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弥律仪(第10集)悟道法师主讲

admin 沙弥律仪评论阅读模式

沙弥律仪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十集)  2008/7  中国庐江金刚寺  档名:WD11-002-0010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11/WD11-002/WD11-002-0010.mp4

请大家翻开《沙弥律仪要略增注》,昨天我们讲到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及灭度,出生、成道、灭度,根据中国《周书异记》记载的年代,大概跟大家报告过了。我们今天接着从「壬申之岁」下面这句看起,就是前面讲的是「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,四月八日平旦时生。至年十九,越城出家,三十成道。灭度当此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岁」,我们昨天讲到这一段,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生、成道、灭度,是根据我们中国人的记载。

 

接着我们今天看下面,「于其中间说法四十九年。教化三乘圣众。制诸禁戒。令诸比丘。五夏依师学律。乃至一夜不得离师而住。既其律藏通已。方习禅诵。若是沙弥。则终身依止。非论夏数。详如大律。虽云比丘之事。而沙弥不可不知。」我们今天看这一段,这一段给我们说明,佛当年降生、出家、成道就开始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教化众生。三乘圣众,这是佛刚开始教学的一个前阶段,就像我们世间的学校一样,先办小学,然后中学、大学,到最后研究班。所以这四十九年当中,分为五个时期来说法。

 

这里简单给我们讲,主要是给我们讲戒律这个部分,这个地方主要给我们讲戒律这个部分。所以说制诸禁戒,制定很多戒律。在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教化三乘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这叫三乘圣众。那只是教学的阶段,也制了很多的禁戒,诸就是很多。「令诸比丘」,让这些比丘,诸比丘就是跟佛出家的出家众,受了具足戒就叫比丘,比丘必定要遵守佛制定的禁戒,这个禁戒就是比丘戒,制定比丘戒。「五夏依师学律」,这个夏前面也跟大家报告过,在佛陀当年,每一年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,这三个月是雨季,就不到外面去托钵,可以让居士送饮食到僧团来,大家利用三个月的时间住在一起,结夏安居,住在一起。每一年各地出去弘法的弟子,到这个时候都会回到佛陀的身边来进修,这叫结夏。五夏就是在出家受了具足戒之后,这五年,每年有一个夏天,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,这是夏天,五年,五夏就是五个夏天。五夏依师,依老师来学习戒律。戒律不是受了就能够去持这个戒,还得要学习。「乃至一夜不得离师而住」,就连一个晚上都不可以离开。学习比丘戒,包括沙弥戒,都是要有老师的指导。指导我们可以理解,为什么一夜不得离师而住?因为戒律就是讲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,行住坐卧各方面应该怎么做,如果还不是学得很通达,你离开老师,可能一些方面就不晓得该怎么做,或者做得不如法,所以一夜都不得离师而住。

 

「既其律藏通已,方习禅诵」。律藏都全部真正通达,才开始学习参禅、诵经,包括我们现在讲听教、习禅,再修学各种法门,你要学哪一个法门你自己可以去选择,但是戒律它是个共同科目。这里我们看律藏,律藏是三藏之一,「旧作毘尼藏」,印度话叫毘尼藏,旧是比较早期翻译的。毘尼藏,翻译作中文叫律,戒律,律藏,印度话叫毘尼,中文叫律。所以印度梵语叫毘尼藏,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律藏。律藏是意译,翻它的意思,不是音译,叫意译。翻译有音译跟意译,音译是翻它的音,没有翻它的意思,意译是翻它的意思。「新作毘奈耶藏」,一个旧,一个新,旧就是比较早期翻的,新就是比较后来翻的,叫做毘奈耶藏。这个都是音译,翻那个音,因为翻译的法师不同人,中文的字音都会有一点不一样。譬如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比丘,他用比再一个丘,玄奘法师翻译的叫苾刍,音是有一点接近,但是字就不一样。就好像现在大陆翻译美国总统叫布什,台湾叫布什,台湾新闻翻译的布什,翻译就像这样。毘尼,毘奈耶;就像大陆说布什,台湾说布什。其实都是接近它那个音,英文发音出来拿我们中文发音跟它接近的,这叫音译,没有翻它的意思。毘奈耶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调伏,毘尼翻译做律,毘奈耶翻译做调伏,这个意思也就很明显,调伏我们身心,防非止恶。

 

我们接着看下面这段文,「既其律藏通已,方习禅诵。若是沙弥,则终身依止,非论夏数。详如大律,虽云比丘之事,而沙弥不可不知。」到这里是一个段落。律藏通了,才可以学习禅诵,所以他修学是有一个顺序的。若是沙弥,就是你还没有受比丘戒,沙弥是终身依止,不可以离开老师,这就没有论夏数,没有论几夏、几夏,沙弥是终生都要依止、都要学习的。意思就是说你这门功课还没有毕业,你要不断的学,学到毕业才可以,这个意思就是这样。详如大律,虽云比丘之事,而沙弥不可不知。弘赞律师这段的补充注解,就是说虽然这是比丘的事情,但是做一个沙弥不可不知。

 

我们现在在学习《沙弥律仪》,对这个事情也不可以不知道,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比丘,沙弥可能都还做不到,虽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,但是对这桩事情,我们既然出家了,也不可以不知道,不知道是比较讲不过去的。因为毕竟我们剃了头,现了一个出家的相,对出家人应该学习的东西,沙弥、比丘、菩萨戒,我们最起码总得要有个认识跟了解,才知道自己现在学习到什么样的一个阶段、一个程度,这也是提醒我们不断努力的学习。这是老和尚把《沙弥律仪》列为四个根本,特别是要求我们出家的同学,这个《沙弥律仪》是不可缺少的。特别现在讲戒律的地方就非常少,真正通达戒律的律师也非常稀有,因此现在讲经的还有,讲戒的可以说是几乎都听不到。这是给我们提倡律学是我们修学前阶段的一个重要性,这个我们也不能不知道。

 

到这一段,「而沙弥不可不知」这一段,是解释佛这个字的。下面解释制这个字,「佛制出家者」,制这个字,上面是解释佛。我们看下面的文,「言制者。谓如来法王。于法自在。穷尽众生业性。故制诸戒律。令众弟子依之奉行。则生死解脱。非余圣所堪。如世礼乐。非天子不制。出世洪规。非佛莫立。是知律乃如来亲制。自余声闻菩萨。但述而不作。故文殊已降。不许私措一词。波离结集。不敢轻衍一字。人间天上。无边圣众。唯同一律。咸共遵持。是故特宜尊重。」到这里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制这个字,就是制定的制。我们先把一些佛学的名词术语,我们先把它了解一下,然后再回来看这个文。

 

业这个字,我们学佛的人大家听经的时候常常听到,但是我们对这个名相也必须要有一个了解。业这个字,「梵语羯磨,身口意善恶无记之所作也。其善性恶性,必感苦乐之果,故谓之业因。其在过去者谓为宿业,现在者谓为现业。俱舍光记十三曰」,这本书里面第十三篇有讲到,「造作,名业。业为造作之义」。我们对业这个字,我们根据《辞典》里面查的资料,梵语是羯磨,翻成中文叫业。业有身口意三业,我们每天做三时系念,念忏悔文都要念「从身语意之所生」,这个就是身口意三业。这个业我们要知道它的意思,这个业叫造作名业,去造作,就是有行为,行为造作。行为分三个方面,身就是我们身体的行为造作,口就是我们讲话,言语的行为造作,意就是我们心理,思想、见解的行为造作,合起来身口意三业。身口意三业都有善、恶、无记这三个,善就是好的,恶是不好的,无记就是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,譬如说我们拿一条毛巾,这个说不上善恶,这一类叫无记。身口意三业都有善、恶、无记这三方面,无记就是不善不恶。

 

「其善性恶性」,就是说怎么知道这个性是善是恶?看它的结果。所以佛说法往往都先讲果再讲因,大家比较容易理解。因为果你已经看到了,你看到这个结果,然后再告诉你,这是为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。从果再去讲这个因,大家就比较容易体会。如果从因讲果,因种下去,但是果还没有出来,还看不到,大家就比较难以理解。所以像四谛,四谛是先讲果再讲因。苦集灭道,苦是果报,为什么有苦?因为集来的,集就是烦恼。灭是果报,灭什么?灭生死六道轮回,灭这些苦,苦没有了叫灭,这是果报。果报从哪里来?从道来的,修道来的。苦集灭道,先讲果再讲因。「必感苦乐之果」,现在你遭遇到的、你感受到的,如果是苦,肯定以前造作恶,所以感受的苦报;如果是感受到快乐,以前一定是造善的因。所以从果就知道因。所以古大德也讲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你要知道我们前生到底做了哪些,好不好,你这一生你遭遇、你享受就是了。就是说看你这一生的果报,就知道你过去生造了哪些善、哪些恶,有享受苦,也有享受乐的。所以必感苦乐之果,「故谓之业因。」苦乐是果,善恶是业因。

 

「其在过去者,谓为宿业」,宿就是过去。宿业从时间大的阶段来讲,就是说从我们出生之前过去生的都叫宿业。过去生生世世都叫宿业,现在的叫现业。如果时间把它缩短来讲,昨天也过去了,昨天造作的也叫宿业,这时间比较短。从我们这一生的阶段来分,你可以从十年十年来分也可以,或者我们中国人讲三十年为一世,你活过了三十年就是一世,过了三十年之后你再回想过去三十年,那就是宿世,过去世的事情,宿业。所以老和尚讲经也常讲,这一生我们,从出生到四十岁,这些遭遇都跟前生有关,前生造的因,这一生带来的。四十岁以后就跟这一生有关,不是完全过去生的,跟这一生就有关,跟这一生这四十年中你所修的就有相关。所以,业是造作,有善、有恶、有无记,身口意三业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:49:3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447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