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72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演【虽云预流非预流,罗汉非罗汉,又不坏僧相。善来比丘,须发自落,即成沙门,名为僧宝。事不碍理,理不碍事,事理无碍,乃终教之三宝也。】

这是大乘到最后的阶段,明心见性。不像前面大乘始教,开始是偏在一边,到最后圆融中道,所以三宝解释就不一样,理事无碍。无论从事、从理上,理上既然具足觉正净,事是理变现的,事相就是理体,事相上一一法中无有一法不具足觉正净,法法具足。六祖所说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自性既然具足,在有情众生称为「佛性」,在无情的众生称为「法性」,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,不是二性。佛性具足觉正净三宝,法性哪有不具足的道理?这样理跟事才能圆融,理与事才会无碍。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,时时刻刻从这个地方去体会,烦恼妄想一定会减少,清净心、觉心必然会增长。觉心增长,就是我们常讲的开悟,常常会有悟处,在生活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,离苦得乐。所有一切苦都是迷惑而生,苦不是真的,乐是真的。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,苦乐之乐是由苦而显的乐,那不是真正的乐,还是迷。悟了之后有真乐!第四段是顿教的三宝:

钞【四者绝相理实门。】

演【一念不生,即名佛宝。】

这完全从真性理体上说。一念不生,怎么叫佛宝?因为一念不生就是正觉现前。诸位要晓得,念是迷,一念不生是纯觉、不迷。我们今天最难的就是妄念止不住,纵然妄念没有,其实还是有个妄念,什么妄念?「一切妄念没有了」那个妄念,那个妄念是无明,所以还是不觉。觉心不动!这个要训练,在佛门里训练的功夫最常说的是禅定。禅定不是心里什么都没有,不是的,禅定是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动。禅定不是闭着眼睛参,是睁着眼睛参的,竖着耳朵参的,六根见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。禅,翻成中文叫静虑,虑是明了的意思,看得清楚、听得清楚,六根接触六尘样样清楚;可是如如不动,他在境界里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是定,合起来叫禅定。《金刚经》说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」,不取于相是禅,如如不动是定,一念不生是这个境界。真正到一念不生,不但眼前一切法你统统明了,尽虚空遍法界,十方三世,没有一样不清楚。为什么?六根没有障碍,眼能见到尽虚空遍法界,无所不见,还能见过去、见未来,统统都见,时空都打破。今天时空是个很大的障碍,我们看不到过去,看不到未来。时空都打破,完全没障碍,耳根听的能力,真如本性有多大,它的能力就多大。这能力不是修得的,本来就是的。我们的自性,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。

《楞严经》说:虚空在我们真心里面,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。把太空比作我们真如本性,把云彩比喻现在的虚空。我们讲的宇宙万有像一片云彩一样,原来宇宙是包在我们心里面,可见心量有多大!见闻觉知是心性的作用,这个作用本来就是这么大。由此可知,我们今天这能力丧失,是迷惑颠倒,佛在《华严》上说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」。由此可知,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是什么?断妄想、去执着而已。离开一切妄想执着,你就叫如如佛,如如佛是你本来就是佛。你今天所以不是佛,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。同样道理,我们今天样样都有障碍,障碍从哪来的?妄想、执着。离开一切妄想执着,哪有障碍?岂不是《华严》讲的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!《华严经》上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,总而言之叫「历事鍊心」,事是什么?生活,五十三参讲的日常生活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鍊,鍊不着相、鍊不动心。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《华严经》上五十三参就鍊这个东西。在一切境界里面,我们讲席当中常讲「修什么?」修清净心、修平等心、修慈悲心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之处,在极不平等里面学平等,极不清净里面修清净,然后修慈悲心。慈悲心从哪里生?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慈悲,叫大慈大悲,跟佛菩萨的心没有两样。这是我们在《大经》上看到人家修行着眼之处,值得我们记取、值得我们效法。所以一念不生是正觉现前。

演【五法三自性皆空,八识二无我俱遣。所谓无有涅槃佛,无有佛涅槃,若有若无,二悉皆离,乃顿教之三宝也。】

这几句话就是一念不生的注解。什么叫一念不生?不但这个世间一切妄想没有,佛法也没有了,有佛法还是有一念!这才晓得,佛所讲的一切法,「五法三自性,八识二无我」就是讲的整个佛法,佛法是不是真有?不是真有,佛法原来是假有,是因为众生迷了才建立。众生哪一天觉悟了,觉悟就没有佛法。觉悟还要执着有佛法,又迷了。所以法也不能执着,《金刚经》说得好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,法就是佛法,佛法也不能执着。

现在有些人学起来很困难,为什么?他执着的习气太重。世间法不好,叫他不要执着世间法,世间法舍了,他又执着佛法。世间法不贪了,去贪爱佛法,你们想想,那个贪心还是一样增长,不过就换个题目而已。换个题目能不能解决问题?不能解决问题,贪心堕饿鬼道,贪爱佛法还是堕饿鬼道。因为贪心堕饿鬼,并不是讲你贪什么!饿鬼道里有大福德鬼,是贪佛法而得的。鬼里头有福报大的,也有福报小的,就看他贪什么?他贪一切恶法,得的是鬼道里的恶报;贪佛法,鬼道里得善报。虽得善报,他总离不开鬼身,他还是鬼,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。佛法不可以贪爱,佛法我们要用它,因为我们现在在迷位,还没有开悟,知道这是帮助我们度过苦海达到彼岸的工具而已。工具需要用,不能执着、不能贪恋,这一点很要紧。末后这段是讲圆教:

钞【五者融通不碍门。】

这是真正得大自在,真实得大自在。

演【以前四种,前浅后深,前不摄后,后不摄前。】

前面四种,第一种浅,第二种比较深,第三种就更深,所以「前不摄后,后不摄前」,意思有浅深差别,个个都不圆融,互不相摄。圆教就不一样,圆教浅深次第能融合在一起,为什么?因为前面这些人都还有执着。第一种人执着在事相上,第二种人执着在理上,第三种人执着有事有理,事理他不能够圆融,不能运用得非常自在。顿教是顿悟,也是偏执在空上,偏执在理性上,事上还是不能够圆融,不能够无碍。到圆教这才自在无碍。

演【今则举前兼后,举后兼前。】

这个义趣就融通,《华严》教义就是这样。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,在大乘法叫「见道位」,才见真如本性,他就有能力现佛的身相去度那些大菩萨。《楞严经》上观世音菩萨,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,经文说「应以佛身而说法者,就现佛身而度脱之」,这要是不圆,怎么行?现佛身可以度等觉菩萨,初住菩萨怎么能度等觉菩萨?位次差很远,他是证得前位马上就兼后面阶位。证得等觉,等觉还修初住菩萨所修的法门,前后圆融,自在无碍。「举前兼后」,举初住兼后面等觉,「举后兼前」,举等觉菩萨兼圆教初住。不像前面,那个位次就是那个位次,他不能够兼前兼后。《华严》说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无碍」,所以「一证一切证,一切证一证」,位位都是如此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7日16:44:1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24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