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道法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(第9集/视频/文字)2016年6月19日

admin 地藏菩萨本愿经评论阅读模式

地藏菩萨本愿经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九集)  2016/6/19  英国伦敦英国华藏净宗学会  档名:WD14-007-0009

 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14/WD14-007/WD14-007-0009.mp4

 

诸位同修,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五页,倒数第三行最下面一句:

 

【文殊师利白佛言。世尊。若以我神力。千劫测度。不能得知。佛告文殊师利。吾以佛眼观故。犹不尽数。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。已度。当度。未度。已成就。当成就。未成就。】

 

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。这一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,佛告诉文殊菩萨也是告诉我们大家。佛给文殊菩萨讲,「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,及天龙鬼神,此世界,他世界,此国土,他国土,如是今来集会,到忉利天者,汝知数不?」这是告诉文殊师利菩萨,也是问文殊师利菩萨这桩事情,说你看今天到忉利天宫来集会的,有十方一切诸佛,还有诸大菩萨,以及天龙鬼神。此世界是娑婆世界(我们这个世界),他世界是他方十方世界;此国土,他国土,我们这个国土,他方世界的国土,今天都到忉利天来集会,你知道这个数量有多少吗?汝知数不,就是你知道这个数量吗?文殊师利回答世尊:『世尊!若以我神力,千劫测度,不能得知。』文殊师利是七佛之师,也是早已成佛了,倒驾慈航,以菩萨的身分来帮助佛度众生。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,观世音菩萨也是已经成佛了,倒驾慈航,示现以菩萨的身分,来帮助诸佛度众生。佛菩萨成佛了,像《普门品》讲三十二应身,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。文殊菩萨他也是诸佛之一,而且他是七佛之师,他也是早已成佛,现在示现菩萨身分。

 

菩萨身分,在什么样的身分,当然他就讲什么话,就像我们演戏一样,你现在扮演什么角色,你就要演那个角色,你可不能演错了。菩萨是学生,佛是老师,在前台学生当老师、老师当学生,但是到后台可能当老师的是学生,这个我们在戏剧里面,以前我们看地方戏常常有这个事情。我们要知道,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度众生,就像演戏一样,所谓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一尊佛示现成佛来教化众生,有一千尊佛都来帮助他。帮助他,他不是示现佛的身分来,示现两尊佛的身分那不就打架了吗?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,我们凡夫会争,佛菩萨是互相帮助,不会互相障碍、互相争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,其他的诸佛就示现菩萨、示现罗汉,甚至示现恶人,好像演戏演那个反派的,目的是什么?都是在帮助佛教化众生。扮演正派的,从正面来教化众生;扮演反派的,从反面来教化众生。所以,《楞严经》讲「顺逆皆方便」,都是佛菩萨示现,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明白。此地文殊菩萨给世尊讲,「若以我神力,千劫测度,不能得知。」用我的神力,一千劫的时间来测度,今天到忉利天集会的人数有多少,一千劫也测不出来。这是文殊菩萨回答世尊的问话。

 

下面佛再告诉文殊师利,『吾以佛眼观故,犹不尽数』。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,不但你千劫测度不能得知,就是以我佛眼来观察也不尽数,也无法知道它的数量。这个数量有多少,只能用佛经上常讲的一句话,无量无边。这个地方,我们懂佛法的人,像这些问话里面都有禅机的。不懂的人,他就根据这个文字去想像,那全想错了。所以大乘经教已经超越我们一般人的常识,一般人常识里面,思惟想像他是达不到的。思惟想像达不到的境界,大乘经都有四个字,叫不可思议。这个境界不可以用你的思惟去想像,你想不到,也不可以用你的言语来议论,你讲也讲不出来,只有你自己悟入,那你就明白了。古大德讲,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好像我们自己喝一杯水,喝一口水,这一口水,你自己喝的人,它是冷的还是热的,冷是冷到什么程度,热是热到什么程度,你自己最清楚。你再讲出来给别人听,别人也是一个概念,他也体会不到;他要想体会得到,他自己来喝,他就体会到了。所以大乘教讲明心见性这桩事情,就是如人饮水、冷暖自知,要自己去参,自己去悟。别人讲它是一个协助,帮助我们自己启发,启发你悟入的,佛菩萨、祖师大德、善知识他是来帮助我们启发去悟入。

 

这里讲这个数,「犹不尽数」,超越数了,就犹不尽数。我们凡夫的概念当中总有一个数量,总有一个数字,你有一个数字,那都是有限的。这个数字你讲也讲不完的,数字上面还有数字,我们用一般的常识去想一想也可以理解,数字上面又有数字,那到底有多少?只能用无量无边,不然你怎么讲?不然这个数字,你一直加、一直加,还可以再加。我们就在分别执著这个范围里面。实际上,事实真相,它没有数字。但是我们凡夫有分别执著,在没有数字里面给它设定一个数字,给它画个圈圈,这样就见不到事实真相。被自己这个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,事实真相在眼前,我们就是看不到。为什么看不到?因为我们自己内心起了妄想分别执著。所以这里讲,「吾以佛眼观故,犹不尽数」。佛观察都说无法去讲它的数量,我们凡夫还能知道它的数量吗?不能知道它的数量,超越那个数。如果我们对初机的人来讲,讲浅一点,就是这个人数太多了,数不清的,这样就好了,你也不能讲太多,讲太多他又想太多,愈讲就愈麻烦。这是形容人数之多,无法讲得出来。

 

这么多的佛菩萨、天龙八部,都是『地藏菩萨久远劫来』,这个「久远劫」,已经很久远,『已度、当度、未度,已成就、当成就、未成就』。今天到忉利天来参加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听经法会的这些人数,都是地藏菩萨从久远劫以来已经得度的,「已度」就是接受地藏菩萨的教化,他已经成佛了,老师还在作菩萨,学生都成佛了,这是已度;「当度」就是已经成罗汉、成菩萨了,或者已经有一定成就的;「未度」就是还没有出离六道,但是已经有开始接受地藏菩萨的教化,这个数量就更多了,所以已度、当度、未度。「已成就」,已度就是已成就,已经成就了;当度就是「当成就」,他这一生会成就;「未成就」就是未来得度、未来成就。就跟《弥陀经》讲的,「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」、「已发愿,今发愿,当发愿」,这个道理是一样。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经文:

 

【文殊师利白佛言。世尊。我已过去久修善根。证无碍智。闻佛所言。即当信受。小果声闻。天龙八部。及未来世诸众生等。虽闻如来诚实之语。必怀疑惑。设使顶受。未免兴谤。】

 

这一段文殊师利又向佛报告,在大陆说汇报。佛门的礼节,上对下叫告,佛告文殊师利,因为佛是老师的身分,菩萨是代表学生、弟子的身分。老师是长辈,学生是晚辈,上对下叫告,我告诉你,像父母告诉儿女、老师告诉学生叫告,上面的长辈告诉下面的晚辈叫告。晚辈做学生的对老师叫白(音博),这个字不念白,这个字是破音字,同样一个字,但是念的音不一样,意思就不一样,白就是禀白,我们现在的话讲报告或者汇报,表示恭敬的言词。所以『文殊师利白佛言』,就向世尊来报告。『世尊』,「世尊」是世出世间最尊贵的,佛的十种通号之一。佛有十个通号,世尊是其中的一个通号,凡是成佛都有这个共同的称号,世尊。我们也刚刚举办过佛诞节,一些常识大家也了解一下。我们浴佛都会塑一尊悉达多太子,出生他就会走路,走七步,然后一手指天、一手指地,就讲「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」。过去有些人不懂这个意思,佛教里面的法师也没有跟大家说清楚,造成有些人误会,你们佛教佛的口气这么大,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你们统统不如我。这个话是这样的话没错,但是那个意思不是说「天上天下我最大的,你们统统不如我」,不是那个意思。这个如果没有说明,一定会误会的。他这个天上天下、唯我独尊,意思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当人的自性,这个「我」是每个众生都有一个真我,那个真我就是真如自性,那是最尊贵的。这个最尊贵的不是只有悉达多太子才有,是大家统统有,每一个人统统有,一切众生统统有。有,我们不知道,佛出现在世间,告诉我们大家,我们每个众生都有这个最尊贵的真如自性。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所变现的,你要找回你的自性,禅宗讲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什么叫本来面目?你找到你自己,找到你的自性,认识你自己了。现在我们认识自己吗?说真的,我们不认识。我们现在是什么情况?迷失了自己,迷失了自性,迷在这个虚妄境界里面,把真如自性的真我忘记了。迷失了,不知道,冤枉在六道里面流浪生死!佛大慈大悲,看到众生受这个冤枉苦,所以才出现在世间,告诉我们这一桩大事。所以《妙法莲华经》讲,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。什么大事?就是这一桩大事。所以对世尊,我们可不能误会,佛教我们都要断贪瞋痴慢,他怎么自己会贡高我慢?学生对老师尊称世尊,这是表恭敬,恭敬师长,恭敬老师。

 

『我已过去久修善根,证无碍智』,文殊菩萨说出他的本迹因缘。因为佛菩萨他各种身分都能示现,有本、有迹。本就是说他已经成佛了,现在来示现,示现一个菩萨,或示现一个罗汉,甚至示现一个恶人,那个叫迹,迹就是迹象,但是他原本已经成佛了,现在他示现菩萨的身分来帮助佛度众生。所以这里讲出来,「证无碍智」,无碍智就是智慧统统成就,没有障碍。文殊菩萨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,智慧第一,菩萨众里代表智慧第一。文殊菩萨也示现在我们中国的五台山。所以我们这里法会圆满,七月三号威尔士大学祭祖圆满,我七月四号就要回中国。七月六号我们台湾有一百七十几个同修喜欢跟我朝山,一年比一年多,第一年朝普陀山,好像一百二,第二年一百三,第三年一百四,今年第四年,一百七十几个,好像愈来愈多。所以我要赶回去,带大家去拜见文殊师利菩萨。黄念老讲,文殊菩萨好像说「接八百送五百」。对凡是要去五台山的,他会变一个人,他变的那个人肯定我们不认识他,他认识我们,我们不认识他,八百里他就去接,送我们是送五百里。菩萨对一切恭敬,这个我们可以理解的,我们学习过大乘经教都可以理解。

 

文殊菩萨在不在五台山?在五台山,有缘的人可以见到。我们中国净土宗四祖就去过五台山,见到文殊菩萨的道场,他就见过。文殊菩萨他的道场在五台山,他见到的也是七宝宫殿,不是我们上去看的一片山,不一样的。他有那个境界、有那个因缘,他就见到;我们没有那个境界、没有那个因缘,就见不到。见不到,文殊菩萨他还是照顾我们。我们去朝四大名山,进入菩萨的道场总是有好处,不管怎么样都是会有好处的。所以这个是中国人得天独厚。你看佛教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,但是佛菩萨很多都应化在中国,应化在外国也有,不多。为什么应化在中国这么多?因为中国有传统文化做为大乘佛法的基础底子,有这个条件来学习大乘佛法。现在就连印度,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,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,现在连印度佛教也没有了。所以大乘佛法在中国生根茁壮,主要是中国有儒道这个基础。

 

文殊菩萨给世尊汇报,我已过去久修善根,证无碍智,『闻佛所言,即当信受』。他说,我听佛你讲的,我没有疑问,「即当信受」,即是马上可以相信、可以接受、可以理解,毫无疑问。佛讲的,我是毫无疑问,都能够信受,相信、受持,依教奉行。但是,文殊菩萨讲,不是像我这样程度的,『小果声闻、天龙八部,及未来世诸众生等』,就是菩萨以下的。菩萨以下,「小果声闻」,声闻就是阿罗汉,阿罗汉也是印度话的音译,就是印度梵文的音,用中文那个音跟它接近的翻过来,阿罗汉。好像我们现在翻美国总统「奥巴马」,奥巴马是英文,就是用我们中文发音跟英文接近的,然后说奥巴马,是这样。奥巴马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,可能要去问他,问他,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。这个就叫音译。还有,以前这个音,因为每个翻译的法师用的中文字,音跟它接近,不一定完全一样,像鸠摩罗什翻译「比丘」,这个是音译,印度话比丘,用中文发音跟它接近的;玄奘法师翻译叫「苾刍」,也差不多,字不一样,音大概接近。在台湾以前翻那个布希总统,有老布希、小布希,大陆翻布什,我们台湾翻布希。我一九九一年到美国夏威夷去玩,当地有个导游,也是台湾去的,他就跟我们开玩笑,他说美国总统有两个,一个吸烟,一个不吸烟的,布希、布希,他是不吸烟的,他不抽烟;雷根,他就抽烟的,来一根、来一根,他就是抽烟的。这个我们要知道,经典里面这个叫音译。

 

有的叫意译,意译就是说把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。音译就是翻它的音,没有翻它的意思,你要讲解的时候再去把它的意思说出来。声闻就是意译,已经翻成中文的意思。如果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阿罗汉,阿罗汉就是音译。还有一个,缘觉也是意译,已经翻成中文的意思了,是修十二因缘觉悟的。声闻是闻佛讲经的声音而悟道的,印度叫阿罗汉;缘觉,印度话叫辟支佛。菩萨也是音译,佛也是音译。菩萨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原来翻译具足的称呼是菩提萨埵,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,「菩萨」,就两个字。佛,照原来具足的音译是佛陀耶,我们中国人也喜欢简单,「佛」,就一个字,那个尾音去掉了。佛是觉悟的意思;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,觉悟的有情众生。

 

此地讲,「小果声闻」,就是他是修小乘法的,声闻,闻声悟道。小果,他证阿罗汉,断见思惑,出离六道生死轮回了。虽然是小果,比起我们凡夫强太多了,他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,我们在这边还是要受生死轮回之苦。虽然是小果,那比我们强太多了,他得到小自在,我们是一点都不自在。小乘的修行人对大乘经教有怀疑,虽然证果了,听到佛讲大乘法,他还没有那个善根,不够那个条件去理解、去接受,他不能接受。到现在还是一样,佛陀时代就有,佛讲《妙法莲华经》,当场有五千个人就离席,他听不下去了。现在我们知道,泰国、斯里兰卡,一般讲叫南传佛教,南传佛教他是修小乘法,小乘。现在中国大陆、台湾,也有很多在家、出家修原始佛教的,他修原始佛教就是修小乘法。修小乘法的有很多人,他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的,所以他们说一句话,说「大乘非佛说」,大乘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,是后来的祖师大德编的,他不相信。为什么不相信?因为大乘经典讲的都是不可思议境界,他不懂、不理解,他就不承认。

 

现在慢慢有改善,泰国跟斯里兰卡我们老和尚去,把阿弥陀佛带过去,阿弥陀佛是大乘法,现在慢慢的那边开始会接受了。特别斯里兰卡强帝玛国师,我来英国之前他还去找我,我供养他一尊大佛,在斯里兰卡。老和尚劝他建佛教大学,他说佛教大学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了,是跟印度那烂陀寺,就是玄奘法师去念书的那个寺院,是同一个系统的。他说以前他们斯里兰卡也有大乘法,还有石窟在,都有证据的,有《楞伽经》的经文,听说释迦牟尼佛去斯里兰卡也去了七次。强国师一直邀请我去,我供养他一尊释迦牟尼佛的铜像,在台湾做的,他说是斯里兰卡最大尊的。现在他那个佛教大学,老和尚跟他讲,他也接受了,他说我们现在这个佛教大学不是只有南传的,有南传的,有北传的,还有藏传的,统统有;大乘小乘、显宗密教,统统有。我就很赞叹,我说这样就对了,你佛教学校不能只办小学,要有佛教的大学,还要有研究所,这样就圆满了。他那个佛教大学叫龙喜大学,用龙树菩萨的名称来取这个大学的名称。所以现在他们也能慢慢接受大乘法。

 

小果声闻,为什么证得阿罗汉,超越六道,他还不相信?因为阿罗汉虽然出离六道,他还没有明心见性,他用的还是意识心,还是在阿赖耶识这个范围,没有超越。讲到这个不思议境界,不能用我们的意识心去思惟想像,我们的意识心功能很大,可以缘到阿赖耶识,就是缘不到真如本性,就是缘不到。我们举出一个例子来讲,小乘经典为什么一般人他容易接受?因为他容易理解,譬如小乘经典讲,我们这个世间,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生灭的,这个我们大家现在看到了。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,矿物有成住坏空,植物有生住异灭,动物有生老病死,这个我们看到了,现在眼前看到的就是这样。所以讲小乘经,佛就是迁就我们凡夫、二乘,讲现在我们懂的,可以理解的,可以接受的,再慢慢来提升。所以,阿含讲了十二年;后来预备进入大乘,方等是等于大乘,讲了八年,一共二十年;后面二十二年讲般若,般若几乎占一半,真正大乘;后面七年讲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,开权显实,导归一佛乘。开始讲《华严》,大家听不懂,法身大士才听得懂,法身大士以下,阿罗汉、天龙八部都听不懂。

 

佛讲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也是大乘经。文殊菩萨说,对我来讲,我没有问题,不会怀疑。但是那些小果声闻,还有六道里面的天龙八部,以「及未来世」,就包括我们现在这个世界,「诸众生等」,所有一切众生。『虽闻如来诚实之语』,佛讲的话都是诚实语,像《弥陀经》,你看六方佛都出广长舌相,说诚实言,给释迦牟尼佛做证明,证明释迦牟尼佛讲的西方极乐世界、阿弥陀佛,千真万确,这是诚实语。《金刚经》讲佛的言语,「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」,这个叫诚实之语。佛,十分就讲十分,他不会讲九分,也不会讲十一分。所以言语,事实真相怎么样,佛就讲怎么样,不会超过,也不会不及,所以这是诚实之语。佛讲这个诚实之语,但是我们众生听起来怎么样?有怀疑。这里讲,『必怀疑惑』,而且这个怀疑、迷惑还是必然的,你看「必」这个字是很肯定的,他必定会有怀疑、迷惑的。前面跟大家分享了,如果真懂的人,前面佛放光、出音声,他就大彻大悟,他没怀疑了,因为彻悟他就不疑了。说明这个经跟《弥陀经》一样,也是难信之法,就是有怀疑。

 

『设使顶受,未免兴谤』。「设」就是假设,假设众生听到佛讲的,也顶礼、也接受了,表面是接受了,但是内心还是有怀疑。「未免兴谤」,就是他内心还是有疑谤。这个谤,他不是刻意去毁谤,他是疑谤,有怀疑产生一种疑谤。往往我们有疑,我们也不知道。像我们念佛法门三个要诀,第一个就是不怀疑,第二不夹杂,第三不间断,往往我们自己有疑惑,自己不知道。疑就好像捕鱼的网子一样,密密麻麻的。所以《净语》里面讲,「疑网缠心不易知。」怀疑就像捕鱼那个网子,密密麻麻的缠缚在我们心里,我们不容易发现。自己有怀疑,觉得我信佛,我不怀疑了,但是自己有怀疑,自己不知道。

 

以前我们老和尚跟韩馆长拿美国绿卡,一年住美国要一百八十三天。所以一年大概半年在美国,回来又要到东南亚,实际上在台北华藏佛教图书馆住的时间不多。所以,有同修问问题写信来,我们老和尚就叫我代替他回答。有一次我接到一封信来问我们老和尚问题的,师父叫我回答,我就帮他回答了。我一看这信,看到这个同修写,他说尊敬的师父上人,听您讲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》,他现在也发心专心念佛,他现在有一个疑问,师父讲经说念佛的要诀三个条件,第一不怀疑,第二不夹杂,第三不间断。他说这三个条件,第一个,不怀疑,他有了,他不怀疑;第二个,不夹杂,他专修净土,也没有夹杂其他法门,他也有了;但是现在他的问题是在不间断,他说念佛不能做到像念佛机一样,他晚上还要睡觉,白天要吃饭,还要上班,常常会间断,问这个问题怎么办?我就给他回信,我说你既怀疑,又夹杂,又间断。我说,你不怀疑你还写信问什么问题?不怀疑还要问问题干什么?就不必要问了。所以,他问问题就是有怀疑,而且自己有怀疑,自己还不知道。他这个是很不知道的,写信说「我没有怀疑了」,一般人不知道还没写出来,他还写出来「我没怀疑」。其实他就是有怀疑才写信来问,这个就说明有疑惑,自己不知道。所以,「虽闻如来诚实之语,必怀疑惑,设使顶受,未免兴谤」,他内心有疑谤。

 

【唯愿世尊。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。因地作何行。立何愿。而能成就不思议事。】

 

这里又讲到,『不思议事』。刚才讲,小乘经典讲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我们看到的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,我们不会怀疑;大乘经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不生不灭的,没有生灭的,我们就搞不懂了,不懂就会怀疑。如果有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,那佛后面这个经就不用讲了,他全明白了。但是我们没有达到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大智慧,肯定有疑惑。疑惑,怎么办?佛出现在世间,成道之后天天讲经说法。讲经说法,我们众生听经闻法,目的在哪里?讲经说法,听经闻法,目的在于断疑生信。把这个道理、这个事实真相,给我们讲清楚、说明白,我们也听清楚、听明白了,那个疑惑就断了,疑惑断了,你的信心才生得起来。所以讲经说法,听经闻法,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。如果不怀疑了,经不用讲。你看海贤老和尚、锅漏匠,他不怀疑,师父叫他念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他就真的不怀疑了。那是真的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就老实念,三年成就了。但是我们有怀疑就不行,你要学像他们的老实你学不来。佛为什么讲经四十九年,这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,上根利智的有,很少,大部分是中下根器的,中下根器就要讲很多,就要讲经说法。所以才要讲四十九年,天天讲,讲那么久。如果都是上根利智的,上上根的,像六祖那样的,统统不用那么麻烦。所以《大藏经》讲那么多,就是我们众生的问题太多了。

 

我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人问我,那个人我看起来好像不是信佛的。在台北市,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剃度的,看到我是出家人,他就来问我问题。他说,你们佛教经典为什么那么多,《大藏经》一百多本,一本又那么厚?他说,人家基督教就一本,就一本《圣经》。你们佛教为什么不要一本就好,那么多怎么念?我跟他讲,我说经那么多,也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念。经那么多,为什么经那么多?我跟他讲,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教育。宗教,立宗教一定要一个万能的神,一切万物都是这个神造的,神讲的话你不可以有疑问,也不能问问题的,神怎么讲,你就要怎么信,这样就对了,你不能有疑问,这个叫宗教。我们佛教它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。教育是什么?学生有问题问老师,这个很正常,好像你在学校上课遇到困难有问题,向老师请问。这个是什么?教育。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?我们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念开经偈称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,本师是什么?我们这个佛陀教育根本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佛,我们是他的学生,自称为弟子,古代称弟子,现在叫学生。我们跟佛是什么关系?师生的关系。宗教,你信仰宗教,跟上帝是什么关系?父子的关系,是爸爸跟儿子的关系。所以我们老和尚讲,不管你们信什么宗教,都可以来学佛,因为没有冲突。因为你跟佛是师生的关系,你跟上帝是爸爸跟儿子的关系,爸爸送儿子到学生去上课,这很正常。所以无论你信什么教,学生统统可以去上课。所以我们老和尚这样跟外国人说明,外国人他们就很乐意接受。所以在达拉斯办那个道场,隔壁这些洋人,你们礼拜六来佛堂,释迦牟尼佛是老师,跟他来学佛;礼拜天你还是上你们的教堂,就没冲突,不用打架。

 

所以我们跟佛是师生的关系。佛讲经那么多,大多数的经典都是有人请问,佛根据当时这个人他问的问题为他解答,帮助他解除疑惑,教他理论方法去修学,解决他的问题,解决他生活上的问题。我们生活上的问题太多了,每一个人的疑问都不一样,每一个人的问题都不同。同样我们自己一个人,每一个时段、每一个时期问题也会不一样。譬如说你年轻的时候有年轻的问题,中年有中年的问题,老年有老年的问题,问题可多了。所以佛他是答复我们众生问题的,有人请问,他有什么疑问,向释迦牟尼佛请问,佛针对他的问题为他解答,这样记录下来就是一部经。问题有比较复杂的,有比较深的,有比较浅的,有很简单的,像《阿含经》里面,也有两行经文,它就是一部经,因为那个人问的问题就是那些。所以我就跟这个人讲,我说,不是叫你全部读。佛当年在教学,这么多学生,问了这么多问题,记录下来经这么多,现在流传到后世,我们怎么学?选择你需要的,选择适合你的。以前的人学过的,看哪一部经适合我自己,不是叫你全部去学。你一个法门、一部经学通了,那就成就了。好像我们去超市买菜、买东西,不是叫你把超市那一间全部搬回家。《大藏经》就像超市,是不是叫你全部搬回家?不是。我们进去超市,大家都知道,进去挑,挑我现在需要的,《大藏经》也是一样。这些道理我们懂了,才不会有怀疑。

 

这里讲,「小果声闻、天龙八部,及未来世诸众生等」,虽然听到佛讲这些诚实之语,必定还是有疑惑,纵然他顶礼接受,未免心中有疑惑,就产生谤,叫做疑谤。我们的问题,文殊菩萨看得清清楚楚,文殊菩萨这个问不是他自己有疑问。所以问佛的问题,有的弟子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发问的,他自己真的不懂,请佛为他解答;有的学生是他没有问题,没有问题他也问,他为谁问?不是为他自己问的,为众生来请问。这一类的发问叫做利乐有情问,不是他自己不懂,他懂,但是别人不懂,别人不懂也不知道要问。这个事情,以前我们老和尚也办过佛学问答的课,到了佛学问答,有一些是有问题的问。有一次佛学问答,大家统统没有人发问,没有人发问是不是代表他没有疑问?我在旁边看,看他们那个表情、脸色,我看他们是疑问一大堆,但是不知道怎么问,问不出来,不会问。所以我们师父就讲,你们有没有哪一个愿意发心,为大家来提问提问。当中有一些同学(老修的),他们就会把大概现在一般初学佛的,有哪些问题比较普遍的,提出一、二条来问,然后就引发他们知道问哪些问题了。所以,问也是要有一些条件他才会问,不然你随便抓一个,「你来,你来问我问题」,他不知道问什么。有的人他也不好意思问,觉得可能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幼稚,讲出来会被人家笑,就不敢问,这个也有。所以在听众当中有这样的情况,有一些老同修就慈悲发心来利乐有情问。文殊菩萨就是利乐有情问,佛才会讲这部经,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。

 

下面就请世尊,『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、立何愿,而能成就不思议事』。文殊菩萨提出这个问题说,地藏菩萨摩诃萨他在因地修什么行、发什么愿?「立」就是立愿,立愿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立志,这个也很重要。因为这个愿就是志愿,我们人生要有一个方向目标,你立定一个志愿,你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,你这一生会有成就。如果一个人,人生他没有目标、没有方向,他没有立下志愿,不知道要做什么,这样的人生他就一无所成,一事无成,什么事都做不成。为什么?他没有目标方向,好像一条船开出去不晓得要开到哪里,飞机飞上去不晓得要飞去哪里,那就很苦了。所以要立愿,立下志愿。地藏菩萨立什么愿?「众生度尽,方成佛道」,他立这个愿。每一尊佛菩萨都有他发的愿。这是文殊菩萨的请问,地藏菩萨因地他修什么行、立什么愿?今天能够成就这个不思议的事情、事业。下面佛回答:

 

【佛告文殊师利。譬如三千大千世界。所有草木丛林。稻麻竹苇。山石微尘。一物一数。作一恒河。一恒河沙。一沙一界。一界之内。一尘一劫。一劫之内。所积尘数。尽充为劫。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。千倍多于上喻。何况地藏菩萨。在声闻辟支佛地。】

 

到这里是一段。这一段,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,也是用形容比喻,这个比喻也是不可思议的,比喻地藏菩萨他证得十地果位。十地再上去就是等觉,再上去妙觉,就成佛了。就是地藏菩萨证到十地果位以来,度的众生『千倍多于上喻』,前面讲的,『三千大千世界,所有草木丛林,稻麻竹苇,山石微尘,一物一数』,一个很的小物质做一个单位、一个数字,一个数就做一条恒河。一条恒河的沙有多少?有人去过恒河,我是没去过,听说那个沙非常细,像面粉一样,一粒沙,那一条恒河有多少沙,谁算得出来!『一沙一界』,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,一个世界之内又有一个微尘,微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,这个世界里面就不晓得有多少微尘。一个微尘就代表一劫的时间,『一劫之内,所积尘数,尽充为劫』,这个一劫里面它又有微尘,微尘里面每一个微尘又给它算为一劫。你怎么算?这个如果没有去读《华严经》,你也搞不懂。《华严经》讲,「大而无外,小而无内。」大,大到没有边际,无限大;小,无限的小。小你找不到内,大你找不到边。所以佛经讲,无量无边,没有边际的,这个境界,《华严经》讲叫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这个就有《华严经》的经义在,如果我们有稍微涉猎《华严》的教理,对这个就会有一个概念。这个就是讲太多了,时劫太久了。这是讲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度的众生,他修行的时间。何况没有证十地果位他还要经历过声闻、辟支佛,声闻就是阿罗汉,辟支佛就是缘觉,他也是从小乘修,再提升到大乘,如果再加上前面还没有证得十地菩萨这个果位,那时间就更多、更长。下面佛再给文殊菩萨讲:

 

【文殊师利。此菩萨威神誓愿。不可思议。】

 

我们看到这一句,我们要参的就是这一句,『不可思议』。我们听了上面佛这样给我们开示,我们有个概念就好,你不要去想了。不要想,想到底有多少,再拿个计算机来计算,这里就告诉你「不可思议」,你还去想,这个当中你要去悟,你就明白了。《六祖坛经》讲「悟」。

 

【若未来世。有善男子善女人。闻是菩萨名字。或赞叹。或瞻礼。或称名。或供养。乃至彩画。刻镂。塑漆形像。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。永不堕恶道。】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8月23日16:59:1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2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