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309集 视频/文字)

华严经讲述菁华  (第三O九集)  2000/5/28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12-045-0309

 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2/mp4/12/12-045/12-045-0309.mp4

 

请掀开经本,夜叉王偈颂第六首看起:

 

【一切趣中演妙音。说法利益诸群生。其声所暨众苦灭。入此方便金刚眼。】

 

这一首偈是金刚眼夜叉王的赞颂,他的学习报告。前面长行我们看到,他是「得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解脱门」。我们要特别留意他修学的法门,「种种方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」,这是我们在现前社会应当要学习的,更应当很认真努力来学习。

 

赞颂的第一句,说明他的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『一切趣中演妙音』。这个心量不能不大,诸位要晓得,大心量是我们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学得的,我们的真心心量就是遍虚空法界。我们今天在人间受种种痛苦,是将自己这个心量迷失了。佛常说众生迷了,迷什么?自己本来那么大的心量,现在变成这么小的心量,两个人相处还打架,都不能兼容,那个苦难当然就来了。菩萨修行,他利乐帮助一切众生,你看范围多大,「一切趣中」。这个「趣」,用现在科学家的名词来说,就是一切不同维次空间。科学家这个说法跟佛经里面意思完全相同,在佛法里面讲六道、讲十法界,实际就是不同维次空间,「一切趣中」全部都包括了,没有一丝毫的差别。我们今天从现实环境里面来讲,超越了国家界限,不分国籍、不分种族、不分文化、不分宗教信仰,我们都应当要热诚的去帮助他、去利益他。

 

利益众生范围太广了,众生遭受种种不同的苦难,他们需要太多了,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协助他们。他们没有吃的,我们要送粮食给他;没有穿的,我们要送衣服给他。如果说是单单靠救济过日子,不能解决问题。中国古德常说,救济有一个标准,「济难不济贫」,他在遭受困难的时候,这个时候需要救济;他在贫苦的时候,那要是长时期依赖救济过生活,这个人就变成懒散了,所以是救难不救贫。可是贫,必须要帮助他富起来,这是真正的救济、真实的利益。怎么能够把贫苦帮助他富起来?那要教育。所以此地说「演妙音」,演妙音就是教学。由此可知,所有一切帮助众生利益之中,教学是第一殊胜,教学是真实的利益,只要他能受教育,问题就解决了。

 

新加坡的政府懂得这个道理。我们看这个地区有一些少数民族,像马来人、印度人,这些少数民族,我听说他们上学,学费是国家给的,从小学、中学一直到大学,国家给他的学费。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做法?帮助解决他们贫穷的困苦,只要他接受好的教育,他将来在社会上不仅仅有谋生的能力,而且对社会有很多更大的贡献,能帮助社会,能帮助别人。由此可知,真正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贫困,除了教育,没有第二个方法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他用什么?教学。所以佛家讲经说法是上课,我们这是大课堂。

 

世尊当年在世,他讲经说法的道场,没有我们这么考究、这么舒适的讲堂,没有。我们在经上所看到的,今天到印度去朝圣,瞻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活动的一些古迹,知道释迦牟尼佛讲经在哪里?在大树底下,学生露天坐在地面上。人数也不少,也有一、二千人,这是我们经上常常看到的,他的常随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参加的这些居士里面,身分差别不同,有国王、大臣,也有贩夫走卒。由此可知,释迦牟尼佛的教学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,所谓是「有教无类」,平等的教学,没有差别的教学,而且是义务的教学;诸佛菩萨天天讲经说法教学,没有听说收学费的。

 

中国古代教学,老师都清高,决定不向学生收学费。但是学生对于老师有供养的义务,因为老师不从事于生产工作,所以老师的生活由学生家长照顾,有送米、送些吃的东西。送多少随意,决定没有刻定一定要缴多少学费,没有,不可能有这种老师,要有这种老师,在社会上被人讥笑,这个老师贪财。所以送的礼物随着自己家庭环境,家庭环境好就多送一点,不好的少送一点。甚至于很贫苦的这些学生,自己家里面生活都有问题的,老师还要补贴学生,还要照顾学生家里生活,从前是这样的。

 

在佛门里面,情形比较上特殊。孔老夫子是在家人,他有家,他有妻子儿女。释迦牟尼佛出家,没有家累,所以就方便。出家人的生活,每天出门去托钵,因此学生连对老师送一份礼物都不需要。老师什么都没有,三衣一钵,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过最简单的生活。最简单的生活,这是佛表演给我们看,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、最清净的生活、最快乐的生活,他的身心都没有忧虑、没有牵挂。现在人常讲生活有压力,佛菩萨的生活决定没有压力,所以经文上讲清净、快乐。尤其是教学,教学是最快乐的,帮助人学好,帮助人改过,帮助人回头,帮助人行善,看到世间的善人天天多起来了,恶人少了。教育的功能就是要把恶人变成善人,不是恶人要惩罚他,我们开除他、不要他,没有这个道理!要把恶人变成善人,把坏人变成好人,这个是教育。

 

不但是言教,更重要的是身教,要做出榜样决定去感化他。能不能感化?决定能!为什么?人都有良知,没有人教的时候,他的良知被物欲蒙蔽,不能现前,不是他没有良知,遇到真正的好老师、好同学,他的良知会发现。儒跟佛都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从前小朋友五、六岁的时候,刚刚上学念书,念《三字经》,《三字经》一开端就把这个大道理说出来了,小朋友虽然不懂,让他念熟,他一生都不会忘记,以后慢慢的他就会懂了。它讲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每一个人真性本来是善的。善为什么会变成不善?它讲「性相近,习相远」,真性大家都差不多、都一样,由于习惯不相同,所以就产生了变化,这样每个人的心、每个人的行为就有了差距。这个差距不是本性,是习性,我们常讲习惯成自然,习性,你有不好的习惯,不好的习惯养成之后就跟本性一样。所以从前的教育,从小一定要帮助儿童养成一个好习惯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0:45:0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841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