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276集 文字)新加坡净宗学会

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

华严经讲述菁华 (第二七六集) 2000/3/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:12-045-0276

 

请掀开经本,鸠槃茶王偈颂第八首:

 

【清净光明不唐发。若遇必令消重障。演佛功德无有边。勇臂能明此深理。】

 

勇健臂鸠槃茶王,他得的法门是「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」。我们现在读他的赞颂,第一句『清净光明不唐发』,「唐」是虚妄的意思,这一句说明清净光明的功德决定不是虚妄的,它有真实的功德利益,真实功德利益在第二句里面就显示出来了。在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「清净」这两个字,清净是体,是能发,光明是用,是所发;也就是说,清净是定,光明是慧。慧从哪里来的?因定开慧。由此可知,我们的修学,清净是多么重要。清净心生智慧,《金刚经》上说得那么清楚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实相般若、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,心不清净就生烦恼。我们总要记住,心里面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,这就生烦恼;离妄想分别执著,就生智慧。智慧跟烦恼都是自性本具的,它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,用清净心生出来的就是智慧,用妄想分别执著生出来的就是烦恼。所以佛在经上才告诉我们,烦恼即菩提,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,也就是随心所变,你是什么样的心,它就变什么法出来。我们懂这个道理,你就晓得应该怎样去转烦恼成智慧,转迷为悟。只要你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,你的智慧就现前了,你的起心动念、一切作为就跟佛菩萨一样。如果你还有分别执著,你是个凡夫,你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都不是正确的。

 

心地要清净,清净是不为自己。你有智慧,你就能够了解事实真相,这个道场是佛道场还是魔道场,你首先要能辨别这个。佛道场,如果说是批评一个人,一定是帮助他,纠正他的错误,帮助他断恶向善,帮助他破迷开悟,佛道场;魔道场,那必定是为了负责人自己本身的利害,这个人于我有利,我赞叹他,于我不利,我要想办法把他赶出去,来喝斥他,这是私心,那个不是道心,那个是名闻利养的心、贪瞋痴慢的心。不可一概而论。所以你要问的是什么样的道场,这个住持人是佛还是魔,先要搞清楚。你统统清楚之后,魔道场看到笑笑,没有事,心地清净、平等,佛道场可以赞叹几句,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「称赞如来」;魔道场不称赞,有礼敬,不称赞。礼敬决定是平等的,佛与魔都平等,赞叹就有差别,就这么一点差别。你是正法、如法,赞叹;不如法,一句话不说,人家一问,笑笑就好了。

 

攀缘、随缘也在你一念的分别。我一心求法,这不是攀缘。攀缘是什么?我到这个地方来学了之后,提高我的身分地位,我可以争取更多的名闻利养,这个心就不善,这是攀缘。增加你自己的威望,增加你自己的知名度,增加将来争权夺利的本钱,如果是这些,你是魔道,你不是佛道。佛道是到这个地方来听经、闻法、修行,成就自己戒定慧,息灭自己贪瞋痴,是来帮助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,这就对了。我们这个地方所标榜的、希求的,是希望大家在这个道场真正修学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,你是真学佛。只要你能有这个心,后面跟你讲的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,那是自然的,前面是因,后面是果。你心地既然是真诚清净平等觉,你哪有不看破?哪有不放下?哪有不自在的道理?你就决定做到了。所以这十句,实际上只有五句,前面五句是因,后面五句是果。五句的果没有,就说明前五句的因你没修到;你要果然有前面五句的因,后头不必说,自自然然流露,一丝毫都不勉强。从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这句偈的大意,「清净光明不唐发」,这是清净心,我们五句里头的清净,光明就是正觉。

 

『若遇必令消重障』,我们的重障是什么?就因上来讲是三毒烦恼,贪、瞋、痴,重障!所有一切的烦恼、罪过都是从这个地方生的,所以叫「三毒烦恼」。外面的缘,内有三毒的心,外缘是什么?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诱惑。内因外缘,于是果就是自私自利,不择手段争名逐利,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这是重障。如何消除?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就消除了。你把这个念头从心里面转过来,心地清净,智慧现前,你必定是于人无争,不但不争,处处谦让,欢喜谦让,不是在学,不是在勉强,欢喜谦让,样样都让别人;于世无求,什么都不求,你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、神仙的生活。但是如果有人来找你,为社会、为众生,我们不能够推辞,推辞是错误的。我们绝不找人家来做事;人家找到我,我没办法,非做不可,这是随缘,不是攀缘。没有人找我,我得大自在,省心省事,一心念佛。

 

你要是遇到了,「若遇」就是遇前面「清净光明」,清净光明是一切诸佛的正法。这四个字,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包尽了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出不了这四个字的范围。清净是心行,光明是智慧,能消重障。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不但是不能够转烦恼,说实在的话,减轻现前的烦恼,我们现在还做不到,这个问题严重!在中国,自古以来真正的大善知识,真正大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?通宗通教,这才算是真正大善知识。教下一定是大开圆解,宗门一定是大彻大悟,宗、教、显、密才圆融,这才是个大善知识。大善知识教化一切众生,众生的根性我们不知道,文殊菩萨在《楞严经》上跟我们说出,「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」,娑婆世界众生,六根是耳根最利,所以用音声为教体;音声为教体,那就是讲经说法。几个人听?给诸位说,一个人听就够了,这就是传法,代代相传;能有二、三个更好。你看中国历代祖师大德,单传的不少人,只传一个人,哪里要那么多人?乱轰轰的,没有这个必要。

 

什么样人有资格接受承传?必须具备两个条件:第一个条件,自己欲望、烦恼淡薄。传法的老师还要仔细观察,淡薄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,他才敢教你,教你不白教,你真能够承传。如果心地不清净,还有严重的分别执著,诸佛如来来教你都没有用,为什么?你不悟,入不进去。你听得再多,你也能说,全是记问之学,你所讲的东西不是从你心性里头流出来的,所以要懂这个道理。第二个条件,要有大悲心,要大慈大悲、大公无私、怨亲平等,你能够帮助一切众生。不是说这人我喜欢他帮助他;那个讨厌,我不帮助他,祖师不会传这个人。所以这是祖师选择传人的两个条件,没有这两个条件不会选中你。具足这两个条件的人不多,因此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他自己成就了,后来没有传人,这个很多,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得很多,没有传人的,他不是不传法,是找不到传人。这就是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讲,我们做学生想找一个好老师难,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,他说老师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!所以遇到一个,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,决定不是偶然的。这样的人有能力接受大法,他闻了之后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。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他具备这两个条件,一个是烦恼轻,我们妄想不谈,分别执著很轻;第二个是有慈悲心,肯帮助别人,欢喜为别人服务,这两种条件,所以他闻法才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证。

 

信、解、行、证这四个字都重要,到底哪一个是比较上更重要的?各人根性不相同。如果说烦恼障轻,所知障重,解最重要;如果是所知障轻,烦恼障重,那就行最重要。哪一个重,哪个最重要。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,阿难尊者跟富楼那尊者,阿难尊者所知障轻、烦恼障重,所以他听佛讲经他开悟了,但是在修行证果落在富楼那的后面,富楼那是四果阿罗汉,他是初果。对阿难来讲行重要,对富楼那来讲解重要。佛法哪有定法!看我们害的是什么病,我们的病哪一个病最重,用什么方法来对治。我们仔细反省一下,我们什么病最重?我们两种都重,所知障也重,烦恼障也重,这个很难治。用什么方法?解行并重,得用这个方法。解行并重,我们今天也在做,效果不彰;不能说没有效果,效果不理想,达不到我们理想的标准。这个原因又在哪里?我们要常常检讨,我们没有真干,所以才有这种现象显出来。没有认真去干;是干了,干得不够认真,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1月18日18:39:5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638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