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书治要360》之教化篇(第4集 视频/文字)蔡礼旭

 

这一点,实实在在讲,没有很深的体会,真正在从事教育工作还是会忽略。什么时候才记取教训?在学生真的出问题了,才记取教训。比方说,一个国家的元首贪污了,他小学的老师才注意到,他的父母才能体会到,你不把他德行弄好,官再大只是祸国殃民而已。包含现在传统文化在弘扬,我们这几代人都是根基不牢的,不把入孝、谨、信、爱众这根稳稳的扎下去,很难不迷失在别人的赞叹跟掌声当中。他只要不从这些根下手,最后必然狂妄,连对他有恩的人,连教过他的人,他都会瞧不起,最后杀伤力很大。因为他在讲课了,讲课的人讲那么好,最后德行,对父母、老师都不尊重,那他的流弊就会非常大。所以教育、文化的弘扬,不能求很快看到效果。传统文化第一个时期是宣传,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文化好;接着都要走入扎根期,不管是当父母、当老师、当领导的必然要走,必然要在自己的习气当中下功夫才有可能。

 

我们接着看二百一十四句,我们读一下:

 

【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。是故先之以博爱。而民莫遗其亲。陈之以德义。而民兴行。先之以敬让。而民不争。道之以礼乐。而民和睦。示之以好恶。而民知禁。】

 

古圣先王这个『见教』,就是他们体会到,顺从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感化人民。古人他们体会到天人是合一的,所以常常都是效法天地之德。这段话前面是讲到,孝是「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」。这个孝就跟天运转不息,天四时运转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它是恒常不变的道。地之义也,地是顺承上天、孕育万物的这个德行。「天经地义」就从这里来的。所以人民这个孝道就跟天经地义一样,不能改变。古圣先王体会到孝是人的性德,是自自然然应该要做的,所以他们顺从人性来教导。「其教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」,他们的教化不一定要很严肃才能教成,他的政治也不是要非常严格才能够治理得好。其实我们从这里先从社会国家再拉回来一个家庭,为人父母者非常孝顺,他的家道不用说非常严苛才能把孩子教好,因为小孩从小看到父母孝顺爷爷奶奶,他那个孝心就被唤醒,这样的孩子都很好教育,所以是『见教之可以化民也』。

 

『是故先之以博爱,而民莫遗其亲』。这里提到的,古圣先王他们身为领导者,都是以身作则,「先之以博爱」是率先力行去广博的爱护他人。而人民受他们的影响,就没有遗弃自己的家人,「而民莫遗其亲」。在《大学》里面就讲到,「尧舜帅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」,所以「一家仁,一国兴仁」。像周文王他的仁慈心能够关爱到死去的人,他看到那些枯骨他不忍心,赶紧把他们安葬。所以老百姓很感动,连枯骨文王都这么能生起这种慈悯心,那更何况是活着的人?这些圣王他们的圣德都让老百姓效法他们。所以尧舜他们的人民都觉得,不能像尧舜这样的德是他们的耻辱。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得出来,领导人以身作则,确实可以带动底下人的德行。像从家庭来看,许哲女士她的母亲很有爱心,帮助这些饥饿的人,她的孩子看到了,也是爱心很小就已经发出来,所以她的兄弟姐妹都从事于公益的事业。

 

『陈之以德义,而民兴行』,向人民宣扬这些仁义道德,那人民感动,都能够起而效法,形成风气。在我们中国大陆,从二OO七年开始就有举办道德模范,两年举办一届,二OO七、二OO九、二O一一年,今年还会有道德模范的评选。我们看到这些道德模范被表扬之后,老百姓都很感动,都起而效法他们的精神。而且参与的人非常踊跃,我记得二O一一年的时候,参与评选的人就超过一亿人了,每一年都这样办,那整个国家大家效法仁义道德的风气就会非常的兴盛了,所以这个重要。但大家冷静,现在多少政府在做这个事情?不多。所以身为国家领导人能够重视到德教,那这个是整个国家人民的福分。

 

接着,『先之以敬让,而民不争』,领导者率先做到恭敬、礼让、谦让,那人民就不会争斗抢夺了。在周朝,孔子常常会赞叹到周朝建国的这些古圣先王,在《论语》里都有赞叹,像周文王的大伯、二伯(泰伯、仲雍),他们把国家让给自己的弟弟,连国家都可以让了,还有什么不能让的?他们当时候的百姓都非常佩服这些圣人,所以「民不争」。像文王当时候他的德行也是远扬,有两个国家虞国跟芮国,因为土地争吵,结果两个人跑去找文王评理。结果进入文王管理的地区,看到农民之间都不争,田地与田地之间的走道特别宽,在他们国家都是很窄,都互相抢;然后到了大街上,看老百姓走路很有次序,都互相礼让;到了朝廷,看这些官员也是互相礼让。这两国国君还没见到文王就自己先回去了,很惭愧。不只自己的人民被教化,连其他国家的人到了他的境内都被感动。

 

接着,『道之以礼乐,而民和睦』。我们看到这一段,再想想现在夫妻离婚率那么高,包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以前几十人、几百人住在一起都和睦,现在三个人、五个人,甚至于夫妻两个人,可能每一天都有争吵,不能和睦,我们就了解到制礼作乐的重要。而制礼作乐是圣人做的事,是每一个朝代立国,国家领导人最重视的一件事情。因为礼乐每天都在教化老百姓。没有礼了,那每天没有接受教化,当然整个社会风气一定往下。父子之间有礼,所以「长者立,幼勿坐」、「出必告,反必面」,家庭里面有礼。

 

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师非常用心良苦。国家没有设礼,那老百姓也不能一天不教化,老人家用心编了《常礼举要》,希望真正重视的人有依循的标准,可以从家庭的子弟教起。像《常礼举要》里面都有提到,「家庭之事,不可向外人言」,这不言家丑,言了家丑,这个家还能和睦吗?包含人与人相处如何和睦,《常礼举要》都讲到,「无道人之短」,这样就跟人家冲突了;「无说己之长」,常常夸耀自己,不是给人家很大的压力吗?所以这一分内心的对人的恭敬很重要。《常礼举要》又说,「见失意人,不说得意话」,这也是厚道,时时能体恤人家的心情,人家已经很难受了,我们还讲著自己得意的事,不就让人家更难堪吗?包含你见到老人不能常常在那里说老,或者见到老人不要说那些丧气话、衰丧话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1日09:01:5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799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