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0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结果孔老夫子怎麽回应?我们看底下的经文。『子曰:食夫稻,衣夫锦,于女安乎?』孔老夫子不去跟他辩,也不去批驳他所引的论据,直接从心地上指向,就问他,你吃的是稻米,穿的是锦衣,你的心安吗?这个稻米在古时候北方是很贵重的,因为北方稻米很少,一般都是种小麦、大麦,南方种稻米,所以在北方以稻为贵,不是平常的食物。居丧期间不能吃这麽贵的食品。「衣夫锦」,衣应该是念意字,念去声,就是穿的意思,动词讲,穿锦衣,锦衣是丝织品所製的有纹彩的这些衣服。在居丧期间应该穿没有纹饰的麻衣,我们叫披麻戴孝,不能穿锦衣。孔子在这裡问宰我,如果你将三年之丧改成一年,父母去世一週年之后你就可以吃贵重的食品,就像稻米这种贵重食品。「稻」也是泛指贵重食品,不是专指稻米,现在来讲稻米都不算贵重。意思就是开始追求享受,你吃得这麽好,穿的也是这麽漂亮的锦衣,「于女安乎」,你的心能安吗?直指人心。所以从这裡可以看到,凡是古时候的礼,它的根本还是在那颗恭敬心,不是在一些事相上、形式上去遵循而已。如果没有那颗恭敬心,没有那颗孝心,只在形式上做,那个礼就不真实。孔老夫子在这是直接给我们点出礼乐之根本。

 

再看宰我的回应,『曰:安』。这人真是,他居然说安,说我心安。为什麽他说安?大概现代的人都是这麽做的,没有人居丧三年,个个都如此,所以我也如此,我能心安。结果孔老夫子就告诉宰我,底下是孔子的话,说『女安,则为之』,你心既然安的话,那你就去做吧,你就去只守一年的丧。然后又说到,『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女安,则为之』,孔老夫子讲的这话也是很尖刻。他说,一个君子当他的父母去世的时候,在他居丧期间,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父母,所以无心来享受生活。「食旨不甘」,这个旨就代表美味,凡是这些肉食、贵重的食品都不愿意吃,吃也不觉得甘美,吃不下。「闻乐不乐」,听到优美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,因为整个都沉浸在对父母的哀思当中。「居处不安」,这个居是讲他的房屋(住的房屋),如果住在华美的房子裡面,他心都不安,所以古人都有守庐、守灵三年,他不再想住在自己那个舒服的家裡,就是放弃一切衣食住行的享受,夫妻也需要分房,把一切的享受都放下,这是君子,他有孝心。「故不为也」,就是他不愿意只服一年之丧。底下又说,「今女安,则为之」,又说了一句,这话表示对宰我极度的失望,你如果心安,你就这样做去。被圣人所弃了。

 

结果『宰我出』,他出去以后,大概屋子裡还有其他的弟子们,孔老夫子对其馀弟子就说,『予之不仁也』。这个「予」就是宰我,他也叫宰予,说宰我真是不仁。

 

为什麽这麽说?『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』。为人子者,自出生到三岁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,父母生我们、养我们那种恩德是无量无边。在这三年当中父母是念念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儿女,推乾就湿,抱持养育,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来。虽然我们三岁以前的事都忘掉了,但是看看现在年轻的父母怎麽样对待自己的孩子,就能看到了。孩子哭泣的时候母亲立刻为他哺乳,孩子晚上睡觉尿床,尿湿了床,都没有床单来换,父母把孩子放在乾的地方,自己睡卧在湿的地方,三年当中都基本没什麽好觉睡。从这些点点滴滴我们就能够想到,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也是一样的。三岁之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,可是父母那种忧念还是时刻没有离开过。到了上学的年龄,父母又操办着让孩子上学,古时候上私塾,找好老师,现在找好学校。现在学校要入学可能费用比较高,特别是好学校,父母就是不惜代价。在学校孩子要是不争气,学得不好,父母非常操心、非常伤心。如果孩子还在上学期间谈恋爱,那更是对不起父母,父母花了这些血汗钱供他读书,他竟然还在那裡搞风花雪月。好不容易学成、毕业,出来找工作,父母还要操心为他找工作。工作找到了,又操心给他成家立业,找对象。找了对象,结了婚生了孩子,父母的工作还没完,还得要为自己的孙儿或者外孙儿继续当保姆。真的,古人讲「母年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」,父母亲到一百岁还在忧念着八十岁的孩子,真正到死,这个忧念才会断。古人常用蜡烛来比喻父母的这种恩情,蜡烛成灰泪始乾,真的,父母把自己燃烧殆尽,才终止对孩子的关怀。所以父母的这些深恩大德,怎麽能报得尽?

 

结果宰我竟然还这麽说,三年之丧他觉得太长了,一年他已经觉得很心安,他没想到圣人制定的这个丧礼为什麽要制定三年。夫子在这裡点出来,『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』,通是通行,天下通行的丧礼,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,那不是只做一个形式,是让我们在这三年当中尽自己的哀思。父母之恩报不尽,用三年之丧又岂能报父母恩?制定三年只是什麽?怕这些孝子无限期的守这个丧,所以用三年为限,不可超过三年,教民有终,有个节制,礼是讲究节度,是这麽个意思。它是一个上限,三年是指时间的上限,结果宰我还觉得时间太长了。所以夫子讲,『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』宰我对于自己的父母有三年之爱吗?这个话问得是不给宰我任何馀地了。

 

孔安国注解当中说,「言子之于父母,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,而予也有三年之爱乎?」这个话的意思,孔子讲,为人子对于父母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报不尽,昊天罔极,父母的恩德像天那样宽广,无极,就是没有限度、没有边际,所以三年怎麽能够报得尽?连这三年之丧都嫌长,所以孔子说,宰我还有三年爱父母吗?三年的丧期,按照郑康成的注解来讲是讲二十七个月,根据《礼记》裡面的文就说这是二十五个月,二十五个月是最少的,就是头尾三年。这个春秋时期的人都不守,大概还能守上一年,时至今天,不要说一年了,一个礼拜的有多少?如果套孔子这句话,现在的人也有一週之爱于其父母乎?可见古人与今人那种存心已经大不相同。古人厚道,真正有孝悌之心;今人心已经很薄,就是不知恩义。真正学儒的人要恢复这个礼,从自己开始做,人家不做是人家的事情,我们自己要做,没有礼就没有儒。不仅要做形式上的礼,更要有实质,就是我们这三年的孝思不可中断。

 

其实我们也应该感恩宰我,问出孔子这一段话,这段话是一个顶门针,从头顶扎下来,希望能够把我们的孝心唤醒。人现在都迷在五欲六尘当中,只图自己享受,自私自利,只追求自己的名闻利养,多少时间能想到自己的父母?如果说父母不要了,我自己追求事业,这事业即使做得再大,都是无根之树、无源之水,不可能长久。如果捨离了父母,说要为社会大众做好事,这个好事已经没有根本了,不见得是个好事。「百善孝为先」,你要做善事先要行孝,你想帮助社会大众,那先得帮助父母,这叫从根本上修。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,你要为仁必须先行孝悌,否则做了半天最后还是一事无成,为什麽?因为丢了根本。

 

我们再看《雪公讲要》,他引了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,《义疏》裡头又引缪播(这是古代的一个学者)的话,「尔时礼坏乐崩,而三年不行,宰我大惧其往,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,故假时人之谓,咎愤于夫子,义在屈己,以明道也」。宰我也是用心良苦,这种用心,古德先儒都能看得出来,因为宰我是孔门弟子当中言语第一,被孔子所讚歎。言语第一,岂能说对礼一无所知,还会问出这样的话来?这样问法实际上都是跟老师配合做教学的,师生之间一唱一和把这个道理显发出来。尔时,就是那个时候,春秋时期,礼崩乐坏,礼乐只有一个形式,没有实质内涵。夫子在《论语》中说过,「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」一个人心地不仁慈,他习礼作乐又有何用?那只是增加虚伪而已,把自己装点装点,成为一个伪君子。所以礼乐之根本在于仁,仁之根本在孝悌,「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」,这是有子说的。所以要恢复礼乐从哪做起?从孝道做起,提倡孝道,这是从根本上来恢复。礼乐可以带来和谐的社会,社会想要和谐,离不开礼乐,礼能帮人调身、乐能调心,大家身心都调和了,社会就和谐,但是要从孝道来做起。

 

所以和谐社会之本就在于孝,这是《孝经》上讲的先王之「至德要道」,至高的品德,重要的方法,可以和谐社会,「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,就是构建和谐社会,这就是孝道。把人孝心唤起来,善心才能开,礼乐才能兴。丧礼这种活动本身是一种孝道,一种教育。丧礼、祭礼都是孝道的教育。曾子讲,「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」。丧礼是慎终,祭礼是追远,能够这麽做,提倡丧礼和祭礼,就能够使民风淳厚,所以这个很有必要复兴。现在社会的人不知道怎麽来行丧,没有一套可行的规矩给大家,所以大家也无所适从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42:3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3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