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(第3集)悟道法师主讲(文字/台语)

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三集)  2006/9/17  澳洲净宗学院  档名:WD03-003-0003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03/WD03-003/WD03-003-0003.mp4

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。上一集我们讲到:

 

疏【言无量寿者。】

 

就是说『无量寿』这三个字,无量寿的注解在第七页第三行。「无量寿」是中文的意思,梵语就是南无阿弥陀佛。世尊自己在经典里面为我们介绍,介绍无量寿、无量光。其实,无量是一切众生本人圆满的自性,不仅仅是无量的寿命。这个无量是真的无量,决定不是有量的无量,而是真实的无量,无量的寿命、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才艺,随拈一法皆是无量。随取一样都是无量,样样都是无量无边,一切无量当中寿命最重要。假如你有无量的财富,你的财产无量无边;有无量的珍宝,你的宝物无量无边;无量的眷属,家亲眷属无量,如果没有寿命,所有的无量全部落空了。所以一切无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寿命,这一切无量才享受得到。假如没有寿命,确实这个世界一切无量无边与自己不相干。因此一切无量当中,怎么只翻成无量寿?其实是所有不管哪一样都是无量,怎么只翻成无量寿?这个道理在此地,就是所有无量当中,寿命是第一重要。诸位要记住,决定不是只有寿命无量,不是只有这一样而已。假如只是寿命无量,而没有无量的财富,寿命虽然很长,还是要受贫穷之苦,日子很难过。所以一切无量中以寿命做代表。

 

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看到西方世界依报、正报无量庄严,《阿弥陀经》虽然说得少,但是莲池大师的注解(这个注解就是《弥陀疏钞》)说得详细,蕅益大师也介绍得很明白,本经也说得很多,依报、正报一切无量,都是自己性德的流露。我们是凡夫,没有见性,虽然有性德,却隐而不彰,我们性德的这些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隐藏起来,彰是明显,隐是隐藏。虽然没显露出来,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修德圆满,性德圆满显露,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享他的福,享阿弥陀佛的福。虽然享他的福,他的福就是我们的福,也就是我们自己称性之福,在享他的福报当中,于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、破无明,证圆满的自性。这个度化众生圆成佛道的方法,确实十方一切诸佛世界比起极乐世界就有差一些,没有像西方世界这么圆满。这是无量寿的意思。「观」这个字,在第十页第四行第二个字:

 

疏【言观者。照也。常以净信心手。以持智慧之辉。照彼弥陀正依等事。】

 

平常我们讲「观照」,是修行功夫得力的第一步。功夫得力第一就是观照,如果将修行功夫分为三等,第三等是观照。什么是观照?大师说的这几句开示非常重要,关键在『净信心』。也就是《金刚经》讲的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清净心是能照,实相是所照。我们今天没有观照的功夫,因为心不清净。所以参禅不能开悟,不但不能开悟,心实在太粗了,妄想执着太重,连禅定都得不到。学教,教下讲大开圆解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不要说大开圆解,能够将经教的真实意义体会一、二分也不容易。不但不能体会,还有不少同修听经把意思听错,这些事情在中国、外国我们常常遇到。以前我还不是很相信,听经在现场听,怎么会把意思听错?果然真的有,因为心太乱、太复杂,他在现场听也把意思听错了,可见清净心非常重要。

 

大师在此地讲「净信心」,信什么?《心经》所说的道理、所说的方法、所说的境界、所说的因果,完全不怀疑,皆能接受,依教奉行,这就是净信。心净信了,心一定做到手,身就一定会做到。『手』代表我们的心到手就到,真正做得到。下文是比喻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用现代的话说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处事待人接物,我们有智慧,我们用理性,不用感情,即是观照,这就是观照。如果日常生活中还动感情,观照就没有了,观照就是理性。处事待人接物,一切事,理智做主,不用感情,这样的功夫就得力,初步得力,人在生活里面过失就少。所有一切过失都发生在情执里面,如果能够舍掉情执,用智慧、用理性、用客观,这样就不一样,可以减少很多的过失。我们到真正功夫得力,断恶修善才谈得上,不然断恶修善也是做不到,因为全部落在感情上,感情用事要断恶修善,未必是真善。《了凡四训.积善之方》里面,将这个善分析得很详细,善有真的也有假的,有大有小,有难有易,有阴有阳,有偏有正,有端有曲,这都是分析什么是纯善,什么不是纯善,夹杂感情就不是真善。所以我们第一步要从这个基础修学,这是关键。

 

从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就称为「照住」,照住就是得禅定,得定。纵然有烦恼,不起作用,照住,在净宗就是事一心不乱,就是念佛三昧。最上层的功夫是「照见」。《心经》一开端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」照见是最上乘的功夫,在净宗就是理一心不乱,在禅宗叫做明心见性、大彻大悟,是照见。由此可知,禅宗讲的观照、照住、照见,这三层的功夫,在净宗讲功夫成片、事一心、理一心,其实所证入的境界是相同的,只是名称不同。

 

本经教我们『观』,「观」就是修行的方法,世尊讲了十六种,所以本经也称为《十六观经》。大别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: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。哪一种属于观照?哪一种是照住?哪一种是照见?这三种的念佛,任何一种都有这三层的功夫,浅深不同。这三种念佛的方法,每一种方法都有这三层的功夫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、理一心。我们初学时,持名功夫还没有得力(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,或者念阿弥陀佛,我们用这个方法叫持名念佛),功夫还没有得力就不用谈了。功夫得力是什么样子?二六时中,一天二十四小时,一天到晚心里只有佛,所想的、所念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「忆佛念佛」,忆是心里想,口里念。佛境界很广,就像《无量寿经》所说的,我们想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心、求学、修行、证果,发愿广度众生。常常想佛,不知不觉自己就跟佛一样,一切法从心想生,想阿弥陀佛想久了就变成阿弥陀佛。所以念佛成佛的原理就是在这里。

 

我们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依正庄严。从初发心修行证果,一直到广度众生,都是正报。依报的种种设施,提供十方大众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,这样美好的环境属于依报。换句话说,依正庄严四个字将全部的《无量寿经》,乃至全部的净宗经论,包括尽了。我们心里想的是这个,期望的是这个,念的还是这个,不知不觉将世间一切尘劳烦恼舍离了。不再想这些尘劳烦恼的事情,这些尘劳烦恼自自然然就远离了,这时的境界才是观照,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功夫成片。有这样的功夫,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,品位不高。

 

如果功夫又进一层,念到事一心不乱,见思烦恼真的断尽了。从断证功夫而言,他跟阿罗汉、辟支佛平等,但是从智慧、功德来说,阿罗汉、辟支佛望尘莫及,跟不上。念到这个功夫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生方便有余土。功夫再上一层是理一心不乱,就照见了,与《心经》的境界完全相同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世法、佛法皆了不可得。见到法身,所谓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如果念到这个功夫,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,分证常寂光净土。用观想、观像、持名,任何一种念佛方法,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,由浅而深,皆能成就。

 

凡是佛所说的皆称为经。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,这是这部经的经题。「佛说观无量寿佛」这七个字是别题,别是区别,不同于其他的经,「经」这个字是通题,一切经通用。大师说得很好:

 

疏【能令修趣之者。】

 

『修』是修行,『趣』是趣向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。

 

疏【必藉教行之缘因。】

 

『藉』就是像我们借东西一样,必须依靠『教』。「教」是指经典,经典就是佛对我们的教科书。『行』,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导去奉行。

 

疏【乘愿往生。】

 

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 

疏【证彼无为之法乐。】

 

意思就是证得性德流露的果报之乐,性德流露的就是依正庄严。

 

疏【既生彼国。更无所畏。】

 

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确实一切恐怖、颠倒、妄想都没有了。一个人从生到死,每天都有忧虑,不能安稳。生在娑婆世界如是,生在其他世界也不例外。人间没有一天安稳的,生活在恐怖之中。天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,这都没有例外。在六道轮回里面生活不安稳,有恐怖、忧虑、牵挂,这免不了。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真的找到了,找到了真正安稳处,真正安稳的处所,这些忧虑、恐怖、不安,这些情形完全没有了。尽虚空遍法界,唯独这个安稳处是我们可以得到的。诸佛的报土是安稳处,譬如佛、大菩萨,他们生在实报庄严土,这是真正安稳处。但是还没有证到大菩萨的果位,这是得不到的。生死凡夫没有能力断烦恼,有烦恼,想要找一个安稳的地方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处,没有第二处,没有第二个地方。如何知道没有第二处?查遍《大藏经》,佛没有讲第二处,到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是离一切畏惧恐怖。下面说:

 

疏【长时起行。果极菩提法身常住。比若虚空。】

 

这是说明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证果容易,修行证果之高超不可思议。

 

疏【辩释宗旨不同。】

 

『辩』是辩别,『释』是解释,『宗旨』是修行的纲领。假如有人问,你们是修净土宗,念阿弥陀佛的,那你们修的是什么?如果我们说不出来,就不能怪人家说我们迷信,说我们盲修瞎练。修什么都不知道,这怎么能说得过去?大师以很简单的文字,为我们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 

疏【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。亦以念佛三昧为宗。】

 

这就指出我们修学的宗旨。从第一观至第十五观,皆属于『观佛三昧』。第十六观说的是持名念佛,所以『念佛三昧为宗』,也就是观想念佛、观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我们修的是这个宗旨。

 

疏【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。】

 

我们念佛的目的只有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我们修行的宗旨。

 

疏【言教之大小者。】

 

在古德判教,判别这部经论课程应该摆在哪一个时期来教授,将佛法分小乘、大乘,有渐教、有顿教、有圆教,古大德都公认这一本经典属于菩萨藏,是大乘佛法当中的顿教。因为他是一生圆满成就,不需要多生多劫的修学,是顿超,不是渐修。第四段: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日14:41:4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373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