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56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【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。佐不务多。而务得贤俊。】

 

所以,这个『故』是所以,国不一定要很大,最重要的要得到民心,民心团结一致,这个国家才非常稳定。现在在社会企业当中,很多人觉得大就代表成功、就代表有地位,往往因为组织快速扩大,最后它内部人心不团结,就垮掉了。所以『务得民心』,团结力量才稳固。而且,其实一个国家跟团体的发展,它大,不是急于求大,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大,而是自自然然感召很多的人来归附,它自自然然大的。假如有急功近利的心、好大喜功的心,那组织会非常脆弱、松散,最后就会垮下来。在企业界,往往很大的公司垮掉,都是因为快速扩展的原因造成。所以这些古籍里面,提醒的教诲,其实对我们修身齐家、创立事业都是非常好的提醒。『佐不务多,而务得贤俊』,辅佐的人不必很多,重要的,这个「务得」就是关键,重要的是有贤俊的人士、才士才行。

 

【得民心者民往之。】

 

他得到民心人民向往,不只自己国家人民向往,甚至其他国家都来归附。

 

【有贤佐者士归之。】

 

他假如得到非常贤德之人的辅佐,甚至其他国家的读书人都会跟着来归顺。在历史当中,我们《论语》里也有提到「汤有天下,举伊尹,不仁者远矣」。商汤用了伊尹做丞相,不好的人都走了,因为伊尹正直,公正严明,这些品德不好的人知道自己没法浑水摸鱼,他就走了。反而很有德行的人,都因为商汤重用伊尹,统统来归附,因为他清楚,商汤这样的领导人,一定会用贤德之人,就感召更多的人来归顺。所以这是民心的向背,用贤德之人是民心所向,用无德之人,那民心所背。其实,民心是看不到的,但往往决定成败的都是看不到的部分,不见得是看得到的。大家看,很多亡国之君,他的仓库里面钱多不多?有的很多,看不看得到?看得到。可是他为什么亡国?他看不到的民心已经完全失去了,财聚民散,财散民聚。所以民心的向背,往往在我们一个言行当中,这个言行跟道德相应,马上很多人的力量都汇集过来;一个言行跟道德相背了,可能隔天很多人就离开了。所以愈上位者,要慎言慎行才好。

 

【文王请除炮烙之刑而殷民从。】

 

周文王当初奉献很多的财物,请求商纣王把那个很残忍的炮烙之刑去除掉,后来纣王真的答应了,去掉。他是献了洛西之地,来为天下人请求废掉这个刑罚。『而殷民从』,当时候商朝的人民听到周文王这样的仁慈,都归附于他。所以舍掉的是有形的财物,得到的是民心。

 

【汤去张网者之三面而夏民从。】

 

商汤有一天看到打猎的人,东西南北四面都用网来捕这些野兽。商汤看了不忍心,四面埋伏,必被抓无疑。所以商汤就建议,把这个网去掉三面,用一面来网就好。一面能不能网?可以,那叫命中注定,栽进来。这个情况传出来,老百姓都觉得商汤很仁慈,所以夏朝的人民都尊崇他。

 

【越王不隳旧冢而吴人服。】

 

这『隳』是毁坏,『冢』是坟墓。就是他虽然到了这个国土来统治,但是他不破坏这些祖先坟墓,这也是表示对当地人民以及他祖先的尊重,都要以德来服人才好。

 

【以其所为之顺于民心也。】

 

刚刚举的文王、商汤、越王的例子,都是顺民心的做法。

 

【故声同则处异而相应。德合则未见而相亲。】

 

『声同』就是讲出来的话,这个义理相同,纵使处在不同的地方还是能够相应。道德的见解很相同,虽然没有见过面,互相仰慕。我们在《论语》当中看孔子赞叹晏子,赞叹当时候的一些贤人,有没有见过面?没有见过面,互相仰慕。甚至于讲出来的道理,所谓英雄所见略同,声同相应,德合相亲。

 

【贤者立于本朝。】

 

这个「声同相应,德合相亲」,这也是很自然的道理,都是互相感应,招感。所以一个贤德的人立于这个朝廷,感来的是天下的豪杰都来投靠。

 

【相率而趋之矣。】

 

争相来投靠的意思,『趋』是投靠。

 

【何以知其然也。】

 

如何能知道这个道理?接着又举了一个历史的故事。

 

【曰。管仲。桓公之贼也。】

 

管仲本来是齐桓公的敌人,因为齐桓公当时候还没有当君王是公子小白,而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,都是齐国的贵族。当时候齐国国君无道,而他这一些堂兄弟,还有兄弟们就怕被加害,所以都逃出去。最后国君死了,这些兄弟们就赶回国去当国君,这个公子小白跟公子纠就要赶紧赶回去。管仲那个时候是辅佐公子纠,最后是公子小白当了国君,公子纠死了,在鲁国自杀了。而这个公子纠,本来要赶回国的时候,是派管仲先去拦截公子小白,拦截是好听,就是杀了公子小白。管仲是神射手,看到公子小白,他弓箭一拉就射过去,射得很准,直接射到胸口,刚好射到公子小白挂在胸前的一个钩,这个是金属,刚好一射射到这个。真巧,叫命不该绝。其实说实在的,有福报的人,福星高照,一般人说必死无疑,他就死不了。而且这个公子小白还真是机灵,因为管仲射得这么准,假如他确定这只箭没有伤到他,铁定再拉第二只箭,这个齐桓公也很厉害,反应这么快,假如是我,早吓破胆了。他射过来之后,他马上反应装吐血,而且马上咬破自己的舌头,不然血吐不出来,就射下来,然后装死,就倒下去了。管仲觉得射死了,因为射到胸部心脏附近,然后管仲回去禀报,射死公子小白。所以公子纠就觉得没问题了,就慢慢走、慢慢走,之后就公子小白先立为君了。所以管仲本来是桓公的敌人,后来公子小白就立为齐桓公,把管仲关到监狱里面去了。可是鲍叔牙觉得管仲比他还贤能,然后举荐他做宰相,在他之上。而且很不简单,讲了七十次,之后齐桓公才听。鲍叔牙不简单,为国举才不疲不厌。

 

【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。】

 

才说服了齐桓公,放下心上报仇的心,然后把国政交给管仲来治理。这里也提醒我们,一个上位者一定要先放下好恶的心,才能用得了贤才。假如好恶、爱憎的心很强,用不了贤才。为什么?贤才有时候正直,这个话不中听,不中听,可是中用,真的用了,因为他无私,用了一定对人民有好处。我们听了都觉得很难得,要放下好恶、放下爱憎,容不容易?唐太宗已经很不简单了,当时有时魏徵讲得太直,他也是气得半死,然后进到寝宫里面去,先把这个气吐一吐,也是闷得慌,不简单!所谓「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」。我们刚刚讲到人心向背,其实一个正直之人的话,我们肯听、肯照着做,他就愈推心置腹来帮助、来劝勉我们。假如我们不能接受,可能这么样好的人就离开我们。所以我们一个心境,可能造成自己人生命运很大的不同。

 

大家现在脑子有没有想到,你最不愿意听谁的话?每一次听他讲,火气就特别大,尽讲我不好,我明明有不错的地方。我们很不愿意听他讲话的人,往往就是看我们看得最清楚,就是我们这一生的贵人。再冷静想想他讲的话,很可能都是直指我们的面子,直指我们的自欺,我们不肯承认。有一句闽南话叫「丢脸转生气」,这个需要翻译一下,就是恼羞成怒的意思。但是那个恼羞的时候,那个羞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虚荣、面子,那不是真正的羞耻心。真正的羞耻心,应该是人家讲不对的,都恭敬的听,这样才能感得人家对我们直言不讳。所以唐太宗那个时代,很多大臣给他进言,也是批评得有的都太过了,有的都批评错误了,唐太宗都没有回嘴,都没有阻止他继续讲,让他先讲完。后来这个臣子出去了,旁边的人听了抱不平:陛下,他讲的很多都不实,你怎么没有指正?唐太宗讲:我假如给他指正,他以后就不大敢讲了,甚至出去又给其他的大臣说,皇帝都指正,都不让我讲,那不就断了大家能够畅所欲言的机会了吗?所以「德不广不能使人来,量不宏不能使人安」。

 

所以齐桓公不简单,放下了恩恩怨怨,而且还拜管仲为仲父,对他是尊崇到了极点。有一句俗话讲的,「士为知己者死」,读书人面对人家这么样的尊敬,两肋插刀来成就齐国的强盛。接着: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5日22:33:2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72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