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19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所以,「学」,《三字经》讲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「三才者,天地人」,要学着成就德行,就像天地一样的无私、奉献。大学之道就是学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所以以前读书人思考都是怎么样利益天下,那学起来心胸、格局都不相同。我们现在一学,「我的分数要多少分」,愈学那个心胸都小了。所以,我们在学校教书一定要让孩子明白,这个学是要学做圣贤、学做三才,学得可以让人生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你说,「志向这么高远。」每一个人都能接受,是他有没有遇经典。我们自己想一想,假如我们六岁就开始读经了,我们能不能接受这些教诲?你们怎么没什么反应?你们要对自己有信心,OK?真的,我们二十几岁,一真的有师长讲解了,「这么好的东西」,哪有人不接受的?

 

而《三字经》也告诉我们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。我们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,染上了习气,染上了很多的欲望,慢慢德行就开始退了。曾经我们问大学生,你是大学的时候德行好,还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?他们说小学。学应该是愈学愈有德行,怎么愈学愈后退了?孔子是榜样,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」,这才是对的,这学对了。我们看现在很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还有十几岁的初中生,来学习。他们假如把孔夫子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时候就好好扎根,那不得了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。

 

这个话讲到这里,大家有没有「我都五十了,都六十了」?你看,人这个自卑的心、消极的念头常常都会冒出来。所以这个学从那里下手?从起心动念,从根本修,时时保持正念,保持积极。我六十了,好,有开始都不会太晚。而且保证你用功,以后历史都会写下来。「若梁灏」,《三字经》讲的,「八十二」,他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,「对大廷,魁多士」,你看一个八十二岁的长者站在朝廷当中,人家对他肃然起敬,他树立榜样,百折不挠,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

 

之前在广州,有一个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,上课四十五天。有两位贤伉俪,都七十几岁了,是一个企业的创始人,那企业还经营得非常好,员工都有六千多人。两个老人坐在第一排,在那里四十五天,目不转睛的学习。听说后面看到他们两个的背影都不敢打瞌睡,都觉得惭愧、汗颜。老人还一起扫地、洗碗,都是冲在前面,不落人后,教化了所有这些晚辈。所以现在这种传统文化班都是三代同堂,老中青一起学。老者带动所有的晚辈,那年轻人学也很好,刺激我们这些中年人。所以确确实实有开始都不会晚,而且只要自己真正下决心,用心,自己会有成就,也会启发很多晚辈跟有缘的人。

 

那《三字经》告诉我们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我们就很清楚,学习最重要的,去掉习性。俗话讲的「拨云见日」,这个日就好比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善、明德,它是被这一些陋习给障碍住了。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放下习性。很多人对这个学习会觉得,学很多,愈多愈好。《弟子规》告诉我们,「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」,愈学愈傲慢,好为人师,就不得学习的利益了。所以从这里我们了解到,学习是放下的过程。你说,学习要仁慈?没错,一个人自私自利放不下,他能仁慈吗?所以要放下自私自利,仁慈心自然就生起来了;放下虚伪,真诚心就现前了;放下傲慢,平等心现前了;放下染著,清净心现前。一个人欲望很多,贪求一大堆,每天都困在这些欲望里面,他怎么可能会有智慧?「欲令智迷,利令智昏」,一个人一直在追求欲望,就好像吸白粉一样,都有点中毒了,有点魂不守舍。只要是要去满足欲望了,精神百倍;只要没有办法满足,就快不行了。

 

所以我们从《三字经》了解到,「苟不教,性乃迁」,去掉习性。《大学》也告诉我们,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」,这一段话都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本、什么是末。齐家是治国的本,我们自己家庭都乱七八糟了,怎么去利益社会?「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修身又是齐家的本。什么是修身的本?「诚意、正心」。一个人怎么诚意正心?要从「格物、致知」下手。所以我们看,这个经典一对照,都明白,学习的重点在哪?革除物欲、革除习气。把这个贪著的心,把这个瞋恚的心,要把它收回来,变成诚意正心。所以孟子讲,「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」。我们的心都被这些外在的欲望所迷惑了,现在收回来,找回我们的诚意正心,我们的本善,这个是学习。

 

而这个学,学经典。而学习的次序,第一个,首先要有信心,相信经典,相信自己。有朋友就讲,我是很相信经典,但是我不相信自己。每一个人都有他一套逻辑,不过好像不是很合逻辑。大家再想一想,「我相信经典,我不相信自己」。《大学》打开,第一句话是什么?「在明明德」,你说你相信明明德,然后不相信自己。《三字经》一打开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说你相信《三字经》,不相信自己。所以我们在这个学习的道路当中,有一个态度非常重要,随顺圣贤教诲,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,不随顺自己的想法。随顺自己想法了,那我们本来就没有智慧,再顺着自己,不就是不进则退了吗?上一节课我们好像有找来垃圾车,是吧?是不是把以前错误的想法统统打包了?难怪大家这个礼拜气色很不错,人烦恼少了,身心愉悦,烦恼轻,智慧长。所以学习的次序,信、解、行、证,这个学就是相信圣贤人的教诲,进而去学习他们的教诲,就是深入经典,信解都在这个学字当中了。

 

接着,『时习之』。这个「习」字,我们一开始讲到,学习是学觉悟,是学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这个我们就很清楚,这是学习的目标。有了目标,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过去,它有一个路径、道路,才能走过去。所以这个习字就是路径,就是道路。这个习字就是实践,效法经典,效法圣贤,学一句做一句,这个叫习。大家看这个「习」字,上面是个羽毛,下面是个白。因为那个鸟,小鸟学飞,牠首先得要拍拍翅膀,翅膀一张开来,肚子就露出来了,白白的毛。所以就强调学的东西一定要去实践才行,这个是习字。而这个实践,实践在哪里?实践在我们的生活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之中。人有这样很正确的学习态度,他每学一句,他会去思惟,我在工作当中应该怎么用?我在生活、我在处世的时候应该怎么落实?他不会学是学,生活是生活,工作是工作。假如没有这个正确的认知,愈学愈执著,他不会活用。

 

比方说,「居有常,业无变」,那我们想到这一句话,在家庭怎么落实?在工作怎么落实?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怎么去落实?其实人假如没有常,他的心是定不下来的,他生活没有规律,乱七八糟的。心都定不下来了,家业跟事业能好吗?不可能。一个人很有规律了,心定下来了,他才有智慧,他才能从容去处理他家庭、事业上的问题。这个常,含义就很广泛了。比方,一个人健康,要不要常?现在太极拳、八段锦,很多健身的方法,我敢跟大家保证,每一个人最少可能懂两到三种以上,还有懂十几种的,可是身体还是不好。为什么?常!这些健身也好,学问也好,要真得利益,他一定要有恒心。包含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,你没恒心没法教,做没两下,父母原形毕露,没有常,教不了。甚至于「置冠服,有定位」,这也是常。没有这些常,没有这些规矩,人随时随地都是慌张的,心是乱的,成不了气候。那我们这个常字很重要。

 

我们晚上十点睡觉,早上四、五点起床,常,孩子就学到好习惯了。这些生活的好习惯,真正给了孩子不知道帮他省了多少医药费。生活没有常、没有规矩,吃再多营养食品都没用。现在营养食品可多了,生活不正常,肠胃都不吸收,那叫浪费国家粮食。我讲得有点心虚了。要把经络调好,多运动,经络一通畅,气血就好,吸收也会好。所以每一句我们学的时候,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。大家觉得我最近气色怎么样?我最近比较乖,每天都运动。

 

好,这个是习字。所以学问重在力行,能力行一条就得一条的利益。纵使读了一百本经典,都没有落实,毫无利益,而且还有害处,「长浮华,成何人」。所以有一个比喻讲,真龙得一滴水,可以遍洒宇宙。这个意思,真龙是什么?德。一个人真正把,比方说,他听到曾子讲,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,他从此以后,对自己要忠,对别人要忠,对一切人要宽恕,要体恤,要如其心,设身处地。请问大家,这一句教诲对他的人生会有多大的利益?不只他的德行会一直上去,他身边的人都会被他感动,「这么体恤,这么尽心尽力帮助我们」。这个叫得一滴水。这一句经句化成了他的存心了,从此以后,都是忠恕待人,遍洒世界、遍洒宇宙。泥龙,用泥做的龙,泥龙终日泡水中,好像很多水很好,经典很多很好。请问泥龙泡在水上会怎么样?那就化掉了。它没有办法给世间降甘露,因为泥龙,叫自身都难保了。为什么?它被自己的习气都困住了,它怎么去帮助别人?所以这个习字对于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9:12:3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2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