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71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这是讲到知人,知了要选,还要用,用才,叫知人善任。这个「任」就是任用他。《群书治要》里面也有一句提到,「选不可以不精」。你选人才一定要精准、精密,判断正确,不然请神容易,送神难。没德的人,你真的把他请进来,晏子说的「易进难退」。他很容易的进来,你要再把他请走,很难,他给你在那里死缠烂打,很麻烦,所以「选不可以不精」。「任不可以不信」,你任用他,你要信任他,他才好做事情。就像古代这些大臣,皇帝信任,他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;不信任,他时时心都悬在半空中,他怎么好发挥才干?所以,晏子对齐景公劝诫的时候,有提到一段话。那个时候是刚好齐景公上山遇到老虎,然后下到山下在沼泽一带遇到蛇,回去心情很不好,给晏子讲,今天寡人看到这些东西,是不是很不吉利,很不吉祥?你看晏子抓住这个机会说,君王这个不是不吉祥,你上山看到老虎,因为牠本来就住在那里,你在沼泽那里看到蛇,牠本来也住在那里,这不是不吉祥。国家有三个不吉祥。一下子把景公的注意力完全拉过来了。什么才是国家三个不吉祥?「有贤而不知,一不祥;知而不用,二不祥;用而不任,三不祥。」这个景公就记得很深刻了。

 

同样在齐国,管仲也曾经对齐桓公谈过这个。所以,您看古人特别重视历史。这些历史上的圣王,以及圣哲人留下来的教诲,他们都很用心的去学习、领受。而当时管仲对齐桓公讲是五不祥,有贤不知,一不祥;知而不能用,二不祥;用而不能任,用了他,没有用在他最能胜任、最适合他的位置,那他可能就发挥的不是那么好。了解他的才性好用,任而不能信,已经任用他很适合的位置,但是又不够信任他,这四不祥。信而又使小人参之,信任他旁边还派一些小人给他掣肘,让他不好办事,那就五不祥。这里我们刚刚提到,「任不可以不信,进不可以不礼」,进用这位人才、臣子,对他要礼敬。孟子讲的,「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」,你要恭敬、礼敬他。孔子也讲,「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」。你恭敬、礼敬有贤德的臣子,甚至于肯定、感佩他对国家的贡献,那他对君王、对国更加的效忠。所以「进不可以不礼」。「退之」,你罢黜他的官职,「退之不可以权辱」,你免了他的官职,你不能够羞辱他。尤其读书人,他有一定的尊严,你假如罢黜他,脾气控制不了,当众羞辱他、甚至还打他,这样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。

 

当时明朝,明太祖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,庭杖,当众打臣子,很多有气节的读书人就不愿意当官。所以明朝有很多皇帝都没有学识,他感召不来有学问的人教他的后代,所以恶因最后呈现恶果。我们看宋朝最尊重读书人。您看北宋、南宋多少读书人为国效命,甚至于为国捐躯。我们看文天祥,看宋朝出了这么多的名相、大臣,这是结果!都来自于「君使臣以礼」,恭敬读书人。所以这四句很精辟,我们一起念一遍,「选不可以不精」。我们现在在练,练什么?练记忆力,我们边学这个文章,你边就随文入观把它背起来了。「选不可以不精,任不可以不信,进不可以不礼,退之不可以权辱」。而「任不可以不信」,任用一个干部、臣子,可能他为团体、为国家效命几十年,所以这个信不是说任用他之后相信他而已,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这个信任不能变,变了可能就让这个臣子寒心。

 

所以我们刚刚讲「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」,要有度量,不能求全责备,不能因为一个小的缺点就不信任这个下属。所谓不以小短掩盖他很好的优点,「不以小短掩大美,不以小过黜大功」,小的过失你就把他大的功劳都忽略掉、忘记掉,这都不近人情了。「不以小怨」,小小的不愉快,就「弃大德」,那心眼太小了,和他一点小小的过节,你就舍弃他这么好的德行,不用他,那这都是国家、社会很大的损失。所以很多那些佞臣、奸臣都是抓这些把柄,在那里煽风点火,最后这个忠臣就受害。但是假如这个君王、领导者公正严明,度量又大,就不会受到影响。所以我们知人,再来就能选、就能用。而《大学》里面也讲到,选人才当中有一段话,「若有一个臣,断断兮无他技」。这一段教诲就告诉我们,这臣子里面好善好德,尤其一点嫉妒心都没有,成人之美,这好的人才。你找到一个人,很有才干,嫉妒心重,完蛋了,他会陷害很多忠良。所以选才当中有一点,一定要有成人之美,不能对人有嫉妒心。秦国用了李斯,对自己的师弟韩非子还嫉妒、还陷害,那这些好的人就进不来了。

 

这是跟大家交流到人才的重要性。进一步,用德行感召人才,还要了解、观察人才,能知人。进一步善任,信任他、重用他,还有栽培他。君亲师,这个亲、师的精神,也是照顾、栽培。而我们这篇文章作者,曾国藩先生,他对家族,以至于对国家,都是竭尽全力的栽培人才。而且他留给世人的,有非常丰富的家书,可以从他的家书当中看到他整个修身、求学、齐家、治国的这些德行还有智慧,甚至方法都有在其中。从立志来讲,我们所谓「学贵立志」。从我们上次一起学习的文章,曾国藩先生他内心里面,时时都是忧国忧民、为国为民。而对家庭,他在家书当中有讲到,「修之于身」,自己修身;「式之于家」,这个式就是当整个家族的好榜样,行为世范,「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」。必将有流风余韵传给子孙,这个流风余韵就是他德行的风范,垂范后世。有志气!

 

诸位学长,你们身为爸爸妈妈,甚至有的是爷爷奶奶,有没有曾国藩先生这样的胸怀?接着还讲到「化行乡里」,不只影响整个家族,影响整个邻里乡党一个地方的风气,这个化才是读书人的气概,要能移风易俗。所谓,在我们《礼记.学记》里面讲到,「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」。今天好像都是在复习前面的句子。「近者悦服,远者怀之」,那这不都是移风易俗吗?读圣贤书都要把改善社会风俗当作自己的责任,正己化人,这是本分。当然,「好学近乎智」。他好学,他有智慧去利益家庭、利益国家。曾国藩先生很用功,手不释卷。我们有时候看到古人的行持,真的是无地自容,觉得差太远了。

 

我们之前拜读陈弘谋先生编的《五种遗规》,看到他经历了十几个省,光是云南就建了几百所学校。他这么忙碌,居然可以蒐集整个广大神州大地里面好的教诲,编成这一套的宝典。我们心里想,他的时间是从哪里来的?真正有利民之心,如有神助。可是我们也想,他们可能一天睡不到二、三个小时我看。所以「仁者必有勇」,仁慈的力量太强了,能把人的潜力都激发出来。而曾国藩先生他处的那个时代,社会都比较乱,他还受朝廷派任,当整个湘军的负责,还要练兵,还有作战。在这样的动荡当中,居然能够这么好学,还写了这么多家书,传后世。看到他们,我们求学问不能有借口,差太远了。曾国藩先生临终前一天,还在看《理学宗传.张子篇》。还在看大儒张载这些流传后世的文章,临终前一天还这么好学。所以古人的恒心,自始至终保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7日11:03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82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