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(第16集)悟道法师主讲(文字/台语)

「不犯威仪」,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风度、礼节、礼貌这一类的。当然礼节古今中外都不一样,我们是现代人要遵守现代人的礼节。我们互相往来的是现代人不是古人,这一点要清楚明了,才知道什么是不犯威仪。第二福我们简单介绍到这里。这要详细解释,当然篇幅很长,所以有关戒律方面,必须要另外一个专题来介绍。我们再看下面,经本一O二页倒数第四行,从最后一句看起:

 

经【三者。发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读诵大乘。劝进行者。】

 

这是三福最后的一条。在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两段,也是我们修学净土最得力的两段,三福是第一段,后面「上品往生章」是第二个段落。这两段经文对我们非常有用处。学佛,尤其是修习净宗,我们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,像阿弥陀佛一样将来在十方法界接引众生,这确实是一桩非常伟大的事业。可是要怎样才能往生?经论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特别是《无量寿经》,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纲领,像这段经文就是的。

 

佛法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无论是哪个宗派,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。所以前面跟诸位说三皈,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。我们要盖三层楼,第二层一定是盖在第一层上面,不可能没有第一层就直接盖第二层。由此可知,通常讲受持三皈,几个人真正受持?原来受持三皈的资格,受持三皈的条件,是孝亲尊师、慈悲、修十善业,没有这个基础,你来受持三皈是形式、是个样子,并没有真正接受。持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。第二福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」,没有三皈就没有戒,就不是戒。可见得受戒是以三皈依为基础,如果没有三皈依还是跟前面第一福相同,属于十善的范围,是属于善,不是戒,戒一定建立在三皈依,这才叫戒。所以没有三皈就没有戒。现在在台湾传戒的风气很盛,一年有很多次。过去中国佛教会做安排,寺院轮流一年传一次。现在开放,所以一年当中有时候二、三个道场在传戒。可是你要知道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,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,这是我们修学的一个次第,不能颠倒。

 

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三福,第三福是大乘菩萨,大乘菩萨要建立在三皈、持戒的基础上。第一句叫你『发菩提心』,什么叫「菩提心」?我们一定要清楚。菩提是梵语音译过来的,它的意思是觉悟。换句话说,菩提心就是一个觉悟的心。诸位要知道,怎样才叫觉悟?用我们很浅显通俗的话来说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,明白就觉悟了。为什么不明白?不明白是迷。迷在哪里?迷在世间名利之中,迷在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里面。诸位想想,迷得愈深的人,只有名利,所谓利欲薰心,把伦常道德都舍弃了,三皈五戒更不必说,他怎么能听得进去?这就叫没有菩提心。实在讲,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,是我们的本性,本来就有。因为你迷失得太久了,现在佛要我们发菩提心。所以要认真依照圣贤人的教训来修学,逐渐逐渐对于事实真相明白,觉悟的心愿才能真正发得起来。

 

在佛法里面,菩提心讲得最具体的就是四弘誓愿。现在的俗语讲落实,发菩提心要落实在行为上就是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具体说明菩提心的心相,菩提心的样子。所以发菩提心具体就是四弘誓愿。如果没有四弘誓愿,我们说菩提心,什么叫菩提心?菩提心长得什么样子?怎么样才叫菩提心?要怎么做法?这就很空洞。有了四弘誓愿就很具体。四弘誓愿第一条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这个度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帮助他。众生无量无边,我们要用清净心去帮助他。清净心就是没有代价,不讲求报酬的。如果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报酬的话,报酬就是说要报答,需要别人回报,心就不清净。不求报酬,他都没有报答我,我也很乐意去帮助他,就是无条件帮助他。第二,用平等心去帮助他。世间人有好恶,这个人我喜欢,那个我看了讨厌,喜欢的人我就愿意帮助他,讨厌的,他来求我,我也不会帮助他,这就不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以清净平等、大慈大悲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。众生需要哪一种帮助,我们就乐意尽心尽力去帮助他。

 

佛法里面说得还要圆满、还要究竟,究竟圆满彻底帮助他是要帮助他成佛,为什么?他如果没成佛还需要别人帮助。等觉菩萨还需要佛帮助他,成了佛不需要别人帮助,他全心全力能够去帮助别人。要发这个心,帮助人,帮助他到成佛。最具体的,我们如果读过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这有很多学佛的同修都读得很熟。地藏菩萨他发愿「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」,所有的众生都成佛,他才要成佛。发这个愿就是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到成佛,不是帮助众生得人天福报,帮助众生证个阿罗汉果、缘觉的果位,证得菩萨的果位,不是,是要帮助他到成佛,这个心量多伟大!这就是真正菩提心。我们想要求生净土,没有这个心量,与阿弥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。不但与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,与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心量也不一样。因为凡是得生净土的人,他的心量跟阿弥陀佛都一样。我们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不一样,怎么能去?

 

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你要问原因何在?你把这三福十一句仔细去念几遍,你就明白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。看到别人不能往生,回过头来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?这件事情不用问别人,问自己。自己的心愿解行跟经上所讲的对照一下、比较一下,我们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,你真正能够做到两成,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。怎么知道?家师讲九品跟佛这里讲的不一样,跟祖师说的也不一样,他的说法是根据《无量寿经》说的,这个说法也是有一番道理。家师说假如我们把《无量寿经》里面的教训、方法,就是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佛在这部经里面的教训、方法,百分之百都做到了,那是上品上生,上上品往生。如果将《无量寿经》的教训、方法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这是上品中生,上中品往生;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。总共分九品,有九品。做到百分之七十,中品上生;做到百分之六十,中品中生;做到百分之五十,中品下生。做到百分之四十,这下品上生;做到百分之三十,下品中生;做到百分之二十,下品下生。所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。起码《无量寿经》所讲的教诲、方法,最少也得要做到百分之二十;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这就没把握,只是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,要等到来生来世,有缘再遇到净土,那时候再修,再求往生,这一生没希望。我们知道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标准,我们总是希望把这个标准往上提升,愈往上提升,往生就愈有把握,提升是要真正去做到。

 

我们真正明白了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,六道众生苦难的状况跟我们这个世界很相似。首先要知道,我们不愿意受这些苦难,一切众生当然也都不愿意。我们今天找到一条门路可以离苦得乐,非常庆幸,无比的欢喜。除了自己认真努力修学之外,我们要尽一切力量,把这一条门路介绍给别人、推荐给大众,这就是发菩提心,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条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。

 

要脱离苦难,从哪个地方脱起?这就是第二愿。你第一愿发了度众生的愿,具体要怎么落实?要从哪里做起?就是从断烦恼脱起。净土宗带业往生也不例外,这点诸位要特别记住。如果你错会了意思,你会把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因缘错过,那是非常可惜。带业往生,只带旧业,不带新业。过去所造的恶业,没有法子,这是可以带走的。千万不能存一个侥幸的心理,这个可以带业往生,我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,将来还是可以往生,如果存这个念头就错了,是带旧业不带新业。什么是旧业?以前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以前所造的。没有把这个法门搞清楚、搞明白以前所造的,这都是旧业。现在这个法门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再要造就讲不过去,不可以。

 

以前虽然学佛学了很多年,不知道学佛要从孝亲尊师做起,往往把修十善业、三皈五戒疏忽,我们这一次明白了,从今天起,回家就要孝顺父母,就要尊敬师长。以前凡是教过你的老师,对他都不能忘记。过年过节,有没有寄个贺年片去问候一下?这重要。这也是做给社会上的人看,孝亲尊师具体的一种表现。这就是三福里面的第二福,确实是这样。如果住的距离近,老师住得不远,应当去看看。住得远或者没有时间,过年过节一定要去问候一下,这才是学佛。每个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,我们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,真正是移风易俗。不但修学佛法,对于现前社会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,不能疏忽。

 

我们对于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?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念念不忘记我们要修觉正净,这才是真三皈。把觉正净忘记了,还是迷邪染,颠倒,错误了。迷邪染天天增长,这是舍弃佛法,大错特错,这样不能往生。因为净宗是大乘法,古德说得好,不但是大乘,是大乘当中的大乘,佛在《法华经》上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,殊胜到了极处,它的基础当然比一切法门要来得坚实。我们要是没有这样坚固的基础,怎么能成就?我们把这部经完全读完了,里面有许多疑问、疑惑自然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4:56:3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375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