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1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,「勇者夺魄」,这四个字概括了这一章。孔老夫子对谁讲的?对勇者讲的。好勇之人,这裡当机的学生是子路。夺魄是指惊心动魄,真正勇敢的人岂能会有惊心动魄的时候?惊心动魄是很害怕。你看孔老夫子在这裡是直指人心,假如你有勇而无义、不尚义而尚勇,那不是为乱就是为盗,勇者听了之后确实也惊心动魄。我们自己要回想一下自己,我们会不会是这种人?这个义就很重要。义再具体一些讲,人与人之间关係有十义,圣人劝人治七情、修十义。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情就是情感、情绪。老是动情绪的人,这种人就很难修十义;一定要善于调治自己的情绪,才可以说能修十义。这十义是对五伦关係来讲,父慈子孝、兄良弟悌(就是兄友弟恭)、君仁臣忠、夫义妇听、长惠幼顺,这十义。人在这五种伦常关係当中要恪守这些义务,要尽自己的本分,这叫做修十义。人能处处以义做标准,这个人不会做错事情,他不会为乱、也不会为盗。

 

譬如说父子之间父慈子孝,如果儿女顶撞父母,他有这个胆量,很小就叛逆,这是勇吗?这不是勇,这是在为乱,忤逆父母。因为他无义,所以他到了学校裡面,对老师也会忤逆。如果说破坏了父慈子孝、破坏了君仁臣忠,老师和学生之间既有父子这一伦,也有君臣这一伦。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,臣得服从于君。学生顶撞老师,这也是无义。无义,再有道理都变得没道理了,为什麽?从根本上错了,为下而乱。还有夫妇之间也是如此,长幼也是如此。人如果真正把自己的情绪放下,自己这种执着、控制的念头放下,随顺着义而行,这才是勇者,真正的勇,大勇!大勇不是拔刀而起、挺身而斗那种人,那不是勇,那是乱来,最多是匹夫之勇,不是君子之勇。君子之勇是一切顺着义、顺着礼,把自己的烦恼、习气压住,战胜自己烦恼习气是大勇之人。所以孔老夫子是大勇之人,君子智、仁、勇三达德,这三达德裡面的勇,裡头有智慧、有仁德,这才叫真正的勇。所以令一般的自以为勇者,听了孔子这一番教诲也是汗颜。这章我们讲到这,下面再看第二十四章:

 

【子贡曰。君子亦有恶乎。子曰。有恶。恶称人之恶者。恶居下流而讪上者。恶勇而无礼者。恶果敢而窒者。曰。赐也。亦有恶乎。恶徼以为知者。恶不孙以为勇者。恶讦以为直者。】

 

子贡在这向孔子请教,『君子亦有恶乎?』君子是否对人有所厌恶、憎恶?君子,当然是指像孔老夫子那样的贤德之人,本来一般说君子爱人、仁者爱人,怎麽会厌恶人?看一切人都是好人,没有厌恶人的时候。所以子贡在这问,君子会不会憎恶人?孔子在这答覆子贡说,『有恶』,君子也有他所憎恶的人。如果用憎恶来讲这是一种说法,后面我们也看到有注解说这个「恶」可以当作恶(音饿)字来讲。先讲这个憎恶,君子憎恶哪些人?所憎恶的人当然都是有缺陷的人,品德上有缺陷。君子的能耐在于看到这些有缺陷的人,他立刻倒过来想自己有没有,他不会一味的去讨厌他、憎恨他,不是。见贤思齐,见不贤则内自省,这是君子,所以这个憎恶只是停留在能够判断善恶。也能把这个「恶」当作恶(音饿)字讲,就不念悟,念饿,就是君子会有恶吗?那就是反省自己有没有毛病。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讲得通,大部分注解都用憎恶来讲。

 

我们就看在《雪公讲要》裡面他的解释。第一个『恶称人之恶者』,称人之恶就是宣扬别人的恶行,这个当然是很不好的,基本做人之道都没有了。一个善人他即使看到别人有恶行,也不会到处讲,所谓是隐恶扬善,这是优点。如果爱说别人是非的人,说明自己是非心很重,所以他才会老看人家的过失,老讲人家的过失。那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明瞭,称人之恶者一定他也是恶,来说是非者必定是是非人。他没有是非的心,怎麽会看那些是非,怎麽会说那些是非?这是一种人,君子之所厌恶。

 

第二种,『恶居下流而讪上者』,有的版本没有这个「流」字,像我们讲义裡面就没有流字。根据阮元《校勘记》,阮元是清朝着名的文学家,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有贡献,像经史、数学、天算、编纂、金石、校勘等等都有非常高的造诣。他有一个《十三经注疏校勘记》,这部书可以说是对十三经做了一个很全面系统的、正本清源的工作。这个《校勘记》裡面就说,「汉石经无『流』字」。汉代的,就是出土的汉朝石经上面,这段《论语》当中没有这个流,就是「居下而讪上者」,没有说「居下流而讪上者」。所以有的版本注解是没有流字,有的有流字,反正意思大同小异。这个讪就是毁谤,「居下而讪上」,就是在下级毁谤上级。他之所以毁谤,肯定是什麽?他看到上级的过失了,看自己领导的过失、看自己老师的过失、甚至看自己父母的过失。他不是去悄悄跟他劝谏,而是在外面去毁谤,这就是大错特错了。看到自己上级、尊长过失,应该怎麽?像《弟子规》上讲,「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」,这就对了。你要是不劝谏也不对,对父母之过你不肯劝谏那是不孝;对尊长、师长、领导之过你不劝谏,不忠。劝谏是要劝谏,但是是一种孝顺心、忠顺心去劝谏的,你是令他真正能够改过,很真诚的。一般的人只要没有失去理智,看到你这样来劝谏,他都会採纳,如果你是对的。如果自己不对、劝谏错了,那当然上位的人也肯定是不会採纳的,所以有时候不一定是自己对。劝谏不要过三次,一般两次,看到他没有动静,不改,那就作罢了;对至亲的人才劝到第三次,这是人情世故要懂,如果过了三次就让人讨厌了。这种人居下位,他不在上位的人面前劝谏,反而在背后毁谤,心地刻薄,所以君子憎恶这种人。

 

再看第三种,『恶勇而无礼者』,有勇而无礼,《皇疏》,就是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就引了前面《论语》的话,说「勇而无礼则乱,故君子亦恶之也」。勇而无礼则乱,在《论语》当中这种话出现了至少三次,证明礼多重要!礼是按照规矩来办事,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办事,按照自己的意思很勇勐、冒进那就是乱了,效果是适得其反,所以君子厌恶。所以我们的行为要深思而后行,不可鲁莽。

 

下面第四个,『恶果敢而窒者』,这个窒就是窒塞、不通的意思。果敢的人,但是他不通事理,那往往就败事。不仅败事,还损人,让人生烦恼,这种人就会令人厌恶。往往是什麽?没有智慧、很冲动,想到就做,没有去想那个后果,没有想到要採取什麽样的形式去办,所以往往会得罪人。得罪人了当然没人帮,这事情就败坏了。我自己反省,过去也是经常犯这种毛病,做事情有时候很快速,动作很迅速,一不做二不休,想到就做,但是没有考虑很周全,所以往往在这个当中就得罪人。一下没照顾到人家的情绪,或者没有照顾到各方各面他们的那些处境,这就会非常难堪。所以这修养确实要不断提升。

 

孔子说了这四种君子之所恶的人,下面孔子又问子贡,『赐也,亦有恶乎?』赐是子贡的名,孔老夫子问子贡,你有没有所厌恶的?反过来问他。子贡就回答了,底下是子贡的话,『恶徼以为知者』,这是第一种,他回答了三种所厌恶的人。恶徼以为知,这个知是智慧。徼,根据孔安国的注解,「徼作抄字讲」,就是抄袭他人的意见、意思而据为己有,这种人就可恶。譬如说大家一起做事情,有人提了一个好的建议,后来团体採纳了这个建议,做事做得很成功。之后领导要论功行赏,问你这个建议是谁出的,明明是别人讲的这个建议,如果我说「这是我提出来的」,好像就很有智慧了。其实不是自己的智慧,你是抄袭人家的、盗版的,这个就很可恶了。还有一种注解,郑康成的注解,「郑本作绞」,就是绞丝旁的绞。这个绞字是急迫的意思,做事很急迫,非得按照他的意思,限定时间要完成,这种也不是智慧。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参考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45:3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3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