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3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所以老祖宗留给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,「士先器识而后文艺」。我们在读这些经句的时候,要注意到这两个字,先跟后,先后能分辨清楚,这才有智慧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,《弟子规》里面有很多先后,比方「或饮食,或坐走;长者先,幼者后」。我们今天受教育的孩子,所积累的知识都非常的丰富,可是为什么很难出胸怀天下的人才?甚至于才华高了,恃才傲物的太多太多了,那都是培养人的先后忽略掉了。先要有器是什么?就是肚量,胸怀要宽广。我们看范公是先天下之忧而忧,器,肚量,识,看得非常深远,有见识,有见识的人绝对不会短视近利,只看眼前。

 

周朝的周公,制礼作乐,开周朝八百多年的国祚,他是有见识的,而后才提升他的文学、他的艺术才华。而我们看历史当中,曹操文学很好,写了不少文章,我看了曹操写那个文章,我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,文学能力实在是高。但是曹操心胸很小,宁可我负天下人,也不可天下人负我。怀疑心又很重,华佗给他看病,说要帮他剖开脑袋可以治好,他就觉得华佗要谋害他,就把华佗打个半死,死在监狱里面。那不只是杀了华佗的命,华佗假如多活个三、五十年,不知道还能救活多少人。曹操心量太小,所以在那个时代也杀了不少人。

 

然后我们看有没有见识?秦朝它就是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,看起来效果很好,你不听话杀了你,很强求赶快达到好的效果。结果不知上天有好生之德,跟老天的仁慈心完全相违背,虽然他统一了天下,但是十五年秦朝就灭亡了。所以真正要成就一个栋梁之才,重要的还是他的德行、气度、智慧。范公从小好学有志气。后来范公二十岁上下的时候,都到他当地,山东也有个长白山醴泉寺,到那里去苦读。结果因为很穷,他每天煮一锅粥,切成四块,早晚各吃两块,一天就这么吃。这个其实是格物的功夫,面对这些生活的需要可以降到最低,不要求生活的享受。所以他们范氏家风里面就有「断虀画粥」勤俭的态度,虀就是指姜、韭菜切碎,撒在上面就这么吃了。

 

结果他那个时候才二十多岁,遇到了当时候的谏议大夫,姜遵先生,那都是年轻人,刚好一起到姜大人的家里面去。结果见完面之后,姜大人就唯独把范公留下来,特别欣赏他。然后姜大人事后就跟他的夫人讲,这个年轻人以后会当县官,而且会流芳百世,盛名会流传后世。范公那时候才二十来岁,姜大人就看得出来。大家想想为什么看得出来?《中庸》讲,「诚于中,形于外」,他有一种气宇非凡。诸位学长,您回去看看自己的孩子,以后是不是能大有作为?所以家教很重要。在《训俗遗规》当中,王朗川先生曾经提到,儿童年少的时候,「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」、「三岁看八十」,所以孩子小时候要好好的教。「须是蒙养有方」,这个方,教子有义方,就是要用好的方法教育孩子。而且从哪些地方去要求?「衣冠整齐,言动端庄,识得廉耻二字,则自然有正大光明气象」。都是从小地方陶冶他的性情,而且要真正认识廉,不贪,耻,有气节。我们要从这些很宝贵的经验当中,得到教育孩子的这些重要原理、原则。

 

而当时候在醴泉寺,范公还偶然发现有一堆金子在一个洞里面。范公发现了,而那个时候他非常穷,人很穷却能在金钱面前不动心,所谓「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」,所以这等于是克服自己的贪欲功夫是非常好的,这是从金钱方面。而一个人能够勤俭不贪,他为官就能清廉,他就是个好官。他假如欲望很多,那麻烦了,他当官一定会贪污腐败。所以为政,一个人从事公务员、从事政治,最重要的就是清廉。为政之要,曰公曰清,为政最重要的原则,公正清廉。而成家之道,一个家庭要治理好,曰俭与勤。而我们看这个其实还是很有关系,他在家里勤俭,他勤劳就很愿意付出,就能大公为人。他在家里能节俭,俭以养廉,他为官才能清廉。所以人才确实都是要靠家庭的培养。

 

而当时候在这么穷困之下,范公常常怕自己睡得太多,都是冬天拿着冰水洗脸。所以能面对欲望,世间讲的五欲,财色名食睡,都能淡。而刚好在范公二十三岁的时候,他才了解到他本来是姓范。因为他跟着母亲嫁到朱家,改嫁,他跟着到了朱家。等他了解到自己是范氏的后代,他就非常的难过,但也很砥砺自己,下定决心要有所成就,功成名就再把他母亲接回来。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到了河南商丘这一带的应天府,也称为南都学舍。他二十三岁到二十七岁都是在这里读书,先后不到五年的时间,苦读,读通六经,最后考上进士,再把他母亲接来奉养。而在那几年当中,负责当地的一个官员很佩服他,然后就煮了一桌丰盛的菜请他吃。诸位学长,假如你长期都吃一块一块的粥,突然有一桌丰盛的菜肴,当下会怎么样?可能都觉得,我是在作梦吗?结果过了几天,发现那些菜动都没动都发霉了。那个官员就很不高兴,我这样盛情请你,你怎么这么不领情?范公非常恭谦的对他讲:大人对我这么关心,我非常感动、感恩,但是假如这样的好菜我吃下去了,我还能回去吃这个粥吗?所以很节制自己的欲望,这功夫!

 

所以在白鹿洞书院里面,提到我们读书人修养自己的原理原则当中,在立身方面,叫「惩忿窒欲」。欲望要懂得节制,而且要愈来愈淡,这才是在修身的状态。假如我们虽然一直在读书,一直在背经典,但是贪心愈来愈重,那就与道相违背了,贪要愈来愈淡。孔子在《论语》里面说到,「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」。一个读书人说他要成就大道,结果不喜欢吃不好的,不喜欢穿不好的,他假如是这个态度,那这个人你不用看了,他没什么大作为。为什么?道德一定是从格物下手的。大家别太紧张,不是今天学完回去只能吃粥而已,是告诉大家一个目标,要愈来愈放淡欲望,烦恼欲望少,智慧才能增长。这篇文章读完,不只食物不要挑,连境界都不要挑,什么都好。这是在南都学舍发现的一件事情。

 

而在那几年过程当中,刚好皇帝经过那个地方巡视,这些读书人忍不住,赶快冲出去要看皇帝,只有范公如如不动,不去看热闹。人常常这也想看看,那也好奇,心都是浮动的,定才能生慧!结果这些同学就问他,皇帝好难得才来,你怎么不去看一下?范公说到:以后就见到了,不急。人家很有自信、很有胸怀。这是我们刚刚讲到,「自幼孤贫,勤学苦读」,这是对范公第一个人生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叙述。考上进士之后,他开始造福老百姓,「为民治堰」。这个堰是指防海浪的防坡提。因为那个时候他到了泰州一带,沿海因为水患,常常老百姓都流离失所,可是那个工程非常浩大,动用的民力非常多,可能要上万的民力来修筑,后来在他的争取之下,真的修筑了。结果在工程进行的过程当中,刚好又遇到一次严重水患,死了一百多个老百姓。当时候朝廷就议论到底建还是不建?诸位学长,建还是不建?讲得很轻松,大家就知道当时候承受的压力有多大。

 

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,想做真正的实事都要面对很多挑战,为什么?好事多磨!假如禁不起这些种种的考验,能够坚持百折不挠的一种态度,才能把事情做成。尤其现在人从小没有接受五伦八德的教育,他的认知就比较不够,这个时候要团结大家去做事情,难度就会更高了。所以真想把事做好,确确实实要有度量、要有耐心,还要有决心,甚至于还要不怕得罪人的心。这个不怕得罪人,是人家不理解不难受,不是故意去得罪人,这个大家可不要误会了。时时都要心平气和,不跟人冲突,但是假如别人不能理解,该坚持还是要坚持。孔子一开头就期勉我们,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」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3日11:2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6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