 

【谁于今日得自在。演放希有大神力。无边佛国皆震动。龙神宫殿悉不安。】

 

这第二首偈,就是跟我们讲,『谁于今日得自在』,是哪一位菩萨「今日得大自在」?成佛就是得大自在。得到大自在才能『演放希有大神力』,「演」是表演,「放」是放光,稀有的大神通力。『无边佛国皆震动』,神通力一放无边的佛国都震动起来,连所有的『龙神宫殿悉不安』。「不安」也不是恐惧的意思,如果是恐惧不安,那我们想想菩萨的光还是不要放好了,不放我们都很安稳,一放让我们恐惧不安。这不安它的意思不是说让大家没有安全感,不是让大家感到身心不安,不是那个意思。这不安就是大家心里有疑惑,好像我们心里有疑惑这个心就不安,我们就很想知道这个到底为什么会这样,这个叫不安。不是在那里吓得要命,尖叫、惊叫,那个不安,不是那个意思,所以这个意思绝对不能错会。所以经文有时候用的词句没有加以说明,恐怕初学的人会产生误解。你看下面再给我们讲:

 

【今此大众咸有疑。不测因缘是谁力。为佛菩萨大声闻。为梵魔天诸释等。】

 

这首偈就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安。『今此大众咸有疑』,你看大众看到这个光明、这个震动,大家都有疑问,不知道为什么。所以这是不安的意思。『不测因缘是谁力』,「不测」就是不知道,这个因缘是哪一个人的神力,我们不知道。『为佛菩萨大声闻』,是「佛」放的光明,还是「菩萨」放的,还是「大声闻」放的?因为与会有大声闻僧。或者是『为梵魔天诸释等』,是大梵天王放的吗?还是第六欲界天这个魔?第六欲界天有一层是住天魔的,天魔也有光明。还是帝释天人放的?「等」就是包括其他诸天,到底是谁放的?大家有这个疑问。

 

【唯愿世尊大慈悲。说此神通所由以。】

 

这就是请求佛『世尊』大慈大悲来为大家说明这个神通它所由来之所以然,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光,所有的世界都震动?这是请佛来为大众消除疑惑,来解说。经文到这里发起序讲完了,发起序就到这个地方,通序、发起序经文都讲到这里讲完了。

 

我们这下面就要进入本经的正宗分。请大家看经文,这个经文在第十二页第三行,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:

 

【佛告总持王菩萨言。善男子。汝等当知。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。名曰观世音自在。从无量劫来。成就大慈大悲。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。为欲安乐诸众生故。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。】

 

到这一段是正宗分的开头。释迦牟尼佛这段话是回答总持王菩萨在前面所问的问题。在前面发起序的经文我们看到,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,十方世界大地震动,所有的光明都不见了,只有见到金色的佛光,这个瑞相非常稀有。总持王菩萨代表与会的大众来请问本师释迦牟尼佛,这光明到底是谁放的?问了这个问题。他是代表我们一切众生来发问的,因为大家都不知道,心里有疑惑,有疑惑难免就不安。佛就回答总持王菩萨请问的这个问题。

 

『佛告总持王菩萨言』,「告」这个字是上对下的用词,下对上用「白」。我们现在看到经文,白色的白那是多音字,应该念「伯」,如果是颜色它才念「白」。但是我们现在大家都念「白」,白佛言,应该是念「伯」,伯父的伯,白佛言,白就是弟子学生对老师讲话、对长辈讲话叫白,长辈对晚辈讲话叫告。对地位高的人讲话我们也称白,表示尊重。佛对菩萨,菩萨是学生,佛是老师,所以佛对总持王菩萨讲用告。「佛告总持王菩萨」,佛就告诉总持王菩萨,也是对我们大家说的。『善男子,汝等当知』,「善男子」是指总持王菩萨,「汝等」,包括与会的大众,包括我们一切众生有缘遇到这部经典的,有缘听闻佛法的,这都包含在里面,包含在这句经文里面。所以等这个字是涵盖性。「汝等当知」,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应当要知道。

 

『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,名曰观世音自在』。佛就把这位放光密现神通的菩萨这个名号给我们说出来了。与会大众那么多,不晓得是谁放的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出来。给我们讲,「今此会中」,今就是现在,此就是此地,今就是时间,指现在,此就是指这地点,此时此地,在现前这个时候、这个地方,就是这个法会当中有一位「菩萨摩诃萨」。菩萨再加上摩诃萨,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。摩诃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是大。也是给我们说明,菩萨有大菩萨、有小菩萨,还没有明心见性的,修六度万行,那是小菩萨;也有初发心的菩萨,还没有证果的;也有等觉菩萨,像观音菩萨,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这些都是等觉菩萨,接近成佛了。所以菩萨的阶级非常多。

 

我们学佛的四众弟子,在家二众、出家二众,在北传佛教这个地区,出家众去受戒受三坛大戒,除了沙弥戒、比丘戒,一定受菩萨戒,菩萨戒就是大乘戒。在家众有受五戒、八关斋戒,有受菩萨戒,所谓在家菩萨戒。出家菩萨戒在中国佛教都是依《梵网经》十重四十八轻戒,十条重戒,四十八条轻戒,依《梵网经菩萨戒本》来受。在中国佛教在家二众,男众女众,他们受菩萨戒是依《璎珞经》六重二十八轻戒,六条重戒,二十八条轻戒,这是一般在家受的菩萨戒。实际上菩萨戒就不分在家、出家,实在讲都可以受,菩萨戒它没有分在家、出家,在家、出家都能受菩萨戒。只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在家人他不能去受这个戒,只有出家众才能去受,在家众不能受。在家众可以受五戒、八关斋戒、菩萨戒,这在家可以受,男众女众都可以受。如果你去受了菩萨戒,称你为菩萨,只是初学的菩萨,初学的、初发心的,刚刚开始学菩萨。所以一般菩萨有凡夫、有圣人,还没有断烦恼、破无明都是凡夫。不过凡夫的菩萨各人修行的功夫层次也是很多不相同的,有的修得比较好,有的修得比较差。

 

此地这位菩萨是菩萨摩诃萨,是菩萨中的大菩萨。菩萨这个位次最高的就是等觉菩萨,菩萨的位次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,等觉再提升就是妙觉,妙觉就成佛了,就不称菩萨,就是佛了。所以等觉菩萨在菩萨众当中地位是最高的。这位菩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,就是观世音菩萨。此地又加个「自在」两个字,「观世音自在」。我们大家念《普门品》,念《楞严经.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》,我们看到经文都是称观世音。我们看《大方广佛华严经.观自在章》,我们念《心经》也常常念,很多同修都很熟悉,《心经》讲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《心经》讲观自在。观世音跟观自在他是同一个人,称观自在就是对自己修行来讲,自己得大自在、得大解脱,得到大解脱就是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到等觉菩萨就快成佛了,当然他得大自在,对自己来讲得大自在。对众生来讲的是大慈大悲,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,所以观世音,他是对帮助众生这方面来讲的。菩萨自己得大自在、得大解脱了,观察世间众生的音声,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,菩萨他就现什么身去帮助他,帮助一切众生解决问题。

 

所以观世音是在果地上,证得果位的菩萨,他在果地上帮助众生的名号。众生念观音菩萨的名号,有急难恐怖、生活上遇到种种问题求观音菩萨,观音菩萨就会去帮助他。所以观自在是对自己,观世音是对众生,一个自受用、一个他受用。所以这里经文讲的,自他受用都给我们讲出来。这里加个自在,这个意思也很重要,我们学佛的人,特别是发菩萨心的,也是想去帮助别人。往往我们发好心要去帮助众生,常常感觉心有余力不足,我们有这个心,但是力量能力达不到。为什么达不到?自己还没有得自在,还没有这个能力。所以必须自己先得自在,你才能帮助别人;自己得不到自在,想帮助别人,实在讲帮不上忙。就像别人缺钱用,我们很想帮助他,但是我们自己要有钱,我们如果自己也没有钱,很想帮他,我们帮不上。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自在?因为我们有烦恼。

 

你看这四弘誓愿,第一愿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佛教我们发这个愿,无量无边众生我们都发心去度,去度众生。这个愿我们发了,接下来要怎么样去落实度众生?如果发了这个愿,这个愿不能兑现,这个愿就落空,等于是个空愿,不能落实,落空了。所以必须要去落实。怎么落实?就是第二愿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首先你要先把自己的烦恼断尽,断烦恼,烦恼三大类,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,都把它断尽。所以我们想真正帮助众生,自己要先断烦恼,才能帮助众生断烦恼。如果我们自己烦恼没断,想帮助众生断烦恼也帮不上忙,我们自己都在烦恼当中了,也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断烦恼。自己烦恼断了就能帮助别人断烦恼。为什么?我们自己烦恼断了,或者不要说断,烦恼有减轻了,或者能够更进一步能达到伏烦恼,那我们就能够随着我们修行的层次、境界来帮助别人。怎么帮助?把自己修学这些经验,我们现在讲心得分享,跟大家分享,把自己修行怎么减轻烦恼、怎么伏烦恼,这个经验、心得跟大家分享,别人他也真的能够得到受用。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经验、没有心得,我们也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要从自己做起,才能帮助别人。

 

四弘誓愿第三愿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学法门学那么多干什么?是不是我们自己需要?不是,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是为度众生的,为别人的。自己真正成就一个法门就够了,所谓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你就能断烦恼、破无明,达到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也是为了度众生的,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,你用一个方法,不是每个众生都适合。众生那个根器太多,因此法门也要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来施设,这样才能对他们有帮助。第四愿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成就无上道,成就无上道为什么成佛?还是为了落实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,成佛度众生才圆满。所以四弘誓愿主要是为了第一愿,众生无边誓愿度,为了要帮助无量无边众生。你想要帮助无量无边众生,必须自己的烦恼要断尽,断尽烦恼才能学无量法门,才能成无上佛道,这三愿都是为了度众生的。所以观自在菩萨也是这个意思。给我们说出来这位菩萨就是观世音自在。

 

下面讲,『从无量劫来,成就大慈大悲,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』,从无量劫来观世音菩萨,或者讲观自在菩萨,都一样。这位菩萨从无量劫以来,「无量劫」这个时间是无法计算的,很长很长,不是短时间,是无量劫,这是天文数字,数不清,用这个无量给我们说明这个时间的长远。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来就成就大慈大悲,「成就大慈大悲」这句经文就是我们这部经它的宗旨,也是所有一切经的宗旨。每一尊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,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,慈就是能够给与众生安乐,悲能拔除众生的痛苦。慈悲再加上大,就是指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、法身大士他们才做得到。一般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大慈大悲,我们凡夫也有慈悲,是爱缘慈,我的亲人、我喜欢的人,我爱他我就对他慈悲;我不喜欢的人,讨厌的人,我对他就不慈悲,他需要帮助我也不肯去帮助他,这叫爱缘慈。这是我们凡夫一般人的慈悲,他慈悲这个对象是有限的。

 

有的人他的心量比较大,叫众生缘慈,他为大众,为社会大众。比如说历朝历代这些忠臣孝子,为了国家、为了民族,他可以牺牲自己,来为这个国家民族来奉献。他的慈悲、他的爱心就遍及全国,他不是只有爱少数的人。有的人他爱整个地球,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群族他也去帮助他,这心量就更大了。甚至连其他星球他也都关怀,也去帮助他们,他的心量达到那么大。这是众生缘慈,这个心量就比较大了。众生缘慈也包括阿罗汉,声闻、缘觉,为什么说包括声闻、缘觉?因为小乘圣者他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慈悲心,只是他不主动,他没发这个愿。但是跟他有缘的人去找他,他也会帮助他,这个也是属于众生缘慈。

 

法缘慈是菩萨,但是这个菩萨还没有明心见性,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,是四圣法界的菩萨,他超越六道轮回,但是还没有明心见性。我们一般经上讲的权教菩萨,不是实教菩萨,实教菩萨就明心见性。权教菩萨他对一切法通达了,知道对一切众生都要慈悲。但是他不能加个大,因为他还没有明心见性,虽然很接近,很接近大慈大悲,但是还不纯。因为还没有破无明,还没有明心见性。在天台宗六即佛来讲他是相似即佛,相似就是很像,但是还不是真的。必定最少要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入一真法界,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称为大慈大悲,所谓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这个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他是自然流露,自自然然的,无缘大慈就是没有条件,没有任何条件,对众生的慈悲他没有条件。同体,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体,你说这个慈悲他还会有条件吗?不会。现在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?因为我们还没有见性,没有见性你就有分别、有执着,你不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,不是一家人,是一体。

 

那一体就是最亲切的,一体。你说我们一家人,一家人还有我、还有你、还有他,还不是同一个人。一体,一体那就是同一个人,就是自己,众生,众生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众生,一体!这个一体,你看我们这个身体,同一个身体,左手痒了,右手去把它抓一抓,右手还会讲条件吗,我帮你抓要多少钱给我?它不会,它很自然就去帮助它,为什么?它一体。明心见性的大菩萨,他觉悟了,知道自己跟众生是一体,所以众生有任何的苦难,只要众生有感他必然有应,这就叫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这就不分族群了。这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们才有的慈悲,还没有明心见性的那只能称法缘慈,因为他还隔一层,这些我们都必须明了。所以就讲大慈大悲是这部经的宗旨,也是这部经的重点。我们众生需要什么?需要慈悲,需要得到安乐,需要拔除我们生活当中所有一切的痛苦,我们有这个需要,菩萨就来帮助我们了。

 

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这一段,下面这个经文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。请大家合掌,我们来念回向偈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」。阿弥陀佛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8日23:02:0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50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