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3集)

 

演【袾宏,是法讳。】

 

这个名字是大师他老人家的法名。『袾』有两个读音,也念ㄕㄨ,殊胜的「殊」。原来大师这个名字就是用殊胜这个「殊」,因为专制时代怕人家给你戴上一顶毁谤的帽子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明朝的皇帝姓朱,你用殊胜的「殊」,人家到皇帝那里告发:这个人心术不正,瞧不起皇帝,「歹朱」。这个麻烦大,必定又要兴文字狱。所以他老人家把它改成「衣」字边。

 

演【号莲池,仁和人。】

 

「仁和」,这个地方也在现在的杭州。在汉朝时候这个地方叫钱塘,到五代时候吴越王将这个地方改名叫钱江县,与钱塘合并称作杭州。宋朝时候这个地方改名「仁和」,现在称为杭县,民国建立后是浙江省会所在处,我们通称为杭州,就是杭州的一个区,这是地名古今沿革不同。下面是说他出家一段事迹。

 

演【从性天和尚祝发。】

 

祝发就是剃度,他的剃度师是性天和尚。

 

演【遍参知识。】

 

剃度之后,剃度师是接引你入佛门,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在佛门里面最重要的老师是得法的老师,得法在禅宗就是开悟,你在哪一个法师会下开悟,这个老师对你非常重要,为什么?法身慧命是从他这里得来,称之为法子,法子比徒弟重要得多,直接是得法的。在净土宗它这个水平没那么高,净土宗只要真正建立信愿行,这就得法,而不是得理一心不乱,不是的。因为净土真正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决定往生,这一往生是一生当中决定成佛,这是非常的殊胜,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成就,这就是一切法门所不能及的地方,所不能比的。

 

「遍参知识」就是去求学,到处去参访。参访要晓得,遇到一个真正的老师就要留下来,不能够离开,这个地方真正能够成就人,怎么可以离开?如果这个地方很苦,饭都没得吃,你是为了吃饭而来,还是为了修道而来,他这里有道没饭吃,这个时候怎么办?这个时候饿死也得要学道,要有这样的决心,决定不能离开。为什么?法身慧命要紧,身命不要紧。法身慧命要紧,古人重视这一点,所以遇到真正有道的所在,他是决定不舍弃的。不像我们现在,我们现在看哪个地方过得舒服自在,就去了。那个地方太苦,不能去,太苦了。不管它有道没道,先打听一下环境怎么样、生活怎么样、待遇怎么样,他谈这个而来,这就很难有成就。

 

演【于笑巖处有所契入。】

 

「笑巖」就是遍融禅师。这位禅师怎么教他的?这个禅师在当时很有名气,是一位高僧。他那时候作学生,出家没多久,到他那里去参访他,三步一拜,非常的虔诚,拜到老和尚座下。老和尚给他说什么法,使他开悟?传记上记载得很清楚,老和尚说的法是老生常谈,没一句话稀奇。老和尚告诉他:「你年轻人不错,记住!这一生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。」他就在这一句话上悟入。当时在座听老和尚讲,听了之后都笑笑,有这么虔诚的人来,老和尚一定给他说妙法,哪里晓得是老生常谈。那么多人同时听,都得不到受用,只有他得受用,这就是古人所说: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;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」那些人同样在听,为什么得不到受用?没有诚敬心、没有恭敬心,虽然听了,不得受用。莲池大师说:「这个老和尚是真正善知识,他跟我讲的话非常平实,我一生一定要把它做到。他不欺骗人,不谈玄说妙故意抬高自己身分,他老老实实的。」这把我们末世学人弊病一句话道破,点醒我们。他一生得力,得力在老和尚这句话。能舍名闻利养,就能办到。有一丝毫名闻利养,名闻利养好像毒药,我这一壶醍醐里头掺一点毒药,全部都变成毒药,醍醐里头掺不得一丝毫的毒药。有所契入,他在这里悟入。

 

演【遂结茅深谷主张净土。】

 

就是在云栖坞,古时候的云栖寺,在废墟那个地方搭个茅蓬在那里面进修。他是专修念佛法门,传记里面看到,他没有做过佛事,什么都不会,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。有一年地方上闹旱灾,很久不下雨,有些人说他的道德高,是真正有道的高僧,请他出来求雨。他什么仪规都不懂,好吧!求雨,你们大家就跟我一起,他在前面拿着引磬,在田埂上就念阿弥陀佛。说也奇怪,他走到哪个地方,雨就下到哪里,真有感应。什么仪规也没有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念到哪里雨就下到哪里,感应道交,不可思议!

 

演【僧腊五旬。】

 

僧腊是指出家的年数,他出家五十年。

 

演【世寿八十。】

 

诸位一看就晓得,他三十岁出家,八十岁圆寂。

 

演【化缘既毕,念佛而逝。】

 

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,在历代祖师里面他的成就非常的殊胜,最难得的是这部《疏钞》,可以说是把《弥陀经》博大精深的教义完全给我们解释出来,使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净土法门不可思议。

 

演【述者,传述也。】

 

「述」这个字,也是非常的谦虚。实际上这是他的著作,他不说他「着」,他说「述」,述而不作,叙述古圣先贤所说,我只把它说出来而已,不是自己作,这是谦虚的话。

 

演【乐记云,知礼乐之情能作。】

 

『知』,真正通达明了,可以制礼作乐。『礼乐』是规范心行的教学。「礼」是约束我们身体,一举一动、一言一笑要合礼,礼是行为的标准。「乐」是调心,调养性情,喜怒哀乐得其中,不要过分。孔老夫子教学,他用礼乐做为教学的手段。佛门里面也不例外,对礼乐非常重视。戒就是礼,梵呗就是乐。如果礼乐都失掉,教育的功效就达不到,教学的工具没有了。经文是讲理论、方法,必须用手段把这些理论、方法来实行,实行的方法就是礼乐,在佛门就是戒律跟梵呗,所以这两样东西很重要。作不容易,述也不简单。

 

演【识礼乐之文能述。】

 

『识』是认识,对古人的作品你能看得懂,真正能体会他的意思,你可以传道,你可以传述。

 

演【作者谓之圣,述者谓之贤。】

 

圣贤人。

 

演【此经虽有古疏数家行世。】

 

《弥陀经》在古时候有人作注解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0日19:32:4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27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