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56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【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。】

 

『垂拱无事』,就是他不用烦很多事,因为管仲很能干,他用对人,然后诸侯都来归顺他。是鲍叔牙的力量,因为他推荐了这样的贤德之人。

 

【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。同声于鲍叔也。】

 

这也是看不到的部分,为什么管仲没有后顾之忧,然后尽心尽力为齐国、为齐桓公?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危险,因为他知道鲍叔跟他是心心相应的。假如齐桓公对他有丝毫怀疑,鲍叔一定赶紧去劝齐桓公,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了。他们是同心同愿为齐国,所以『同声于鲍叔也』。

 

【纣杀王子比干。箕子被发而佯狂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。】

 

刚刚举的是正面的例子,接着这是举反面的例子。纣王杀王子比干,这样的大忠臣被杀了,结果箕子看到这种情况,可能他自己也不保,然后就披头散发,装疯卖傻,商纣王就用不到这样的贤臣,也是他自己招感这样的结果,因为他杀了忠臣。『陈灵公杀泄冶』,陈国的君王灵公杀了一个贤才「泄冶」,接着另一个贤德之人『邓元』就离开陈国了。结果从此以后:

 

【殷兼于周。】

 

殷商就被周取代了,因为这些贤德之人不能为他所用。

 

【陈亡于楚。】

 

陈国就被楚国给灭掉了。关键就是:

 

【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。】

 

接着又举几个例子:

 

【燕昭王得郭隗。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。苏子屈景以周楚至。于是举兵而攻齐。】

 

这里举到战国的例子,燕昭王得了郭隗,重用郭隗,接着当时代的几个贤才之人,统统来归顺。其实这些历史举出来,都是要印证前面讲的「贤者立于本朝,则天下之豪,相率而趋之矣」,就是上一页倒数第四行这句话。我们之前讲到宋朝的时候也跟大家提到,假如宋国的皇帝能大大重用范仲淹,那当时所有的这些贤才都会效忠于朝廷。这个邹衍、乐毅从齐、赵国赶过来到燕国效忠,苏子、屈景从周跟楚国过来。这周是指周天子管辖的地方。结果这么多的人才聚集,举兵而攻齐。当然那个时候齐闵王是非常无道,欺负人,才招感来这个结果。结果攻打齐国,把齐闵王打得逃到莒地,七十几个城池一下子就被攻下来。

 

【燕校地计众。】

 

燕国算他的土地跟算他的人口,都远远少于齐国。

 

【非与齐均也。】

 

这个力量悬殊很大。

 

【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。由得士也。】

 

这个『信』字,有时跟「伸」相通,我们下一节课会讲到这个,《管晏列传》里面也有用到这个字。这个伸意就是燕昭王他要雪耻,他能照着自己的意志,能够把齐国打败,主要是因为他得到了这些读书人的帮助。

 

【故无常安之国。无恒治之民。】

 

没有常保安定的国家,也没有常常能治理安定的人民。最重要的:

 

【得贤者则安昌。失之者则危亡。自古及今。未有不然者也。】

 

从古至今都印证了所谓『得贤者』就会昌盛,失贤者这个国家社会就会危险。用《中庸》的一句话,就是「人存则政举,人亡则政息」,有好的贤德之人,这个政治就办得很好,政通人和,没有好的人才,这个国家就败丧了。

 

【明镜所以照形也。】

 

我们拿着明镜照自己的形体照得很清楚,以镜自己照,见自己的容貌。

 

【往古所以知今也。】

 

我们从古代这些历史,能够鉴往知来,能够引以之戒,就能从历史当中得到很大的利益。

 

【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。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。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。】

 

这段话也是很深刻在提醒我们,每个人都明白鉴往可以知来,但多少人真正从历史当中得到他人生非常宝贵深刻的提醒?所以这里提到每一个人读到历史当中这些负面的例子都会非常生气,这个商纣王怎么是这个样子,这个夏桀真不像话,都能认同他们做的这些是非常错误的。但是却『不务袭迹』,就是没有好好的,「袭迹」就是效法,那些明君、那些好的领导者,他为什么能够让社会安定昌盛的这些德行智慧,还有他们用的这些治国的方法。他只是去骂那些做错的,却没有很认真的去学那些对的,这种情况就好像,跟什么情况差不多,就是像『却走』,就是倒著走、往后走,倒著往后走,却想着要赶上前面的人,可不可能?不可能,因为他没有见贤思齐。

 

所以有一个读书人讲到,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,有一个现象,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」。就是我们后人读到前人的历史,都觉得怎么这么做,真悲哀,可是却没有引以为戒,其实可能自己还在犯跟前人一样的错误。我们都知道,家败掉了,国亡掉了,很常的就是自己有骄奢淫逸;骄傲、奢侈、淫乱、放逸,每个亡国之君都是这样。那我们有没有引以为戒,读到这段历史把自己骄奢淫逸去掉?所以叫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」,没有引以为戒。「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」,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也将成为历史,紧接着谁还在那里感叹?我们以后的人说,当时西元2011年的时候,那时候的人不也是在做哪些错事吗?结果我们又变成他们在那里哀叹的教材。假如没有引以为戒,甚至效法这些对的榜样,那历史上的错误将会不断重复。我们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重视历史的,也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先知道,能够从过去历史当中得到教训,他的智慧才能超过前人,他的整个社会才能更安定。

 

接着,举到一个真正做到鉴往知来的圣人姜太公,太公明白这个道理。

 

【太公知之。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。】

 

所以周朝立国之后,姜太公马上举微子的后代,封他为诸侯,让他领导一方,因为他是圣人之后,微子也是圣人。然后比干是大忠臣,赶紧加封他,肯定他的忠诚。那是对死去的人都这么尊重,尊贤!

 

【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。】

 

就是姜太公对于死去的这些圣哲人,都这么样的尊重对待,尊崇他们的德行。

 

【况当世而生存者乎。】

 

更何况是当前这些圣贤人,他就更不可能不尊重他们。所以我们看,姜太公这么一做,整个商朝的人心都能够归附过来。因为你尊重这些贤德之人,他们的后代都会非常认同、佩服,就像《孝经》里面讲的:「敬其父则子悦,敬其君则臣悦」,你敬这些圣贤人,则他们的后代就欢喜了。所以这也是表示姜太公对死去的圣贤人都这么尊重,更何况当前的人,他一定会尊贤。他也是汲取了这么多历史的教训,抓到了这个尊贤的重点。

 

【则其弗失可识矣。】

 

他绝对不遗弃这些圣贤人,或者不遗弃尊贤的道理,从他这个做法,我们就很清楚,他是非常明白的。『可识』,「识」就是他是很明白,他很知道的。好,那这一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5日22:33:2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72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