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笳集法语 悟道法师主讲 (第3集 视频/文字) 2016年10月20日

admin 寒笳集法语评论阅读模式
摘要祖师给我们开示,『欲入淡字法门』,就是我们要深入淡字这个法门,「淡」什么?不是淡出世法,是淡世间法,要把世间法看淡。那要怎么样才能深入?

 

我们净老和尚最近讲《无量寿经大经科注》,也常常讲到这些经句,经典的这些文句,讲到空有不二,常常引用现在我们看到电视的屏幕来做比喻,让我们透过这个比喻去体会经上讲的这个道理。这个电视的屏幕就把它比喻作法性,法性它什么都没有,是空的,但是这个屏幕它可以显出现相出来。我们电视屏幕开关关掉,它什么都没有,空的,当我们把开关打开,按了频道,它就出现这些现相。这些现相,我们现在看电脑、看电视,真的是森罗万象,可以说无量无边,什么境界它都能现。我们要问一问,这些现相从哪里出来?从屏幕出来的。这个有,有这些现相,有是从哪里出来的?是从空出现的。当屏幕现这些现相,屏幕有没有东西?还是没有,它是空的。经典上给我们讲「当体即空」,当体就是当你看到这些现相的时候,它的本体还是空的。所以叫空有不二,空当中现出有,有当中它是空的。

 

所以,《心经》讲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色就是空;换句话讲,有就是空,空就是有,有在空当中,空在有当中,事实真相是这样的。既然变现这些六尘境界,它是从哪里出来?从法性出来的。如果你不通达这个事实真相,『由不达故』就是不了解、不明白,不明白这一切境界都是自己无明变现出来的;在这个当中『横生欣厌』,「横生」就是我们一般讲无端起风波,在这个当中心里生起,喜欢的,他就欣;讨厌的,他就排斥,产生憎爱,憎是厌恶,爱是欣求,想要得到。这个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产生的一个迷惑、分别、执著。下面祖师给我们开示,我们在这个当中要用什么心来看待这一切境界?用一句我们现在比较浅显的话来讲,我们在这个幻境里面怎么过日子、怎么生活,这样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。下面讲:

 

【趋无上菩提者。不得随顺幻境。亦不得厌离幻境。】

 

祖师给我们开示,『趋无上菩提者』,「趋」就是趋向,「无上菩提」是佛道,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得跟佛一样,佛证得无上菩提,我们也要证得无上菩提,这个叫趋无上菩提。你要趋向无上菩提者,「者」就是人,要趋向无上菩提的人,我们目标向着无上菩提,那要怎么修学、怎么生活、怎么过日子?『不得随顺幻境』。随顺幻境,你把这个幻境当作真的,在这个当中去执著,被这个幻境牵着鼻子走,被它所诱惑,这个就不对了,这个叫「不得随顺幻境」。『亦不得厌离幻境』,「厌离」就是讨厌,想离开它,我们现在讲要逃避,看到外面这个花花世界,看了就讨厌,看了心就烦,要厌离这些幻境,这个也不可以,这个也不对。所以有一些人说厌离,他想逃避,五欲六尘会迷惑人,他就逃避,不著这些相,去躲在山上山洞里面。但是山洞它还是一个相,它还是幻境,你怎么逃?你怎么逃也逃不掉。为什么逃不掉?因为是自己心里现出来的,不是外面来的,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。所以不得随顺,也不得厌离,这两种心态都不对。那要怎么样?下面给我们开示:

 

【但了幻境即法性。悲长夜之在迷。以悲迷故。起无作二誓。欲拔性德之苦。以了性故。起无作二誓。欲与性德之乐。】

 

到这里是一段。上面祖师给我们开示,趋无上菩提的人不可以随顺虚幻的境界,不能跟着虚幻境界跑,也不可以厌离虚幻的境界。那要怎么办?『但了幻境即法性』,「了」就是明了,明了这些虚幻的境界就是法性。我们趋无上菩提就是要证得法性,法性在哪里?法性就在眼前。中峰国师《三时系念》也给我们开示,「分明在目前」,就是讲法性,在哪里?就在眼前。眼前我们看到这些虚幻的境界,虚幻境界从哪里来?从法性现出来的。法性在哪里?就在这个幻境里面。明了这桩事实真相,自然起慈悲心,就是『悲长夜之在迷』。我们佛法讲慈悲,讲得比较具体;一般宗教讲爱,爱就是慈悲。「悲」,佛法讲得比较详细一点,悲能拔苦。什么叫悲?悲就是要拔众生苦。慈,与乐,慈是什么?给与众生最大的快乐。所以,悲长夜之在迷。

 

『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』。性德没有苦,性德怎么会有苦?因为迷了,迷了才苦。「以悲迷故」,悲就是要拔性德之苦,怎么拔?这就是佛法的教学,教我们认识事实真相,事实真相认识清楚,你放下,不迷了,不再造业受报,那就拔性德之苦。这个当中叫「无作二誓」,二誓就是一个慈、一个悲,我们一般讲慈悲。实际上,慈跟悲分两方面来讲,悲能拔苦,慈能与乐。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,「无作」就是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,以为无作是什么都不作叫无作,那就错了,那不是真正无作的意思,你什么都不做,怎么去拔众生苦?怎么去救拔众生性德之苦?要做,但是做了不能放在心上,不放在心上就叫无作。所以,古大德讲「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」,他不放在心上,一天到晚做。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碟,海贤老和尚是一个很具体的典型,你看天天他在做!我们看到他的示现,真的就像百丈大师讲的,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,很具体的典型。天天干农活,天天做事,表演给我们看,但是他心里没事,只有一句佛号,什么都放下,这个就是无作而作。所以,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。

 

『以了性故起无作二誓欲与性德之乐』。「了性」,了是明了,明了我们自性的性德,故起无作二誓,欲与性德之乐。性德不迷,他就乐,没有苦就乐。像《弥陀经》佛给我们讲,极乐世界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」。为什么那个世界叫极乐世界?因为那个世界完全没有我们娑婆世界这一切苦,这一切的苦在极乐世界听都听不到,所以那个世界叫极乐,没有苦就乐。性德它本来就是乐,性德没有苦,没有苦那就是乐,因为你明了性德,故起无作二誓,起慈悲,欲与性德之乐。这是祖师给我们开示,我们要这样来修学,用这样的心态来看世间这些幻境。下面再给我们讲:

 

【发此心已。则一切不如法境界。触目警心。无非助发菩萨资粮。】

 

你了解之后,发了无上菩提心,看到『一切不如法的境界触目警心』,不如法的境界对我们有没有帮助?对我们帮助很大。所以说『无非助发菩萨资粮』,这些一切不如法的境界,我们看到触目警心,知道它不对、不如法,这些不如法的境界也都是帮助我们发起菩萨的资粮,没有这些境界,我们这个资粮还得不到帮助,菩萨的资粮还得不到帮助。所以会修行,顺境、逆境,如法、不如法,对自己来讲都是帮助,都是菩萨的资粮;不会修行,顺境、逆境,如法、不如法,对自己都没帮助,不会。关键要会修,这个非常重要。下面引用《起信论》这个论文给我们讲: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21日13:26:0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641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