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弥律仪(第17集/视频/文字)悟道法师主讲

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

沙弥律仪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十七集)  2008/7  中国庐江金刚寺  档名:WD11-002-0017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11/WD11-002/WD11-002-0017.mp4

大家翻开《沙弥律仪要略增注》,昨天我们讲到,从第六页最后一行:「学记云,幼者听而弗问,学不躐等也」。「学记」是《礼记》当中有一篇记载古代学制,就是等于现在学校的制度、教学的内容这些课程,还有学习的一个方法。老和尚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《学记》这本书,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典籍,叫《学记》。

 

我们现代人都不学自己祖宗的东西,所以对于自己祖宗的东西非常陌生。我们如果不是常常听老和尚讲经提到这些古籍,实在讲,我们是非常生疏的,不知道这是哪一本书。我们生为中国人,比外国人福报大的,实在讲我们比外国人强的、好的,就是老祖宗这些传统文化,这个外国人没有。如果我们要跟外国人比,这个才是他们要向我们学习的,这些我们资料比他丰富,而且历史悠久,经验丰富。这些教学的经验,还有治国平天下,现在讲世界和平,这样的一个理想,中国传统这些文化教育是都能够达到。而且在中国已经实验了五千年的历史,只要照圣贤的教导,如理如法来学习,一定可以达到和谐的目标,现在讲世界和平、和谐社会,可以达到这个目标,这是外国人没有的。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典籍,身为一个中国人,不可以不知道。如果我们到外国去,说我们是中国人,如果遇到一个外国人,遇到一个洋人,他对中国东西很有研究,来问我们这些东西,一问三不知,我们就会感到非常惭愧。「学记云:幼者听而弗问,学不躐等也」。幼就是说年幼,小孩子上学只管听,就不要问。学习不能躐等,躐跟这个猎音一样,超越的意思,不能超越,不能跳过去。学习有个次第,你不能超越这个次第,你超越了就叫躐等。就好像跳过这个次序,你还没有念一年级就要跳到念二年级,这样不可以。

 

接着我们再往下面看:「若不循位次。便欲跨越前进。正所谓朝得圆颅。暮躐大僧之上是也。斯由狂见。不识法相戒品之次序。故其妄拟跨越。欲齐先哲。如百喻经云。昔有愚人。见他富家三重楼阁高广严丽。即唤木匠。令造最上第三层屋。匠言。何有不作最下。能造第二。不造第二能造第三。愚人固言。我不用下二。必为我作上屋。时人闻知。便生怪笑。譬如四辈弟子。不勤修敬三尊。懒惰懈怠。欲求道果。不欲下三果。唯欲得第四无生果。亦为时人之所嗤笑。如彼愚人。等无有异。」到这里是一个大段。这一大段就是给我们解释修学你要按照次第跟顺序,要明白次第,要明白顺序。

 

「若不循位次,便欲跨越前进」。若是假若,是假设的一个话,假若你不循这个位次,就是这个次第来学习,便欲跨越前进,你想这个不要就往前进。下面也是举出一个比喻,「正所谓朝得圆颅,暮躐大僧之上是也」。朝得圆颅这是形容、比喻,圆颅,颅就是头颅,我们这个头颅。我们剃度叫做圆顶,头发剃光就圆圆的,叫圆顶。朝得圆颅,这个头颅圆的,剃得光光了,就圆圆的,朝是讲早上,早上剃了头,晚上就要做大僧,就要做高僧,形容比喻学习没有次第。「斯由狂见」,这个斯是古时候文言用的古字,我们现在话讲都,都是由于这样,我们现在讲是这样的话。这是举出《书经》,四书五经其中《书经》这部经,里面讲的「周公居东二年,则罪人斯得」。这句话,斯由狂见,意思就是都是由于这些狂妄的见解,用现代白话来讲就是这样。斯由狂见,都是由于狂妄的见解。你不按照次序来修学,一下子就要学最上面的,这叫斯由狂见。这个见解是一种狂妄的见解,不实际,不实在。

 

「不识法相戒品之次序」。法相,法这个字就是诸法,诸就是很多。佛法都是用法一个字来代表一切事物,诸法就是事事物物很多。「诸法一性殊相,殊别之相,由外可见,谓之法相」。法相就是有一个事相让你可以看到的,这个就叫法相。《百喻经》是一部经,这个经有两卷,古代经都是用卷的,「萧齐求那毗地译。设一百喻,喻道法邪正等之事」。这部经完全是譬喻,佛举出譬喻来说明这些道理,叫《百喻经》。四辈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四众,又叫四众弟子。三尊是佛法僧三宝,又叫三尊,尊是尊重的意思。这里注解举出,「《四十二章经》曰:三尊者佛法僧也」,给我们指出来什么是三尊,就是三宝。「不识法相戒品之次序」,对于诸法这些事相、戒品,戒律的品类,因为戒品它也有次序的。譬如说我们从三皈五戒、八关斋戒、沙弥戒、比丘戒、菩萨戒,这些都是属于戒品,戒的品类。戒品它也有次序,像我们出家众去受三坛大戒,先受沙弥戒,然后受比丘戒,第三坛才是菩萨大戒,它有一个次序。「故其妄拟跨越,欲齐先哲」。故是因为这个缘故,他想要不按照这个次序来学习,要跨越,一下子就要跟古圣先贤、要跟佛菩萨一样,他不按照这个次序来学,这叫躐等。

 

下面举出《百喻经》来给我们讲,《百喻经》里面有一个比喻,说「昔有愚人」,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,「见他富家三重楼阁高广严丽」,这个愚人看到有一个富贵人家,他们家盖了三重楼阁。在古代有三重楼阁,那是大富大贵人家才有。古时候住楼房的都是富贵人家,一般二层就是相当有钱的人,三重那是大富大贵人家。三重楼阁当然很庄严、很华丽。看到上面最上层,看了他就很羡慕,这个愚人他就唤木匠,他就找木匠来。以前盖房子都是木造的,所以找木匠,现在盖房子都是钢筋水泥的。他找木匠来,「令造最上第三层屋」,他说我看最上面那一层最漂亮,你帮我盖第三层屋。木匠言:「何有不作最下,能造第二;不造第二,能造第三?」木匠讲:哪有人这么盖房子的,没有盖下面第一层,怎么能盖第二层;没有盖第二层,怎么能盖第三层?「愚人固言,我不用下二」。这个愚痴的人说,下面那两层我不要,你只要帮我盖第三层,我只要那个第三层的,「必为我作上屋」,你必定要为我作上面那一层,下面那两层我不要。「时人闻知,便生怪笑」。时人就是当时的人,听闻知道这个事情,怎么会有这样的人?大家就生起奇怪的笑声,笑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,哪有人这样盖房子的!这是一个比喻,拿盖房子来做一个比喻。

 

下面,「譬如四辈弟子」,就是我们四众弟子,「不勤修敬三尊,懒惰懈怠,欲求道果」。这就是没有修因,只是想要得到那个果报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勤修敬,这个修就是修正、修学,依照三尊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,这个叫修。敬就是恭敬,依照三尊修学的指导原则,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、言语行为,这个叫敬。所以这个敬不只是形式,有形式还得要有它真实的内容。在形式上,我们见到佛我们会顶礼、会拜,这是形式表现的一个恭敬。只有这个形式还不够,你这个形式当中还要懂得它的内容,我们这样恭敬礼拜佛,佛教我们什么,我们要怎么样来修学,这些都要明白,明白之后依教奉行,这才叫修敬三尊。这个三尊,佛法僧,老和尚在《三皈传授》也都给我们讲过,皈依佛是觉而不迷,皈依法是正而不邪,皈依僧是净而不染。这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大乘小乘,实在讲,包括人天、世间善人,也都不离开这个原则。我们必定要懂得三尊它所表达的原则,它的道理,这样三皈依我们才能够落实;如果我们不明白三皈依的意义,那我们就无法落实。现在很多人皈依,皈依怎么样?皈依他还是不懂,甚至把三皈依的意思错会、误会、曲解了,这个也大有人在。三皈依连佛法僧的意义都不能正确的认识、明了,那怎么修?当然无法修起。这里讲勤修敬,勤就是认真努力来学习。如果不勤修敬三尊,不勤那就是懒惰懈怠,就退转了,不能进步,不进则退。

 

「懒惰懈怠」,因素很多。第一个因素是对道理并不明了,或者似懂非懂,没有彻底明白。没有彻底搞清楚、搞明白,这个也是无法进步,因为修学他没有办法下手,不晓得从哪里修起。三尊,佛法僧三宝,我们三宝弟子,为什么每天早上你要打三皈依,晚上做晚课又要打个三皈依?早晚课三皈依,老和尚也给我们讲过很多次,早课是提醒,晚课是反省。我们做早晚课,有没有提起观照的功夫,如果懂得提起观照的功夫,我们修学就会有进步;如果不懂得提起观照,修学很难有进步。没有进步就是退步,不进则退,这不可能说我不进也不退就停留在那个地方,你不进就退。就好像逆水行舟一样,我们在逆流的水流当中船往前走,你一不走它就退了,不会说船停下来就停在那里,也没有进,也没有退,你一停下来它就马上退,不进则退。所以,「不勤修敬三尊」,我们一定要明白它的道理,怎么样叫勤修敬三尊,这些都是修学的原理、纲领,非常重要。我们要能够勤修,必定要深入,你不深入就无法修。修了没有效果,我们一定懒惰懈怠,懒惰懈怠也是烦恼心所,属于烦恼。懒惰懈怠不只在形式上,我们修学没有达到烦恼轻、智慧长,这就是懒惰懈怠,懒惰懈怠就退步。我们一定要知道修学的目标跟效果,我现在是愈学烦恼愈轻,还是愈学烦恼愈多,我们每个人都要自我反省、自我观察,这样学习才有个下手处。

 

我们学习,外面的人事物有顺境、有逆境,不管顺境、逆境,遇到之后,我们第一个要先回头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外面这些境界都时时刻刻在考验我们,考验我们修学的成绩。实在讲,我们佛法的修学,不是像学校说一个月考一次,或者三个月考一次,不是,时时刻刻在考试,你从早到晚,包括晚上睡觉都是考试。晚上都睡觉了,睡觉还要作梦,梦有好梦、有恶梦,好梦就表示说我们修学有了进步,做恶梦就是修学还没有进步。如果进步,你恶梦少,好梦渐渐多,这个就提升、进步了。我还听有一些人跟我讲,说他从来不会作梦。我说你境界怎么这么高,在经上讲是阿罗汉才不作梦的,你是不是证阿罗汉?从来不作梦的,还有梦多的,这两类,一个是掉举,一个是昏沉,就是一个妄想、一个无明,一个妄想比较多,一个无明比较多。无明就是不明了,迷迷糊糊的,不明白。这两大类都是业障之相,就像昏沉、掉举一样,昏沉就是不明了,坐下就想睡觉,精神提不起来;掉举就是心七上八下,身心像猿猴一样安静不下来,这个叫掉举。这都是烦恼,我们要修就是在修这个。「不勤修敬三尊,懒惰懈怠」,这样修,「欲求道果」,道果就是我们修道的一个结果,怎么可能得到?当然得不到。

 

「不欲下三果,唯欲得第四无生果」。下三果,这里讲的都是以小乘果位来讲,就是声闻乘,梵语叫阿罗汉,翻成中文叫声闻。听闻佛讲四谛法悟道修行叫声闻乘,听闻佛讲十二因缘法悟道修行叫缘觉。「声闻乘圣果之差别,旧译家以梵名」,旧译家就是早期翻译经典的法师,以梵名,梵名就是还是印度音的音译,「谓为须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」,这叫三果,下三果,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。「新译家」,后来翻译经典的,「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,一来果,不还果」。须陀洹就是预流果,预就是预入圣流,入了圣人这一流,这叫预流。斯陀含是二果,二果叫一来果。预流果,根据《四十二章经》讲的,人间天上七次往返证阿罗汉,预流。但是他只有在人天两道七次往返,他绝对不会堕三恶道。证得须陀洹,可以说他证阿罗汉可以预期的,这时间表可以定出来,七次往返一定证阿罗汉,这是须陀洹。「旧作入流、逆流」。入流、预流,同一个意思,「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」。「逆流者,谓入圣位,逆生死之暴流。申言之,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。」这是讲须陀洹。我们凡夫要突破这个进入须陀洹是最困难的,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讲,像四十里的瀑布冲下来,你要拿个东西把它挡着,让它马上不要冲下来,恐怕没那么容易,恐怕我们都被冲走了。这叫逆流、断流,小乘断证非常艰难,不容易修。逆流就是入了圣位,逆生死之暴流,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,证得须陀洹果。根据经上讲,须陀洹果的圣人他去种菜,拿锄头去挖地,他绝对不会伤害到小虫,那个虫自动离地三寸,他怎么挖都不会给牠挖死。你去试看看,如果你哪一天拿锄头去种菜,那个虫不会被你挖死,你就证得须陀洹。它有那个道理在,所以他怎么样都不会伤害到小虫。大家可以试看看,我现在还不行,实际禅寺大殿蚊子很多,跑到鼻孔里面都不能呼吸、不能唱,一摸牠还是死掉,所以我还没有证须陀洹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:56:3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449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