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3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(第三十七集) 2010/11/1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:55-028-0037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尊敬的诸位长辈,诸位学长们,大家下午好!我们这几堂课讲的主题是「忠」,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忠臣所写的千古文章「岳阳楼记」,请大家翻到九十一页。

 

范仲淹先生在我们历代都是读书人效法的楷模,离我们现在将近一千年的岁月,范公是西元九百八十九年生。而范公他的祖上,事实上都是有名的忠臣名相,唐朝的范履冰先生,他是宰相,就是范公的祖先。所以《易经》讲,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」,他祖上有德,能出这样的圣贤后代。再追溯到汉朝,他汉朝的祖上是范滂,范滂是汉朝末年的忠臣,那个时候因为有党争之乱,而他的祖上范滂又是非常正直的人,所以就被陷害了,被关到监狱里面。结果第一次审判的时候被放出来了,过没多久,可能这些奸臣又在那里进谗言,第二次又被通缉要抓去审判。这个就是汉朝,我们前不久,我们一起学习的「出师表」,「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」。你们今天的专注都是在「郑伯克段于鄢」,「出师表」已经先放下了。「出师表」这句是最关键的,要深刻的领会,「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」。汉朝末年,桓灵二帝那个时候,这些宦官外戚干政,忠臣都受陷害了。

 

结果第二次又通缉范滂,下的通缉令到了当时候这个地带的督邮官,叫吴导。他接到以后,他明明知道范滂是忠臣,他不忍心抓,自己抱着通缉令在那里痛哭。所以在这种时代,做人真不容易。结果范滂知道这件事情,不想为难吴大人,自己就到当地的县府投案。那时候的县太爷叫郭揖,郭揖见到他,他是主动来投案的,结果郭大人也不忍心抓他,他说:范大人,这样好了,我官也不干了,我跟你一起去逃命。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感叹,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。他们两位读书人是第一次见面,但是郭揖佩服他的德行,自己能当下放下这个功名,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,都觉得不忍心陷害忠良,帮助他一起逃走。

 

但是范滂就说到,他不想连累郭大人,而且他还有老母在,他假如逃了,又怕连累他的母亲。结果他的母亲听到他投案,就赶紧赶到县衙去见自己的儿子。结果见到自己的儿子,并不是哭哭啼啼,范母对着他的儿子范滂说到:人生在世又要名垂千古,又要很长寿,有时候不见得两者都能得到,所以你坚持了你的气节,你已经与这些有德之人齐名,你这一生已经没有遗憾了,你安心的去吧!所以范母是非常的凛然大义,来期勉她自己的孩子。所以范仲淹先生他的祖上都是留名青史的圣哲人,尤其汉朝的范滂先生,他的胸怀就是以天下为己任,虽然那时候是乱世,但他也尽力了。「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」,这些忠臣他的精神可以长存!

 

我们看前一篇文章「出师表」,虽然诸葛孔明先生没有恢复汉室,但是他的那种忠肝义胆、鞠躬尽瘁的精神,影响了一、二千年我们的民族,影响着中国的这些后代子孙。虽然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间,但是他的精神是顶立在天地之间的。而且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历史,所谓「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」,你们都没有配合一下,我不是下一节上课才考试,随时都会考试。人生什么时候是考试?anytime,anywhere。你要随时把这些千古名句背出来,突然有个机缘跟你的孩子谈谈这些忠臣轶事,念出这几句话,你的孩子会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你,「我父亲真有学问」。这是唐朝魏徵去世的时候,唐太宗先生的感叹,用铜镜,正自己的衣冠;以历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而事实上,历史当中每一个事件、每一个人物,都可以对我们自身的人生有启发。所以我们今天学习「岳阳楼记」,我们了解范公一生的风范,对于我们自身格物、修身、齐家,乃至于这一生奉献于社会,都会有很多重要的启示。而这些历史的圣哲人,他影响着他后代的子孙。

 

我刚好听到一位演艺人员,她本来跟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好。当她了解到,因为她姓陈,她说她陈氏的祖先是大舜,「二十四孝」排在第一位,她知道以后很用心的看《德育故事》,大舜的事迹。她说大舜面对这样的父母都能至孝,去感动父母,我的父母其实都很爱我,我还把他们气成这个样子。所以她痛定思痛,改正自己,后来跟父母的关系变好了。不只是这样,她还主动跟自己的先生、婆婆,还有小叔、小姑这些关系上,都先自己好好去带头。好像她婆婆生日的时候,还是她亲自帮她婆婆洗脚,洗了没一会,她回头一看,小姑、小叔,人都跟在后面。所以人的这种孝心、诚心能感动人。好像她们的侄子辈很多都是留学,甚至在国外长大的,中文都不是很流利,但是看到那个情境,争着都去帮公公洗脚。所以一个人正己能感化身边的亲朋好友。

 

我们相信范仲淹先生,是非常以范滂这样的祖先感到欣慰跟生起效法的心。而不只范氏的后代效法他们的祖先,连历史当中很有名的宋朝名臣苏轼先生,在《三字经》里面就有提到,「苏老泉,二十七;始发愤,读书籍」。这个苏老泉,苏洵先生,他有两个儿子,一个叫苏轼,一个叫苏彻。诸位学长,这两号人物你们不认识吗?可能讲另外一个故事,你们比较知道,叫「八风吹不动」。这个都是宋朝,唐宋八大家,很有德行、学问的两个读书人,加上他父亲,唐宋八大家,他们家就包了三个,真不简单。苏洵,因为两个儿子太优秀了,被刺激到了,二十七岁发愤读书,他也成就道德、学问。

 

而苏轼小的时候,他的母亲在看《后汉书》,结果就是看到范滂这段历史,他母亲看到范母的这种义行风范就很感叹,当然也很惋惜,就把《后汉书》放下来。苏轼虽然小小年纪,看到母亲叹了一口气,可能读的这个个中一定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,他就把书拿过去看。结果看完范滂的这一段,他就对他母亲讲,「母亲,假如儿子要效法范滂这样的有气节,敢于直言,不畏生死,妈妈,妳能不能当范母?」诸位女性同胞,妳的孩子假如读了孔子的历史,然后对妳说:「妈,儿子想当孔子,妳能不能当孔母?」所以苏东坡先生不简单,小小年纪很有气概,看完马上问他妈妈,能不能做范母?他妈妈马上连考虑都没有考虑,「你能做范滂,我就能做范母。」他母亲真是不简单,说到做到。他的孩子之后确实是宋朝当时候一个非常正直的忠臣。

 

看一个人为官忠不忠臣,怎么判断大家知道吗?看他被贬到哪一个地方去,贬得愈远愈忠。那是在皇帝比较不清楚的时候。说实在的,古代人一生为官要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皇帝好不好遇?不容易。所以读书人很有自觉,都先做好准备,要上谏言以前,家里都先打理好、准备好,可能得搬家。甚至像明朝的海瑞,写谏言写好了,棺材也买好了。皇帝看了海瑞谏的奏折,看完之后,我杀了他,很生气。结果官员跟他说,他棺材都买好了,反而杀不下去了。所以这种为民谋福,连生死都置之度外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3日11:2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6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