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(第27集)jingkong老和尚主讲

admin 妙法莲华经评论阅读模式

 

【各礼佛足。退坐一面。】

这是总前面所讲的四众八部,各个礼佛之后退坐在一边,退坐的意思就是等待佛说法。尤其是『退坐一面』,「一面」意思很深,不可思议,拿我们今天来讲怎麽都讲不通。一面不是一边,面是什麽?面对着佛,佛在当中坐的,坐在前面的面对着佛,两边的面也对着佛,后面的也面对着佛,这不可思议!这就是无论你坐在哪一方,你看佛,佛都面对着你,这叫一面。这都是属于佛法不思议的境界。也许有人读经读到这裡会起个疑问,佛在人间讲经,人道的听众怎麽少?你看看六道鬼神的听众、菩萨怎麽会那麽多,人道反而少?这是经典记载详略不同。菩萨、声闻、缘觉这些圣众有很多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诸天鬼神也不是我们看到的,记载得比较详细一点;人众当时在会的,大家都看到的,不必详细记载,实际上人众也并不少。

也有人问,天龙鬼神于佛菩萨说法的时候,我们常常见到、听到他们来参加,地狱道没听说有人来参加,无色界天好像也没有听说来参加的,色界天有,前面讲过,这无色界天没有。说到这个地方,古德就给我们讲所谓有「戒乘四句」,什麽叫戒?戒是着重在实行;什麽叫乘?乘是着重在学问,就是一个在解、一个在行。第一种人就是行与解都非常精进,行解并重,精进不懈,这是第一种人。前面所讲的诸菩萨是,他们迫切的需要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唯有行解并重精进不懈的才会有成就。着重在修行,疏忽了学问,这裡头有问题。有什麽问题?非常容易落到盲修瞎练裡面去,这是他肯干,理路不明,方法不懂。勤于研学不重修行的人,所谓说食数宝,邪知邪见,也是麻烦。何况说学问、修行两者都不重视,那当然更不能成就。所以这四句裡面,真正有成就的只有一句,就是「戒乘俱急」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说乘戒俱无的人,这是三途种子。无色界天没有身形,地狱众生太苦了,所以这两道在诸佛菩萨的法会裡面我们都看不到,原因就是在此地。

虽然这样说,你看看《地藏经》裡面有地狱道,《华严经》裡面也有地狱道,既有地狱道,当然也有无色界天,所以它是表法义趣的不相同。他来,或者是不来,统统都有很深的用意,都能给我们种种的启发。本经的通序就介绍到此地,下面这是别序,别序是发起序,通序是正信序。当然正信序是通于一切经的,发起序是专门讲这部经的发起。请看经文:

【尔时世尊。四众围遶。供养恭敬。尊重讚歎。】

在别序裡面,经文分为五段,第一段就是大众的集结,第二段是如来现瑞,第三段是菩萨疑念,就是起疑,第四段这是发问,第五段是答问,所以在发起序裡头一共有这麽五段。刚才念的这是第一段,就是大众的集结。这段文虽然不长,可是意思含得很深。前面两句是说明威仪,后面两句是说的供养。『世尊』是对佛十种德号的总称,为世出世间最尊、最贵,天上人间共尊敬仰。『四众』,在一般讲法都是出家二众、在家二众,我们称之为「四众」,出家二众说的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是优婆塞、优婆夷。这是一般的讲法,这个讲法意思比较上窄。但是在此地的意思是非常的广大,那是讲这四众裡头每一众裡面又有四众,这意思就宽广。这个四众是说哪些?第一个是讲发起众,发起大经因缘的。第二种叫当机众,就是讲经法会正适合他的程度,正契合他的机缘,他能够在言下大悟,这是当机众。第三种叫影响众,这是诸佛菩萨、法身大士到这个地方来示现,影响别人的,拿现在来讲就是他是来护持道场的。第四种叫结缘众,结缘众是怎麽说?这是人数最多,他自己学问、道德也不够,听这大经也不懂、也不能悟,可以说他欢喜,我到这裡来结个法缘,我虽然不懂,我多多薰习几遍,只要有机会他就来听,这结缘众。所以由结缘才能够到当机,证了果之后才能称为影响众。

这就讲出家的比丘裡面有这四众,比丘尼裡面也有这四众,男居士裡头有这四众,女居士裡头也有这四众,这意思就宽广得多!在四众当中,诸位要晓得,这个裡面功德最为殊胜的是发起众,如果这个法会没有人发起,大家都得不到利益,所以这个发起众这是功德第一,最为殊胜。佛弟子应当常常存发起佛法之心,有这个机缘我们就要发起,发起讲经、发起印经、发起法会,这是领头发起。因为大家纵然有善根,有的时候他迷得深,他这个念头兴不起来,没有这个机缘,你这一发起,给大家都有这个机缘,成就一切众生。在本经裡面这些四众我们能看得清楚,到后面诸位再细看,哪些人是属于哪一类的众。

「四众围绕」,围绕是一种礼节,也是景仰的意思,就是念念不忘,我们俗话常讲的留连忘返,这是表示心地的诚敬。佛初出世的时候哪个人晓得?没有人知道佛,没有人知道那谁跟他学?所以释迦牟尼佛初出现的时候,淨居天人就化成人的样子到人间来,那是变化人。淨居天是什麽样的身分?就是经裡面常讲五不还天,在四禅天裡面五不还天。要以小乘来说就是三果的圣人。他们有悲心护持佛法,到人间来示现人的身分亲近释迦牟尼佛,给我们一切众生做个榜样,他来亲近。到佛的面前就是右绕,绕佛之后再礼拜,拜完之后再坐下来恭恭敬敬的听法。他们做这个样子,以后别人看到都照这个样子模彷,就把这个好像变成一个仪规,这个仪规是从这来的。对佛如此,后来对老师也是如此,你看我们在《坛经》裡面,永嘉禅师他见到六祖就是围绕三周,绕佛,这个礼节是这麽来的。所以这两句是说的威仪、仪式,这是表敬。

下面这说『供养』,「供养」诸位要记住,并不仅限于财物的供养,最重要的是要三业都供养,这就是讲的身口意三业的供养。如果对于佛、菩萨、善知识没有供养,诸位要晓得,他就不能在我们这个地区生活。譬如从前出家人托钵,我们这个地方的人都不供养他,他在这裡托不到饮食没饭吃,他只好到别的地方去。这些人是教化师,他在哪一方哪一方的人有福,哪一方的人得他的教化。所以对于这样的善人,智慧之人、道德之人,我们都应当供养。供养,佛经裡面说得很清楚,四事供养,不让他有缺乏。四事裡面第一个是饮食,他所需要的不让他有缺乏;第二个是衣服,这衣食是最重要的;第三个是卧具;第四个是医药,他有病了要供养他的医药,所谓是四事供养。也就是说,在生活起居上我们要发心照顾,使他在生活上没有忧虑,纵然是清苦,能过得去,这样才能够安心的办道、安心的教化。真正修道人实际上他也只需要这些,其馀的则一无所求,衣穿得暖就行了,食吃得饱就行了,不可以积蓄,积蓄怎麽样?就要操心,心就有牵挂,心有牵挂道业就受了障碍。

在从前生计比较艰难,物资缺乏。诸位晓得,从前这个衣服是人工织的,一件衣料一个人要织好多天才能够织一匹布。所以饮食得来容易,衣服得来不容易。出家人的衣服怎麽样?人家布施,说是拿一匹布来布施,在过去那确实不容易。所以以前布施什麽?家裡的旧衣服、破布,一小块、一小块的布施这一块。出家人的衣服,你看拼拼凑凑的叫福田衣,这家给一块、那家给一块,回来之后剪一样大再缝起来,才成一件衣,所以衣不容易。不像现在,现在是用机器织布,一匹布,一、二分钟就一大匹出来,比从前容易得多。现在是衣食住行比过去统统方便,所以真正要是办道的人,在资生之缘上来讲,比从前人方便多了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3日20:43:1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25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