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20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现在我们常常读经典,常常听师长讲经,很多道理一明白,习气一放下,就好像心上那块石头掉下来了,舒不舒服?掉下来就别再把它拿起来了,别干傻事了。道理搞明白,理得心安。比方我们念《弟子规》,也是孔子的教诲,「见人善,既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」,一个人每天效法别人,非常的积极进取,很有朝气,很有笑容;「见人恶,既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」,善人恶人都是他的好老师,他每天都从接触的人事物当中提升自己的境界。所以把夫子这一句教诲记在心上了,常常都很欢喜。为什么?今天没有空过,很充实,从这些人和事物当中得到启发、提升了。所以,今天假如觉得笑不出来,就是这一句话忘了,赶紧「见人善,即思齐,见人恶,即内省」,这一天就没有空过。这个「学而时习之」是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。接下来下一句讲:

 

【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】

 

自己真的有学问,那就可以跟人家切磋,可以利益他人,可以觉悟他人。真正有修养的人他慈悲、仁爱,别人能得利,他比他更高兴;别人能闻圣贤教诲,他比他更高兴。所以能跟人切磋,能跟人介绍经典,他快乐、高兴。这个大家有没有经验,人家有好事,你比他更高兴,有没有?有。那个就是仁爱之心了。那我们要来勘验一下,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多久了?可能有几年了。我们一开始接受圣贤教诲的时候,别人假如有兴趣,哪怕已经十一、二点,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高高兴兴把经送给他,有没有?他能得利益太好了,他的孩子都能教得好,比他更高兴。可是过了三年、五年了,我们这一分热情还有没有保持?「你那里有没有《弟子规》?」「有!好了、好了,以后再拿给你。」这种人家高兴我们比他更高兴的心态有没有退了?那就愈学愈油条,愈学愈麻木。

 

所以有一句话叫「发心容易,恒心难」,一开始接触的时候非常勇猛,巴不得每个人都好;学着学着,没有依教奉行,烦恼伏不住了,烦恼做主,就只想自己没想别人了。所以真正心胸宽阔了,掌握每一个好的机会给人家介绍经典,让他开智慧,让他利益他的家庭、后代。所以修道修这一颗心,真诚心有没有提升?利人的心有没有提升?谦卑的心、恭敬的心?有提升了,那我们才是在进步。假如发现不耐烦了,假如发现比较有情绪了,哪怕我们学十年、二十年,实质上讲还是退步了。所以一个人修学的态度,首先一定要打破的第一关,不自欺。到底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,不能欺骗自己,时时守好这一颗心,时习之。而且修身的基础,慈悲仁爱为本,不断扩宽自己的心量,那就有动力去对治自己的习气,「我赶紧习气要去掉,我的学生早一点得利,我的孩子早一点得利」,有这样的动力,「我身边的人早一点得利,只要我学得好」。下一句:

 

【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】

 

我们刚刚提到的,求学问是成就自己,不是装个样子给人家看的。所以我们今天有道德学问,人家不能理解,我们也不贪求、也不难过。会难过了就是虚荣心作祟了,患得患失的心作祟了,那怎么会有道德学问?所以你有学问,你一心一意为人家好,人家还误解你,你都不放在心上,不难过,这是功夫。你为这个人尽心尽力,他背后还毁谤你,你难不难过?你们想像一下!不难过,君子风范。假如我们一难过了,失君子风范,赶紧调过来。而事实上,君子是很安住在当下的。《中庸》讲,「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」他随时都是保持在平和仁慈的状态,他绝对不会在当下去挑,「这个人我不顺眼,这件事我不喜欢」,在那里怨天尤人,这都不是君子了。所以素媳妇,行乎媳妇;素员工,行乎员工;素丈母娘,行乎丈母娘,是不是?扮演每一个角色都尽心尽力,不逃避、不退缩、不抱怨,这才能『人不知而不愠』。

 

所以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给他人,推给境界。「你看我这么有智慧、这么有能力,就是某个人嫉妒我,让我没办法发挥」,有没有道理?「都是谁障碍我,才让我没发挥」、「都是这个领导没眼光,没有重用我」。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,事实上想一想,没道理。为什么?任何人都不可能障碍我们。该是你的福报,谁能抢得走?抢不走。福田心耕,一个人有福气是他修来的,哪是别人障碍得了?所以不明理,都是把责任推给别人。

 

有一个真实的故事,印度有一个国王跟他女儿讲,女儿,妳今天这么富贵,妳知道不知道原因是什么?那当然,他女儿读了这些经典,就跟他父亲讲,父亲,感谢您的照顾,而人的福报也跟他修行有关,心胸好、善良,他能修到很多福。她爸听了不怎么高兴,我当国王了,妳才当公主,什么也是靠自己修的,好,那妳修修看,那妳别当公主了!这是真实的故事。「我找个乞丐,妳嫁给他,我看妳还有没有福?」真的,到大街上找了个乞丐,让他女儿嫁给他。他女儿有经典薰习,不恐惧。心有所忧患,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不得其正。当然听故事很容易,现在找个乞丐嫁给你,你敢不敢?你没有真实的信心,很多境界就把我们转了。他的女儿心里很平静,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,聊啊、聊啊、聊啊,原来这个乞丐以前是望族,后来沦落了。「那你们以前的家族在哪里?」就带着这个公主去看。结果都已经是一片废墟了,看着看着、聊著聊著,这个夫妻俩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。结果讲著讲著,突然那个断壁,那个残破的墙,就倒下来。一倒,里面藏了一些黄金、珠宝,结果他们就富贵了,然后这个女儿又回去看他爸。

 

所以告诉大家,福报是修来的,谁也抢不走。今天你有福了,不管你做哪一个行业,你就有钱了,这是明理。不明理了,「我以后会不会有钱?我儿子以后会不会有钱?」每天烦恼不断,「有一少一」,「适小具有,又忧非常」。有一点了,又想要更多。不知足,绝对没有平静的日子过。再来,智慧,谁能把我们的智慧拿走?谁都不可能。甚至于什么?遇到愈困难的境界,遇到愈恶劣的人,他愈懂得历事炼心,他的学问成就愈高,不可能障碍得了。「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」,他愈早成圣人,哪有说谁障碍得了我们?我们看大舜,他遇到的家庭,谁能比他恶劣?有没有?没有。好不好?他没有好坏,他真诚面对,德行成就了,福报现前了,从农民变成天子。不只变成天子,后代子孙现在都还很兴旺,是吧?现在还在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。你没有福报你经典还遇不上,你遇到经典了,思想一改了,自己的命跟后代的命都转了,「经书不可不读」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

所以,我们在处众当中绝不能怨天尤人。我们以孔子来思考,孔子一辈子没有一个国家用他,请问大家,有没有影响孔子利益世世代代的子孙?没有。没有官做,孔子认真教学,后代都得利了。所以安住当下提升自己,尽心尽力,绝对能够利益人、利益后代,任何人挡不了的。而且往往我们很想要去做一件事,可是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去做?那是在提醒我们,我们的学问、德行、能力还不够,这个时候我们要更沉下来在当下好好提升;这个时候还在那里指责这个人、指责那个人,那更是提升不了。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」,都没有通过考试,怎么去服务大众?是不是?都没「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」,我们习性都没有去掉,然后就上岗了,然后就去发脾气了,那叫添乱,「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」。所以在《论语》里面都强调这一点,「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」,不怕没有位置服务他人,就怕自己真做了,真有这个机会了,自己有没有德行能力去做好?都是提醒我们,「居易以俟命」,就在当下提升自己的道德跟能力,等待天命的安排。所以真明白这些道理,绝对没有抱怨、没有恐惧、没有牵挂。这个是《论语》第一句给我们学习的一个教诲。我们接着看第二句:

 

【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】

 

这一句大家都很熟悉,它也讲出了学习的根本在孝悌。「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」,「尧舜之道,孝悌而已矣」。而这里提到『弟子』,那范围就很广了,所有学习古圣先贤教诲的我们都是弟子。包含在家庭里面,我们是父母的弟子;在学校,我们是老师的弟子;在团体、企业里面,在古代都是领导者叫君父,皇帝叫君父,我们移孝作忠,「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」。今天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,对领导不能尽忠,铁定孝道有亏。真的,其实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只要出现对立、摩擦、冲突,保证我们孝道有亏,就是孝悌没做好。一个人真正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,他的心是平和的,他形成的人格是太和之气。这个都可以观照我们根出了问题,要反思,要再下功夫。今天某种情境跟他人闹情绪了,是不是在家里同样情境也会跟父母家人闹情绪?求学问跟治病一样,我们得把病根找到,才好对症下药。我们讲到这里,又是同样的问题,不可以自欺,要自知之明。真的有自知之明了,真诚就不断提升,不掩饰了,「倘掩饰,增一辜」,就更不可能真诚了。所以这个「弟子」范围很广。

 

而假如我们把它当孩子看的时候,这个弟子我们就要很注意了,「童蒙养正」,《易经》上面讲,「蒙以养正,圣功也」。所以当老师,幼儿园老师的功德最大,因为他教的那个时期最关键。大学老师也可以,但时节点就没有幼儿园这么好了,是不是?你要对社会长远的影响你要会看。所以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,我们对于孩子,刚刚讲到的,「胎幼善教」,从胎中,三岁看八十,七岁看终身,三岁以前的教育,小时候的教育,非常重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20:15:1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2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