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21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读经也是如此,我们常讲:一经通,一切经通。为什么?经是境界,你只要从这个境界真正入进去,心境一如,所以一切经都通达了。这一切经通达,说实在话,不是说你样样不学就明了,不是这样的,你不接触不知道,一接触就知道。像六祖大师没有接触《法华经》,他不知道;叫法达禅师:你把《法华经》念给我听听。这一念,他就都知道了。念的人不知道,他听的人知道,而且还不要念完,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方便品,六祖告诉他:停止,不需要再念了,这经全部都知道,为什么?心境一如。六祖是悟了心,这境一接触就通达,除非六根不接触,接触就通达。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就是这样的,世出世间一切法,没有一法他不晓得。一切众生起心动念,他也晓得。功夫浅的,不作意不知道,作意就知道了。作意是什么?我们今天讲注意。他对你一注意都明了了,他不注意,他不知道。功夫深的人,不要作意就知道。功夫浅的人要作意,就像小乘阿罗汉一样,他要知道你这个人一生的情形,他要入定,入定观察他就知道了;他不入定的话,他不知道。一入定观察,你的过去生中他都能见到,他能见到五百世。深位的菩萨、见性的菩萨不需要作意,因为他功夫深。

 

祖师大德常劝勉我们,学佛开头「一门深入」,这是一切通达的方便修学法,这现在人不知道!现在人一开头什么都要学,一开头就博学多闻,学了一辈子,一样也不知道,一样都不通,多可惜!不知道从根本修,根本就是心性。因为心境可以互发,你只要专一,专一在心上,行!在境上也行。问题就是你专不专,只要专,都行。你不想专修,想多修几样,那错了,那是迷惑颠倒。

 

演【先借西方假想之境,发我灵明妙心,以我灵明妙心,复发西方真境。】

 

这几句话好!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西方境界,只是看到经上所讲的,这个境界是相似的境界,是假境不是真境。但是这个假境很有用处,使我们的心专在这个境上,心真正专到一了,就变成一心,西方真境就现前,那就不是相似境界,真境见到了,经上讲的统统见到了。过去慧远大师一生见过三次,他告诉人,他所见到的境界跟《无量寿经》上讲的完全相同。现在这个社会造谣言的人很多,有人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,还提出报告,写出这个小册子。结果那个小册子,我一看跟经上讲的完全不一样,这就不能相信。现在这世间假东西太多,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,不要受骗。受骗的人还真不少,还有很多人发心拿很多钱去印,佛经他不相信,那个人写的东西他相信,这很可怜!佛的「四依法」忘得干干净净,四依法第一个教我们「依法不依人」,今天人是依人不依法,这就坏了。人是凡夫,迷惑颠倒,这怎么能依?法是佛所讲的经典,是从印度流传到中国,在中国翻译,确实有那个翻译的人,确实有翻译的处所,这有根据的,这个不是谣言。

 

演【以境发心,以心发境,重重互发互显,喻如磨镜,愈磨愈净,愈净愈磨也。】

 

心发境、境发心,的确是重重无尽。这几个字也就是华严世界,重重无尽的世界。「磨镜」,从前的铜镜,不磨它就不能照人,所以镜子要常常磨,愈磨愈亮。这是比喻心境互发。

 

钞【不知心境一如,亦复互发。先德谓有三昧直观三道,显本性佛。】

 

我们先看这一句,每一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思。

 

演【又互发者,即妙宗所谓据乎心性,观彼依正,依正可彰,托彼依正,观于心性,心性易发也。】

 

这是引用《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》里面一段话,来解释心境互发的理论与事实,为我们做证明。

 

演【直观三道显本性佛者,三道即众生惑业苦也。】

 

惑业苦,这是境。

 

演【本性乃三德秘藏,即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】

 

迷了,三德就变成惑业苦;觉悟了,惑业苦就变成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这是一不是二。到真正成佛了,六祖大师说得好,只转名言不转境。开悟了,成佛了,换个名词,你现在不是叫惑业苦吗?到你觉悟了,把它换成法身般若解脱,换个名词。境有没有换?没有换。譬如我们一个人在学校念书,拿到博士学位,这时给你加个博士头衔,人还是这个人,并没有起变化,只是在名字上加个头衔而已。你才晓得,诸佛菩萨的境界跟我们无二无别,可是受用不一样!我们真有苦恼、真受罪,他们是真快乐,真没有苦恼!同样的境界当中,那个心情不一样,苦乐的享受不相同,病根就是我们在这个境界里产生许许多多错误观念,许许多多的分别执着,没有苦,就自找苦吃,自找苦,自己迷惑颠倒,自己造业,自己受苦报,干这个。就像人做梦一样,天天晚上做恶梦,苦不堪言,谁给他苦受?自己给自己的,绝对没有说外面有个人给你苦受,没有,自作自受。

 

演【众生迷三德秘藏,为惑业苦三道。】

 

惑业苦就是六道轮回。「惑」是迷惑、邪知邪见;「业」是造作,造十恶业;「报」就是六道的果报。所以,轮回是惑业苦变现出来的。惑业苦是讲六道轮回的理论,六道轮回是个现象,因为你迷惑造业才受报,才有六道的果报。你真正觉悟,六道就没有了。《永嘉大师证道歌》说:觉后空空无大千。大千世界就是六道,无大千就是没有六道。没有六道轮回,那个时候就是法身般若解脱。

 

演【诸佛悟惑业苦三道,为三德秘藏。】

 

觉悟了就是三德,迷了就是三道。

 

演【故圆顿行人,不必离此三道,别观三德。】

 

这是讲圆顿根性的人,他们修行要不要离惑业苦?不必。

 

演【观苦道即法身。】

 

苦是什么?我们眼前所受的,就是这些形形色色,原来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。

 

演【幻化空身即法身故,观惑道即般若。】

 

觉悟了,迷惑就是般若;迷了,般若就是无明、妄想。

 

演【贪瞋痴即诸佛不动智故。】

 

心一动就有贪瞋痴,心不动就是般若。我们念佛法门求什么?求清净心。戒定慧三学就是日常生活,内不动心,外不着相,当下就是三德秘藏,就是戒定慧三学,这是生活,不是别的。

 

演【观业道即解脱,身口所作即法性之大用故。】

 

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是自利利他,无量的功德,这是自性的德用,德用就是解脱。可见得生佛就是那一念之间,这个念头能不能转得过来,这个念头就是迷悟,一念迷就是众生法界,一念觉就是佛菩萨的法界,就看你这个一念能不能一下转过来。转不过来,老实念佛;转过来,那就是禅宗里面讲的上上根人,一下子转过来。六祖转得快,听《金刚经》,听人家念了三分之一都不到,他就转过来。你要问,他为什么转得那么快?说老实话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虽然没有详细记载,但我们学佛的人能想象得到,他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,心地诚恳真实妄想少,没有贪心,贪瞋痴慢这种心都没有,所以他一接触就开悟。我们今天接触,为什么不开悟?妄念太多,贪瞋痴慢太重,这叫业障,把自己的悟门堵塞,把悟门障碍住,就不开悟,这就是中下根性。这样根性的,只有老实念佛,念佛消业障。渐修,慢慢的把这些烦恼习气用这一句佛号伏住,伏久了自然就断掉,断了之后,就跟禅宗悟入境界没有两样。这就是观境可以达到心性,用这个方法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3日12:06:3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425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