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00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(第9集)蔡礼旭老师

 

我从我外婆身上体会到很多人生的态度。包含我在「幸福人生讲座四十集」当中也跟大家说到了,我外婆到我们家是十只手指头数得出来的,都是不好意思,怕给人家亲家添麻烦,特别厚道,都是坐一下就走了,连吃饭都不愿意打扰。每一次我外婆来了,两个老人,跟我奶奶牵着,就开始寒暄谈话。我外婆就给我奶奶讲:「我这个女儿不好,嘴巴不甜、动作慢……」就从进门到坐这个过程当中,一直在说我妈妈哪里不好、哪里不好。我在旁边都觉得怎么这么奇怪,自己在讲自己女儿不好。当她们两个老人坐下来了,我才知道个中的学问。当坐下来的时候,我奶奶就开始说,这个媳妇哪里好、哪里好。所以不好,自己讲,把好留给别人讲。

 

这个傲慢很容易起来。大家想一想,还有哪些情况人容易傲慢?学历高容易傲慢,口才好容易傲慢,才能好容易傲慢,经验多容易傲慢,年纪大容易傲慢,钱多……你看,人外在条件好了就容易傲慢。不谨慎,时时都会被这个邪气给干扰。甚至有一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去了,他已经关了五年,突然有一天,有一个新的犯人进来,跟他关同一间。他一看那个人快要进来了,赶紧站起来拍拍身体,趾高气扬,那个人一进来,「我告诉你,我已经关五年了!」你看,他还觉得他资历比较长,其实那是丢脸的事情,甚至都傲慢起来了。现在更扯的是干坏事还傲慢,女朋友交好几个,伤天害理,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。所以这个慢得要对治才好。

 

我们比较常犯的之一,就是经验有了,就拿着这个经验去衡量别人、要求别人,这个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。其实我们要了解,给别人建议,不是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衡量、去扣在别人的身上。我们要了解,我们所经历的经验跟他一不一样?不可能完全一样,因为条件不同,外在物质条件,包含当事人的年龄、经验都不同。所以人在领受一个经验的时候,是要包含整个客观状况,把它领受起来。而给人建议的时候,必须置身于其中,就好像你是当事人,这样给人家的建议才贴切。所以做事情要常常能够心境上觉得是旁观者,给人建议的时候,自己要是当局者的这种态度。我记得有一次,刚好卢叔叔的两个孩子去办了一个夏令营。办完以后,我们坐在一起检讨,吸收经验。卢叔叔就请其中一位大姐姐,「您对小弟弟、小妹妹这一次办的活动,您给他们一些建议」。那个大姐姐是台湾大学毕业的,又在大公司待过,那个时候还在大公司。结果她就开始一直讲哪里不好、哪里不好,讲了很久。这个小弟弟、小妹妹刚忙完,连点肯定都没有,劈里啪啦就是一顿批评,他们的头整个都垂下去了,抬不起头来。我在旁边也感觉那个气氛不大对劲。

 

后来这个大姐姐讲完,卢叔叔就说到,「妳刚刚所有的要求、提的意见,都是妳大公司所具备的条件,所以妳这样给人建议是不客观的。妳不能因为妳那些条件、妳那些经验,就扣在这些年轻人的身上。他们有什么条件?他们那些条件比起妳差太多了。所以他们有现在这些条件,能做成这样,他已经不容易了,妳看到了没有?」所以有时候经验主义,傲慢就上来了,不能体恤别人的难处跟他的难得,这样子我们去给人建议可能就不是很妥当了。我们了解到这个傲慢时时都会出现,就更谨慎,不可放纵自己的慢心。而且我们今天能把什么事情完成,那要靠祖宗的福荫、靠圣贤的智慧、靠众人的付出,多少义工、多少同仁的投入,才能把事做成。我们可不能觉得「是我的功劳」,那就麻烦了。人常常也会自以为有功,去争功,就不对了。

 

颜回,为什么孔子说「有颜回者好学」?孔子对他好学的评价,不是说他每天二十四小时看书叫好学,孔子是说他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,代表学问是在能放下这些习气才是真好学、真学问。不迁怒,瞋恚心能伏得住。今天觉得发怒了,马上觉得不对,马上转过来,这是不迁怒。今天这个人做不对了,我们起了情绪,绝不会再把这个情绪再带给其他的人。有时候我们在单位里面生气了,那个火药味还拿回家里去,这个都不妥当了。再来,不贰过,就是错不再犯,能记取这个教训。颜回自己也说到,他是「无伐善,无施劳」,这个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的态度,他知道成就一件事情是众缘和合,太多人的付出。而且他觉得那个是他的道义,他心上绝对没有功,甚至于是战战兢兢,「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」。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比方一件事情让我们做,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八分,可是我们却只有做到四分。我只有做到四分,那我对这件事情有没有功,还是有过?可是自己却很有可能还沾沾自喜,「我做了这四分功」。大家听懂我的意思,这件事情我假如没有这些习气的作用,没有判断错误、没有决策错误,它可以达到八分,这个叫做随缘尽心尽力。可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判断力,甚至于贪瞋痴慢还常常起作用,还造成失和,人与人之间不舒服,事情反而只做成了四分。我们常常这么想,就觉得战战兢兢,不敢邀功,就不可能还觉得这四分是我的功劳了。

 

孔子对学生也是抓住很多机会教育点。有一次,孔子跟学生到了太庙,鲁国的太庙。刚好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器皿,那个器皿叫「欹器」。孔子学识很渊博,他听到介绍的人说这个是欹器,他就说了,是不是装进的水适中,「中则正」,「虚则欹」,就是斜掉了,「满则覆」,装得太满,它就倒掉了、翻掉了?介绍的人说,对对对,就是这个东西,欹器。孔子就感叹,哪有自满而不倾覆、不失败的?自满一定会这样的,傲慢了。子路马上就问了,夫子,有没有可以一直保持满,不倒掉的?孔子说有,「挹而损之」。这个挹其实就是伏住自己的傲慢,然后懂得谦退,懂得自我嘲讽,或者自我察觉不足。谦退,这样才能不满出来、不倾倒,不自以为是。子路又问(这些贤者他们问问题很有味道,他一定要问到下手处怎么做),既然要损,「损之有道乎?」怎么损?其实就是怎么谦退。孔子马上讲:「高而能下,满而能虚,富而能俭,贵而能卑,智而能愚,勇而能怯,辩而能讷,博而能浅,明而能闇。」地位高,但是常常能下人。道德、财富很满,但是却能够虚怀若谷。富贵能节俭,这样才能保持,不然就要倾覆了。贵而能卑下,不仗势欺人,不然祸就来了。智而能愚,有智慧,能收敛光芒,大智若愚。勇而能怯,勇当中有怯,才不会把事情给莽撞搞砸了。有大勇的人,他是谨慎的,不是鲁莽的,这个勇不是匹夫之勇。

 

刚好有一次孔子讲到,「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」,就是对着颜回讲:「假如有人用我们,我们一定把大道给它推行开来;没有人用我们,我们也自得其乐,不会埋怨、不会抱怨,不会怀才不遇。有这样的心态,颜回,我们两个有这样的心态。」这个话讲完,子路在旁边就说了,可能稍微有点吃醋,子路也很直率,马上跟孔子讲,孔子,子行三军而谁与?夫子,你假如当三军的统帅,你要找哪个学生陪着你一起去?夫子马上抓住机会点,「暴虎冯河」,「吾不与也」,我绝对不带那个赤手打老虎,赤手过很大的河流(因为那个都很危险,那是匹夫之勇),我不带这种人。但是大家要了解,孔子这么直接点他的问题,代表他非常信任子路,不会批评一句话,「哼,不跟你好了」,不是这种弟子。你看师父常常讲,李炳南老师,真想跟李老学的,有打有骂。那个不是真心要学的,都对他很客气,「不错了,很好了」,因为怕骂了以后他就跟你结怨了,不能骂。所以子路跟孔子那个对话,其实是非常高度的信任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28日15:43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704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