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(第27集)悟道法师主讲(文字/台语)

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二十七集)  2006/9/28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WD03-003-0027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03/WD03-003/WD03-003-0027.mp4

 

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。上一集我们讲到经文「如意珠王」这段,这个经文我们再念一遍:

 

经【如意珠王。涌出金色微妙光明。其光化为百宝色鸟。和鸣哀雅。常赞念佛念法念僧。】

 

上一集我们这段还没有讲完。这一句是说『如意珠王』不可思议的德用。《弥陀经》上讲,西方世界这些众鸟,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。阿弥陀佛怎么变化的?这部经上讲得详细,是从如意珠光中变现出来的。阿弥陀佛、观音势至,观音势至是代表,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观音势至的等觉菩萨太多太多了,经上讲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。古大德解释「上善」,「上善」就是指等觉菩萨。可见得在西方世界,像观音、势至这样的等觉菩萨太多太多了。这些菩萨他们放光,光中都有化佛,光当中会变现出化佛来,所以光中化佛无数亿。这是放光。如意珠也放光,如意珠放出来的光明当中会变化出鸟。鸟的种类很多,《弥陀经》上举出几种,像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频伽、共命之鸟。我们这个世间有的鸟,《弥陀经》举出几种,只讲几种而已。其实西方世界珍禽太多太多了,鸟是很多,不只是像经上讲的这几种,这几种是举出一个代表,举出我们这个世间有的,光中化的。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的,佛就不讲,讲了我们也不懂。光中化的就是阿弥陀佛变化的,为什么?能变化的如意珠,这个如意珠是阿弥陀佛变化的,是无漏称性的功德变现所生。

 

这些鸟也说法,此地跟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都特别说明,就是说这些鸟说法,说什么法?『常赞念佛念法念僧』,就是念三宝。三宝代表整个佛法,代表圆满的教学,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。不要看到这几个字就想到佛像、经书、出家人,如果这样想,那个意思就很小,意义很狭小,就是范围很小。主要这个三宝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自性三宝,自性三宝才是真实的功德,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。自性的佛宝是觉悟,是真实智慧起作用。自性法宝是正知正见,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的明了。僧宝,是我们在日用平常之间,处事待人接物都做得恰到好处。所以僧宝一个是清净的意思,一个是和合的意思。僧团叫六和敬,和睦清净,处事待人接物做得圆圆满满,身心清净,这是真正幸福,真正自在。可见得三宝具足体相用,佛宝是体,法宝是相,僧宝是用。

 

因此自性三宝重要,住持三宝也同样重要,为什么?没有住持三宝这个相,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消失了、就没有了。所以佛法自古以来对于住持三宝特别重视。佛讲经说法,排列的大众,第一个一定是比丘众,菩萨众排在比丘众的后面,人天众排在最后面。为什么这样排列?比丘是住持佛法,他是形象,形象破坏了,佛教就灭亡了。菩萨摆当中,菩萨不一定住持佛法,他放当中也表中道。人天摆在后面,人天代表护持佛法,佛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,利益无边。它都有作用的,所以形式不能破坏。

 

形式是礼,礼不讲求,儒就没有了。儒家讲礼,礼节,如果没有礼的存在,儒家也就不存在,儒家的四书五经变空谈,所以建立在礼的基础。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、仪规,戒律、仪规废除了,佛在这个世间就断绝了。我们要知道现在儒跟佛是在灭亡的边缘,如果没有真实的大德出现,儒跟佛在这个世间能不能再传下去实在很有问题。过去李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这桩事情非常感叹。现在的人愿不愿意学?不愿意学,没有人要学这些。现在都是崇尚民主自由,大家追求民主自由,总认为礼跟戒(戒是戒律,礼是礼节)是在约束人的,守规矩很麻烦,都不愿意学。如果把这些废弃掉,经典变成空洞的理论,不切实际,我们自己修学是不是真会有成就?给诸位说,决定不可能,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。我们在前面讲三福,三福是基础,不但是学净土宗的基础,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不但是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世间法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。像世间法,儒家建立在什么基础上?在孝道的基础上,所以古人讲六经都是《孝经》的注解。

 

曾经许多次家师提醒同修,过去这是时常提起,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地藏菩萨学起。《孝经》,中国人都知道,这是世间法,世间圣贤讲孝的一部经典。儒家的《孝经》分量没有很多,但是《孝经》内容非常重要。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人,每个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样,你在什么身分、什么地位应该要怎么做才算是尽孝,《孝经》讲得很详细,也很具体,这是儒家的《孝经》。我们佛家的《孝经》,古来大德公推《地藏经》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称为佛门的孝经。儒家的六经都是《孝经》的注解,我们以这个来说,所有佛法也是《地藏经》的注解。因为《地藏经》讲孝,它的理论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

 

所以家师在世界各地、海内外建立道场,每个道场建立,他第一部经一定先讲《地藏经》。连在美国达拉斯的道场刚建立,佛堂初建立,他也是讲《地藏经》,讲《地藏经》是表法,我们修学要有地基。地藏代表地基、基础,万丈高楼也是要由地基开始,我们没有办法离开地面生存。《地藏经》代表心地,心地法门,心地里面有无尽的智慧、有无尽的德能,好比地下含藏无尽的宝藏。用什么东西开采?孝敬,孝敬可以开采这个宝物。我们的性德要想流露出来像诸佛菩萨一样,就是要用性德来开发,那就是三福所讲的十一句。十一句的每一句都是孝道的发扬光大,都是从孝道生的。所以三福这十一句头一句就是「孝养父母」,孝养父母这一句是根本的根本。最根本的就是孝道,后面这十句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。比如说第二句就是师道,「奉事师长」,为什么奉事师长?就是第一句孝养父母。为什么「慈心不杀」?还是孝养父母。为什么「修十善业」?还是孝养父母。从三皈一直到劝进行者都是落实第一句孝养父母,可见这十一句,第一句是根本的根本。

 

第二就是师道,我们要是从师道上来看,这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师道,都是尊师重道。你为什么孝养父母?就是尊师重道,尊重老师的教诲。老师教你要孝养父母,你做到了,回到家里孝养父母,这就是你对老师的尊重。老师教你孝养父母,你真正依教奉行,奉事就是依教奉行。孝养父母就是尊师重道,后面九句都是师道。所以这个教学,第一是孝道,第二是师道,孝道是最根本。家师在新的道场,第一部一定先讲《地藏经》。有一些人就问他:法师,你不是说要专修净土,专讲净土,你所标榜的是净土,怎么又讲起《地藏经》?家师回答:我没讲《地藏经》。你明明就是在说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家师说:我讲的是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上的第一福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就是《观经》这两句经文的注解,详细说明。我讲的是《观经》三福前面两句,一部《地藏经》就是在讲这四句话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我们详细读《地藏经》,确实《地藏经》的内容是三福里面的第一福详细说明,一点都不错。由此可知,世法、佛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,这个很重要。

 

所以过去清朝末年、民国初年,我们佛门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师,这篇演讲是有一次他在福建永春一个寺院讲的,他这次的演讲的讲题就是「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《地藏经》」。普遍劝勉修学净土宗的同参道友,兼就是附带,持是受持,读诵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。他这篇演讲,去年我在澳洲雪梨净宗学会,以及今年图文巴澳洲净宗学院的佛学讲座里面,也跟大家报告过。弘一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、修净土的人,如果不是真正看破放下,或者看破放下还没有彻底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是我们很好的辅助经典。《地藏经》就是教我们学这个基础,把人天的福报先修完成,身心得到安稳,进一步念佛求生西方就没有障碍。毕竟我们还是凡夫,还在这个世间,这个世间有很多事情,我们不可能不罣碍,不可能不忧虑,如果身心不能安稳,这个道业就有妨碍,包括我们念佛求往生还是有障碍。所以一部《地藏经》就是帮助我们排除,我们现前生活上种种的困难、种种的障碍。这些障碍,我们一般说业障,这些粗重的业障排除,我们在道业上就能够得到决定的成就,我们念佛求往生能够得生净土。所以这篇演讲也值得我们净宗的同修好好来了解一下。家师他也是提倡基础就是在《地藏经》,我们修行从这里修起。

 

从这里修起,老实读经、念佛,你能够做到老实就是孝亲、就是尊师。对于父母师长不能不过问,不能不关心照顾,在家庭里面天天要奉事,就是说你在俗家里面,一般家庭里面,应该每天要照顾父母、奉事父母,替父母分担一些事情。父母有一些忧虑的事情、操心的事情,做儿女的人要帮他们分担、分忧,要照顾,要关心,早晚要问安,古时候教育都是如此。但是现代就没有这个教育,现代是相反。所以,古时候说孝子,做子女的孝养父母;现在也是孝子,现在是父母孝顺儿子,也是孝子,一样是孝子两个字,但是相反、颠倒了。佛在经典是教我们做子女的人要照顾父母,现在是做父母的照顾子女照顾一辈子,这就颠倒了。

 

在我们台北道场也有一位出家众,他的俗家父亲,父亲年纪也大了,七十多岁;他的奶奶九十几岁,身体还很健康。平常九十几岁的母亲还得煮饭给七十几岁的儿子吃。你想想看,这个儿子从出生,煮饭给他吃,伺候他到七十几岁还在伺候。现在这个时代,确确实实是颠倒了,这跟佛的教训就违背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能跟现在世间的人一样,听到佛经,我们要孝养父母、要奉事师长,在家就要这样做,尽子女的本分。印光祖师告诉我们「敦伦尽分」。出家要认真修行,出家要不认真修行就是不孝父母。出家没有认真修行、弘法利生,对不起父母。所以出家人如果没有认真修行就是不孝,没有发心弘法利生也是不孝,这点我们要知道。所以有人问,出家,离开家庭要怎么孝养父母,又不在父母的身边?不在父母的身边,你现在在道场就要修行,要弘法利生,做弘法利生的事情,这就是孝养父母。你要不做这些事情,也不修行,就是不孝。

 

影响你修行成败关键的是同参道友。老师固然重要,老师是指路的,不一定跟你走。指你这条路是老师,可是走路要结伴共行。因此,在这条路上走的同参道友就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,要有好的同参道友。师跟友都不能离开,同样重要。念佛,我们在一块共修,同参道友互相提携,这个力量很大。一个人容易懈怠、容易犯错,自己会原谅自己,甚至于犯错不知道。别人眼睛看到会劝告你,我们就觉悟、省悟过来。如果是学讲经说法,同参道友就更加重要!每天切磋琢磨,离开同学不能成功。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同学,你未必能成功,一定要有好的同参,这才真正重要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7:43:5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377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