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发大誓愿第六(第五十六集)澳洲淨宗学院

admin 发大誓愿第六评论1阅读模式

 

「清淨者,所住之三昧,无染无着」,因为他没有执着,见思烦恼断了,得清淨心,所住之三昧无染无着,「故曰清淨三昧」,这他得到的。「如《会疏》曰:寂静三摩地,无缚无着,故名清淨。」缚是烦恼的代名词,好像绳索把你綑绑起来,你不自由了。所以断烦恼也叫解缚、解脱,你把烦恼解除了,脱离苦难得大自在。着是着相,跟缚的意思是相通的,这个地方统统都是烦恼的代名词。「又解脱者」,念「谢」是动词,念「解」是名词,也就是说把烦恼解除了,脱离六道轮迴,脱离三界,这叫解脱。「所住三昧,离一切繫缚而自在,名曰解脱三昧。如《会疏》曰:止观无碍,故名解脱。」解脱这个名词境界差别很大,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。《华严经》上将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,从初信位到等觉。初信烦恼解开了,脱离初信位,他就到二信;二信的烦恼再解开,他脱离二信就到三信,这叫解脱。他要没有办法解开,他就没有办法脱离,就不能提升。所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,每个阶级都很不容易解开,头一关是最难,头一关我们现在都没有办法解开。头一关就是小乘的初果须陀洹,《华严经》上初信位的菩萨,要解什麽?见思烦恼裡头,要把见烦恼解开,就是见惑。

  

三界总有八十八品,佛在教学裡面把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,我们好记。五大类,第一个是「身见」,我们有没有把它解除?不再执着身是我了,身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,现在先给你讲这个。往上面,再往上去到相当地位的时候告诉你,我所有也没有,我与我所俱不可得。那是什麽?那是开悟的菩萨了,差不多十信心满,就告诉你我所有的也是假的,也不存在,头一个破身见。第二个破边见,「边见」就对立,相对的,我跟人就相对,跟事也相对,跟天地万物也相对,就是你我他,这相对。所有一切冲突、业障、习气,全都从相对裡面生出来的,如果相对的解开了,烦恼习气一大半就去掉了。下面第三、第四中国人叫成见,某人成见太深,这是什麽?自以为是,就妄想、执着,全是错误的。因为有成见,你不能随喜功德,你不能恆顺众生;如果成见没有了,你就能修随喜,你就能恆顺众生。所以这些东西,我们坚固执着这一关突不破,突不破我们今天是什麽地位?佛教小学是十信位,我们在佛教小学的门口没进去。见惑放下,解开了,你才脱离凡夫的地位,进入圣人,初信位的菩萨是圣人,不是凡夫了。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他决定不堕恶道,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迴,你看解脱了,他就能脱离了。到第七信菩萨就脱离六道,他就生到四圣法界方便有馀土。我们就晓得,解脱这个名词,也是从初发心到妙觉果位天天都用它,解脱就是放下,解就是放下,解开,脱就是脱离,提升了,向上提升了。不断向上提升,到究竟果位第五十二个次位,这究竟位。

  

《会疏》裡面说一句,「止观无碍,故名解脱」。止是放下,观是看破,止观没障碍,不但没有障碍,就像前面讲的水火既济,它相辅相成,止帮助观,观又帮助止,互相帮助,这解脱。「又曰:念佛三昧,能除一切烦恼,能解脱生死,故须名清淨解脱三昧。」一切三昧当中,三昧也是梵语,印度话,也可以翻,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。三翻作正,昧翻作受,三昧是什麽?是正常的享受,也翻作正定。换句话说,正常的享受是定,是清淨心。喜怒哀乐都不正常,为什麽?心动了。诸佛如来,像阿罗汉就得正受,他在一切境界裡不动心了,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,这叫正受,梵语称之为三昧。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,我们今天念佛烦恼除不掉,为什麽?功夫不够,这句佛号没念熟,功效没有把它念出来。怎样是功效念出来的样子?烦恼念掉了,就是念佛三昧的样子。譬如顺境、善缘,人生欢喜心,欢喜也是情绪,也是你动了妄念,你被境界转了,一句阿弥陀佛把这种欢喜心压住,恢复正常。遇到逆境、遇到恶缘,瞋恚心生起来,怨恨心生起来,这都是不正常。儒家用礼来节制,情绪可以发作,不要太过分,这裡头有分寸的,别超过,儒不出六道轮迴用这个可以。佛要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这东西不行,一定要把它除得乾乾淨淨。所以这一句佛号功德大!外面境界接触了,裡面七情五欲起来,立刻用这句佛号压下去,这就功夫。这是把你的精神专注在佛号上,你就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,这叫功夫,这叫真念佛。

  

念到什麽程度?念到外面境界接触也不干扰,不念佛也不干扰,心也是平静的。这是什麽?这就叫念佛三昧你得到了。不念佛也是这样的,念佛也是这样的,统统不受外境干扰,要练习。《论语》第一句话「学而时习之」,习就是要在生活上练习,要练这个功夫。我们虽然学不知道习,也就说在日常生活上,这句佛号没用上,还是让我们情绪不断的发作,每天依旧生活在七情五欲的世间,这是什麽世间?这是轮迴的世间。每天七情五欲往外面透,这个心叫轮迴心,轮迴心所造一切业,都是轮迴业,念佛也是轮迴业,念佛是轮迴裡面的善业,来生得福报,不能断烦恼,不能解脱,这不能不知道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,所以修行,我们实在讲只有在学佛,没有修行。修是修正、修理,行是行为,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,言语是口业的行为,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。我们天天学佛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跟我们所学的没有对上,两回事情,它不是一回事情,这就是什麽?学而不习,学而不修。《论语》上讲的习,跟我们佛门讲修是一个意思,我们天天在学没有修,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没把它修正过来,这时候功夫不得力,谈不上功夫,没有功夫,没有用功哪来的功夫?

  

学了真干那就叫功夫,譬如你真干了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起心动念真的用这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,才压住怎麽样?它又起来,好像总是压不住,这是你在做了。不是压不住,你的功夫还不得力,烦恼习气的力量比你念佛的力量大,你压不过它。你要努力认真去干,天天干,时时刻刻提起来马上就干。三年五载大概在念佛一个小时当中,还有三、五个妄念,功夫慢慢得力了。念上个五年、六年,进念佛堂念一支香一个半钟点,一个妄念没有,那叫功夫得力,还不叫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是什麽?不念佛的时候,日常生活当中外面所有境界,你看到都不动心,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三昧,三昧成就往生就成就。得念佛三昧的人随时走,阿弥陀佛随时来接引你,你念头只一想佛来接引我,佛就来了。不要怕,十万亿佛国土的距离,我们这念头才起,佛已经知道了。佛为什麽来接你?因为你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,一无所念,他就来了。我们今天求佛,求佛来接引,佛为什麽不来?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牵挂,很多没放下的。佛要是真来了,我们还不想去,那佛也不好意思,所以佛不来,你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,他就真来;你是假的,他不来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所以念佛三昧真的能除一切烦恼。

  

这句话你如果真能记得,在日常生活当中喜怒哀乐,或者讲情绪发作的时候,这一句佛号能把它伏住。密宗裡三密相应,效果就更大,我们虽然是专修念佛法门,但是也可以用它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,就是念佛加上观想。观想什麽?《金刚经》上两句话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境界现前,你立刻提起这两句,你就恢复正常,就不再情绪化。记住,时时刻刻要提醒,在在处处要提醒,不能提醒你就迷了,你就跟着境界转。跟着境界转,就叫用轮迴心造轮迴业,你怎麽能出得了轮迴?要想出轮迴,我们只造西方世界的淨业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是淨业。这个世界六根对着六尘是染业,让我们的六根统统对着阿弥陀佛,才能够远离这些染污,不再着相,万缘放下了,我们才真正去得了。真干的人,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,他能做到,我们也能做到,三年五载就成就了。成就之后你还没有往生,佛还没来接引你,你自己心裡想去,他还没有来接引你,那肯定佛给你任务。佛的光明、智慧、愿力加持你,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很多跟你有缘的人,你去接引他们、去帮助他们,多带一些人往生到极乐世界,就是这麽个任务。绝对不是叫你在这个世界有什麽享受,没有这个意思。五欲六尘稍稍有一点贪恋,你就堕落了,你就去不了,这不能不知道的。纵然三昧成就住在这个世间,那就是菩萨再来,恆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在随喜裡头学妙用,「随缘妙用,威仪有则」,给一切初学人做好榜样,给社会大众种善根,这个住世就有意义了。所以念佛,能除烦恼,能解脱生死。

  

「又普等者,普者普遍,等者平等。《悲华经》谓之遍至三昧」,这平等叫遍至三昧。「《芬陀利经》谓之普至三昧。《宋译》谓之普遍三摩地。《唐译》谓之平等三摩地门」。这是本经不同的版本,以及大乘经论裡面对于普等两个字的解释,多看看,它的意思我们就明瞭,普遍平等,这是讲用心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「清淨」,接着就是「平等」,最后是「觉」,这个觉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「《会疏》释曰:若依诸师,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」,也是三昧的一个名称。「憬兴云:普者,即普遍义。等者,即齐等义。所见普广,佛佛皆见,故所住定,名为普等」。这是佛知佛见,为什麽?如果就真谛来讲这是如来境界。普是无所不见、无所不明,等是平等,只有明心见性才真正见到法法平等。大乘经裡面告诉我们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实在是法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什麽人见到?明心见性,也就是说《华严》圆教初住菩萨才有普等三昧。普等三昧,我们就知道了,剋实而论是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裡面法身菩萨才有。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萨还没有,十法界六道就不说了,四圣法界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都没有,他们有清淨三昧,他没有普等三昧,要见性才有普等。

  

「玄一云:由此三昧力,普见诸佛世尊,故言为普。平等现无所不见,故言普等。」也是刚才所说的意思,实际上就是《还源观》上说的,三种周遍裡面的第二种。也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说,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《还源观》第二句说「出生无尽」,但是它是平等的,确实没有高下。所谓高下是六道凡夫一种错觉,错觉怎麽产生的?是从分别执着产生的。离开分别执着不就平等了吗?所以一切法本来是平等的;那个不平等是我们自己的成见,不是别的。法法皆如,法法皆是,如什麽?如其性。是什麽?是性,性相一如,体用不二。「若约选择本愿正意」,这是这麽多种的讲法,在弥陀四十八愿裡面是什麽意思?「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」,这是四十八愿裡的意思,是念佛三昧的德号。「普谓普遍,凡圣通入之义」,六道凡夫,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是圣人,小圣,法身大士是大圣,大圣、小圣、凡夫统统都从念佛法门悟入,这是普的意思。「等谓平等,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义」。你有没有听明白了?你要是真听明白了,你就念一尊阿弥陀佛,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全念到了。《华严经》上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这个一就是阿弥陀佛吗?不一定,任何一尊佛,一佛就是一切佛,一切佛就是一佛,平等义!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20:11:2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4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