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第三讲:《曲礼》第一句就是「毋不敬」,对一切人恭敬,不能傲慢

admin 礼义廉耻评论1阅读模式

 

「礼之体,敬为主」,恭敬太重要了,内心常保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,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合乎礼。「礼之用,和为贵。」「礼」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,又能达到和谐,那是最可贵的。但是,「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」为了调和,为了和睦,而不以礼来约束,还是行不长久。比方我们顾及人情,把团体的规矩破坏了,这样可以吗?比方我们是做领导的,服务他人都要团体来配合,我们常常卖人情,「没问题,没问题!」底下的人办事难度就很高了,就把他们给累坏了。领导者也要尊重、体恤底下的人,不能当领导了就不恭敬人。或者你常常同意人家走后门,也没有规矩。其实,不以礼来做事,谁都没有得到利益,看起来眼前给了他点方便,他真的得利了吗?你不守规矩、不守礼,他以后就觉得这麽做没问题,尽走后门,其实是害了他。人情上不能不守规矩、不守礼,但也不能守规矩到不体恤人心,你说「规矩就是这样,没得说」,人家刚讲两句,马上就被我们骂回去了,看起来很有原则,但是柔软度不够,常常就会得罪人。假如我们常得罪人,可能也会造成别人对我们的团体,甚至对我们的领导有看法,这一点我们要敏感。所以虽然有原则,但是要体恤人情,要有耐性去给人家说清楚,「这样其实不一定对你有好处,反而遵守规矩比较好。不过在我的职责范围之内,我还能帮你些什麽?」你没有破坏规矩,但对方觉得你这个人很有人情味,尽力为他想了,这样就比较圆融。所以处事做到仁至义尽,又不破坏规矩,这很重要。

 

「上则优赐有加,下则鞠躬尽瘁,礼行于君臣矣。」「优赐」就是赏赐、关怀,「有加」是细心体恤,看到下属的付出,肯定嘉奖,恩赐有加。这样的领导者,没把下属的付出当作应该的,都是很珍惜、很感恩他们,关心他们的身心,关心他们的家庭。「下则鞠躬尽瘁」,下属恭敬谨慎,尽心尽忠,回报这个知遇之恩。这点做得最好的是诸葛孔明先生。要做到这一点,其实还是要真心、忠心、不变心,时时想着不可以让国家、团体、领导蒙羞。《孝经•事君章》那一段特别精闢,「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。」在朝廷当中尽职尽责,尽心尽力提醒君上;回到家裡还在想,君上还有哪些不足,怎麽善巧方便再提醒、协助他,退思补过。「将顺其」,领导者好的理念尽心尽力成就;「匡救其恶」,要劝告、调整他不妥当的地方。整段话强调一点,不变心,都是什麽心?一心一意只想着如何成就君上,没有其他念头,这是义,道义之交。

 

其实我们对每一个人,对每一个亲戚朋友,都应该是这个态度。不能今天亲人做了哪件事,我不高兴,好,那我不理他。有这个态度,那都是变心的人,不是真心,不是真爱,都是意气用事,都是谈条件。他对我怎样,我才会对他怎样,他都不对我好,我也懒得理他。这种心态都是利益之交。「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」常常想着别人要先对我怎样,那叫小人,自私自利。我们愿不愿意做小人?不愿意。从哪裡下手?不变心,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、为对方好,就对了。保持不了怎麽办?要把那个保持不了,干扰你的念头放下。那个念头裡面可能有贪心,可能有傲慢,可能有瞋恚,可能有怀疑,贪瞋痴慢就是烦恼贼。我们这个心为什麽变了?就是认贼作父造成的。现在把这个贼都抓住了,就可以恢复不变心,恢复真心。

 

「定省温凊,出告反面」,这都是为人子的规矩,晨昏定省、冬温夏凊、出告反面,举的是生活的细节,但大的道理都离不开这些细节。「礼行于父子矣。」在生活的细节上能做到对父母的体恤跟恭敬,更大的事就不用说了。大节都是在小地方培养出来的。我们刚刚讲到《史记》,司马迁先生完成这本巨作,也是「礼行于父子矣」。「父母命,行勿懒。」司马迁先生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,其祖先就是周朝的太史,这有家族的承传。我们古代其实很注重家学,为什麽?因为有那个家庭背景,积累才厚。

 

司马迁的父亲是太史公,司马迁先生十岁就会背《尚书》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。有这个家教,他才有这个功夫。父亲晚年期许他:「周公到孔子差不多五百年左右的时光,孔子到我们汉朝又快五百年了,所以要有贤德之人出来记载这些历史,后世的人可以借鑑。所谓『述往事,思来者,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』」司马迁做到了。「究天人之际」,古圣先贤传下来的学问,就是天人合一的学问。天地、大自然跟人心是相应的,像《尚书》裡面讲的,「作善,降之百祥;作不善,降之百殃。」「通古今之变」就是在整个历史长河当中,了解到兴衰存亡之道在哪裡,客观地从这些历史经验当中得到启示、教训。司马迁先生在每一段历史后面都有评论,这是「成一家之言」。往往这些史官的评论,让我们对历史体悟得更深刻,因为他们有那个慧眼、智慧。

 

对父亲的嘱託,司马迁时时不敢忘,所以他是孝亲。当时汉朝的一名武将叫李陵,投降匈奴,汉武帝非常震怒。而司马迁跟李陵的交情不错,当然他不会徇私,替李陵辩解道,确确实实当时汉军的情势非常危急。其实一个领导者看到这些情况的时候,也要反思,不能一味要求他尽忠,他的形势危急,也很可能是领导者的决策失误造成的。遇到这种事的时候,为君者是否应该冷静反思,为什麽会走到这一步?结果汉武帝更加生气,判司马迁宫刑,这样的刑罚对一个读书人来讲,是莫大的屈辱。俗话讲「士可杀不可辱」,司马迁为什麽可以忍辱负重?离不开他的孝心。孝子才能够在这种危难当中,秉持住他的气节、志向。而且司马迁先生也尊师,他非常佩服孔老夫子,所以整部《史记》也是效法孔子作《春秋》的精神。《史记》的自序中提到,孔子有陈蔡绝粮这样的困窘,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发愤写作出《春秋》一书。其实这也是在抒发他的心情,他也是受这麽大的屈辱之后不气馁,发愤完成了这一部中华文化的巨作《史记》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8日21:18:2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85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