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03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(第一0三集)  1984/12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1-003-0103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一九四页:

 

钞【略彰者,言不尽意,故云略也。】

 

这是上次讲的一个小段落,解释文字般若。

 

钞【六种成就,分合二科者。】

 

有一些经本里面,『六种成就』分作六科,分得详细。莲池大师在此地分得简单,把前面五种成就合成一科,把众成就单列一科,就分成二科。这种开合,开就是展开,合就是归纳,在佛经里面这样的例子非常多。

 

钞【例如五蕴六根,或合色开心,或合心开色,随其所宜,无定法也。】

 

这是举例,佛在经典里面,以及古德注解,这种例子非常多,诸位将来都能看得到。『五蕴』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五种法。合起来,譬如『合色开心』,这个色就只说一个,他把一切色法归纳一个,把心法展开说四个,受、想、行、识都是心法,这就是合色开心。『六根』,就是『合心开色』,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都是色,只有意根是心;心法说一个,色法说五个。「合」是归纳,「开」是展开,所以说法是没有一定的。但是,说的时候有一个原则。为什么佛有的时候说五蕴?有的时候说六根?那个对象不一样。如果对方对色法迷得很深,对心法迷得比较浅,迷得深的就细说,迷得浅的就略说。有的时候心法说得多,像五蕴是对于迷心迷得重的人而说。说六根,这是迷色迷得重一点,就是色相上迷得重,对他说的。如果色心统统迷得重,佛就讲「十二处」,或者讲「十八界」。十八界里面,色法就讲得很多,讲十一种,六尘是六个色法,六根除了意根是心法之外,其余五个是色法,六加五就十一个,色法讲十一个,六识是心法,再加上个意根,所以心法讲七个,这就十八界。对于色心都迷得深的人,佛就这样的说法。由此可知,佛是无有定法可说,只看对方的需要,都是为众生而说的,佛自己实在讲是无法可说。这是佛说法、古德注经的一个原则。

 

钞【佛示者。】

 

这是解释『佛示阿难故』这一句,就是六种成就,序分的嘱咐。

 

钞【智论云:佛涅槃时,示阿难言,一切经初,皆云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某国某地。盖是尊佛遗敕故。】

 

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,阿难还像一般凡夫一样,心里非常难过,阿[少/兔]楼驮叫他向佛请教,请教四桩事情。当中就有『一切经初』应该要怎样安立?佛就教他一切经的前面都要加「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什么地方,与哪些人在一起」,加这几句。因此通序就是『尊佛遗敕』,遵照佛的遗教来做的。

 

钞【断疑者,阿难结集时,众起三疑:一、疑佛重起,二、疑阿难成佛,三、疑他方佛来。今曰如是我闻,三疑顿释。息诤者,曰我闻,则非臆见自作故。】

 

不是阿难自己的意思,完全是佛所说的,大家就没有争执了。

 

钞【拣邪者,曰如是,则异外道阿忧故。】

 

印度外道的经典前面有这个符号,就是『阿忧』,阿是无,忧是有,换句话说,或有或无,这是一个模稜两可的句子。佛经跟他们这个不一样,开端不相同。

 

钞【如佛地论云:如是之法,我昔曾闻,意避增减异分过失,亦息诤义也。】

 

这个例子举得很好,阿难结集佛的遗教,完全是把佛当年所说的重复说一遍,不增不减,与佛当年所讲的一样。当时与会的,就是同时参加结集的有五百阿罗汉,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意见,这才能够记录下来,决不是像我们现代,会议只要多数通过就可以了。结集经的时候不是如此,有一个人反对,这句话就不能记下去,就是参加的五百阿罗汉大家听了都点头:没错,佛是这么说的,我听说过。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来,「阿难,你这一句我没有听佛说过」,这就不能记录下来。由此可知,当年结集经典态度非常谨严,这是因为要取信于后代,后代人对这经典才尊重才相信。这个也是息诤论的意思,所以这经典流通,大家都没有异议。底下就分开来研究,一句一句来探讨。

 

疏【如是者,信成就也。】

 

六种成就,它是属于信成就。

 

疏【如智论中说。】

 

《钞》引用《大智度论》,《大智度论》有一百卷,是龙树菩萨著作的。这部论是解释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我们通常称它作《大般若经》,一共有三十卷。龙树菩萨作的注解有多少?梵文本是一千卷,一千卷注解,解释三十卷的经文,解释得非常详细。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大概是三卷半到四卷的样子,就解释这四个字。我最初读经的时候看《大智度论》,才真正觉得佛经这义味无有穷尽,四个字居然解释将近四卷经文。

 

这个《论》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翻译的。因为中国人喜欢简单,如果一千卷翻译出来,恐怕没人看,一看那么多,就不要看了。因此他把它浓缩,翻成一百卷,换句话说,是十分之一。怎么翻法?前面第一分是完全照原来的论翻过来,一共翻了三十四卷,初分。后面每一分都翻大意,提要,就不是完全的。所以你要看龙树菩萨原来的注解,就是前面三十四卷,那是初分的注解。由此可知,佛经的注疏要详细的注解,义趣说不尽的。这是引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几句话来说,最重要的几句话就是信成就。

 

疏【又二字复为二义,有多种解。若以宗拣定,约当宗,则一心不乱曰如,唯此无非曰是。】

 

『以宗拣定』,宗就是本宗。因为一句经文意思很多,我们修学哪一宗,有哪一个宗派的讲法,这样我们对于许多种注解的取舍就有一个标准。同样「如是我闻」,禅宗有禅宗的讲法,禅宗跟净土宗讲法完全不相同,可以说是背道而驰。因此不明了的,看到这个注解,两个人讲法完全不相同,互相牴触、互相矛盾,其实不然,各宗有各宗修行的方法,所以它讲的意思不相同。

 

『当宗』就是我们净土宗,念佛的。本宗讲法,这两句话是简简单单明明白白,把「如是」两个字说得清清楚楚的。『一心不乱』,这是『如』;『唯此无非』,这个决定不错,这就是『是』。取我们经文里头的意思。实在讲,一部《阿弥陀经》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。我们学佛要想在一生当中有决定性的成就,你遵守这两句就行了,这两句要把它学到真正能跟自己的思想、行为、生活打成一片才行。如果说我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,我不念就乱了,这个不行,这个没有用处;处事待人接物统统要一心不乱、心不颠倒,这样子,你念佛才算是功夫成就了。

 

我们看到许多人往生的时候,预知时至,没有病苦,说走就走了,他有什么本事?其实说穿了,就是把「如」这个字运用在生活当中,他就成功了。所以修净土是修心净,心净则土净。一心不乱,心就清净了,心不清净决定做不到一心不乱。用什么方法修到一心不乱?就用念佛的方法。所以这一宗这个方法非常的简单,人人都能做得到。到一心不乱,什么事情都明了,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不知道的。实在讲,人人都能做得到,问题就是你想不想做,你肯不肯去做,你要想做肯做,没有一个人做不到的。

 

「唯此无非曰是」,我套这个例子说,「唯此是真曰是」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,其他统统是假的。这个世界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这个要觉悟!知道是虚妄的,这就是看破了,能看得破,你才能放得下,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,你不会太分别,也不会太执着了。你必定会抱一个态度,得过且过!这个事情没有一样是真的,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!唯有念佛是真的,唯有心地清净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整个佛法这么多宗派来说,唯有这个宗派是最容易成就的,最有把握成就的,古人讲「万修万人去」,这个一点都不假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4日10:42:5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82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