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(第35集)jingkong老和尚主讲

admin 妙法莲华经评论阅读模式

妙法莲华经  (第三十五集)  1987  台湾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  档名:08-001-0035

第35集 A

MP3下载

第35集 B

MP3下载

第十二页第一行,这是偈颂裡面杂问第三个小段,一首颂,问清淨戒律。

【又见具戒。威仪无缺。淨如宝珠。以求佛道。】

在《大论》裡面说十种戒,我们在此地不必一一的来介绍。「具」是说的具足,没有欠缺。这个戒律是佛教修证心行的标准,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,千差万别,所以佛教裡面的戒律也分许多种。虽然戒律分的很多种,譬如在现在《藏经》裡面的律藏,内容就相当之丰富。它的精神只有八个字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这就是戒律精神。诸恶莫作是属于自律,众善奉行则是属于入众;换句话说,一个是个人私生活的规范,一个是我们入众与大家共同生活的规范,这就是我们所谓是菩萨戒。如果没有戒律,给诸位说,就没有佛法了,佛法就变成一种清谈,那只有解没有行。所以戒律是属于行门,是要实行的。我们本着戒律的精神,戒律就容易理解,也容易受持。最初级的入门戒律是五戒,譬如我们在家学佛,一开头从五戒学起,五戒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从这个地方做起。这个五戒也称之为根本戒。

根本戒裡面,说老实话,最不好持的有两条,一个是偷盗、一个是妄语,这两条很不容易持。不杀生好持,不邪淫、不饮酒都好持。为什麽说妄语跟偷盗难持?妄语,我们俗话常说「言多必失」,又所谓说「祸从口出」,言语不知道检点、不知道谨慎,无意当中就会犯妄语的过失,有意无意都会犯的。至于偷盗,在佛法裡面讲叫做不与取,这个算是偷盗。纵然是别人肯给你,答应你了,如果我们用一种欺诈的手段,强迫的方式逼着他非给我不可,那还算是偷盗。譬如强盗拿着刀抵着你的胸膛,「拿钱来」,你不得不拿给他,这个强盗不能说他甘心情愿给我的。他是甘心情愿吗?是被你威逼不得不拿来,这还是算偷盗。欺骗也算是偷盗。所以这就很难持。学佛的同修,在家还好一点,出家这个偷盗戒非常容易犯的。为什麽?我示现出家身分,你们这些在家信徒都要供养我,我心不在道上,为着名闻利养,我就是大的欺诈,偷盗之罪。所以这个眼前固然是得来信徒的供养,后果不堪设想。你看看古德所谓「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,还什麽?还债。为什麽还债?都是算偷盗而来的。所以从这个地方去观察,出家人淨戒不容易持。

但是淨戒又非常重要。因此对于戒律,所谓戒体、戒相、戒行,都要清清楚楚,每条戒的开遮持犯。戒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心地的清淨。换句话说,我们持戒,戒律很严,心不清淨,这个持戒有问题。为什麽?戒律是帮助你心地清淨的,你持戒心反而不清淨,可见得你这个戒律持的没效果;换句话说,你持的戒一定有问题。这心之乱是大病,戒律是药,这个药下去之后病应该有起色,应该见效。药下去之后病没有起色,反而加重,可见得这个药有了问题,一定用得不如法。所以像这些地方都得要懂得。学佛的人心必然是一天比一天清淨,如果这个心要不清淨,或者一天比一天还乱,记住你已经着魔,你已经入了魔道。这是我们自己要有警惕心,要有觉悟,佛法是清凉法,得不到清凉自在,这个裡面就有很大的问题。

这一段问意是叫我们严护淨戒,其目的是为了求佛大道。所以菩萨在此地说,『又见具戒,威仪无缺』,「威仪」在戒律裡面所谓是小小戒,小小戒都不缺。『淨如宝珠』,「淨」是讲的清淨,心地的清淨。末后这一句是『求佛道』,是为了「求佛道」。再看底下一首讲忍辱:

【又见佛子。住忍辱力。增上慢人。恶骂捶打。皆悉能忍。以求佛道。】

这六句是讲修忍辱,经文虽然很少,对于忍辱这个修学的方法可以说说得很清楚。天台大师说,修行人第一要求一个心安,内要求心安,外要求忍辱。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如果要不能忍辱,那真正是一事无成。所以我们今天佛教的衰,衰在什麽地方?衰在我们一般发的心很大,好像一下就要成佛了,心很大,可是怎麽样?没有忍辱的功夫,学了几天就退心。这个道场住了几天不满意,再去换个地方;那个地方住个几天又不满意,好,再去换个地方,将来换到满头白髮,鬍鬚很长,还是一无所得,这就是不能成就。真正能成就的人他能忍,尤其学佛的人要讲求修法的忍辱。我们过去在「十四讲」裡面,讲这个六度万行这一讲,忍辱裡面讲了三种,有生忍、有法忍,特别讲求的是修学忍。譬如说学校念书,你们念大学,你在学校得忍受四年,你才毕得了业;你这四年要不能忍,你就毕不了业。这是世间法。佛法也是一样的,你不能忍你怎麽能成就?

至于讲这个环境,说实在的话,我在讲堂也给诸位说过,环境是福报,你没有那麽大的福报,哪裡有样样如意的环境?简直就不可能的事情。我在外面走得很多,过去我还很热心办学,现在我办学的念头没有了,觉悟了,为什麽没有?学生没有耐心。你说我这裡教你三年、教你四年,他忍受不了,他中途要走的。既然中途要走的,又何必费这番苦心?这也正是过去李老师所讲,一个好老师想要教学生,学生不容易得到,到哪裡去找真正发心又能够忍辱的这样的学生?他要不能忍就不能成就。所以佛在《金刚般若》裡面,六度偏说布施、忍辱;换句话说,六波罗蜜裡面关键的就在布施跟忍辱。

忍辱有两种,第一种叫生忍,生忍裡面有顺境、有逆境。说个老实话,我们真正要想成就,逆境裡面修行容易成就,顺境裡面很困难。顺境就是境界裡面样样都很如意,都很称心。顺境忍难,逆境忍容易。逆境裡面自己没有瞋恚的心,没有怨天尤人之心,能够刻苦,他的道业当然有成就。顺境裡面要能够不生骄慢、不放逸,这是很难办得到的事情。这也就是说一般众生处顺境很难。因此佛法在教学过程当中,总是先在逆境裡面修,然后在顺境裡面修。譬如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,小乘法差不多都是逆境,大乘菩萨法是顺境。尤其是在经典裡面代表人物,特别的表现得明显,逆境裡面修行的大迦叶尊者,头陀第一,是个修苦行的,难忍能忍;顺境裡面修行的,《华严经》裡面善财童子,我们世间所谓大少爷出身,荣华富贵,顺境。顺境裡面怎麽样?不骄、不慢,对于自己的顺境裡并不生欢喜心,所以这个难。法忍裡面有两种,第一种是非心法,也就是我们讲自然的灾害,非人力所能为者,要能忍受。第二种就是修行,修行是长时间,不是短时间,不能忍怎麽能成功?

经裡面讲,『佛子,住忍辱力』,「力」就是产生一种力量,可见得「忍辱」有相当的功夫他有这个力量。『增上慢人,恶骂捶打,皆悉能忍』,这几句是说忍辱之相。我们在《禅林宝训》裡面所看到,古人求学,他为了要求道,从前的环境与我们现在有些地方是一样的,那是什麽?嫉妒、障碍。我们读《坛经》,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就是被同学嫉妒,老师把衣钵传给他,他在庙裡就不能住,到处去避难,而且还避了十五年,那个是什麽时候?如果说是今天我们这个时候,在哪个地方修行说没有嫉妒、没有障碍,那这才怪!给诸位说,不可能的事情;换句话说,嫉妒、障碍必定不免。因为一个道场裡头,不会是各个都是圣人,各个都是证果的人,那就不会了。他没有证果,他是凡夫,凡夫就会有嫉妒心,多少总会有一点,你在这个地方住就不容易。所以真修行人,在道场,纵然已经悟了,已经得一心了,在外表上的行持一定跟大家一样,在一块工作一定做得更勤快,绝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人,本经有「常不轻菩萨品」。这是和光同尘,才能够在境界裡面历事鍊心,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
「增上慢人」,什麽叫增上慢人?我们要拿俗话来讲,就是自己会一点东西就觉得傲慢,你不如我,所谓学问长一分,脾气也就长了一分。他要什麽都不会,他没有骄傲的地方,他自卑感,觉得我什麽都不如别人。有一样东西比别人强,就自己以为了不起,这就叫增上慢人。所谓增上慢人是非常的广泛,今天一般人所说的值得骄傲,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人。增上慢是病,不是好事情。换句话说,我们对于增上慢人要能够忍受,就是他贡高我慢,常常瞧不起人。譬如在同学当中,有的同学他很聪明,老师上课一听就会,这是程度天赋比较高,同班同学有些笨的,学了几遍都学不会,他就会讽刺他、讥笑他,我们要能忍受,这就是属于一类增上慢人。

在佛法裡面这个现象太普遍,譬如我在南部讲经,常常就有人告诉我,打佛七,南部常常有佛七,佛七当中说有的人见到莲花,有人见到佛像,有的人闻到异香,自己觉得很了不起,你都没有闻到,你都没有见到,瞧不起别人了,增上慢人!这些人真的见到没有?给诸位说,真的见到也不稀奇。为什麽?经裡面讲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有什麽稀奇?假如没有见到,要故意所谓打肿脸充胖子,觉得自己有面子好看,没有见到也说我见到好大的莲花在开合,表示我佛七有了功夫,那这叫自欺欺人,这个罪过更大了,那都不是增上慢人,这个罪业就造大了。真正见到了也不说,你看慧远大师在当年,他老人家一生见过三次西方极乐世界,这个境界现在面前,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过。临往生的时候才说出来,自己没往生之前一句话不说,这是对的。所以说是有什麽值得骄傲?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7日22:19:2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02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