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25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而且,他假如做得不好了,提升得太慢,他就「鞭挞绳缚」,打他、绑他,然后推他。「若待拘囚」,就好像对待一个犯人一样。然后这些孩子,「彼视学舍若牢狱而不肯入」,你这么逼逼到最后,他觉得教室就像监牢一样,不敢进去了。「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」,老师变仇人,见都不想见。「窥避」,这是个窥,上面一个「穴」,下面一个规矩的「规」,就偷偷的逃避掩饰,找机会可以玩,「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,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」,这就变成找很多借口、很多谎言,就为了能够让自己不要读书了,可以出去玩,可以出去放纵。「偷薄庸劣」,这个偷是偷偷的,薄是渐渐,变成庸劣。这个薄为什么叫渐渐的?我们有一个成语叫「日薄西山」,太阳接近西边了,这个薄有渐渐的意思,靠近。「日趋下流,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。何可得乎?」这样的逼迫的方式,是慢慢的让他趋向于邪恶了,而还想让他愈学愈善良,怎么可能做得到?

 

所以「凡歌诗」,就是教以诗歌的,「须要整容定气,清明其声音」,在教他诗歌的时候很讲究,这些声音也要适中,跟人家配合要得当。「均审其节调」,跟人配合,唱的时候要不疾不徐,音要抓得准。「毋躁而急,毋荡而嚣,毋馁而慑,久则精神宣畅,心气和平矣」。每天都唱着这些善歌,陶冶性情,精神也会非常好。这一段里面,勿躁、勿急,唱歌的时候也是在调伏他的急躁,然后那种放肆、放荡的性情慢慢把它化掉。这诗歌很能鼓舞人,他就不会那种很萎靡,没有什么精神,没有什么人生方向的感觉。

 

「凡习礼」,习礼还有什么好处?「须要澄心肃虑,审其仪节」,他在习礼的时候心要很定。你比方他在鞠躬、在祭祀,他心都是非常专注的。然后常常观照自己的一举一动,审其仪节,「度其容止」,很知道分寸。「毋忽而惰,毋沮而怍,毋径而野。从容而不失之迂缓,修谨而不失之拘局。久则体貌习熟,德性坚定矣」。有了礼教,他的德行就有根基了。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,习礼之人,他精神面貌很好,他不会很随便、很懒惰,毋忽而惰,不会看起来很沮丧、很没精神,这些情况就不会有。而且他是很从容,不是拖拖拉拉的;他是很谨慎,而不是让人家觉得很拘谨,不是这样的。应对进退都非常得当。

 

再来讲到读经,「凡授书,不在徒多」,不是要他背得很多很多。「但贵精熟」,他能非常的专精、熟悉这些教诲。「量其资禀」,衡量他的资质状况。「能二百字者,止可授以一百字」,他每一天可以背两百个字的,你就让他背一百就好了。「使其精神力量有余」,他觉得学得不难,而且他能力会慢慢提升。「则无厌苦之患」。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急于求成,揠苗助长,反而他就愈学愈苦。所以他「无厌苦之患,而有自得之美」,他觉得学得有所心得,很从容。「讽诵之际」,在读诵经典的时候。「务令专心一志」,很专注去读。「口诵心惟」,读诵的时候很自然提起一种观照自己。「字字句句䌷绎反复,抑扬其音节,宽舒其心意」。大家看以前的人在读经的时候,很自然的就摇头晃脑,读得很有味道。读诵久了,「久则义理浃洽」,这两个字念「夹侠」,他对这些义理,慢慢的就能融汇、能体悟。这个浃洽就是很周全,了解的更多,而且很适当,悟得很适当。「聪明日开矣!」

 

这一段也让我们感觉到,古人他教诗歌、教礼对于孩子的长远影响,还有顺着他的性情来教,都是分析得很细微的。所以事实上,我们要把这五千年的文化教育重新把它恢复得要下很大的功夫。没关系,我们一起来,顺着这些经典好好来试看看,来做。

 

好,那我们看回来《礼记.学记》。刚刚这一段,尤其提到教学不妥当的方法,跟《礼记.学记》差不多是那个意思,把老师都看作仇人,然后一毕业了什么都忘了,好像解脱了一样。其实我们这一代人,四十岁上下的人,基本上都是这么过来的吧?有没有人读书读得都忘了吃饭的有没有?我记得我念初中、高中,一天考好几科,那读得真的是有时候都想拿头去撞墙,看能不能解脱一下?所以我那个时候就觉得,怎么这么教,怎么这么读书,太苦了。结果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,我就提醒自己,不能再这么教了。但是问题来了,不能这么教,要怎么教?

 

有一个父亲,他自己在小时候他爸爸就是太严格,让他很痛苦,然后他就告诉自己,当爸爸不能这么凶,常常动气了就打人,也没把道理讲清楚。所以他自己要当爸爸了,就一直提醒自己,我一定不像我爸爸这样。结果后来他孩子出生了,他当爸爸了,过了几年以后,他非常痛苦。他说,我教我儿子的状况跟我爸差不多,我很痛苦,我不想这样,结果他还这样。这很有意思,潜移默化。所以有一个父亲,他儿子还不大会讲话,他就很急,把他儿子抓起来,叫爸爸、叫爸爸。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儿子会说话了。有一天走出门,看到他儿子把鸡抓起来,叫爸爸、叫爸爸。所以对的也在学,错的也学。你说我不要脾气很大,可是父母脾气大,无形当中就已经传给孩子了。所以这个恶性循环要从我们这一代不能再下去了。当父母、当老师也好,错误的方式不能再传下去了。这一代人一定要以经典为师,停止这个错误继续下去。

 

上一次我们谈到的就是正确的教育的理论、方法。「大学之法,禁于未发之谓豫」,预防法。「当其可之谓时」,机会教育点要抓好。「不陵节而施之谓孙」,循序渐进。「相观而善之谓摩」。其实我们看这每一句,每一个人在家庭、在生活、在学校随时都可以用。我们看相观而善,哪个同学表现得好,老师马上抓住这个机会,又是机会点,又是相观而善。「你看某某同学非常孝顺,他做了什么,某某同学非常热心帮助同学。」大家一听,就效法他的善行。我们也提到,其实《弟子规》每一句都跟这些经句是相应的,每一句都是在防止不好的心态。比方,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防止他不恭敬父母,这叫禁于未发。今天他跟妈妈讲话的态度不对了,拖拖拉拉了,爸爸看到了,马上把孩子叫到旁边去,当其可之谓时,「小朋友,怎么可以对妈妈这么无礼?」当其可。不陵节而施,你要用他能理解的言语去教他,几岁的孩子就用几岁的话,让他好明白。所以这一些教学精神,其实我们为人父母、老师随时都在用的。

 

上次也跟大家提到了,能禁于未发,他是能看得很远,要防微杜渐的智慧,他才能教出禁于未发。当其可,也要他对于教育很敏感,知道这个时候不提醒,他就偏颇了,他的态度就不对了。或者是当孩子学生有错误发生的时候,我们能不动情绪,才能抓住这个机会点教他。所以又要有智慧判断,又要有修养。不然那个孩子一犯错,我们火气马上来了,「啪」,一巴掌过去了,不要说教育了,那都是反教育了。真的,我有一次学校运动会,我妈妈刚好在我们学校教书。运动会我刚好在操场里面,我妈妈就站在操场外面,然后我一看到妈妈就很高兴,我就如入无人之境,人家还在比赛,我就冲过去要去找我妈妈。结果冲到一半的时候,突然有一个男老师站在我前面,然后就「啪」一下,就一巴掌就下来了。我那个时候真的东西南北都搞不清楚,一下看到妈妈那个欢喜,就被一巴掌打得晕头转向。

 

当下你可以先问问这个孩子,他或许那个动机是好的。可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觉得,他怎么在这个时候还超越操场,不对。先问一下他,才不容易错怪他。纵使他真的错了,他可能是无意的,赶紧提醒他、引导他,让他记取这一次教训。我看我那一次这样下来,什么也没记得,只记得晕头转向。幸好脾气不大,不然以后看到这个老师一定是瞪着他看,「你给我记住,等我拳头比你大」,这个心智就愈来愈不健康了。所以教孩子还是要有耐心引导,不能这样情绪,或者就这样处罚一下子就下来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01:31:4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3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