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0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古时候社会最重视的几个礼,一个是冠礼,成年了,二十岁行冠礼。第二个婚礼,夫妇是人伦之始,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伦,有夫妇才有父子,才有其他的伦常关係。婚礼很重要,它是使社会和谐的一个关键之所在。婚礼很隆重,结婚的这一对夫妇互相就珍惜,知道这种姻缘是非常的不容易,结合,那是前世姻缘,父母恩准,天地相保,所以对婚姻、对家庭就重视。不讲求婚礼,往往就会大家不重视,甚至还有什麽?上午办了结婚手续,下午就离婚,有这样的事发生,把婚姻当儿戏。还有一个就是丧礼,还有祭礼。这几个大项,最好能够把它恢复起来。

 

这裡特别就讲丧礼,丧礼是三年,到清朝都是维持这个礼的。你看《弟子规》,清朝人写的,李毓秀夫子他写这个的时候是清朝,「丧三年,常悲咽」。常悲咽就是尽到哀思,哭泣也不是装模作样,真正是由心而发,哀痛,恨自己在父母生前没有能够及时行孝,「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」,有这样深深的遗憾,所以「常悲咽,居处变,酒肉绝」。清朝被推翻以后,这个礼也就被推翻掉,辛亥革命推翻清朝,到今年正好是一百週年。一百週年裡面可以用夫子的这个评论,也是属于礼崩乐坏的时期。现在我们也很庆幸看到,国家对传统文化愈来愈重视。要复兴传统文化、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这些礼乐制度都要把它兴盛起来,还应该用传统的古制。礼乐的形式、採用的仪式可以根据现代有所变化,但是其精神、其根本的一些做法不能够改变,这是圣人教学良苦用心,礼乐都是圣人所制。乐现在确实没有什麽传承,周朝时候的乐到今天恐怕都找不到了,这很难传承;礼可以在文献上还能够读得到,可以在这礼上我们多用点功夫,希望把它复兴起来。

 

在当时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,所以宰我也是发大慈悲心。大惧其往,就怕再这样下去礼乐都不复存在。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,这个微旨是精深微妙的意旨,他跟孔老夫子要唱一台戏,把精深微妙的意旨发明出来,以戒将来这些后人,所以他问出这些话来。故假时人之谓,这是假藉当时人的那种说法,咎愤于夫子。咎是过咎、得罪,愤是使孔夫子生气。实际孔夫子不会真生气,但是为了教学可以装出生气的样子,而且装得很像,那是对宰我痛骂。这都是什麽?给我们狠狠的棒喝,所以宰我是唱反角,引出孔老夫子的这一段千古垂训。他义在屈己,以明道也,让自己唱反角,就是屈己之情,自己宁愿唱一个反面的角色,但是使道德得以显明,把礼乐之根本显明出来。

 

《皇疏》,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又引李充的说法,「余谓孔子目四科,则宰我冠言语之先,安有知言之人而发违情犯礼之问乎?将以丧礼渐衰,孝道弥薄,故起斯问,以发其责,则所益者弘多也」。这是这些先儒把宰我的这番苦心给我们透露出来,让我们不要误会,以为宰我真的就是一个不孝之人,不是。所以李充在这裡讲他以为,「余谓」就是他自己说我以为,孔子目四科,四科教学的科目,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宰我属于言语之冠,他比子贡还行,讲到言语先排宰我,再排子贡,所以冠语言之先,先于子贡,那是最会说话的。安有知言之人(会说话当然是知言之人),他岂能够「发违情犯礼之问」,他怎麽会问出这样违背常情、有犯礼节的一个问题?就显得这是故意如此。为什麽这麽故意?底下说明了,将以丧礼渐衰,孝道弥薄,人心愈来愈刻薄,没有孝心,连父母的恩义都不能够去怀念。所以故起斯问,把这个问题问出来,以发其责,让孔老夫子责骂他。这一责骂,所益者弘多也,听的人就受益了。不仅当时的人受益(弟子们在场听到了他受益),这话记录下来,你看千年万代这些读书人都受益。所以这是师徒的演戏。而且宰我说的这些道理、这些理由,可以说没有别的人能比得上他,他言语第一,连他这样的人,最善于言语的,这种强词夺理,讲这些话,孔老夫子都能够批驳,其他人更没话说。

 

我们再来重新看看蕅益大师对这师徒之间对话的一些评点,我们再重新读一读这段《论语》,「宰我问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」,说这种理由。蕅益大师评点,「唤甚麽作礼乐?可耻、可耻!」一下点到了礼乐之根本,你还用这个来做为理由,把三年之丧去掉?这可耻!为什麽?没有孝心,你还谈什麽礼乐?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不仁之人还谈礼乐,这叫可耻。「旧穀既没,新穀既升,鑽燧改火,期可已矣」,这是宰我的话。底下是夫子的话,「子曰:食夫稻,衣夫锦,于女安乎?」宰我说,「曰:安」。这个字,蕅益大师评点叫「丧心病狂」。蕅益大师这个是比孔老夫子更加直截了当,你为这个还安?你心安,那叫丧心病狂,简直就是没救了。用佛法的名词来讲,这叫一阐提,断了善根的人,那是决堕地狱的人。以不孝父母为安,你说这种人是不是良心丧尽?「女安,则为之」,这孔子说的,「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」。蕅益大师评点说,「真礼真乐,和盘托出」。什麽是真礼真乐?就是仁孝存心,和盘托出,这是心法。没了这种心,礼乐那是个躯壳,没有灵魂。我们再看回《论语》,底下说,「今女安,则为之。宰我出。子曰:予之不仁也。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」蕅益大师评论说,「难道三年之丧,便报得三年之爱?且就人情真切处,点醒之耳」。丧三年报不了父母三年之爱,不能这样等同的。即使是我们这三年时时刻刻都尽到哀思,这种回报也报不了父母在我们从小到大三岁之内对我们的爱护关怀,报不了,一万分之一都报不了,只是从人情真切处点醒一下,唤起人的那种真情真义。

 

《孝经》上有这麽一段话,第十八章(最后一章)讲到的,「子曰: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(音倚)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,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」。《孝经》讲得比较详细,从这裡会体会孝子的存心。孝子在父母亲过世之后哭不偯,他的哭声,这个偯就是曲折委婉,一般普通的哭泣声音是比较能够连片,但是孝子因为太哀痛了,嚎啕大哭,叫泣不成声,所以哭声都不能连成一片,就没有那种曲折婉转的哭声,就是叫哭得死去活来,哭不偯。礼无容,他也没有心思去行礼,所以礼无容。言不文,讲话没有任何文饰,因为他心思都在思念父母上。服美不安,穿美丽的衣服心就不安,因为想到自己能够穿美丽的衣服,父母不能穿,他怎麽能心安?闻乐不乐、食旨不甘,就是享受统统都没兴趣了,从这裡去体会他的哀戚之情。这些做法都不是故意造作的,全是真情自然流露。你要是学这些表面的动作,愈学愈不像,要真正把自己的孝心恢复起来。

 

孝心是真诚的,容不得半点造作。造作叫虚伪,那不仅是不孝,比不孝更糟糕,因为在不孝基础上还加上虚伪。所以圣贤其实就是教一个心法,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,心地要至诚。为什麽人心不诚、不真?没有别的,都是在这个社会当中因为追求名利,因为自私自利,真心被染污了。要把真心恢复出来,一定要把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放下,彻底放下,否则真心出不来,学圣学贤都是学个皮毛,只是用他这些圣贤教育文章、词语装点装点自己而已,不是真君子。所以你看,这些孝子他们都是真诚的。

 

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。圣人制定的这个礼度,教孝子一定三天之后要吃饭。这些孝子因为失去父母那种哀痛,三天都不能吃饭,再不让他吃饭那就是会伤身体,所以按照礼,一定要吃饭。如果伤了身体,那反而对不起父母,「身体髮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」。虽然父母不在了,但是「事死者,如事生」,犹如父母在一样。假如父母在,知道我们伤身体,他多痛心。因此圣人制定,最多是三天之内你可以不吃饭,三天之后一定要吃饭。那你看着这个不能说,三天才吃饭,能不能改成一天?你这一问,跟宰我问话没啥两样,夫子就会痛骂了,「你还有三日之爱于父母乎?」你要体会那个心,不能只是事相上在那裡鑽牛角尖。圣人的礼就是教民无以死伤生,不要因为死去的人而伤害了还活着的人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4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3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