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18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「用友者霸,用徒者亡」,把这些贤德的人就当作是很好的兄弟朋友一样,他还能完成他的国家的霸业。这个在汉朝刘邦对待萧何、张良就是这个态度,包含刘备对待诸葛孔明,这都是用友者霸。用徒者亡,把贤德之人看作一般的人,甚至还糟蹋他、还伤害他,就像夏桀跟商纣,那这个就要亡了。

 

我们接着看「师说」的原文。刚刚举这些例子,就是也让我们体会到,为什么「圣益圣,愚益愚」,在于他们能不能尊重有道德之人,进而听取他们的谏言,接受他们的教诲。这对于他自身、对于他的国家就有很不同的影响,听了,就有好的影响;不听,糟蹋了,就有坏的影响。接着我们看:

 

【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,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】

 

就是父母爱他的孩子,所以择好的老师来教导孩童。一个孩子要教得好,第一个基础是家庭教育。再来就是父母为孩子找一个真学问、真道德的老师。所以古代很注重择师,所谓千里寻师都有。而他帮孩子找老师来教了,但是他自己『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』,他自己却觉得跟老师学习是很丢脸、很可耻的事情。『惑矣』,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颠倒了?自己为孩子找老师,然后自己不学,自己也没老师。那孩子会想了,你都要我跟老师学,那你自己都没有老师,你也不学。所以教育不能达到好的效果,主要的还是父母、长者自己有没有把身教做出来。希望孩子好学,那我们自己要先好学;希望孩子尊重经典、尊重圣贤,那我们自己要先做。所以现在都变成,只要孩子做,自己不做。所以韩愈先生这里讲,这样是很迷惑的,这样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。

 

所以,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,老师觉得孩子不好教,领导觉得下属不好带,都应该回到这个身教当中来思考。因为「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」。长辈、父母能够自己先做得好,没有要求孩子,孩子的善心被榜样的力量给带动了,不令而行,不用命令他,他自己就做了。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到马来西亚来参与进修班四十五天,回去之后,当天就给他父亲、母亲洗脚。他有两个女儿,他夫妻在做的时候,他两个小女儿连叫都不用叫,就一起参与了,洗得不亦乐乎。所以这个身教的力量还是很大的。

 

【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我所谓传其道、解其惑者也。】

 

『彼童子之师』,就是所谓的孩子的老师,他主要的是教授读书,就是以前孩子参与私塾他就是读经、读诵。『而习其句读』,这个字跟逗点的逗是相通的。除了让他们读诵经典以外,还要学会怎么在经典的原文能有正确的句读,这样也才能把书念对。但是这样的老师他所传授的只是这些知识能力而已,并不是我所谓的『传其道』,传习大道,传承道德,然后能解人家疑惑,这样的老师。接着说到:

 

【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】

 

这个句子它的意思是,句读不会的时候,『或师焉』,就是遇到这个句读的问题,懂得向老师请教。『惑之不解』,有疑惑的时候,『或不焉』,这个「不」就是没有去问,不去请教。就是面对这些小的知识技能都很主动的赶紧去问这个句读怎么下,但是反而人生的疑惑都不去请教。这个是只学到小的知识,『小学而大遗』,把最重要的道德学问给忽略掉了。这个「大遗」就是,师者应该是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所以人不向老师学习什么是大道,什么是经营人生的家业、事业,怎么样解决人生的疑惑,都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了。我们念到这里也反思,我们读书也读了十几年了,好像也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人生的大道,怎么解决人生的疑惑,好像一天过一天,得过且过就这样过来了。所以『吾未见其明也』,就是像这样子的人,确实他的人生是不可能会明白的。而且他这么做,已经很没有见识了。人生的轻重缓急、本末,什么才是人的根本?德才是本,知识技能是末,是为德所用。但是问题是,道德学问都不学,只学这些技能。所以,假如是这样子来教孩子,第一个,他自己不会明白;第二个,他的孩子也不可能明理,「吾未见其明也」。

 

刚刚这一段,事实上也是父母本身他的见地够不够。因为说实在的,现在世间一讲到学习,学弹琴、学心算,学很多这一些东西,大家有没有去看过哪一个补习班叫「学做人」?有一个父亲,他的孩子要念幼儿园,他到一些幼儿园去了解情况。结果刚好到了一个幼儿园,他就问了,你们这个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?这个幼儿园的老师说,我们很强调做人。结果这个爸爸说,做人谁不会?就走了。反而强调做人的人家不一定能接受。反而说,三岁、四岁就可以speak English,高兴得不得了。但是大家要了解,先有才的人,而没有德的基础,他是很难不傲慢的。所以,《礼记》这一本经「曲礼」一开头就讲,「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」。我们一开始讲到的,他假如以享受为人生的目标,他就很难不纵欲了。所以这个傲慢很不容易对治。所以很多人人生的灾祸从哪里来?有才华没有德行,他就傲慢了,另一半都受不了。然后因为傲慢,就会有很多的障碍出现,最后就得要吃亏了。

 

所以,有见识的人在教导自己的孩子、学生的时候,读书人「士先器识,而后文艺」,知所先后。读书人最重要的,首先这个器就是扩宽心量,还要很有智慧,很有远识,然后才是发展他的文学这些技能。这个顺序一倒了,一有才华的人,他就傲慢起来了。那孔子又提醒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」,他傲慢了,「其余不足观也已」,这个人不会有大的成就了。那我们现在看,哪一个父母说,我的孩子先要有肚量,先要有见识?您看过哪个父母是这么讲的,有没有?有的话告诉我们一下,他儿子以后是弘法的人才,从小他父母就给他打好基础了。

 

我们在历史当中看,范仲淹先生的肚量,胸怀天下,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」。智慧见识,周公,制礼作乐,编出的《周礼》,方东美先生说的,最好的宪法,全世界最好的宪法,也开了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朝代,八百多年。所以范仲淹、周公,都是先有器识,然后再配合上他的才华能力,造福于人。但是假如没有肚量、没有见识,很有才华,就很惨了。比方曹操,曹操有没有才华?很有才华,可是他肚量不大。他说,「宁可我负天下人,也不可天下人负我」,肚量太小。量大福大,量小福就小,所以他传到第三代就完了,而且还被诛三族。你们有没有遇过曹操的后代?没有吧?没了,绝后了。那他的才华变成灾难。没有远识、见识,比方秦国,他用法家,用杀戮统一天下,有没有见识?没有。所以朝代才十五年就亡国了。跟制礼作乐、以德化民八百多年比起来,不能比。所以这个次第很重要。

 

所以我们这里看到,韩愈讲的这一段,「小学而大遗」,人把重点、把学问的根本给忘记了,只在这些小的能力当中下功夫而已了。所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,我们这个时代培养不培养得出范仲淹?你说那大学毕业,你去访问一下,「你终于大学毕业,国家培养你十六年,你现在的想法是什么?是不是觉得可以出来报效国家了?」大学生,「我昨天没睡饱,我昨天打电脑还打到半夜三点,我没时间回答,我要回去睡觉了。」很多现在大学毕业哪想什么回馈家庭、回馈社会,他赶紧赚到钱可以花。这一些现象都是因为忽略了德行这个根本,你培养不出真正的忧国忧民的人才出来,培养不出忠臣,也培养不出孝子。「大遗」,忠孝忘记了,廉耻忘记了,孝悌忠信忘记了,礼义廉耻忘记了。所以之前也跟大家讲过「百善孝为先」,孝心开,百善、百德皆开,他整个人生对家、对社会,因为他有了道德,一定能够贡献家庭跟社会。接着我们看下一段:

 

【巫、医、乐师、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】

 

就在那个时代,这个『巫』是巫师,是为人降神、祈祷这样的工作。『医』是医生。『乐师』。『百工之人』就是各种工匠、各种行业,都是用他的技能来服务大众。他们这些行业的人『不耻相师』,不以拜老师而感到羞耻。因为各个行业要学到真的本事,还得要手把手这样跟、这样教,这个才内行人看门道,才看得到学问。韩愈举了人家各行各业都懂得好好的向老师学习各种技能,但是却是读书人,士大夫之族,反而不愿意向人学习。所以:

 

【士大夫之族,曰师、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】

 

就是这些读书人、当官的人,假如有互相以老师、弟子来称呼的,旁边的人听到了,旁边的这些士大夫、读书人听到了,『群聚』,就是一起笑他,聚在一起取笑。

 

【问之。】

 

就问他,你笑什么?这样很好笑吗?结果这些读书人就回答了:

 

【则曰:彼与彼年相若也。】

 

你们之间,你们两个年龄相差不多。

 

【道相似也。】

 

你们的学识也差不了多少,干嘛用这个「弟子」跟「师」这样来称呼?接着说到:

 

【位卑则足羞。】

 

比方称这个人是「师」,然后他的地位,社会的地位,不是很高,这样他自己就会觉得很丢脸。就是他假如向这个人学习,这个人没什么地位,他就觉得很丢脸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8:09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1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