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27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说到这个,有人就好像觉得不理解了,怎麽欲望裡面没有乐?譬如说,我现在肚子很饿,我能吃上一顿饭就觉得很快乐,那不就是乐吗,怎麽说没有乐?财色名食睡,食就带来乐!实际上这个乐确实不是真的,为什麽不是真的?因为它会改变。真的是不改变的,假的才会变。为什麽它会改变?你想想,你吃这个饭,如果说它是真乐,你应该愈吃多愈快乐,对不对?不会变的。你现在吃饱了,我再让你吃十碗饭,你还是乐吗?还是苦了?你就变成苦了。原来吃饭本身不是乐,它会变成苦。吃饱了再吃,撑上十碗,那撑着的苦比饿着的苦可能还难受。所以那种乐不是乐,那还是苦,叫坏苦。只是因为你饿的时候很苦,吃点东西暂时缓解了那点苦而已。你想无止境的追求下去,对不起,那会更苦,你陷入了欲望的深渊,你就拔不出来了。用这个简单例子大家就可以体会,其实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是这样,没有的时候,你觉得有很快乐,等你有了之后,你觉得还不够,又要追求下去,最后陷入这个深渊不能自拔,那就更苦。所以要放下、要知足,知足就常乐,无欲则刚。

 

夫子讲,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这就是讲偏于刚强,因为不好学,不得中和之道。待人处事接物偏激刚硬,让人家觉得很难受,不能够接受。特别是不讲礼,礼貌的礼。礼是我们要学的一个重要科目,它是人与人之间一个美好的距离,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关係和谐。如果刚强不讲礼,那是处处会碰壁,在人的心目中,这人就是狂人,没人会喜欢他,他当然就会一事无成。因为在这个社会上不可能靠自己一个人能够成就事业,必须要靠别人帮忙,一个狂妄自大的人,他肯定会失败。所谓「谦受益,满招损」,满就是狂妄自满、傲慢自大。所以真正好学的人,他一定是谦虚,谦虚才会好学,自满怎麽还会好学?学无止境,活到老,学到老,学不了。孔老夫子到晚年还攻读《易经》,读《易》之后,他自己感叹说,如果天给我多几年,「加我数年,五、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」。就是给我几年,多少年?五年或十年,来给我学《易》,我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。你看圣人讲话多麽谦虚,他只是说无大过,言下之意还有很多小过还是改不了,这就真是好学。他讚歎颜回不贰过,夫子本人也是不贰过,颜回跟夫子是一个境界,终身好学。

 

所以有了好学,这六桩事情才能够是真实的。这六桩事情就是:仁,仁爱;知,是智慧;信,是诚信;直,是正直;勇,是勇敢;刚,是刚强。这六桩事,我们现在讲,就落实了。这六事,确实它的道理非常的精微,而它的事相上又非常的複杂,不容易去辨别。自己总要不断的来学习,才能够对当中的事和理有愈来愈深入的体会,渐渐能行中道,就是中庸。否则一偏了中道,就有蔽,就是有麻烦、有毛病了,就会出现所谓的「好仁不好学」等等这些弊端。因此,我们真正希望有这些德行,我们就要从好学做起。孔老夫子就告诉我们,他自己本人都不是生而知之,他是学而知之。换句话说,仁、知、信、直、勇、刚,这六事,他说自己不是生来就有的,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之后才恢复的。我讲恢复,是因为它是自性中本有的,只是现在我们有习气把它给障碍住了。你问,这习气从哪来的?我刚生出来会有习气吗?也会有习气。为什麽?过去生中带来的。生生世世积累下来的习气很多,所以要学。学就是修正自己,去掉那些障蔽,恢复本性中的本善,就是恢复性德。

 

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谈到,「若不好学,则仁、知等,皆虚名耳。言者,但有虚名,非实义也。蔽,却是实病矣」。这是画龙点睛,告诉我们要好学,如果不好学,那麽仁、知等,就是仁、知、信、直、勇、刚这六事,都是变成虚名了。所以夫子讲「六言六蔽」,这个言就是讲虚名,有其言,无其实,这就是虚名,就不是实义,空有其名。但是蔽就是实病,这个病就是毛病。所以不好学,他不是说只有虚名没有实义而已,他有实病,那是真正出了毛病。即使我们有善良的天性,但是如果不好学,不能够勇于改过自新、天天反省改过,那麽一定会毛病习气日日增长。在这种社会当中行善不容易,作恶很容易。古人都讲,「从善如登,从恶如崩」。就像爬山,爬一个险山峻岭,你要往上爬,手脚都用上,一步步的爬,攀登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就比喻从善,你行善、你积德。但是如果作恶,那很简单,像崩塌下来一样,哗就下去了,堕落很快。想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保住自己一生不至于堕落,没有其他方法,只是好学,这个好学就是学圣贤教育。

 

而且这个好学还要善学。怎麽学?不能学太多,要懂得一门深入、长时薰修。同一时间不能够兼学两门,兼学两门,一般的人心力不够,他精神会分散,这是讲普通人都是这样的。你想要真正有效果、功夫得力,只能学一门,学完一门再一门。譬如说四书,我们讲到现在,讲了已经整整两年了,实在讲,只讲了一半,《大学》和《论语》,《论语》还没讲完,后面还有《中庸》、还有《孟子》,要慢慢讲。问题是,是不是要一下全部都学到这才叫好学?不是。像我们这种学法,学的速度很慢,但是细嚼慢嚥,学了能消化、能吸收。要是像在普通大学那样讲《论语》,我知道的,一个星期就一堂课,一个学期下来顶多就是四十个小时,把《论语》就讲完了。那是什麽?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,一下吞进去,都不知道味道,囫囵吞枣,哪裡能够像我们这样细细的品味?我们《论语》讲到今天,讲了一百二十七集,就是二百五十四个小时,还没讲完,讲了四分之三有多,快讲完了,估计恐怕得要三百小时上下能讲完。

 

我们先讲《论语》,强调力行,所以主要在如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面要多开解。实在讲,我觉得开解得还不够,限于时间关係也不能拖太长,太长大家就没耐性听了。这一部《论语》讲三百小时还没讲完,有几个人有耐性听?我们还不是天天讲,隔天讲一次。就怎麽样?真正善学的人,今天听了以后,认真的去品。甚至上网下载过去,没有听清楚的重新听,反覆的咀嚼,对照自己的生活,对照自己待人处事接物,我怎麽做的,我是什麽用心?再看看圣人怎麽做的,圣人是什麽用心?这叫善学,这叫见贤思齐。所以读《论语》,如果像程子讲的,《论语》从头到尾读一遍,如果你读之前是这个人,读之后还是这个人,一点没变化,那你是白读了,你根本没学到。实在讲,一堂课下来,真正好学的,他就变化了。读书,它的效果就是变化气质。最好学的人,听一堂课他气质就变化,因为他听懂了,听懂了他就干。就像颜回听了仁的道理,听夫子讲,让他「克己复礼,为仁」。然后他听懂了,「请问其目」,问夫子该怎麽去落实?夫子告诉他,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,颜回一生就奉行。听完之后就「请事斯语矣!」请事斯语,就是一定按您老人家所讲的真干、依教奉行。所以《论语》你看看,很多弟子问了不少问题,子贡、子路问得最多。颜回只问了两个问题,不多,他贵在能力行,真正听了夫子一段话就够了,一生就受用不尽,这是真正好学。

 

我们做不到听一堂课就变化气质,如果能够做到听上一篇(《论语》总共二十篇,我们现在学到第十七篇),听一篇你能变化气质,也不错了,这是中等根性的人。上等根性的,听一章就能变化气质,就像颜回一样,他就一章,夫子跟他讲的就是克己复礼,就一章;中等根性的听一篇;下等根性的,听完全部《论语》变化气质。要是听完全部《论语》都不能变化气质,那下根都比不上,就麻烦了。那怎麽办?只好再听一遍,你得好学。夫子在《中庸》裡面讲的,「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」。别人一遍能够做到的,我做一百遍;别人十遍做到的,我做一千遍,比别人一百倍的努力下去,总能够做到。不能够气馁,「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驯致」。你要是不肯干,就是自暴自弃。为什麽叫自暴自弃?因为你本来能做圣人,孟子讲,「人皆可以为尧舜」,你也能,你不肯干,那就叫自暴自弃。将自己的本性本善埋没在自己的烦恼习气当中不肯自拔,这不是自暴自弃吗?所以一定要发愤图强。我们再看底下一章,第九章:

 

【子曰。小子何莫学夫诗。诗。可以兴。可以观。可以群。可以怨。迩之事父。远之事君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。】

 

这一段夫子还是劝我们好学,真正是圣贤的祕诀。在这裡夫子劝导弟子们要学《诗》,《诗经》。『子曰:小子何莫学夫诗?』小子是孔老夫子称呼他的弟子们,这是很亲切的称呼,不是轻视,不是这小子、那小子,小子是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女一样称呼他们。何莫学夫诗,何莫就是何不,何不去学《诗》?这个夫是语气助词,没有意思,就是学《诗》。《诗经》,孔老夫子会集的。他会集的标准,《论语》裡面也讲了,「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」,「思无邪」,这三个字就是会集《诗经》的标准。思是思想,邪是邪恶,思想裡头没有邪恶,这就是《诗》的标准。所以读了《诗》之后,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德行、提升智慧、提升学问,当然也能提升知识。所以《诗》非常重要,儒家十三经、五经都把《诗经》做为其中之一,是必学科目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34:18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2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