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书治要360》之教化篇(第4集 视频/文字)蔡礼旭

 

那我们之前还跟大家交流到,管宁学问很好,就从这个谨慎看出来了。他遇到很大的海难,他说可能就是自己做错了一些事情。做错哪些?有一天早上起来没戴帽子,一辈子有三天晚起床,然后有一次去上厕所没戴帽子,就这样而已。可见他谨慎的功夫。结果那个海难就他们的船没有沉,其他的都沉下去了。所以谨慎的人每一天一言一行都在积功累德。他坐的那个木榻,他坐了五十年,木榻都是木板做的,他膝盖的那个位置都被他坐穿了。再来「信」,这个言语,口为祸福之门,非常重要,自己的祸福,包含整个家庭的和乐与否,都跟言语有关系。

 

而接着是『泛爱众』。懂得这个「众」,不只是爱人,还爱一切生命。之前我们有讲到曹彬是一个非常仁慈的武将,甚至于连昆虫都不忍伤害。所以我们一个人很有爱心,从哪里修起?从学厚道修起。厚道的人处处替人设想,不给人难堪,这是厚道。我们效法大地叫厚德载物。而在很多圣贤的行持,包含经典当中,让我们感觉,这厚道从几个方面来学习。首先,「慎终追远,明德归厚」。能够常常念父母、念师长恩,念国家恩,念他生命当中曾经帮过他的人的恩,这个人心会愈来愈厚道。还有念旧的人,亲戚朋友几十年交情了,哪怕他们再恶劣、再无理都能包容,都能照顾他们。所以念恩念旧。说到这里,我们自己反思一下,曾经对我们恩德很大的人,我们好像也很久没有去看看他们了,那可能就提醒我们,我们可能这个恩也不容易提起来。再来,厚道的人不计较,然后肯承担,他肯吃亏,这个人厚道。自己多付出一点,他反而欢喜。而不计较的人,铁定要不念怨。人假如心里面装着别人的过失,这一遇到机会,可能就藉题发挥,那这样就苛刻了,不厚道。

 

第三,他很能够包容。大地化育万物,不嫌弃任何的生命,这是包容。像古代有一个教育部长叫马森,他的父亲非常仁厚。他的父亲四十岁左右才生了孩子,所以家里很宝贝,结果不小心,这个婢女把孩子抱的时候掉下去,当场撞到额头就去世了。首先被马森的父亲发现了,人死不得复生,但我们可以想像丧子之痛,而且他是老年得子。但在那个当下,他不只能够包容,还能替她想,知道只要被家人发现,可能这个婢女也没命了,就赶紧叫她走了。他太太发现的时候,他还说是自己不小心。太太没办法接受,撞他好几次,最后问说这个婢女去哪里了?那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。结果这个婢女回到家,把这个情况告诉自己的父母,她的父母每天向上天祈求,老天慈悲,这么仁厚的人不能让他绝了子嗣,每天祈求上天让他们有子嗣。真的,一来是他们的诚心,二来这么仁厚的人老天也会照顾,后来又生了孩子,就是马森。所以丧子之痛还能包容别人,这是厚德、厚道。后来再生的孩子做到部长,就是教育部长的位子,做了尚书。这是很能包容别人。包含我们想到鲍叔牙跟管仲做生意,管仲都拿比较多钱回家,鲍叔牙不只没有计较,还说他家里比较穷。这善解人意,能包容,不只不会怨他,最后还推荐他当自己的上司,为国举才。所以鲍家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,很有福报。

 

厚道的下手处还有就是时时能设身处地为对方想。像孔子,他身边有人失去亲人,孔子那一天吃饭都吃不饱,都能感受到别人的心情。像我们在《了凡四训》里面看到,「杨少师荣」,杨荣先生,他的曾祖跟祖父是摆渡为生。我们看很多行业,看起来不是很起眼的行业,有时候他们的德行超过一般的人很多。所以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,轻视人罪过很大。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庙前面,看一个人好像是卖汤圆的,他虽然做小生意,可是后来跟他聊起来,他饱读经书,讲起历史来滔滔不绝,当下我觉得幸好对他挺恭敬的,不然就造罪业了。杨荣他的曾祖及祖摆渡为生,但是遇到水灾的时候,其他的船夫是在捞财物,但是他们对货物连起心动念都没有,念念想着赶紧救人,以至于人都救起来了,赶紧把一些溺死的人捞起来。因为毕竟我们这个民族很重视丧礼,假如自己的亲人去世了,连尸体都找不到,那是相当的悲痛。所以他竭尽所能的把人救起来,把这些溺死的人都赶紧把他捞起来,这个是能体恤到将溺死的人,或者是他们的亲人,这都是设身处地。所以天报之以厚福,后代子孙都做到少师的官位。

 

再来,古人送礼也很厚,像我们历代,中国,其他的国家来进贡,我们回礼一定比他的礼还要厚,不占人家的便宜,这叫厚道。像了凡先生的姑父,沈心松先生,他们夫妻,他姑姑和姑父的厚道从哪里看出来?比方一个他们底下的农夫来探病,他的姑姑就会那一天煮丰盛的食物招待他。然后,连他坐船的钱还会给他,因为知道他们谋生不易。然后因为来探病还买礼物,看看他买的礼物,一定回送给他更厚的礼。所以,回礼厚也是培养自己的厚道。再来,言语谦卑不傲慢,因为人一傲慢就会给人很大的压力。这个都是从每一个生活细节、一言一行培植自己的厚德。

 

再来,『而亲仁』,亲近仁德之人。因为人生总在遇到的缘分不同,所以古代孟母三迁,包含以前的家族,为后代子孙都是要千里寻师,很多家族的长者煞费苦心,为整个家族后代找好老师。这个时代,非常多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亲近到好的老师,也是非常的用心。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些父母确确实实很有责任,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德行的人,才对得起家,对得起社会。我们有时候也会有人问到,在哪一省哪些地方有没有什么好的老师、好的传统文化的单位?而这些父母长辈们只要能遵循,比方说当地附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有师承的,因为传统文化是师道,这个可以是去了解一个因缘的标准。包含这个团体它不以传统文化为赚钱的手段,这一点也很重要。那当然他们维持一个生活是需要的,但绝对不会以弘扬传统文化来达到他赚很多钱的目的。包含他们在整个办学过程也比较有组织、有章法。因为传统文化落实在生活工作当中,应该还是懂得计画、懂得做事的这些原理原则才对。从这些地方去观察、去判断就好。不能很激动,没有清楚这个缘分成不成熟就把孩子给送去,到最后又换了,对孩子可能也有不是很理想的影响。只要有诚心,相信好的缘都能够接得上,因为这分诚心,祖宗会保佑,圣贤会保佑。

 

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』,真正实行了这五件事之外,再好好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。这一段话也是在彰显「知所先后」,这些德行都是根本,不扎实,学一大堆,哪怕是经典,都有可能傲慢。我们看民国初年,很多从小读古书的人,但他德行的根基不稳,最后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,但是却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。他们有这样的学问跟才识人家才听他的,可是他却忘本,所以对整个文化的伤害非常的大。没读古书的人他还伤害不了。所以必须入孝出悌,不然愈有学问,可能后面对家族,甚至对整个民族的伤害会更大。民国初年这些破坏自己传统文化的人,给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借鉴,不能再培养出这样的人出来了。

 

我曾经读过一个民国初年非常有名的文人的文章,他的文章里面就讲到,他小时候父亲去世了,结果他在跟朋友谈的时候,他还说我父亲都管不了我了。当然被他妈听到了,重重处罚他。但我现在体会这些经句之后,我想假如是我们的学生,他这个态度,就不要再叫他念一大堆书了,要什么?先扎根。他根不牢,对父亲都不尊重,再让他继续读下去,那更狂妄了。所以最后真的破坏自己的文化,否定自己的文化。所以假如那个时候,教他的老师跟他的母亲有洞察到他的孝根根本严重不足,那就不应该继续重视他的整个学习经典的这个枝末而已了。所以余力才学文,在这些事例当中,都给我们很深的借鉴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1日09:01:5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799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